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是我國主要的文學體裁,也是我國最有成就的文學領域。隨著中外文化交流,中國文化圈的形成,漢字成為中國文化圈內朝鮮、越南、日本的通用文字,三國文士也像中國文士一樣,作詩或求取功名,或言志抒情,詩的形式風格一如中國,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講講漢詩在日本的巨大影響力。
公元823年2月28日,日本嗟峨天皇舉行詩會,19歲的公主有智之寫了一首七律。中有「林棲孤鳥識春澤,谷間寒花見日光」之句,詩章雋永,文字優美,寫出春到山莊的美景。天皇大加讚賞。一位窈窕淑女的詩作如此不同凡響,反映日本漢詩創作的繁榮。
日本無文字時代,借用漢字。646年,日本又發生大化改新,全面移植中國文物制度,日本留學生把唐代最發達的文學體裁詩歌也傳入東瀛。漢詩的創作得到日本政府的提倡,作漢詩是學子進入仕途的考核項目,如同唐朝科舉以詩賦取士。因此,庶族子弟把鑽研詩道作為追求功名利祿的手段;世家子弟或附庸風雅,或顯示才華而吟哦漢詩。漢詩在知識階層相當普及。
751年,日本編輯了最早的漢詩總集《懷風藻》,接著又有《凌雲集》、《文華秀麗集》、《經國集》問世。日本漢詩發韌於奈良時代(710-794年),高度繁榮於江戶時代(1603-1868年),至明治時代(1868-1911年)衰落。期間出版的漢詩總集與別集達769種,2339冊,詩作超過20萬首,是歷代文士在詩苑不輟耕耘的碩果。
漢詩發韌之初,名家高手就與唐大詩人王維、李白相唱和;進人江戶時代,詩壇聞人更是燦若繁星。這麼多日本人得心應手、從容裕如地運用中國語言的思維方式和這種舶來的文學形式,以漢字寫心聲為詩,實在是件極不容易的事。從中亦可見中國詩對日本文壇深刻久遠的影響。
日人江村北海編輯《日本詩選》,好名之徒投以詩稿,請求採納,願出酬金;菊池五山作《五山堂詩話》,評點當代漢詩,潔名釣譽者爭相賄路,求列名其中。以上二事傳遞出當時社會的一條信息:誰享有詩名,誰便享有社會地位;為求詩名,不惜重金。漢詩地位的尊隆,由此可見。
日本大和民族的文學形式是和歌,和歌從形式到藝術表現手法都受漢詩的影響。如「題句和歌」脫胎於中國的「題句漢詩」。所謂「題句」是從前代詩人的作品中摘出佳句,作為詩題吟味。唐人這種近乎文字遊戲的風習,也為東鄰所模仿。大江千裡奉教編察《題句和歌》,人選作品無一例外都以漢詩成句為題。日本最早的和歌理論著作《和歌髓腦》,直接仿效我國元兢的《詩髓腦》,連書名也一致。這種「移植」反映出我國詩話啟迪日本歌論的事實。
古代,長期領日本文壇風騷的是漢詩。在當時日本人看來,《懷風藻》等漢詩才是正式文學,稱「正道」,而和歌只不過是地方文學,稱「薄使」。大江以言在(句題和歌》序文中說:「臣儒門餘孽,側聽言詩,未習豔辭,不知所為。」強調自己是儒門之後,詩學得自家傳,稱和歌為「豔詞」,未向染指。這番表白似謙恭而實據做,流露出作者所代表的貴族階層對和歌的輕視態度。漢詩在日本文學中正統地位直到明治維新後才讓位給和歌。
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驗之日本漢詩,上述功能無所不備。漢詩還直接介人現實生活,成為人們交際的工具,反映這方面的漢詩的鐵間頗為有趣。江戶時代的三潤精花為辭謝久留米侯的延聘,以詩代簡,曲達己意說:「樵要不與世間通,高臥東山異謝公。佔得煙霞吾已老,清風鶴嚷白雲中。」詩反用東晉謝安「東山再起」的故事,委婉而又堅定地表白自己隱逸終老的心志。久留米侯閱後,就不強其所難了。
另一側鐵聞說,三苦雷首對16歲的才女龜井小琴一見鍾情,寄詩相挑:「二八誰家女,嬋娟真可憐。君無王上點,我為出頭天。」「王上點」是「主」字,「出頭天」是「夫」字,暗寓求風之意。小琴奉答一詩:「扶桑第一梅,今夜為君開。欲識花真意,三更踏月來。」這一贈一答,千般風情蘊其中,與我國《西廂記》中描寫的張生與鶯鶯的故事相類。
漢詩還用來作廣告。一位漢詩名人為嗟峨酒店撰寫對聯:「釀成春夏秋冬酒,醉倒東西南北人。」此聯一貼,生意立見興隆。某地鬧狼,有人賦《諭狼》詩一首:「毛屬藩生國士恩,住山何得害山民。析看狼字是良犬,諭汝自今知愛之。」張貼於狼害猖獗處,狼害便倏然而止,漢詩的價值簡直到了造化神奇的地步。豬口篤志先生《日本漢詩》序言中說,自明治前後,「漢詩已由外國文化之域蟬脫出來,與和歌、徘句一樣,成為日本民族的文學樣式。這恰如漢字早已成為國字。我們有義務繼承祖先所締造的文學遺產,並將它留傳給後人。」大家之前了解我國的漢詩在日本有這麼大的影響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