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很科學,《禮記》認為這才是做人的開始

2020-12-10 師父說國學

我們常說修養,那什麼是修養?一般理解認為,修養包含兩個相輔相成的環節:矯正和養成。換言之,修養就是矯正人性中的不良因子,使之合於正道,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

《禮記》講到了曾子對修養內涵的界定:「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禮記·冠義》

人之所以成其為人,是因為懂得禮儀、禮貌、禮數。追根溯源,要養成這三禮,首先必須重視三方面的教育:端正舉止行為,調整面色表情,和順語言辭令。換言之,所謂的「禮」就是日常言動要符合規矩規範,不能任性隨意。

第一,修容體,衣冠整潔,舉動合禮。

比如吃飯,古人講究進食之禮,《曲禮》單就吃的動作就規定了17類不合禮節的行為,絕大部分到今天都還完整保留。比如吃飯時不能敲筷子、剔牙齒,兩隻腳要平穩放地上,不能晃來蕩去,踢東踢西。更不能吧唧嘴,齜牙咧嘴啃骨頭,喝湯呼嚕呼嚕響。

說起來,這些都是細節,古人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講究?四個原因:

首先,清潔衛生。《曲禮》中要求飯前必洗手,吃飯過程中不能搓手,抓過的飯糰不能放回去。為什麼呢?古人用手抓飯糰,所以飯前要淨手,這是自己的清潔衛生。吃飯不能搓手,搓出了髒東西,你又伸手抓飯,還不停地挑飯糰,不衛生不說,還讓人噁心。

其次,身心健康。古人講究「當食不嘆」,特別符合今天的科學標準。吃飯應當高高興興,不要唉聲嘆氣,影響別人食慾不說,也不利於自己腸胃消化。當父母的也一定要牢記,孩子吃飯的時候不能嘮叨,更不能譴責、辱罵、捶打。否則會摧殘孩子的身心健康,還折磨自己的腸胃和心臟!

再次,禮儀禮節。古人吃肉有專門的講究,比如「濡肉齒決,幹肉不齒決。」吃溼軟的肉,可以用牙齒咬著吃﹔吃幹肉就必須藉助刀具,不要齜牙咧嘴用牙齒撕咬,嘴角變形,吃相難看。

最後,人格品行。吃相不僅反映了性格,還反映了人品,今天叫「一雙筷子看人品」。如果一個人上桌就把菜翻個底朝天,或者把筷子伸到別人面前,專揀自己喜歡的吃,民間叫「海底撈」和「翻山菜」。不用說,這人必然是自私自利、貪婪無禮之輩!

第二,修顏色。

今天我們老是貶斥「以貌取人」,實際上,以貌取人很科學,很精準。因為一個人的表情、氣質不僅反映了他的心態,還直接反映了他的內在素養,這就是所謂「相由心生」。

有一類人心機深刻,神光不定,面目可憎,歪眼斜嘴,傲狠不遜,不僅人見人怕,狗見了還躲得遠遠的。為什麼?因為他身上有股「戾氣」!有的女性面色緊繃,目露兇光,打雞罵狗,惹是生非,霸氣側漏,這種人雅稱叫「悍婦」,俗稱「潑婦」。

有的人神色淡然,目光清澈,我們說他身上有股「清氣」。比如嵇康,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帥哥型男,今天叫「男神」。《晉書》上說他:「 身長八尺,美詞義,有風儀。"——《晉書嵇康傳》

一般說七尺男兒,但嵇康還高了一尺,接近今天的一米九,文採優美,風姿綽約,典型的人中龍鳳。

帥氣加上才氣,嵇康自然就有膽氣,有脾氣,還有一股凜然不可犯的傲氣,不拘小節,不苟時俗,成了很多「渣男」的剋星和夢魘,也引來了無數人的羨慕嫉妒恨。其中有一位叫鍾會,大書法家鍾繇的兒子,是個小書法家。鍾會也很有才,還是文武全才。但這文武全才並不招嵇康喜歡,反倒經常冷落打擊他。鍾會沒有嵇康那樣的大氣大度,後來設計害死了嵇康。

嵇康死的時候40歲,第二年,鍾會在成都被亂刀砍死,留下一身汙穢,死時也是40歲。

嵇康身上的氣質體現的是清氣、大氣,當然也有股傲氣。清氣、大氣讓他留下千古美名,傲氣卻讓他遭逢小人,死於非命。

第三,修辭氣。

辭氣就是說話用的語言、聲調。按照現代科學理論,一個人說話選擇的語言、聲調,甚至音質都能反映個性和品格。聲調溫和平緩的人,一般性格沉靜,富於同情心﹔聲音沙啞的女性很有主見,看上去溫柔似水,拿定主意九頭牛都拖不回﹔聲音尖銳、頻率極快的人,敏感多疑,自視甚高,比如希特勒﹔男身女相、聲音細膩的人,一般心計深沉,善謀善斷,比如張良。司馬遷心目中的張良應當是「魁梧奇偉」的大丈夫,哪知道一看張良的畫像,卻是位「狀貌如婦人好女」的小男人。

所謂辭氣,除了生理性特徵外,還至少包含以下方面:

首先,什麼當說,什麼不當說。很多家法家規中都列有專條,教育子女慎言。晚明高攀龍立身清正,講學東林,是東林黨的精神領袖之一,後來毅然決然自殺成仁。他在遺囑中教育子女「言語最要謹慎」:

"人生喪家亡身,言語佔了八分。"——(明)高攀龍:《高子遺書》

很多人家家破人亡,言語不慎就佔了百分之八十。

其次,什麼場合說。孔子強調「食不語,寢不言」,看似迂闊,實際上很有道理。吃飯的時候高談闊論,不僅口水亂噴,沒禮貌,還加重腸胃負擔,不利養德,不利養身。

面責人過是直率不隱的表現,卻讓人難為情﹔無情嘲弄更容易讓人心懷不滿,結下冤讎。曹操攻下鄴城後,曹丕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一看就生氣,立馬給曹操寫信說:想當年,周武王討伐商紂王,俘獲妲己,把她賜給了周公。曹操一時半刻沒反應過來,還當面請教這事出於何書何典。孔融說:你兒子霸佔甄氏,想來當初周武王也該是如此行事的吧。

這就是「想當然」的典故。很機智,很解氣,對孔融而言,彰顯了直言無隱、犯顏逆鱗的道德勇氣。但曝人隱私,不分場合,不留臉面,卻有違恕道,傷透了曹操的心,丟盡了曹家的臉。曹操有膽量沒海量,自然容不下,後來孔融一家被殺,勢在必然。

再次,選擇什麼樣的語言說。同一件事,怎麼說既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禮儀,還是一種智慧。一般說來,古人說話有三忌:忌粗鄙,忌刻薄,忌戲謔。說一個女性長得富態旺夫,她會連聲感謝,心情美美的﹔要說她體重小半噸,一身痴肥,那就是不積口德,挨罵挨揍,算是嘴賤自找。

宋代賢相韓琦,河南安陽人。有一天,他兒子韓忠彥到市場上賣東西回來,韓琦問價錢多少。韓忠彥隨口說:「千三。」韓琦很生氣,立即教訓說:

"此俚巷之談,非對尊長辭,何不雲一貫三百?"——(宋)晁說之:《晁氏客語》

什麼"千三"不"千三"的,這些俚巷陋語是對尊長說的話嗎?為什麼不好端端地說一貫三百?

最後,用何種語氣聲調說話。從《禮記》到後代家法家訓,無一不勸誡子弟說話要柔順、溫和、熱情,不能粗野、冷漠、驕橫。《禮記》上說「言為心聲,語為人鏡」。說話是什麼樣的語調、聲調,你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收起

相關焦點

  • 研究:以貌取人很科學?
    在《來自星星的你》熱播之際,有人發出「這是一個看臉時代」的感慨,試想一下,如果都教授是葛大叔扮演,女主千頌伊是路人甲,追這部劇的人還有這麼多麼?看臉時代裡類似故事並不少見,研究證明,以貌取人很科學的。
  • 心理學家教你如何科學地以貌取人
    生活中只要與人打交道,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人不可貌相」、「以貌取人是會吃大虧的」。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有以貌取人的心理傾向。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我們每個人都有掌握環境以尋求安全感的需求,從而讓自己適應當下的情境。
  • 我們常說不能以貌取人,但又經常在以貌取人,這是為什麼?
    從上面這個事例,我們很難說,此次「相親」最終無疾而終,其中沒有以貌取人的因素存在。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心理學中,被稱之為「首因效應」。在互不了解的前提下,我們往往會通過第一印象,在腦海中為對方做個初次判斷,這難道不屬於「以貌取人」嗎?
  • 為什麼不能「以貌取人」?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而子羽長得體態不雅、相貌醜陋,孔子一開始認為子羽資質低下,將來定無所成。然而自子羽子羽從師開始,一直致力於修身實踐,為人處事光明磊落,從來不去巴結公卿大夫。 後來,追隨他的學生有三百人,他的聲譽傳遍四方。 孔子知道後,感慨地說:「我憑言語判斷人的品質,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憑相貌判斷人的品質,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 深度解析王爾德名言:只有膚淺的人,才不會以貌取人
    而真正知道「王爾德」這個名字,是因為他的一句名言:「只有膚淺的人,才不會以貌取人。」乍一看這句話的時候,以為他說的是:「只有膚淺的人才會以貌取人。」但仔細一看,原來他表達的意思正好相反。這跟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信息完全相悖,我們一直被教育著不能夠以貌取人,因為那樣會顯得你很膚淺。可王爾德卻說「不以貌取人」才是「膚淺」的人。我嘗試著把這句話用肯定的語氣來修改,比如「以貌取人不是膚淺的人」或者「有內涵的人,都會以貌取人」等。
  • 《禮記》10條傳世金句,明白做人處世的智慧
    《禮記》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其中多數篇章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禮記》10條傳世金句,明白做人處世的智慧。 1. 德成而教尊,教尊則官正,官正而國治。——《禮記·文王世子第八》。 德成:德行有成。
  • 《道德經》:以貌取人,等於自欺欺人
    有人說,相由心生,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以貌取人怎麼了,以貌取人是有科學依據的,晚清名臣曾國藩還寫了一本書叫《冰鑑》呢,並作了個相面術口訣:「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 就是教大家如何通過外表識人的。
  • 以貌取人是有道理的,更是有實際作用的,我說的對嗎
    一個人的形象,顏值是基礎,氣質是關鍵我們都知道做人不能太過於勢利,不能以貌取人。很多時候,那些不起眼的外表下,往往藏著一個非常優秀的靈魂。儘管道理確實如此,但終究無法改變這個世界仍是「以貌取人」的事實,絕大多數人都是有些「勢利眼」的。對於一些現象的存在,我不是很喜歡直接去批判,而是更希望能去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以及從中能得到哪些有價值的啟示。為什麼這個世界是以貌取人的呢?淺顯的看,有兩個原因。
  • 儒家經典《禮記》中的傳世金句,教你做人的智慧!
    出自漢·戴聖《禮記·曲禮上》。行禮要遵循適宜的原則,出使要尊重對方的習俗。此言行禮與出使所要遵守的原則。2、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漢·戴聖《禮記·曲禮上》。出自漢·戴聖《禮記·表記》。仁愛的人以行仁為心安,智慧的人以行仁為有利,怕得罪於民眾的人勉強行仁。此言同樣是行仁愛之舉,卻有三種不同的境界:仁者行仁是一種自覺的行為,智者行仁是為了獲利,畏罪者行仁是為了免罪。
  • 佛靠金裝人靠衣裝,社交禮儀從「以貌取人」開始
    在現代生活,很多人抱怨說生活有一種人「狗眼看人低」,以貌取人,只會對那些衣裝華麗的人施以笑臉,而對衣著樸素者冷若冰霜,不理不睬。#蹦迪式社交#不可否認,生活中確實有人趨炎附勢,刻意巴結權貴,忽視普通人的感受。不得不承認,「以貌取人」是社交本能,尤其是公共社交場合,舉止、談吐、服飾等外在形象都會影響到別人對你的評價,產生不同的結果。
  • 改運與以貌取人
    後來,他實在推辭不了,才打發一位小徒出來應酬。皇后見佛印禪師如此怠慢自己,心裡很不高興,她不顧阻攔,徑直闖到後室。見到佛印禪師後,皇后生氣地質問:「大和尚,我當年只供奉了兩文錢,你卻親自見我。今天,我拉了一車金銀財寶前來供奉,你卻只打發徒弟來見我,未免太不把我放在眼裡了,你這是什麼道理!」
  • 以貌取人,其實很科學
    這世上,總有人好看,總有人越來越好看,以貌取人其實很公平。 這就是所謂的「相由心生」。到了40歲,你就必須具備與你的年齡、身份、社會地位相適應的言談舉止和精神面貌。 日本文學家大宅壯一說:「一個人的臉就是一張履歷表。」你內在的素質、內在的修養決定了你外在的形象和風貌,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 無處不在的孝文化/《禮記》中的孝
    《禮記》主要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間答,記述修身做人的準則。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多諸多方面,是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的精華。 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弟子對「經」的解說是「傳」或「記」,《禮記》因此得名,即對「禮」的解釋。
  • 王爾德:只有膚淺的人,才不會以貌取人。這4個排版作用要知道
    奧斯卡·王爾德英國作家王爾德有一句名言:「只有膚淺的人,才不會以貌取人。」雖然在當今的時代中,「以貌取人」往往偏貶義,但實際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依然不得不「以貌取人」。談對象,我們要「以貌取人」;找工作,我們要「以貌取人」;談合作,也會「以貌取人」。
  • 以貌取人,其實很公平!(句句在理)
    以貌取人的社會,其實很公平。俗話說,愛一個人,始於顏值,忠於人品,連第一關都沒有過,如何指望別人看到你的才華和人品。以貌取人,其實很公平。一個對自己外貌帶給別人什麼感覺都不在乎的人,對自己工作帶給別人什麼感覺也不會在乎的。職場上那些好看的姑娘,除了自信外,也更加細緻、自律、得體。
  • 以貌取人真的很重要
    上了年紀,才逐漸認識到「以貌取人」是成人世界上每個人都需要的技能。越看人,越有經驗,越有經驗,越多人的共性、言行、衣著、表情.總是公開一個人最真實的樣子。一言以蔽之:「性格寫在臉上;人品銘刻在心。生活方式出現在身體上。家庭教師姿勢;美學觀點的衣服;樓層看鞋。原來,以貌取人是對的!
  • 讀了《禮記》這10句,才知道什麼是「會說話」
    《禮記》是儒家經典之一,主要記載了先秦時期的禮儀制度的產生、內容以及變遷,內容涉及哲學、歷史、道德、文藝、習俗等方方面面,其中有大量的哲理名言,精闢而深刻。隱娘推薦你讀了《禮記》經典10句,才知道什麼是「會說話」。
  • 識人不應「以貌取人」,關鍵要看他的內在本質
    因此,識人不應「以貌取人」,關鍵要看他的內在本質。欲看透人,最忌諱犯以貌取人的錯誤。漢朝光武帝劉秀看錯龐萌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龐萌在光武帝劉秀的面前,表現的非常恭敬、謹慎、謙虛,劉秀認為龐萌忠誠不二,經常在公開場合讚揚龐萌是「可以託六尺之孤,寄百裡之命者」。事實上,龐萌是一個城府極深的人。他表面上向劉秀表忠,暗地裡伺機叛亂。剛剛掌握了軍權,就勾結敵軍,把和他一塊奉命攻擊敵軍的蓋延兵團給消滅了。
  • 經典典故:以貌取人
    孔子初見這兩個人時,覺得子羽相貌醜陋,不會有什麼出息,便對他很冷淡,不願好好教他。子羽受了冷落,便中途退學了。而對宰予,孔子見他儀表非凡,以為才能必然不同一般,便很熱情用心地教他。子羽退學以後,發奮讀書,刻苦鑽研,成了一一個很有才能的學者。不少青年紛紛找他求教。宰予雖然以相貌取得了孔子的歡心,但性情懶惰,不用功讀書。
  • 層次越高的人,越會以貌取人
    不得不承認,在這個看臉的社會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以貌取人」。叔本華曾說過:「人的外表是表現內心的圖畫,相貌表達並揭示了人的整體性格特徵。」關於這句話,周國平給予了更加細緻的解釋:「在漫長的時間中,一個人慣常的心靈狀態和行為方式總是伴隨著他自己意識不到的表情,這些表情經過無數次重複,便會銘刻在他的臉上,甚至留下特殊的皺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