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漢詩在日本的重大影響

2020-12-15 明明喜歡漂亮的衣服

詩是我國主要的文學體裁,也是我國最有成就的文學領域。隨著中外文化交流,中國文化圈的形成,漢字成為中國文化圈內朝鮮、越南、日本的通用文字,三國文士也像中國文士一樣,作詩或求取功名,或言志抒情,詩的形式風格一如中國,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講講漢詩在日本的巨大影響力。

公元823年2月28日,日本嗟峨天皇舉行詩會,19歲的公主有智之寫了一首七律。中有「林棲孤鳥識春澤,谷間寒花見日光」之句,詩章雋永,文字優美,寫出春到山莊的美景。天皇大加讚賞。一位窈窕淑女的詩作如此不同凡響,反映日本漢詩創作的繁榮。

日本無文字時代,借用漢字。646年,日本又發生大化改新,全面移植中國文物制度,日本留學生把唐代最發達的文學體裁詩歌也傳入東瀛。漢詩的創作得到日本政府的提倡,作漢詩是學子進入仕途的考核項目,如同唐朝科舉以詩賦取士。因此,庶族子弟把鑽研詩道作為追求功名利祿的手段;世家子弟或附庸風雅,或顯示才華而吟哦漢詩。漢詩在知識階層相當普及。

751年,日本編輯了最早的漢詩總集《懷風藻》,接著又有《凌雲集》、《文華秀麗集》、《經國集》問世。日本漢詩發韌於奈良時代(710-794年),高度繁榮於江戶時代(1603-1868年),至明治時代(1868-1911年)衰落。期間出版的漢詩總集與別集達769種,2339冊,詩作超過20萬首,是歷代文士在詩苑不輟耕耘的碩果。

漢詩發韌之初,名家高手就與唐大詩人王維、李白相唱和;進人江戶時代,詩壇聞人更是燦若繁星。這麼多日本人得心應手、從容裕如地運用中國語言的思維方式和這種舶來的文學形式,以漢字寫心聲為詩,實在是件極不容易的事。從中亦可見中國詩對日本文壇深刻久遠的影響。

日人江村北海編輯《日本詩選》,好名之徒投以詩稿,請求採納,願出酬金;菊池五山作《五山堂詩話》,評點當代漢詩,潔名釣譽者爭相賄路,求列名其中。以上二事傳遞出當時社會的一條信息:誰享有詩名,誰便享有社會地位;為求詩名,不惜重金。漢詩地位的尊隆,由此可見。

日本大和民族的文學形式是和歌,和歌從形式到藝術表現手法都受漢詩的影響。如「題句和歌」脫胎於中國的「題句漢詩」。所謂「題句」是從前代詩人的作品中摘出佳句,作為詩題吟味。唐人這種近乎文字遊戲的風習,也為東鄰所模仿。大江千裡奉教編察《題句和歌》,人選作品無一例外都以漢詩成句為題。日本最早的和歌理論著作《和歌髓腦》,直接仿效我國元兢的《詩髓腦》,連書名也一致。這種「移植」反映出我國詩話啟迪日本歌論的事實。

古代,長期領日本文壇風騷的是漢詩。在當時日本人看來,《懷風藻》等漢詩才是正式文學,稱「正道」,而和歌只不過是地方文學,稱「薄使」。大江以言在(句題和歌》序文中說:「臣儒門餘孽,側聽言詩,未習豔辭,不知所為。」強調自己是儒門之後,詩學得自家傳,稱和歌為「豔詞」,未向染指。這番表白似謙恭而實據做,流露出作者所代表的貴族階層對和歌的輕視態度。漢詩在日本文學中正統地位直到明治維新後才讓位給和歌。

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驗之日本漢詩,上述功能無所不備。漢詩還直接介人現實生活,成為人們交際的工具,反映這方面的漢詩的鐵間頗為有趣。江戶時代的三潤精花為辭謝久留米侯的延聘,以詩代簡,曲達己意說:「樵要不與世間通,高臥東山異謝公。佔得煙霞吾已老,清風鶴嚷白雲中。」詩反用東晉謝安「東山再起」的故事,委婉而又堅定地表白自己隱逸終老的心志。久留米侯閱後,就不強其所難了。

另一側鐵聞說,三苦雷首對16歲的才女龜井小琴一見鍾情,寄詩相挑:「二八誰家女,嬋娟真可憐。君無王上點,我為出頭天。」「王上點」是「主」字,「出頭天」是「夫」字,暗寓求風之意。小琴奉答一詩:「扶桑第一梅,今夜為君開。欲識花真意,三更踏月來。」這一贈一答,千般風情蘊其中,與我國《西廂記》中描寫的張生與鶯鶯的故事相類。

漢詩還用來作廣告。一位漢詩名人為嗟峨酒店撰寫對聯:「釀成春夏秋冬酒,醉倒東西南北人。」此聯一貼,生意立見興隆。某地鬧狼,有人賦《諭狼》詩一首:「毛屬藩生國士恩,住山何得害山民。析看狼字是良犬,諭汝自今知愛之。」張貼於狼害猖獗處,狼害便倏然而止,漢詩的價值簡直到了造化神奇的地步。豬口篤志先生《日本漢詩》序言中說,自明治前後,「漢詩已由外國文化之域蟬脫出來,與和歌、徘句一樣,成為日本民族的文學樣式。這恰如漢字早已成為國字。我們有義務繼承祖先所締造的文學遺產,並將它留傳給後人。」大家之前了解我國的漢詩在日本有這麼大的影響麼?

相關焦點

  • 關於日本漢詩
    」是2008年立項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即便是漢文化,到日本和韓國後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吧?從文化特色的角度來看,研究日本漢詩也就等於從日本文化的角度反照中日文化的相互影響。李:是這樣的。從文化交流的層面上講,日本漢詩是中日乃至亞洲漢字文化圈文化交流的結晶。
  • 當代中國的日本漢詩研究
    該書計劃出版三卷,此為第一卷,全書共分兩編,第一編「緒論:日本漢詩概觀」,對日本漢詩作總體觀照,探討日本漢詩的歷史地位和形成與發展的原因,日本漢詩的階段性特徵、歷史分期、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家,日本漢詩的研究狀況。第二編「王朝時代:日本漢詩的發軔與演進」,對日本王朝時代的漢詩作深入透視,將其概括為三個階段,介紹每個階段的特點。
  • 日本漢詩選讀
    日本漢詩選讀張小笨!日本漢詩最早可以可追溯到天智天皇(626——672)時期。此時的太政大臣大友皇子,是可考的最早的漢詩詩人。自聖德太子改革和大化維新,日本向中國大量派遣遣隋使、遣唐使,彼時中國亦處於詩歌興盛之時,可說是漢詩傳入日本的一個重要契機。
  • 日本華文女作家協會舉辦「日本漢詩在中國」講座
    「日本漢詩在中國」講座講座以網絡在線方式舉行。,著有《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日本漢詩論稿》等。蔡毅教授發言後總結道:晚清」詩界革命「受到明治時期」文明開化新詩」和「漢詩改革」的影響這一命題,目前也許還難作定論。然而,即便筆者的臆說能夠成立,我們也大可不必為家傳靈丹竟曾「師夷之技」而沮喪。
  • 漢詩在日本的「譯」與「不譯」
    在文學翻譯中,詩的翻譯往往被認為是最難甚至是不可能的。這當然是由於詩歌在語言上的高度濃縮、詩意上的複雜多變等性質所決定的。然而長久以來,東亞漢字文化圈國家在學習、吸收中國文化的過程中,創造出了多種譯解漢文(主要是文言文)、漢詩(主要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方法,其中尤以日本的訓讀法最為著名,並且沿用至今。
  • 古詩不是「古詩」,應該叫「漢詩」,日本韓國都在傳承漢詩
    我們中華有非常了不起的詩詞文化,現在我們都把他們叫「古詩詞」,但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不應該叫古詩詞,在韓國和日本,他們把我們中國的詩詞「漢詩」。
  • 一位前外交官眼中的日本漢詩
    駐日期間,有機會近距離去感受日本漢學的實際存在。最早引起筆者注意的是東京的一座神社,祭祀的是號稱「戰神」的乃木希典。神社入口處有一座石碑,鐫刻著規規整整的幾行詩,十分顯眼。一開始,還懷疑是中國人題寫,但想想站不住腳,幾經考證,才搞清楚原來這其實是日本文壇仍在通行的「漢詩」,遂引起極大興趣。隨後開始積極關注日本各處的詩詞遺存。
  • 該怎樣看待日本軍國主義漢詩
    在拙書《甲午「軍中詩」等》中,我又寫道:「明治時期日本一些軍政官員在吞併琉球、甲午海戰、侵佔臺灣、吞併朝鮮等軍事行動中,也時有漢詩寫作的。漢詩竟成了他們歌頌強權、侵略、屠殺的工具!這方面的特殊史料很值得研究者發掘。我讀過夏曉虹教授在1999年《讀書》雜誌第11期上發表的《日本漢詩中的甲午戰爭》一文,深受啟發。這可能是中國研究者第一次寫的這方面的文章。
  • 惡之花:日本軍國主義漢詩
    最近我讀到了復旦大學查屏球教授策劃主編的《甲午日本漢詩選錄》。錄有軍國主義漢詩百萬字之多,特別是有些直接從當時日本報刊上摘錄下來,具有更「原生態」的性質,極為難得。    日本軍國主義漢詩是人類歷史上無恥程度難以想像的、喪盡人性天良的「惡之花」。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日本漢詩的前世今生
    【編者按】漢詩是日本文學,特別是日本古代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自8世紀中葉最早的漢詩集《懷風藻》編成,到19世紀創作逐漸式微,日本漢詩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演變,誕生了不少優秀的作品。日本漢詩的風會遷移,每與中國詩歌的發展桴鼓相應,或早或遲地受到中國詩壇風尚的影響,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成果。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日本漢詩的前世今生
    漢詩是日本文學,特別是日本古代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自8世紀中葉最早的漢詩集《懷風藻》編成,到19世紀創作逐漸式微,日本漢詩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演變,誕生了不少優秀的作品。日本漢詩的風會遷移,每與中國詩歌的發展桴鼓相應,或早或遲地受到中國詩壇風尚的影響,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成果。
  • 連毛主席都引用日本人的詩,日本人為啥能寫出那麼好的漢詩?
    但對於唐詩宋詞,我們就有不少人弄不明白了:同為一個漢字,日語發音與漢語迥異,他們是怎麼做出漢詩的?一、日本人的漢字漢詩首先說明,日本人管自己模仿唐詩做的古詩,叫漢詩。除了漢詩,他們還有和歌、俳句,狀如唐詩,但沒有漢詩正統、有品、高大尚。
  • 日本漢詩為何不及朝鮮和越南醇正?
    如果以中國詩為本位,日本漢詩的確不夠「醇正」,但換個角度看,也正因如此,日本漢詩比起朝鮮和越南漢詩更有特色。我們只聽說過詩有「東洋味」,沒聽說過有「朝鮮味」和「越南味」。換言之,朝鮮和越南的好詩和中國的好詩是一回事;日本的好詩則不然,它們往往有著獨特的風韻。
  • 田中角榮的漢詩
    人在日本,便想到日本二三事。前些天,茨城縣一座神社裡立起一尊塑像,頌揚一年前去世的該縣經濟界名人幡谷祐一。幡谷祐一生於1923年,83歲入學,86歲讀完筑波大學博士課程,研究「回收地溝油的地域環境及社會經濟影響綜合評價」,所以塑像的他身穿博士袍,頭戴博士帽。
  • 【賞無情】範文鴻:楚風漢韻無情對淺析並書
    楚風漢韻無情對淺析前日,李永(網名:楚風漢韻)老師囑我為其無情對作個評析。我不揣淺陋,欣然應允。無情對又稱「羊角對」,與一般不同,講究字工義歧,詭異難料,妙趣無窮。據我所知,李老師在無情對方面頗有造詣,曾在網絡擂臺賽上蟬聯年度總冠軍,是無情對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
  • 《日本古代書法珍本》:書寫內容多為漢詩
    原標題:《日本古代書法珍本》:書寫內容多為漢詩   日本古代書法珍本5本   《日本古代書法珍本》包括《空海》、《藤原行成》、《小野道風》、《橘逸勢最澄》、《藤原佐理》等5部。   日本平安時期,小野道風、藤原佐理和藤原行成被尊譽為日本「三跡」,包括最澄、橘逸勢書法備受世人青睞,標誌著日本「和樣」書法步入鼎盛時期。   唐代後期,日本在經過長時間對中國文化的攝取、咀嚼和醇化之後,逐步孕育和培養了其民族自己的文化,在吸取中國唐代文化的基礎上,日本在文學、繪畫、建築、雕塑等幾乎所有領域均呈現出「和風化」的傾向。
  • 日本漢詩:產量與質量並重,得益於其優秀的文化吸收及融合能力
    日本漢詩,是指其用漢字,並遵守中國傳統詩詞韻律創作的詩歌。漢詩文化,在日本一度繁榮空前。明治維新之前,漢詩一直佔據著日本詩文化的主導地位。哪怕是崇尚西方文化的明治維新時期,不會漢詩的日本人,絕對不好意思自稱為文人。日本漢詩的發展,始於奈良時期而衰於明治維新時代。
  • 永井荷風的漢詩
    永井荷風這麼說,是因為他這麼說的時候,中國本土正流行著王次回,他受了影響,也喜歡上了王次回,想要給自己一個喜歡的理由;也因為他生活在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文學的權衡已經從中國移往西洋,再說王次回像玉溪生、韓冬郎,怎麼也顯得老土,不如說像波德萊爾來得時尚,儘管輩分上有點不倫不類。
  • ...漢詩,日本人,日本,吟詠,和歌,李白,杜甫,俳句,漢文,中國,-國際...
    原標題:中國古詩詞浸潤日本文化 "漢詩熱"漸升溫  東方網2月17日消息:日本人與中國詩詞的緣分可謂源遠流長。隋唐時期,隨著中華文明傳入日本,中國詩歌開始受到日本人喜愛,當地人自己也開始創作漢語詩詞——統稱為「漢詩」。如今在日本,不僅中小學教材有漢詩,漢詩教室、漢詩講座也隨處可見。
  • 程千帆教授論日本漢詩的前世今生
    由於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格律不易掌握,日本漢詩的創作當然遲於漢文的應用。今存最早的漢詩是大友皇子(648—672)所寫的兩首詩,其中《述懷》云:「道德承天訓,鹽梅寄真宰。羞無監撫術,安能領四海。」口吻與皇儲極為相稱,說明了他在這方面的修養很深厚。到了奈良時期(710—784),日本屢次派出遣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