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論語》
前幾個月,瑞典趁著今年的疫情宣布關閉其在本土的最後一家孔子學院,這也就意味著北歐國家的最後一家孔子學院結束了營業。其實疫情並非是主要原因,這也不是它的第一次的關門大吉,隨著2014年以來孔子學院在國外已經連續遭遇關閉,或許遲早有一天會迎來它全部結束營業的日子。
這個建立之初打著面向外國人免費公益性質的弘揚中國文化、學習中國漢字的文化輸出的推廣模式為何會頻頻遇冷呢?它在國外生存不但無法落地生根,甚至慘遭挫折的原因又是什麼?
其實關於它關閉的消息傳到國內後並沒有引起大眾的遺憾之情,反而獲得一片叫好聲。很多人都曾質疑它存在的意義和它起到的作用究竟是什麼,它在推廣中國文化方面建樹到底有多少呢?它的存在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一切還要從它的前世今生說起。
孔子學院的初成立
孔子學院是2004年中國漢語國際推廣協會,在世界各地設立的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的非營利性機構。設立之初其重要的目的就是給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提供規範現代漢語教材,以及正規漢語教學渠道,傳播漢文化。
隨後十幾年間它在遍及世界154個國家,覆蓋歐盟、中東等地。建立500多所的孔子學院和1000多所孔子課堂。當然因為它免費的性質,也曾吸引一批外國人前來學習。據不完全統計其註冊在籍的會員有210萬,中外教師高達4萬多人。
按理來說這樣的學院組成有條件有設備,那為什麼它會如此遭國人的唾棄呢?最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它運行這麼多年以來暴露出來的弊端,以及和設立時的概念產生的偏差。
高額的開銷
孔子學院在運營之時,最受眾人的質疑的就是它龐大的開銷支出。
據悉,每一所孔子學院的建設需要花費50萬美元,每一個孔子課堂的建設費用需要6萬美元。這還只是初期建設費用,不包括後期維護費用、設備費用、修繕費用等等。
此外,一所學院啟動資金都需要在5-10萬美元,加上教職工的薪酬、課本費用、志願者的食宿費用,另外還有專項補貼等等。由於孔子學院都是免費的非盈利機構,那麼這些款項的支出則完全是由中國政府承擔。
如此高昂的費用支出無疑是燒錢的行為。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在孔子學院的每年的花費支出約在10億美元以上,但是即便是這樣龐大的耗費也未必能取得外國人對中國的尊重和信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本土教育資源並不均勻,很多地區義務教育水平和條件根本就跟不上,甚至還有少部分的兒童面臨輟學的困境。與其像這樣每年做著教學外國人的花費輸出,還不如將這些資金資助本地的貧困兒童上學或是注入到教育設備和教育經費的方面,提高中國本土的文化教育水平。
教育的脫節
之前提到孔子學院的教授主要以學習漢語文化為主,參加漢語水平測試為輔。當然它也會不定期舉辦一些茶道、繪畫、漢服等為主題漢文化活動,旨在向外國友人介紹中國的文化。
但是這些內容除了增加成本外,對外國人學習中文的興趣的提高並沒有多大的作用。他們既然沒有對中文的認識,也不曾有過遊歷中國的過往,自然對這些中國的傳統風俗半懵半懂,更不知要從哪裡興起。
很多應邀前來的外國人要麼只是走馬觀花的來參加活動,要麼別有用心的來加入活動。總之,它並不會讓所有的外國人通過臨時參加活動來加深認識並且著迷於中國文化。
同時,孔子學院在教學課程上也存在諸多問題。儘管它的教材和教師都是精挑細選適應外國人學習的,但是枯燥的教學內容和填鴨式的課程進度只會讓外國人倍感學習壓力。
加上中國文言文、古詩詞都是深層理解的內容,如果沒有在中國生活或是學習中文5、6年時間的人,不要說加深中文水平,怕是只會越學越一頭霧水。這樣固定的內容模式學習不但起不了應有的作用,反而只能打擊外國人學習中文的樂趣。
此外,孔子學院創立也沒能讓大多數外國人對中國的這個國家產生認同,更別說中國文化的認知了。很多外國人對中國概念還是50年代的破落、貧窮的人口大國,或是一些國外電影裡對中國的封建時期妖魔化描述。
很多人說不清中國在什麼位置,也數不清中國有哪些城市。這些人對中國基本概念都存在欠缺,更不能指望他們會欣然接受中國的文化。
加上中國與一些國度微妙的局勢關係,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會因為自己國家的關係而產生偏差,甚至是衝突。再加上外國政府某些原因的打壓,孔子學院初衷就不復存在了。
文化的輸出
因此孔子學院對中國文化傳播上只是單純的表象刻畫,並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而與此同時,我們一些鄰國的傳播文化方式顯得更加的相得益彰。
比如韓國靠著推出男團女團流行音樂的組合紅遍世界,讓很多外國人學唱學跳韓文舞曲;而日本有著深遠的日劇和日文歌曲的輸出,更是讓很多外國人模仿日劇中的打扮,學講日劇的臺詞。以這樣的方式把自己國家的文化漸漸滲透進外國人的思想和習慣中,不是更能讓人產生興趣且逐漸適應嗎?
在傳播中國文化方面我國也可以借鑑這樣的方式。其實中國已經有一些產品已經初具規模。例如中國的一些武俠小說的連載已經在外網上吸引大量外國人的興趣,讓無數的粉絲爭相追看。中國的美食文化也是得到過全球的肯定;中國的優秀電視劇輸出量已在逐年的上升;中國的抖音、美圖秀秀等等的APP在國外甚至大行其道。
這種種的一切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有很多傲人的方面可以抓住外國人眼球,讓外國人驚豔。它們作為文化輸出的類型已經獲得外國人的認可,作為國際傳播的媒介已初具萌芽,需要只是長時間的浸透來作為等待爆發的火候。而並非單一依靠孔子學院的力量。
小結:
在中國文化的傳播之路上我們任重而道遠。文化傳播靠的是相互的交流、彼此的欣賞,再引起共鳴。我們能找到外國人的興趣點或是文化盲點切入,從他們喜歡的東西入手同他們分享,再進行中國文化的介紹。這樣的交流形式不是更能容易人接受麼?
而孔子學院的這種形式的機構存在一來太過時,不符合現在的意識流形態,二來在文化交流上的起到的作用有限但卻花費巨大。孔子學院的建立顯然是不入流了,因此它的存在感越來越薄弱,甚至走向滅亡也將是日後的常態。
我們很歡迎能將自己的國家的文化傳播給國外,但是也需要用對的方式、好的手段。我們只希望用最正確方式去宣揚自己的文化,用不知不覺的形態深入外國人的思想。甚至在衣食住行、休閒娛樂上能讓外國人意識到都有中國的身影存在。
我想與其用無償形式教授外國人漢語,還不如哪天能讓外國人能自掏腰包買我們的文化產品,或者中國習俗作風、節日文化能出現尋常人家的家庭環境之中,才是中國文化真正崛起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