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9日,由西南交通大學與微博校園聯合主辦,中國校園市場聯盟、四川高校新媒體聯盟、成都高校社團聯盟網絡新媒體類社團聯盟協辦的2018全國高校新媒體高峰論壇(成都站)在西南交通大學如期舉行。
雨加雪的寒冬天依然阻擋不了參會人員的熱情,圍繞高校新媒體建設中最為關切的問題,各方代表紛紛發言,分享經驗和觀點,為高校新媒體建設建言獻策。
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高校新媒體作為媒體融合的力量,圍繞的一個中心就是育新人」,西南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桂富強在主旨演講中指出。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蓬勃發展,新媒體已成為宣傳思想、輿論引導、政務服務的重要陣地。與此同時,在信息傳播移動化、信息內容娛樂化的背景下,以新媒體矩陣建設為載體的高校宣傳思想工作面臨著新的壓力和挑戰,但無論條件和環境如何變化,高校新媒體平臺肩負的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及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使命不會改變。挑戰越大、壓力越大,這個使命就越顯得重要。
為此,桂富強認為,將正能量網絡引導和年輕人喜歡的方式結合起來是新時代下高校宣傳工作與新媒體融合的重要方式。為此,要做好校園的宣傳思想工作就要充分運用網際網路等新媒體新技術,通過話語形式、表現方式的創新和傳播渠道的拓展,將思政教育放進學生們的「口袋」,放到學生們的「指尖」。
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中心,也是高校新媒體矩陣的一個重要出發點和立足點。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要履行好這一使命任務,必須準確地對當代大學生的媒介使用習慣、信息獲取偏好做出準確研判,確保真正有價值的信息能夠為大學生們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
高校新媒體傳播陣地不同於一般的自媒體帳號,它不能趨利媚俗,但也不能遠離學生。微博校園全國渠道總監李俊薔認為,新形勢下的校園新媒體工作應該做到既有意思又有意義,同時將知識性、趣味性與思想性融合起來,將線上運維與線下活動結合起來,一個真正有價值的校園新媒體生態應該是以學生的全方位成才為目標並且能夠充分釋放和激發學生主體性、創造性。
近年來,微博在輿論表達、議題建構、價值引領、知識分享等層面的重要性不斷凸顯,越來越多的高校又將宣傳思想工作的重心遷移至微博。西南交通大學新媒體聯盟副秘書長朱瑩燕認為,作為微傳播格局中的強媒體,新浪微博受到了廣泛青年大學生的喜愛,高校集中精力深耕微博平臺,有利於高校新媒體品牌的打造,突破本校師生的傳播限制。朱瑩燕結合西南交通大學新媒體運營的經驗指出,「只有轉換學生視角,轉換我們所要傳播內容的語言體系,才能讓我們所傳播的內容更具價值,才更容易被大學生所接受」。
內容為王的時代,高校新媒體平臺面臨著從量到質的考驗,從海量信息中脫穎而出獲得學生的青睞需要的不僅僅是接地氣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優質的內容。2018年四川教育新媒體發展勢頭強勁,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四川大學官方微博主管李雁從做精品內容,造校園網紅,助推高校文化傳播的角度介紹了四川大學官微建設經驗,她認為,好的自媒體應該「不以吸粉至上不譁眾取寵,走精品路線,弘揚正能量,堅持原創,堅持精品,注重團隊建設,走心走格調」「大學官微不僅僅是做內容,更應該有思想思考以及社會擔當」。
在短視頻成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大學生信息獲取主要方式的背景下,高校新媒體如何運用好短視頻這一備受學生喜歡的信息傳播形式也變得極為重要。論壇現場,梨視頻拍客中心運營總監粱鴻興通過大量源自身邊的生活化案例就校園環境下如何玩轉資訊短視頻分享了校園環境下資訊短視頻拍攝背後故事。
但僅有傳播渠道的拓展及表達方式的創新還遠遠不夠,高校新媒體矩陣建設需要形成合力才能締造出與其使命任務相匹配的傳播力、影響力。為此,微博與高校一道通過資源、技術、服務的全方位對接,著力構築校園新媒體生態,打通校園與社會、教師與學生、管理與服務等若干層面的區隔,構築線下線上同題共振的「同心圓」。
與會人士認為,構築一個全新的校園新媒體生態需要從機制、平臺、渠道等多個角度入手,建設強大、可靠的高校新媒體平臺不能依靠某個人或某個群體的單打獨鬥,必須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鞏固高校宣傳陣地。為此,微博全國高校官博聯盟為高校新媒體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通過微博校園矩陣的搭建和優勢資源的共享,致力於打造一個嶄新的校園新媒體生態,從而助推高校新媒體工作更好地承擔起育新人這一使命任務。
論壇現場還舉行了微博大學新媒體學院授牌儀式,西南交通大學、四川傳媒學院獲得授牌。同時,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四川傳媒學院等學校正式入駐微博全國高校官博聯盟。(周虎)
[責編:趙豔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