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來自星星的你》熱播之際,有人發出「這是一個看臉時代」的感慨,試想一下,如果都教授是葛大叔扮演,女主千頌伊是路人甲,追這部劇的人還有這麼多麼?看臉時代裡類似故事並不少見,研究證明,以貌取人很科學的。
以貌取人是天生的
哈佛大學心理學科學家Emily Cogsdill領導的一項研究表明,兒童從3歲起就已經傾向於通過一個人的相貌來判斷對方的性格特徵,比如誠信度和個人能力了,並且在判斷上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性。以貌取人的傾向是隨著年齡不斷發展的。年齡越大的兒童做出的評價就和成年人越相似。如果這種傾向在人幼兒時期就已經存在,那麼即使嬰兒也有可能將相貌和人的性格、行為、舉止聯繫起來。
從研究看來,這裡的貌並不只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長相,還包括表情、眼神、氣質等,這些是後天形成的。 格拉斯哥大學心理學羅布·詹金斯博士認為,性格能通過外貌表現出來是基因使然。他說:「我們知道基因可影響大腦的構成和運行,而它對我們的長相也有影響。同一類基因也許能同時影響這兩個方面。另外還有社會因素的影響,人們可能會因他人對自己的性格評價而產生一致的看法。」比如,別人會評價某人十分「誠實」,久而久之,他也會認為自己是個誠實的人。
美國康奈爾大學最新研究發現,人們只要看靜態照片中的臉長得怎樣,就能發現誰是罪犯,因為罪犯跟沒犯罪的人確實長得不一樣。試驗展示了32名20多歲的白人,身上沒有疤痕文身或過於濃密的毛髮,而且表情自然平和。結果發現,人們能夠分辨出誰是罪犯,但不能辨出他們的犯罪類型。
基因鼓勵以貌取人
蘇格蘭斯特林大學一個研究小組發表於PLoS ONE的一項研究稱,強烈的性別特徵和對稱的輪廓彰顯著優質的基因。研究者搜集了一批歐洲人、坦尚尼亞哈德扎族(世上僅存的獵採部族之一)人和彌猴的臉部照片,量度它們的對稱度,然後讓一批人鑑別最對稱和最不對稱的臉的性別特徵。結果發現對稱的臉孔普遍被視為較具性別特徵。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進化心理學家Satoshi Kanazawa也表示,對稱的臉往往更好看。左右兩側臉的對稱程度會受到以下因素影響而下降:生長發育過程中曾經有寄生蟲或病菌感染,或者中毒;遺傳基因發生突變,或者父母是近親結婚的。發育和遺傳都好的人臉蛋和身材都更為對稱,因此更加吸引人。在不同的社會中都有這種規律:一個地方的病菌和寄生蟲越多,那裡的人們就越以貌取人,因為在擇偶時避開感染過疾病的人是很重要的。
從生物學角度解釋,我們擇偶時之所以傾向於「以貌取人」,是因為我們希望他們的優良基因有助把我們的基因傳給下一代。
以貌取人與愛情
憤青李敖說「愛情嫌貧愛富,偏愛俊男美女」,也有一定道理。《社會認知與情感神經科學》中提到,科學家們認為,男人在千分之幾秒的時間裡就可以決定是否受某特定女子吸引。但若因此批評他們太膚淺並不公平,因為這是他們基因演化的結果。根據這項新研究,有美麗臉孔的女人能投男人生存本能所好,被男人認為生育力強,能夠多養育孩子,延續家族生命。而女性則沒有這種瞬間判斷的能力,她們往往需要更多證據來判斷男性是否能照顧自己,養育家庭,這也是一種生存本能。
有人問了,進化到現在,生存本能已逐漸被社會性所替代了吧,為什麼還是有許多人以貌取人呢?之前我們在微信裡討論過,進化過程中祖先遭遇的事情、喜好甚至習慣,都會以表觀遺傳的形式在DNA上打上印記,現在我們還是會有遺傳到「高大威猛者生存力強」「豐乳肥臀生育力強」的認識。而且現代社會人們附加的信息多了,吃穿用度都成為以貌取人的標準,更助長了以貌取人的行為。
聰明人長得醜?
多年來心理學家總想對相貌與智慧之間的關係進行探究,也曾產生不同的結果。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進化心理學家Satoshi Kanazawa通過英國全國兒童發展研究(包括生於1958年的1.7萬人)和美國的國家青少年健康縱向研究(包括生於1980年前後的2.1萬人)分析表明,漂亮孩子的智商要比同齡孩子的平均智商高出12.4。
但其他實驗卻並未得出這個結果,比如,以1957年美國威斯康星州某高中的年鑑相冊為對象的研究發現,對於男孩來說,相貌和智力毫無關聯;但對女孩來講,長相與智商確存在正相關性。而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的研究則注意到,所謂的正相關結論似乎只適用於相貌欠佳的人群,也就是說,擁有靚麗外表的人也可能十分蠢笨,但長相醜陋的人卻不太可能有多聰明。
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相貌和智力都有父母遺傳方面的因素,有研究者認為孩子智力多源自於母親,不僅與母親有兩條x染色體有關,還有表觀遺傳方面的因素。「基因在完成遺傳信息轉錄編碼的過程中,有9個多月處於母體中。但母體環境如何影響或改變這個遺傳過程,還有許多未解之謎。」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盧大儒教授表示。在相貌與智慧這個問題上,有人認為社會學意義或許比生物學更大,即孩子接觸到的外部環境會對相貌和智力發育產生影響。比如,漂亮小孩通常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周圍人更多的關注,接受更用心的教育,才智也就得到了更好的開發和培養。
以貌取人的準確性還是有待商榷的,比如最近網上走紅的布鞋院士李小文,被熱議的現象映襯出的也是社會對外在的更多關注。雖然看臉文化不可逆轉,但內外兼修的追求還是要提倡的。(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