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論語經典,在400多年前,《論語》也被義大利的傳教士翻譯為拉丁文,並且帶回了歐洲,孔子的學說隨後在西方流傳。
中國為了更好地學習和傳播傳統文化,開設了孔子學院,改革開放後,隨著世界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孔子學院也在世界各國相繼開設,並一度掀起了「中國熱」。
但是近段時間以來孔子學院在各國卻屢遭失敗,歐洲開設的幾乎全遭關停,美利堅的100餘座孔子學院,現在也僅剩下不到40座,孔子學院在外該如何開辦,我們的中國文化又如何走向世界?
翻閱了孔子學院的資料,我們了解到它的教學範圍:毛筆字,茶藝,剪紙,武術,京劇以及古樂舞蹈等,這麼多中國傳統文化,即使作為中國人,我們都不敢保證對這些活動抱有足夠的興趣和耐心,那麼對於沒有中國文化底蘊的外國友人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那麼孔子學院開設,沒有足夠了解並適應環境,用粗製濫造道具傳授茶藝和練習毛筆字,只能算是一種新鮮感,新鮮感過後,孔子學院也就被遺忘了。
而真正的中國文化,並不是穿穿漢服,模仿中國風俗,練練功夫就能稱之為了解。
因為東西方文化差異巨大,所以孔子學院應保持本心,只是教授漢語,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了解和溝通足矣。但是現實卻因為操之過急,課程又太過於雜亂,使得中國文化被形式化,也會導致學院失敗。
孔子學院作為傳播中國文化的機構,毋庸置疑會受到當地政府的謹慎對待,所以當學院大張旗鼓宣傳中國文化時,會給當地人一種「入侵感」。相信每個國家都不希望本國的少年人熱愛他國文化超過本國。無論學院設立是否善意,也不得不被防備。
綜上所述,所以孔子學院的沒落不只是一個原因導致的。
換個角度試想下,如果我們的青年一代熱愛其他國家的文化、建築、藝術和歷史多於中國,並認為其他國家一切優於中國,那麼我們又怎麼會相信這一代青年熱愛中國呢?
古詩《春夜喜雨》說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文化的的傳播也該如此,悄無聲息中潛入了無數人的知識領域,滋潤人們的文化水平,而不是大肆宣揚,過猶不及。
我們八零九零這個一代人,會喜歡看歐美電影,看日本漫畫,會慶祝情人節,聖誕節,感恩節和母親節等,那麼中國傳統的寒食節、元宵節、重陽節以及端午節的氣氛為什麼寡淡了呢?所以誰敢說外來文化對我們沒有影響?
我們身邊有很多文化傳播成功的例子,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比如提到美國,我們會想到好萊塢這個影視聖地,提到法國,我們會想到浪漫的巴黎,提到日本我們會想到動漫等。
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也可以學習其他國家,利用網絡、藝術作品、詩歌以及各種節目來宣傳中國文化,而不是直接在國外開設學校,來教授中國的文化知識。
所以說中國文化的傳播不應該是以學院的形式去固封與課堂,更多的是讓別人產生興趣,當一個人真的都想去了解一個新事物的時候,一定是因為感興趣而不是流於形式。
文化並不是高深莫測遙不可及,雖然文化傳承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但並不意味著宣傳文化的手段必須端莊肅穆,它可以是民俗,生活,可以是耕作間隙哼的小曲,也可以是小情趣。
所以我們要正確對待文化傳播的形式,讓中國文化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