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砥礪之,其入不益深乎?」——《論語·陽貨》
這句來自於孔子對教育的觀點確實值得我們深思,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也成為無數中國學子求學道路上燈塔一般的存在。
時至今日,孔子在國人心中仍然是在求學路上的一個方向標般的存在。不僅在中國,如今以孔子學院為載體,我國也將孔子的文化影射到了世界各地。
中國把孔子學院遍布世界各地,這真的是一件值得無腦誇的利國利民的大事嗎?在跟隨全國輿論以及主流的叫好聲歡呼雀躍之時,我們似乎也應該在狂歡中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
當瑞士關閉了我國在當地的孔子學院之時,卻迎來國內的一片叫好聲,這又是為什麼呢?
大名鼎鼎的孔子學院在幾十年內遍布全世界各個角落,作為中外合建的一個非營利教育機構。
孔子學院存在的宗旨,就是致力於文化輸出,適應世界各國人民學習漢語的熱情,同時增強他們對於中國的了解。
如今的孔子學院免費幫助外國人學習中國話,已經存在了15年,在世界各地影響頗豐。
第1所孔子學院開始於2005年,依照其獨特的辦學模式以及教學內容以及中國背後強大的資金支持,在世界範圍內掀起極大的影響。
其實對於外國人而言,免費學習一門外語似乎並不是一件什麼壞事,在孔子學院學習後,他們還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漢語教育資源,考取漢語教師資格證書,擁有中國教育的更多機會等等。
而且在自己家的家門口就能夠學習到來自中國的茶藝,京劇等國粹,本來這個孔子學院的出發點應該也是好的。
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隨著孔子學院的處處碰壁,我們卻發現似乎外國人對於孔子學院的理解,與我們真實的想像有偏差。
去年第一所海外的孔子學院宣告關閉,全球孔子學院也似乎都面臨了一個同樣的危機,去年12月,瑞士更是把境內的4所孔子學院全部都關閉。
可以說孔子學院在國外遇到了越來越多的危機,德國,印度,美國等國家都相繼關閉了本國境內的孔子學院。
這個消息在傳回國內之後,沒有想到國人並沒有因為這件事沮喪,反倒是出現了一種出乎意外的叫好聲,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對於國家以及國人的角度出發,孔子學院的存在其實大大分散了我們國家的教育資源。國家每年投入教育的財政支出本來就是有限的,雖然說一些城市的孩子確實可以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但是在一些農村地區,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帶,教育的極度不公平,教育資源的匱乏已經成為了他們成長的一個極大的問題。
然而在這樣的基礎上,每年我們國家還要向海外的各所孔子學院推廣大量的基金,投入每所孔子學院的建成需要建築費用,運營費用,還有後期投入的一系列設備費用。
一所學校大概需要花費50萬美金,同時設備的運營還需要每年5~10萬美金。當地孔子學院工作者志願者的工資,每年的教材費用,以及提供的茶藝京劇等國粹的表演道具費用,大大小小。
這些海外的孔子學院每年基本上已經需要花費10億美元以上的資金,這個資金全部是來自於中國本土的資金投入。
如果我們國家已經是一個極度發達的國家,每年在教育上投資的資金已經完全可以改善不斷嚴重傾斜的教育問題,山區的孩子也有學上,也有良好的環境可以攻讀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那麼一兩所孔子學院的開設似乎是情理之中,也在承受範圍之內,但是從如今的國情來看,我們仍然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此刻,孔子學院的開設似乎本來就是一種冒失之舉,而這些錢如果每年被國家節約下來,用於建設不發達地區的經濟,改善那些孩子的學習條件的話,似乎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少年強則國強,他們是祖國的未來,自然值得更多的投入與付出。
其次我們也希望能夠將每一分錢都花到刀刃上,但是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仿佛並不是這樣的。
錯誤文化輸出的方式,簡直就是一個非常吃力而不討好的行動,很多來到孔子學院學習漢語的老外,心裡並不是出於對於漢語的尊敬。
而僅僅只是為了以旅遊的性質參觀茶藝演出,免費的學習一門語言,佔點小便宜,僅此而已。文化的輸出都要有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讓老外先認可本身的文化,認可漢語魅力,才有之後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不熟悉茶的歷史,茶的種植,就不會明白茶藝的優美茶的醇香,沒有看過京劇的歷史,沒有觀賞京劇的氛圍,不了解裡面的歷史故事,又怎麼聽得懂京劇的輾轉反側,低吟淺唱?
孔子學院並沒有編造出一套真正適合現狀,適合教育的課程,並不是說教老外識幾個漢字,吃幾頓餃子,就能夠讓他們發自內心的有一種對於中國的熱愛與崇敬之情。
孔子學校課程的編制與老師的安排也成為了一種很大的阻礙,另外近年來中國通過此方式對於國外的文化輸出,也引發了其他國家的警惕。
很多外國的政府在不斷的打壓孔子學院,因為外交的惡劣,國家之間複雜的關係,他們也並不希望本國人欣然接受中國的商品與文化。
外國人的打壓與誤導宣傳,都成為了文化輸出道路上的重要絆腳石。
實際上孔子學院的文化輸出是錯誤的,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我們本民族對於文化的不自信。只有自己先認可自己的文化,才能讓別人去認可自己的文化,如今在中國還存在著大量崇洋媚外的行為,認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讓孩子融入到古典文化的氛圍中,自己足夠強大,這樣的話才能夠快速的完成文化輸出。拱手送上去的文化不會得到尊敬的,只有自己站得更高,才能夠接受別人的仰視,只有提高自己國家各種各樣的硬實力,那麼文化的軟實力就自然而然的會提升上去。
就比如曾經李子柒的視頻,就是火爆全球的典例,她便是以一種更平和的方式宣傳了中國的文化。
她的想法也非常聰明,求同存異,以老外的方式以老外的渠道宣傳自己的文化文化的輸出,包括影視作品,包括餐飲,包括商品也包括很多古典文化,
只有通過一步一步的宣傳,一步一步的認同才能夠讓老外看見,如今的中國已不是往日的中國。
而究其根本,文化也只不過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而已,只有中國人真正的站了起來,那麼才能把中國更多的文化帶出去。
只有熱愛一件事,這樣你才能發自內心的去傳播它,所謂的文化輸出自然非常重要,但是也要看清其中的利益關係以及傳播方式。
文化是一種交流,一種極具主觀性的事物,想要強硬灌輸文化的途逕自然是行不通,只有在潛移默化中,以一種更加自信更加友好的態度去傳播自己認可的文化。總有一天這種自信而美好的姿態和文化,會隨著我們經濟高
度的發展傳播到世界各地去,讓老外也終於可以看見漢服之美,京劇之韻,武術之強韌。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