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毛主席都引用日本人的詩,日本人為啥能寫出那麼好的漢詩?

2020-12-05 飛春讀傳

稍讀日本歷史,就會接觸日人漢文化。

漢字,書法,詩歌,很底蘊的日本特色,一切,鹹來自中國。

日本人寫一個漢字,不足為奇,寫的書法,也頗見功底。

尤其日本人正式公文中的那些文言文,如天皇敕諭之類的,真是用詞考究,雕琢精準。

即便今天讀來,也令人不禁感嘆,其漢文化涵養,真對得起秦時漂去的老祖宗。

日本人的漢文

這是文章書法,看了知其意,品其逼格,心領神會完了,也就罷了。

但對於唐詩宋詞,我們就有不少人弄不明白了:同為一個漢字,日語發音與漢語迥異,他們是怎麼做出漢詩的?

一、日本人的漢字漢詩

首先說明,日本人管自己模仿唐詩做的古詩,叫漢詩。

除了漢詩,他們還有和歌、俳句,狀如唐詩,但沒有漢詩正統、有品、高大尚。

說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看幾首日本人作的漢詩。

日本人愛詩

奈良時代(公元710—794年),是日本人寫漢詩最流行的時候。

從天皇到貴族,從出遊到宴飲,無論感時花濺淚,還是恨別鳥驚心,不論贈友人還是迎接外國使節,都如同期的唐人墨客,喜歡賦詩一首。

如文武天皇(683—707年)的這首《詠月》,便是在夜宴時所作:

月舟移霧渚,楓楫泛霞濱。臺上澄流耀,酒中沉去輪。水下斜陰碎,樹落秋光新。獨以星問鏡,還浮雲漢津。

日本人愛詩

那波觚的《雪後眺望》,寫的是景色之美,頗有意境:

千樹著花俄遇春,萬蹊鋪玉淨無塵。青天白日一時雨,渾似人間薄倖人。

日本歷史上有很多詩人,寫得漢詩都不錯,而且漢詩源遠流長,代代相傳,至今成為中小學必修課。

安倍的書法

越有文化的人,越喜歡漢詩。這是骨子裡的基因,如夏目漱石曾寫道:

《山路觀楓》石苔淋雨滑難攀,渡水穿林往又還。處處鹿聲尋不得,白雲紅葉滿千山。

還有明治維新的功臣,西鄉隆盛,他的一首詩曾被毛主席引用:

《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1909年)》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後兩句是西鄉隆盛的原創。(另一說是西鄉改寫他人的)

東條英機的書法

西鄉隆盛是明治功臣,卻在1877年的西南戰爭中,作為反賊被政府軍剿滅,自己自殺而終。

他的墓碑後面,至今刻著當年他寫的漢詩,非常能代表他的品格志向,最後一句也非常有名:

幾歷辛酸志始堅,丈夫玉碎愧磚全。一家遺事人知否,不為兒孫買美田。

西鄉隆盛詩作

二、日本人如何讀詩的

這些漢詩例子,讀來無不朗朗上口。其意境、感情、形式,乃至平仄,都如此符合中國人口味兒,敢問作者,莫非他們都會中文?

非也。

日本人的這些詩作之人,沒有一個會像我們這樣去讀他們的詩。

相反,如今的日本人,在讀中國唐詩時,也全部用得是日語,聽起來嗚啦嗚啦的。

比如這首李白的《靜夜思》,翻譯過來是這樣:

《靜夜思(靜夜に思ふ)》

床前明月光→床前 月光を看る (讀音:しょうぜん げっこうをみる)疑是地上霜→疑ふらくは是れ地上の霜かと(讀音:うたがうらくは これちじょうのしもかと)舉頭望明月→頭を挙げては山月を望み(讀音:こうべをあげては さんげつをのぞみ)低頭思故鄉→ 頭を低れては故郷を思ふ(讀音:こうべをたれては こきょうをおもう)

大家注意到沒有,日文並非按照我們的讀法,按順序一字一字的讀的,而是把他們翻譯成日語,然後再讀。

這4句詩,我們讀,押的是ang這個韻,所以順口,具有美感。

而日語呢,第一句是以lu結尾,第二句是to結尾,第三句是mi,第四句是wu。

這就完全失去了唐詩的品味,如同唐詩翻譯為英語一樣,一沒有我們這麼上口的平仄和韻律,二沒有我們這麼工整的對仗。

更為要命的是,他們的一句,聽起來像是兩三句,甚至你分不清是在說話,還是在吟詩。

大家有興趣可以搜搜相關小視頻,很多日本人讀唐詩的,不少網友聽後留言不堪忍受,「想死」。

日本人愛吟詩

三、日本人如何作詩的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絲毫沒有影響日本人寫詩,也沒有影響日本人對唐詩的品鑑、吟誦和熱愛、傳承。

這就好比一個不會說英文的中國人,竟然能夠寫出完美押韻的英文詩歌一樣,太神奇了。

他們怎麼做到的呢?

原來,這漢詩的寫作,是有技巧的,尤其是韻律,他們雖然完全不懂「韻」,不說「韻」,卻研究韻,而且研究得細緻、精準。

他們為了寫出正宗的漢詩,對漢字發音的韻進行研究,寫作時作為工具書,拿來使用,這樣的書,就叫《韻書》。

他們對韻的發音進行研究,甚至推測出中國古代唐朝人,是怎麼發音的。

而且還有專門研究這個學問的人,寫了一本《唐人如何吟詩》,儼然成了日本研究出的專利。

對此,我只能說,這符合日本人的作風。

韻書也是中國人寫詩工具

寫「外國」詩是一回事,寫出來後,再把它讀出來,又是一回事。

它得把這個「外國的文字」,讀得日本人能聽懂,怎麼辦呢?

這裡又有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東西:返點。

就是在詩歌句子中,字的旁邊,下面,用蠅頭小字,標出日本人應該如何讀,哪個先讀,哪個讀什麼音。

有的讀音,還和平時的漢字很不一樣,所以必須標出來。

標出來怎麼讀,卻不直接用日本式的語言寫出來,如此這樣麻煩,就是為了在形式上,與中國的漢詩一模一樣,以顯示作者的文化涵養高。

你說這樣折騰累不累。

用自己國家的語言和思維,尋章摘句扒辭書,去創造出符合他國發音的詩句,然後再用自己國家的思維,把它翻譯和讀出來,這,這,這活兒……難受啊!

恐怕只有日本人津津有味,樂在其中了。

或許,唯一可以解釋的,是基因上的召喚和眷戀吧。

相關焦點

  • 援華物資上寫的那些漢詩,日本人自己讀起來啥感覺?
    這首詩引用了南朝梁·周興嗣的《千字文》:「孔懷兄弟,同氣連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規。」 詩中,「同氣連枝」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此外,還有中國人更熟悉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出自《詩經·秦風·無衣》,中國的高中課本中也有。那麼,問題來了,這些用正經中文寫的漢詩,普通日本人真的能讀懂其中的意境和韻味嗎?會不會像很多網友解讀的,是簡單的百度搜索+現學現賣?
  • 日本人也愛古詩詞,一言不合就「鬥詩」,寫出的詩卻令人啼笑皆非
    其實,咱們的鄰居日本對中國的詩詞自古以來就非常喜愛,咱們的唐詩宋詞在日本被統稱為「漢詩」,在日本的學生教材中也有很多漢詩的身影。日本人怎麼就那麼喜歡「鬥詩」呢?其實這源於一位老人家創作的漢詩。儘管知道自己的詩不受待見,但幡谷祐一還是喜歡到處展示自己的漢詩作品,但是這種刻意的附庸風雅,卻經常引來眾多吐槽,有網友評論:「喜歡排列漢字無可厚非,但是應該避免將其稱為『漢詩』。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人去鬥詩呢?主要還是因為漢詩文化在日本的長期存在。
  • 關於日本漢詩
    賴山陽評述這首詩「可當一部唐書」,言下之意是讓讀者思考為何大唐由盛而衰,以至不復存在。尤其是詩中引用了《長恨歌》成句「漁陽鼙鼓動地來」,讓讀者思痛之餘清醒地分析時政大事。如去德國留學的日本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創者森鷗外,去英國留學的日本小說大師夏目漱石等,他們都有著很深厚的漢詩漢文修養,被稱為學貫東西的「兩足」文化人,他們也寫漢詩。李:進入明治時代,日本把目光轉向西方,科學技術、思想文化等,大有全盤西化之勢。
  • 淺析漢詩在日本的重大影響
    公元823年2月28日,日本嗟峨天皇舉行詩會,19歲的公主有智之寫了一首七律。中有「林棲孤鳥識春澤,谷間寒花見日光」之句,詩章雋永,文字優美,寫出春到山莊的美景。天皇大加讚賞。一位窈窕淑女的詩作如此不同凡響,反映日本漢詩創作的繁榮。日本無文字時代,借用漢字。
  • ...漢詩,日本人,日本,吟詠,和歌,李白,杜甫,俳句,漢文,中國,-國際...
    《春望》最受歡迎 創作良莠不齊  漢詩以表意文字漢字為載體,一首五言絕句,短短20個字,意境深遠,這是最受日本人讚嘆的地方。李白、杜甫、王昌齡、白居易、蘇軾等大詩人對日本人來說耳熟能詳。如今,在日本的各種漢詩讀本中,除《詩經》中的詩歌外,《敕勒歌》、《七步詩》也都能看到,中國人平時不太熟悉的一些漢詩,也被日本人吟詠。
  • 日本漢詩選讀
    日本漢詩選讀張小笨!日本漢詩最早可以可追溯到天智天皇(626——672)時期。此時的太政大臣大友皇子,是可考的最早的漢詩詩人。自聖德太子改革和大化維新,日本向中國大量派遣遣隋使、遣唐使,彼時中國亦處於詩歌興盛之時,可說是漢詩傳入日本的一個重要契機。
  • 漢詩在日本的「譯」與「不譯」
    直到現在,日本的中學「國語」課上學習漢詩也仍然使用此法。這一方法只需在漢字原文上標註訓點符號,閱讀者根據規則按照符號的提示閱讀,即可直接將漢語原文讀為書面化的日語,方便快捷。正是這種奇妙的「譯」與「不譯」混雜的訓讀法,深刻地影響了日本的文化。最直接的,就是這些「不譯」的漢語詞大量的直接引入到日語中,並且穩定下來。就以這首詩來說,「陰陽」「絶頂」「一覧」就是在現代日語中常用的詞彙。而且「絶頂」一詞還由「山的頂峰」這一本義引申出了「事物的最高狀態」之義,如「人気の絶頂」即形容人紅得發紫,這便是漢語詞在日本的發展。
  • 古詩不是「古詩」,應該叫「漢詩」,日本韓國都在傳承漢詩
    我們中華有非常了不起的詩詞文化,現在我們都把他們叫「古詩詞」,但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不應該叫古詩詞,在韓國和日本,他們把我們中國的詩詞「漢詩」。
  • 日本漢詩為何不及朝鮮和越南醇正?
    戴著兩重鐐銬起舞日本漢詩源遠流長,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奈良時代,就有了漢詩集《懷風藻》。創作漢詩的風氣經久不衰,留下了大量作品。然而,對日本人來說,寫漢詩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末國學大師俞樾編過一本《東瀛詩選》,對日本漢詩欣賞有加,卻也不得不承認:「東國之詩,於音律多有不協」(很多日本詩不合律)。他甚至幫日本人修改不合律的詩:「……間或以佳句可愛,未忍遺棄,輒私易其一二字,以期協律。代斫傷手,所弗辭矣」(看到不合律的詩中有好句子,不忍遺棄,就偷偷幫它改一兩個字,改得不好是我的錯)。
  • 當代中國的日本漢詩研究
    日本漢詩是日本人運用中國古詩形式所創作的詩歌,起源於天智天皇時代(公元668年—公元671年),其皇子大友被認為是日本最早的漢詩人。日本第一部漢詩集《懷風藻》編訂於751年,比第一部和歌集《萬葉集》還早十年左右。一千三百多年來,產生了數以千計的詩人和數十萬首詩篇。
  • 一言不合就「鬥詩」?這些日本人如果參加詩詞大會,會不會令人刮目...
    還有些「吃瓜群眾」紛紛表示「這都能算漢詩的話,我都能做詩人了」。  於是,「平成自由詩」的興起,不過是日本網友以此為名跟風惡搞創作罷了。  漢詩在日本到底多受歡迎  不過這場網絡「鬥詩」大賽的背後,其實還有漢詩在日本的長期存在。
  • 侵華日軍明信片 收錄了日本人寫的漢詩 看看這詩水平怎樣
    中華文化在日本,那是源遠流長。在兩國的長期交往過程中,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古詩深受日本人的歡迎。歷史上日本的不少文人雅士,以寫得一手好詩為榮。日本奈良時代的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就是一位著名詩人,他還起了一個中國名字叫晁衡,他和唐朝大詩人李白、王維都是好友。晁衡在中國中了進士,還在朝廷為官。
  • 《中國詩詞大會》落幕 日本網友也開始「鬥詩」了
    茨城機場通航紀念碑上可笑的漢詩  這種刻意附庸風雅的「老幹部體」引來不少吐槽。日本網友批評說:「喜歡排列漢字無可厚非,但是應該避免將其稱為『漢詩』。」還有些「吃瓜群眾」紛紛表示「這都能算漢詩的話,我都能做詩人了」。  於是,「平成自由詩」的興起,不過是日本網友以此為名跟風惡搞創作罷了。
  • 日本人用漢字寫的漢詩,卻成了進攻中國的宣傳工具
    很多朋友都知道,在十六世紀葡萄牙、荷蘭等國進入日本進行貿易,並在日本形成一門研究西方的「蘭學」之前,中華文化可以說是影響日本的唯一外國文化。直到如今,雖然美國文化在日本佔有很大比重,但中華文化,照樣有超強的影響力。
  • 日本華文女作家協會舉辦「日本漢詩在中國」講座
    「日本漢詩在中國」講座講座以網絡在線方式舉行。說起漢詩,中國人是老師,日本人是學生,好像毋庸置疑。但學生的「習作」,也曾讓老師拍案叫絕,甚至讓老師眼睛一亮,起而效法,這樣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實,很多人並不了解。而這次講座正是探討了這種「逆輸入」文化現象。主講蔡毅教授耙梳歷史,娓娓道來,其嚴謹的治學方式和諸多嶄新發現,令聽講人都說受益匪淺。
  • 日本江戶詩歌的興起與發展:紮根於漢詩,成長於明七子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這首朗朗上口的詩出自明代,流傳至今。我時常用這首詩提醒自己,珍惜時間,不要浪費蹉跎了歲月,等老了就一切都來不及了。然在古代日本,江戶詩影響了整個日本詩壇文化,中國明代的詩對他們的江戶詩影響最深遠。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日本漢詩的前世今生
    《日本漢詩選評》是葉嘉瑩先生主編的「詩詞名家講」系列叢書的一種,由古典文學研究名家程千帆、孫望二先生編選。本文為該書前言,標題為編者所擬,澎湃新聞經東方出版中心授權發布。在日本,以漢語寫成的文學作品,以詩為盛,漢詩是日本文學,特別是日本古代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日本文學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漢詩人寫出了數量既多質量又高的作品。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日本漢詩的前世今生
    在日本文學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漢詩人寫出了數量既多質量又高的作品。中日兩國,語言雖異,但文字部分相同,因而漢語古典詩歌這種藝術樣式,能夠長期地風行日本。不僅朝野廣為傳誦,而且群起取則,抒情言志,運用自如,詩人輩出,卓然成家。這是國際文化交流史上非常值得珍視的現象,也是一衣帶水的兩個鄰邦在源遠流長的交往中結出的豐碩成果。
  • 惡之花:日本軍國主義漢詩
    最近我讀到了復旦大學查屏球教授策劃主編的《甲午日本漢詩選錄》。錄有軍國主義漢詩百萬字之多,特別是有些直接從當時日本報刊上摘錄下來,具有更「原生態」的性質,極為難得。    日本軍國主義漢詩是人類歷史上無恥程度難以想像的、喪盡人性天良的「惡之花」。
  • 永井荷風的漢詩
    01 要說永井荷風(1879—1959)的漢詩,還是先從他喜歡的明末詩人王次回說起吧。 王次回(1593—1642),名彥泓,日人喜稱字號,所以都叫他王次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