在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裡,有這樣一個人物,他以背信棄義著稱,被張飛稱作「三姓家奴」,這個人就是呂布。然而在近代,卻有一個同樣屢次叛變的風雲人物,其叛變之頻率怕是呂布也自嘆不如,這個人就是馮玉祥,人稱「倒戈將軍」。
馮玉祥,字煥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縣(今安徽巢湖市),1882年生於直隸青縣(今屬河北滄州市),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北軍閥。有「基督將軍」、「倒戈將軍」、「布衣將軍」之稱。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馮玉祥一生八次叛變是怎麼回事。
第一次叛變: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時任清朝北洋軍第83標3營管帶的馮玉祥決定響應革命,於是與第20鎮79標1營管帶王金銘等人在灤州發動起義,史稱灤州起義。後來起義軍準備進攻天津時,遭到清軍鎮壓,起義失敗,馮玉祥被革職押送保定。
第二次叛變:1915年,也就是大總統的袁世凱倒行逆施,在北京宣布接受帝制,準備復闢。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在雲南宣布獨立,並且出兵討袁。袁世凱復闢之前,馮玉祥是袁世凱麾下將領。後來馮玉祥見袁世凱軍隊與南方軍隊的交戰中處於下風,且南方各省紛紛宣布獨立,馮玉祥遂倒戈,加入倒袁的護國運動。
第三次叛變:1917年,彼時袁世凱已死,總統黎元洪和總理段祺瑞之間政見發生分歧,進而演變為非北洋勢力和北洋團體之間的衝突。馮玉祥原本屬於北洋派系,然而馮玉祥、吳佩孚等人相約主和,背叛段祺瑞,導致北洋軍閥內部分裂加劇。1918年2月,馮玉祥南下進攻孫中山護法軍時,在湖北武穴通電主和。
第四次叛變: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時,本屬於直系的馮玉祥在熱河一帶抵抗奉軍。結果他竟然接受張學良50萬銀元的賄賂,率軍返回北京發動政變,扳倒吳佩孚,囚禁總統曹錕並推翻北洋政府,宣布脫離北洋系。
第五次叛變:投靠了奉系張作霖的馮玉祥於1925年年底,又背叛了張作霖,加入郭松齡,一起發動反奉的戰爭,以失敗告終。
第六次叛變: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彼時身為北洋政府將領的馮玉祥接受李大釗邀請,提出:「進軍西北,解圍西安,出兵潼關,策應北伐」的戰略方針。並於9月回到內蒙古五原,舉行了誓師授旗典禮,將五色旗改換為青天白日旗,史稱五原誓師。
第七次叛變:1927年,1月26日,馮玉祥抵達西安,他在共產黨人的幫助下,在陝甘等地頒布治理條例,改革地方行政機構,扶助工農運動。不久,寧漢對立形成,馮玉祥極為憂慮。武漢政府於4月18日決定舉行第二期北伐,馮決定倒向蔣介石,清洗共產黨勢力,並向東進軍與武漢北伐軍會師中原。
第八次叛變:寧漢分裂後,馮玉祥原本已經倒向了蔣介石一邊,但1930年,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人又聯合倒蔣,並爆發了中原大戰。可惜這一次,倒蔣一方戰敗,馮玉祥的西北軍被分化瓦解。
縱觀馮玉祥一生,有人稱讚其為愛國將軍,也有人斥其為徹頭徹尾的軍閥。他一生固然數次倒戈,但並沒有投降日本侵略者,抗日戰爭時期,他並積極奔走於各種抗日活動,不失為一位愛國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