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在外開辦失敗,中國文化又如何走向世界?

2020-09-07 導師瘋了

孔子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論語經典,在400多年前,《論語》也被義大利的傳教士翻譯為拉丁文,並且帶回了歐洲,孔子的學說隨後在西方流傳。

中國為了更好地學習和傳播傳統文化,開設了孔子學院,改革開放後,隨著世界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孔子學院也在世界各國相繼開設,並一度掀起了「中國熱」。

但是近段時間以來孔子學院在各國卻屢遭失敗,歐洲開設的幾乎全遭關停,美利堅的100餘座孔子學院,現在也僅剩下不到40座,孔子學院在外該如何開辦,我們的中國文化又如何走向世界?

翻閱了孔子學院的資料,我們了解到它的教學範圍:毛筆字,茶藝,剪紙,武術,京劇以及古樂舞蹈等,這麼多中國傳統文化,即使作為中國人,我們都不敢保證對這些活動抱有足夠的興趣和耐心,那麼對於沒有中國文化底蘊的外國友人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那麼孔子學院開設,沒有足夠了解並適應環境,用粗製濫造道具傳授茶藝和練習毛筆字,只能算是一種新鮮感,新鮮感過後,孔子學院也就被遺忘了。

而真正的中國文化,並不是穿穿漢服,模仿中國風俗,練練功夫就能稱之為了解。

因為東西方文化差異巨大,所以孔子學院應保持本心,只是教授漢語,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了解和溝通足矣。但是現實卻因為操之過急,課程又太過於雜亂,使得中國文化被形式化,也會導致學院失敗。

孔子學院作為傳播中國文化的機構,毋庸置疑會受到當地政府的謹慎對待,所以當學院大張旗鼓宣傳中國文化時,會給當地人一種「入侵感」。相信每個國家都不希望本國的少年人熱愛他國文化超過本國。無論學院設立是否善意,也不得不被防備。

綜上所述,所以孔子學院的沒落不只是一個原因導致的。

換個角度試想下,如果我們的青年一代熱愛其他國家的文化、建築、藝術和歷史多於中國,並認為其他國家一切優於中國,那麼我們又怎麼會相信這一代青年熱愛中國呢?

古詩《春夜喜雨》說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文化的的傳播也該如此,悄無聲息中潛入了無數人的知識領域,滋潤人們的文化水平,而不是大肆宣揚,過猶不及。

我們八零九零這個一代人,會喜歡看歐美電影,看日本漫畫,會慶祝情人節,聖誕節,感恩節和母親節等,那麼中國傳統的寒食節、元宵節、重陽節以及端午節的氣氛為什麼寡淡了呢?所以誰敢說外來文化對我們沒有影響?

我們身邊有很多文化傳播成功的例子,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比如提到美國,我們會想到好萊塢這個影視聖地,提到法國,我們會想到浪漫的巴黎,提到日本我們會想到動漫等。

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也可以學習其他國家,利用網絡、藝術作品、詩歌以及各種節目來宣傳中國文化,而不是直接在國外開設學校,來教授中國的文化知識。

所以說中國文化的傳播不應該是以學院的形式去固封與課堂,更多的是讓別人產生興趣,當一個人真的都想去了解一個新事物的時候,一定是因為感興趣而不是流於形式。

文化並不是高深莫測遙不可及,雖然文化傳承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但並不意味著宣傳文化的手段必須端莊肅穆,它可以是民俗,生活,可以是耕作間隙哼的小曲,也可以是小情趣。

所以我們要正確對待文化傳播的形式,讓中國文化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向世界!

相關焦點

  • 孔子學院為何會失敗?中國文化該如何走向世界?
    在改革開放後,中國閉關鎖國的政策被徹底解除,中國開始了解世界,同時也開始讓世界了解中國,而作為中國歷史文化中影響最為深刻者—孔子學說,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我們為推廣漢語文化而輸出的主要思想。按常理來說,在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中國影響力越來越高的基礎上,孔子學院的創辦應該越來越成功才是。
  • 孔子學院在國外為什麼會失敗?中國文化是否真的無法走向世界?
    ——曹操《短歌行》孔子一身都將自己的心血放在周遊列國,將自己的儒家思想傳到諸國,現在我們將進一步將儒家文化傳到全世界。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從某種層面來說,一個真正的大國,一定會擁有能夠走向世界的文化,中國已是大國,但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路,並不順利。
  • 孔子學院為什麼會失敗?中國文化該如何走向世界?
    泱泱華夏,巍巍中華,中國是一個有歷史有文化的民族。中華上下幾千年來,在文化的發展上,那便是百花盛開,不勝枚舉,中國的文化是耀眼的,也不是世界上的哪個文化能夠相媲美的。在文化洗禮的過程中,我們誕生了傳承幾千年的儒家文化,而儒家以孔子為代表。
  • 孔子學院為何逐漸沒落?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之路究竟在何方?
    改革開放以後,越來越多的國人走出世界,向西方學習,同時也有不少外國人來中國,開始學習一些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且,隨著中國熱的興起,國外很多國家都和中國合作,辦起了孔子學院,專門用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一時間,全球興起了一股開辦孔子學院,學習中國文化的新風。
  • 孔子學院:讓「孔子」走向世界
    孔子學院:讓「孔子」走向世界 而今,孔子學院興起,「孔子」再次「周遊列國」。所不同的是,此番周遊列國不再是迫不得已,不再輾轉於幾個小諸侯國,也不再飽經磨難,命運自然也就不一樣了。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孔子學院讓「孔子」走向了世界,中國「孔子」已然成為連接世界的「大使」,現已出任近八年。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掛牌成立。
  • 以前盛行的孔子學院,現已面臨關停,中國文化又該如何傳播世界?
    在400多年以前,有一位義大利的傳教士將《論語》一書翻譯成了拉丁文拿到了歐洲,這也是孔子的儒家文化第一次在另一片土地開始流傳。現如今,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繫已經越來越密切,各國間相互了解的程度也在不斷加深。那麼為了讓世界其他國家更好地了解中國,孔子學院就此孕育而生。
  • 孔子學院屢遭關閉,難道就表明其失敗?中國文化該如何影響世界?
    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不用筆者多說,但凡是對中國文化了解的人,都會多多少少地了解孔子。孔子在歷史上不僅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東亞、東南亞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甚至於法國思想家伏爾泰都深受孔子學說影響。隨著中國逐漸發展,開始注重文化軟實力的輸出,孔子及其儒家文化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孔子學院剛開始形勢一片大好,巔峰時期全球擁有1000多所。
  • 孔子學院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中美文化交流十分有限,美國中文教育僅限於唐人街和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在不斷吸取世界其他文化精華的同時,也以日益自信的姿態走向世界。孔子學院在美國蓬勃發展,走進千家萬戶,走向主流社會,就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個成功案例。   從2004年第一所孔子學院在美國馬裡蘭大學成立,短短4年間,美國孔子學院的數目已經增加到40多所。
  • 孔子學院,《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的實踐者
    孔子學院,聯合國《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的實踐者  周教授介紹說,孔子學院是以推進漢語教學和文化交流、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為宗旨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從中國的角度看,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上第一次主動地走出國門去傳播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並且是用和平雙贏的方式;而從世界角度來看,則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利用有限的資金去實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精神。  孔子學院的主要職能是:面向社會各界人士開展漢語教學;培訓漢語教師;開展漢語考試和漢語教師資格認證業務;開展當代中國研究。
  • 孔子學院易名引發譁然,是中國文化推廣失敗還是另有隱情?
    悄悄在官網上發布易名通知後,一時出現了許多言之鑿鑿的觀點,大部分人斷定這是中國文化推廣失敗的標誌,中國近20年來的嘗試付之東流。不過,也有一些人指出,孔子學院易名實則是國家中文推廣戰略的一次轉型,是一次立足長遠的全新嘗試。文、編 | Kimberly孔子學院易名,說明中國文化輸出失敗?
  • 孔子學院:踐行《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的東方典範
    2004年開始發展的孔子學院,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踐行《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精神的重要代表。孔子學院在海外秉持怎樣的辦學模式? 孔子學院總結了哪些獨特的辦學經驗? 孔子學院對世界的貢獻有哪些? 科技日報記者從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角度,採訪了日本第一家孔子學院首任院長、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周瑋生博士。
  • 孔子學院 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文化,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截至目前,孔子學院的開辦數量已達500餘家,累計培訓了數千萬的各國學員,在推動國際中文教育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平臺。 孔子學院不僅有利於中國,也有利於孔子學院的開辦國,更有利於世界的文明與進步。
  • 《科技日報》 | 孔子學院:踐行《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的東方典範
    文章認為,2004年開始發展的孔子學院,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踐行《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精神的重要代表。孔子學院是推廣本國語言文化的示範周瑋生說,世界是一個不同民族、多元文化組成的整體。如英國文化教育協會,法國法語聯盟,德國歌德學院,義大利文化研究院,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美國中心等。但發展中國家如何實踐《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宗旨,推廣本國的語言文化,至今尚無成功先例。周瑋生說:「孔子學院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上,第一次主動的走出國門去傳播自己的語言和文化,而且是用和平雙贏的方式。
  • 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中國文化復興,利好全世界。讓中國文化走出去,走向世界,已經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共識:中國和平發展的政治理想從根本上賦予了中國文化所具有的特殊使命,即方面它必能有助於推動中國實現崛起,而另一方面它又必須能夠有助於確保中國真正實現「和平」發展的歷史蘊涵。
  • 還有人說「孔子學院」是中國文化向外輸出,這是根本不了解的妄語
    近段時間有個別國家關閉了「孔子學院」,其實這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有關閉就有開設。目前,「孔子學院」從2004年開始設立截至2019年遍布162個國家和地區,550所孔子學院和1172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孔子學院受到各國人民的廣泛歡迎,有個別國家因為各種考慮關閉「孔子學院」沒什麼大不了的。還有人說「孔子學院」是中國文化向外輸出,這是根本不了解「孔子學院」的妄語。
  • 孔子學院:中國對外"文化滲透"無可指責
    孔子學院就是文化橋梁,它不僅要教授中國的語言文字,還要使異域民族感受到中華文化之美,在更高層次上,使世界各民族認識到中華文明中蘊藏的價值,以此實現文化價值共識共享。在對外文化宣傳上,我們不能別人說什麼,我們就否認什麼,我們要看對方說的是不是正確,我們還應該有自己在文化認識上的主體性。
  • 孔子學院開辦數十年,投入近十億美元,被關停後國人為何紛紛叫好
    孔孟思想流傳千年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瑰寶,對周邊諸如日本,韓國還有東南亞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從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與世界的交流愈發頻繁,同時也在逐步的將儒家學說推向世界,於是"孔子學院"應運而生。
  • 孔子學院:踐行《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的東方典範——專訪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立命館孔子學院名譽院長周瑋生博士
    文章認為,2004年開始發展的孔子學院,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踐行《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精神的重要代表。 孔子學院是推廣本國語言文化的示範 周瑋生說,世界是一個不同民族、多元文化組成的整體。但發展中國家如何實踐《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宗旨,推廣本國的語言文化,至今尚無成功先例。 周瑋生說:「孔子學院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上,第一次主動的走出國門去傳播自己的語言和文化,而且是用和平雙贏的方式。而從世界角度來看,則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利用有限的資金去實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精神。」
  • 李深:中國古代是怎樣辦孔子學院的
    據媒體報導,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已經決定,與復旦大學合作的孔子學院在2014年底到期後不再續辦。 儘管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解釋說,這個決定於政治無關,只是與復旦大學合作開辦孔子學院第二個5年協議到期,外方院長退休,由於學校自身原因,人文學院一些教授要求不再與中方續約,得到校長同意。
  • 孔子學院十周年:「和而不同」的文化追求
    這是劉延東為孔子學院院長學院揭牌。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孔子學院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展示「和而不同」的文化追求,這恰是解決當今世界很多難題所需要的思想基礎。第九屆全球孔子學院大會於12月7日至8日在廈門舉行,吸引了來自126個國家和地區的孔子學院所在大學的校長、孔子學院院長等方方面面人士,細訴動人故事,規劃未來發展。再次令人信服地說明,孔子學院在世界範圍受到廣泛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