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修養,那什麼是修養?一般理解認為,修養包含兩個相輔相成的環節:矯正和養成。換言之,修養就是矯正人性中的不良因子,使之合於正道,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
《禮記》講到了曾子對修養內涵的界定:「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禮記·冠義》
人之所以成其為人,是因為懂得禮儀、禮貌、禮數。追根溯源,要養成這三禮,首先必須重視三方面的教育:端正舉止行為,調整面色表情,和順語言辭令。換言之,所謂的「禮」就是日常言動要符合規矩規範,不能任性隨意。
第一,修容體,衣冠整潔,舉動合禮。
比如吃飯,古人講究進食之禮,《曲禮》單就吃的動作就規定了17類不合禮節的行為,絕大部分到今天都還完整保留。比如吃飯時不能敲筷子、剔牙齒,兩隻腳要平穩放地上,不能晃來蕩去,踢東踢西。更不能吧唧嘴,齜牙咧嘴啃骨頭,喝湯呼嚕呼嚕響。
說起來,這些都是細節,古人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講究?四個原因:
首先,清潔衛生。《曲禮》中要求飯前必洗手,吃飯過程中不能搓手,抓過的飯糰不能放回去。為什麼呢?古人用手抓飯糰,所以飯前要淨手,這是自己的清潔衛生。吃飯不能搓手,搓出了髒東西,你又伸手抓飯,還不停地挑飯糰,不衛生不說,還讓人噁心。
其次,身心健康。古人講究「當食不嘆」,特別符合今天的科學標準。吃飯應當高高興興,不要唉聲嘆氣,影響別人食慾不說,也不利於自己腸胃消化。當父母的也一定要牢記,孩子吃飯的時候不能嘮叨,更不能譴責、辱罵、捶打。否則會摧殘孩子的身心健康,還折磨自己的腸胃和心臟!
再次,禮儀禮節。古人吃肉有專門的講究,比如「濡肉齒決,幹肉不齒決。」吃溼軟的肉,可以用牙齒咬著吃﹔吃幹肉就必須藉助刀具,不要齜牙咧嘴用牙齒撕咬,嘴角變形,吃相難看。
最後,人格品行。吃相不僅反映了性格,還反映了人品,今天叫「一雙筷子看人品」。如果一個人上桌就把菜翻個底朝天,或者把筷子伸到別人面前,專揀自己喜歡的吃,民間叫「海底撈」和「翻山菜」。不用說,這人必然是自私自利、貪婪無禮之輩!
第二,修顏色。
今天我們老是貶斥「以貌取人」,實際上,以貌取人很科學,很精準。因為一個人的表情、氣質不僅反映了他的心態,還直接反映了他的內在素養,這就是所謂「相由心生」。
有一類人心機深刻,神光不定,面目可憎,歪眼斜嘴,傲狠不遜,不僅人見人怕,狗見了還躲得遠遠的。為什麼?因為他身上有股「戾氣」!有的女性面色緊繃,目露兇光,打雞罵狗,惹是生非,霸氣側漏,這種人雅稱叫「悍婦」,俗稱「潑婦」。
有的人神色淡然,目光清澈,我們說他身上有股「清氣」。比如嵇康,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帥哥型男,今天叫「男神」。《晉書》上說他:「 身長八尺,美詞義,有風儀。"——《晉書嵇康傳》
一般說七尺男兒,但嵇康還高了一尺,接近今天的一米九,文採優美,風姿綽約,典型的人中龍鳳。
帥氣加上才氣,嵇康自然就有膽氣,有脾氣,還有一股凜然不可犯的傲氣,不拘小節,不苟時俗,成了很多「渣男」的剋星和夢魘,也引來了無數人的羨慕嫉妒恨。其中有一位叫鍾會,大書法家鍾繇的兒子,是個小書法家。鍾會也很有才,還是文武全才。但這文武全才並不招嵇康喜歡,反倒經常冷落打擊他。鍾會沒有嵇康那樣的大氣大度,後來設計害死了嵇康。
嵇康死的時候40歲,第二年,鍾會在成都被亂刀砍死,留下一身汙穢,死時也是40歲。
嵇康身上的氣質體現的是清氣、大氣,當然也有股傲氣。清氣、大氣讓他留下千古美名,傲氣卻讓他遭逢小人,死於非命。
第三,修辭氣。
辭氣就是說話用的語言、聲調。按照現代科學理論,一個人說話選擇的語言、聲調,甚至音質都能反映個性和品格。聲調溫和平緩的人,一般性格沉靜,富於同情心﹔聲音沙啞的女性很有主見,看上去溫柔似水,拿定主意九頭牛都拖不回﹔聲音尖銳、頻率極快的人,敏感多疑,自視甚高,比如希特勒﹔男身女相、聲音細膩的人,一般心計深沉,善謀善斷,比如張良。司馬遷心目中的張良應當是「魁梧奇偉」的大丈夫,哪知道一看張良的畫像,卻是位「狀貌如婦人好女」的小男人。
所謂辭氣,除了生理性特徵外,還至少包含以下方面:
首先,什麼當說,什麼不當說。很多家法家規中都列有專條,教育子女慎言。晚明高攀龍立身清正,講學東林,是東林黨的精神領袖之一,後來毅然決然自殺成仁。他在遺囑中教育子女「言語最要謹慎」:
"人生喪家亡身,言語佔了八分。"——(明)高攀龍:《高子遺書》
很多人家家破人亡,言語不慎就佔了百分之八十。
其次,什麼場合說。孔子強調「食不語,寢不言」,看似迂闊,實際上很有道理。吃飯的時候高談闊論,不僅口水亂噴,沒禮貌,還加重腸胃負擔,不利養德,不利養身。
面責人過是直率不隱的表現,卻讓人難為情﹔無情嘲弄更容易讓人心懷不滿,結下冤讎。曹操攻下鄴城後,曹丕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一看就生氣,立馬給曹操寫信說:想當年,周武王討伐商紂王,俘獲妲己,把她賜給了周公。曹操一時半刻沒反應過來,還當面請教這事出於何書何典。孔融說:你兒子霸佔甄氏,想來當初周武王也該是如此行事的吧。
這就是「想當然」的典故。很機智,很解氣,對孔融而言,彰顯了直言無隱、犯顏逆鱗的道德勇氣。但曝人隱私,不分場合,不留臉面,卻有違恕道,傷透了曹操的心,丟盡了曹家的臉。曹操有膽量沒海量,自然容不下,後來孔融一家被殺,勢在必然。
再次,選擇什麼樣的語言說。同一件事,怎麼說既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禮儀,還是一種智慧。一般說來,古人說話有三忌:忌粗鄙,忌刻薄,忌戲謔。說一個女性長得富態旺夫,她會連聲感謝,心情美美的﹔要說她體重小半噸,一身痴肥,那就是不積口德,挨罵挨揍,算是嘴賤自找。
宋代賢相韓琦,河南安陽人。有一天,他兒子韓忠彥到市場上賣東西回來,韓琦問價錢多少。韓忠彥隨口說:「千三。」韓琦很生氣,立即教訓說:
"此俚巷之談,非對尊長辭,何不雲一貫三百?"——(宋)晁說之:《晁氏客語》
什麼"千三"不"千三"的,這些俚巷陋語是對尊長說的話嗎?為什麼不好端端地說一貫三百?
最後,用何種語氣聲調說話。從《禮記》到後代家法家訓,無一不勸誡子弟說話要柔順、溫和、熱情,不能粗野、冷漠、驕橫。《禮記》上說「言為心聲,語為人鏡」。說話是什麼樣的語調、聲調,你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