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成「微博矩陣生態」 微博成眾多高校新媒體傳播標配

2020-12-18 中國網教育

2017伊始,「2017中國教育政務新媒體年會」在武漢大學圖書館舉行,會議期間,微博校園、新浪微博數據中心、克勞銳、中國校園市場聯盟聯合發布《2016中國高校政務新媒體發展報告》。在「同「新」協力——如何玩轉教育政務新媒體」新媒體工作坊上,微博市場渠道部副總經理魏莉女士對報告進行了深度解讀。

報告詳細闡述了高校政務新媒體的價值定位與責任擔當,提出 「四力建設」——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引導力,並利用微博大數據,總結高校政務新媒體發展概況和高校新媒體用戶畫像,對高校政務新媒體的發展有重要的建設意義。

微博成眾多高校新媒體傳播標配

從第一所高校開通官方微博,經過7年的積累,微博始終深耕校園市場,在學生用戶方面,累計了5200萬學生群體用戶,精準大學生日活用戶達到1350萬,高度活躍用戶佔比70%;在學生社團方面,有3.5萬個高校社團進入微博平臺組織開展活動;在高校覆蓋率方面,有超過3000所大中專校園,包括全部985、211高校。

根據《中國教育政務發展報告》統計,截至2016年12月31日,已開通官方微博的高等學校1168個,累計粉絲量2725萬,累計發博量310萬條。其中,華中科技大學於2009年9月11日註冊成為第一所認證官博高校;北京電影學院粉絲量達到2196711成為高校中粉絲排名量第一;河南大學以25373條發博量躍居成為發博量第一的高校;中山大學認證帳號量為242個,成為矩陣搭建最完善的高校。

微博市場渠道部副總經理魏莉女士表示:「微博已成為90後大學生最重要的自我表達平臺之一,年輕化趨勢日益凸顯。而微博也在不斷地沉澱用戶,助力高校官微運營,推動高校政務新媒體找準自己的價值定位,發揮責任使命,促進了教育政務新媒體的發展。」

學生用戶的積累、高校官微的活躍、校內矩陣的完善……這些都使得教育政務新媒體的發展更加迅速,互動更加緊密。高校在微博互動傳播中更加趣味多變,呈現「人格化」趨勢,拉近了與微博網友的距離,樹立了高校敢於面對社會公眾、民主平等、自信開放的形象。

精準「四力」建設,發揮高校價值使命

隨著新媒體在高校政務工作中的作用力越來越明顯,微博也逐漸成為高校政務發揮發聲、聚合、引領價值的關鍵渠道。《2016中國高校政務新媒體發展報告》特別提出高校新媒體「四力建設」——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引導力。

高校新媒體影響力一定程度上是傳播力的「指示器」,如今,高校在用戶以及社會中的信息覆蓋程度,發聲頻次、發博次數都得到顯著提高,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等十所院校入選年度部屬院校官博傳播力前十強。

除了傳播力和影響力,微博也推動了高校政務工作公信力建設,成為高校重大事件、科研成果、官方聲明、文化活動等重大事件的「新聞發言人」。

同時,新媒體對於高校政務也有著很強的引導力。2016年初,民謠《南山南》風靡一時,南京大學官微發布微博「你在北京的寒夜裡,大雪紛飛,我在南京的豔陽裡,四季如春」並配圖校內風景,北京大學官微隔空接龍,引發全國高校改編大接龍。本次高校官微歌曲改編事件準確體現了新媒體在價值引導、輿情引導、議題引導方面強大的引導力。

推出「扶持計劃」,助力高校政務新媒體發展

為了更好的助力高校政務工作的「四力建設」,會議宣布了「2017教育政務新媒體扶持計劃」,在內容、技術、資金等方面對高校政務工作的傳播提供支持,幫助高校實現自身官微的平臺升級,推進校園自媒體的品牌化,鞏固高校宣傳陣地,培養更多青年人才。

微博作為最受年輕人歡迎的新媒體平臺,將持續關注傳播載體的變化趨勢,優化升級自身平臺,與高校形成合力,促進高校政務工作的發展。隨著直播、短視頻等信息傳播載體成為移動端的全新趨勢,這些工具更符合當代年輕人的信息獲取需求,微博將引導高校更好的運用到政務工作中,吸引用戶互動與參與,優化用戶體驗,增強用戶粘性,助力高校微博的生態完善。

微博作為高校政務新媒體傳播的主要陣地,極大推動了高校政務工作的進展。未來,微博也將繼續發揮平臺力量,秉持開放運營戰略,為高校聚集更多資源,賦能高校,進一步放大校園的正能量聲音,引領積極的社會價值取向,孵化更多的高校創業團隊,成就更多高校學子的創新夢想。

相關焦點

  • 高校新媒體建設的中心就是育新人
    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中心,也是高校新媒體矩陣的一個重要出發點和立足點。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要履行好這一使命任務,必須準確地對當代大學生的媒介使用習慣、信息獲取偏好做出準確研判,確保真正有價值的信息能夠為大學生們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  高校新媒體傳播陣地不同於一般的自媒體帳號,它不能趨利媚俗,但也不能遠離學生。
  • 利用新媒體手段創新高校科技宣傳的必要性
    新媒體的興起和發展,給高校的媒介生態和傳播環境帶來了深刻變化。校園新媒體既是信息傳播的工具,更是高校思想輿論主陣地之一,因此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校園新媒體以其快速的信息傳播方式,承擔起了傳統校園媒體的宣傳職責,為高校提供了新的宣傳陣地。
  • 用好新媒體 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
    隨著新傳播媒介越來越深入廣大師生的生活,信息傳播的渠道變得更加多元與開放,以微博、微信、QQ以及直播平臺為主的新媒體環境正在形成。因此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要緊緊抓住新媒體的特點,充分利用各類新媒體工具的比較優勢,不斷提升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效果和水平。一、建立新媒體聯盟。
  • 四川大學微博、微信傳播力排名全國高校第5、第6位
    12月16日-17日,教育部新聞辦在海南大學舉行的「2021教育政務新媒體年會」上發布了「高校微博微信傳播力指數「TOP20」榜單,四川大學官方媒體影響力指數排名顯著提升,「大川」微博排名全國高校第5位,「大川」微信排名全國高校第6位,官方微信10w+文章數達11篇位居全國高校第5
  • 陳松青: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全媒體傳播研究
    原標題: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全媒體傳播研究   目前,以網際網路、手機等為代表的新興傳播介質,深刻地影響著傳播方式,給高校宣傳工作帶來了一場變革。
  • 高校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1969年,時任美國傳播政策總統特別委員會主席的E.斯託在給尼克森總統的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新媒體概念,自此新媒體一詞被廣泛傳播[4]。儘管新媒體一詞的提出已有五十多年,但到目前為止,學界業界對新媒體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
  • 曹增輝:從微博傳播看全媒體發展未來
    長久以來,微博一直是政務、媒體的重要發聲和傳播渠道。超過17萬政務帳號,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從系統到垂直的矩陣覆蓋。超過3.5萬媒體帳號、6000多市縣域融媒體帳號,年閱讀量超過7000億,極大增強了主流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也是媒體融合升級轉型的主陣地。
  • 微博曹增輝:未來新媒體呈現三大趨勢
    11月19日上午,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在湖南長沙開幕,微博高級副總裁曹增輝在大會主論壇做主題演講。微博高級副總裁曹增輝。資料圖曹增輝表示,新媒體形態有效打破了傳統時空限制,信息來源和傳播方向開始朝多元多維的立體空間延展,未來的新媒體發展亦將呈現以下3點趨勢:一、報導的多元化視角將愈加明顯。
  •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舉辦新媒體發展與高校新媒體應用講座
    從創新行為到組織行為:1+8 新媒體社團聯盟 助推高校共青團從容應對新媒體   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17日電(記者 張建偉)近日,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邀請了教育部網絡教育專家組成員、團中央新媒體工作推進工作組唯一企業成員、團中央指導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理事、新浪微博校園渠道經理孔令旭先生
  • 做好四個統籌 把高校新媒體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載體
    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主動性、掌握主導權,當各類新媒體平臺在大學生群體中「跑馬圈地」的時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置若罔聞、被動等待,要主動出擊,在鞏固好「兩微一端」基礎上,積極拓展知乎、今日頭條、抖音、快手新興平臺,甚至推特、YouTube等國外新媒體場域,形成「兩微一端多屏」的矩陣化建設,不斷擴展主流意識宣傳平臺、擴大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聲音。
  • 11月教育政務新媒體傳播勢頭看過來
    第三方機構對省級教育部門和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2020年度11月份傳播效果進行了排名,並附點評。看看你關心的學校和部門名次如何↓↓↓(點擊查看大圖)11月,省級教育部門微信矩陣活躍帳號30個,累計推送1422次,發文2652篇,活躍度較上月有明顯上升;收穫閱讀總數為34662750次,在看總數為137991次;WCI均值為1156.7,較上月減少15.6,矩陣總體傳播效果小幅減弱。
  • 大河報 官方微博榮獲河南最受大學生喜愛的媒體官微
    論壇發布了《2017-2018年度河南高校微博年度發展報告》、《2017-2018年度河南高校微博年度盤點》,其中,@大河報 新浪官方微博榮獲河南最受大學生喜愛的媒體官微。 據了解,本次評選綜合活躍度、互動量、原創微博等參評條件對河南高校新媒體進行全面評判。論壇上,組委會對《大河報》近幾年的發展,尤其是融媒體方面的改革創新,給予了高度評價。
  • 後疫情時代高校新媒體傳播的五個轉變
    摘 要:後疫情時代高校教育元素發生了深層次改變,推進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新媒體陣地發揮著重要作用,需要進行五個轉變。讓師生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以師生為中心」的高校治理理念;要把理論思想融入故事中,在令人感動的故事中闡述好理論。第四,24小時課堂,在線等交流。微博、微信、抖音等,既是宣傳陣地,也是社交平臺,每一條信息發布完,這堂「在線思政課堂」還沒有結束。師生反饋、在線解答、匯總問題、轉交問題、針對性選題策劃,24小時在線是這堂課的深度延展。
  • 高校新媒體建設的「三個著力點」
    作為新媒體評審組的評委,接觸到全國高校報送的488篇作品,評審之餘,筆者一直在思考:媒體融合的大環境下,高校新媒體如何提升政治敏感、堅守思政擔當,如何創作具有時代特點、符合大學生需求的作品,如何創新突破實現最佳育人效果。經過仔細分析獲獎作品特點,筆者總結出高校新媒體建設的「三個著力點」。著力點一:政治敏感。對於高校而言,其重要的社會責任就是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 新媒體對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重塑
    計算機的發明、網際網路的出現,即HTTP協議的發明,通常被視作新媒體興起的首發陣容,但是隨著媒體技術的進一步興起,新媒體的表現形式不再局限於計算機,手機、微信、微博等客戶端形式開始強勢襲來。但新媒體環境下,「兩微一端」等網絡文化「主力軍」對校內網絡物理器件的依賴越來越小,微博、微信公眾號所生產的校園網絡文化產品,藉助社會化平臺,遠程在手機上就可以實現,這讓大規模的校園網絡技術設備看起來更像是無法施展拳腳的「牛刀」。二是對社會性技術支持依賴的增強。
  • 後疫情時代高校新媒體傳播的五個轉變-中國教育新聞網
    讓師生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以師生為中心」的高校治理理念;要把理論思想融入故事中,在令人感動的故事中闡述好理論。第四,24小時課堂,在線等交流。微博、微信、抖音等,既是宣傳陣地,也是社交平臺,每一條信息發布完,這堂「在線思政課堂」還沒有結束。師生反饋、在線解答、匯總問題、轉交問題、針對性選題策劃,24小時在線是這堂課的深度延展。第五,「00後」式表達,有意思分享。
  • 新媒體令高校思政活起來
    新媒體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手段、內容的革新新媒體是指依託網絡數位技術、移動技術,通過電腦、手機、IPAD等移動智能終端呈現出的多元化媒體服務模式。相較於傳統媒體的單一宣傳功能,新媒體的功能範圍大大拓展,包涵服務、協調、傳播、反饋等。當前,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推動教育環境由現實向虛擬轉化。
  • 高校媒體發展須從「相加」邁向「相融」
    如何順應網絡化、信息化、數位化發展趨勢,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做大做強校園主流輿論,成為鞏固高校宣傳思想文化陣地的一項緊迫課題。當前,面對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的深刻變化,高校傳統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確實面臨嚴峻的挑戰。
  • 微博傳播的十大特點及對言論生態的影響
    《新聞記者》雜誌供稿【本文提要】微博改變著中國的輿論傳播生態和言論生態。本文旨在分析微博傳播的特點,並闡述其對言論生態的影響。由於對微博的褒揚者眾,對其信息傳播的迅速、對管制的突破、信息的海量和多元、傳播的便捷與互動、凝聚公民社會的力量、突發事件中對真相的追問等等,都有諸多論述,本文則更多地從批判的角度分析常態下的微博,歸納其傳播的十大特點。
  • 微博與核心價值觀的傳播
    原標題:微博與核心價值觀的傳播   「三個倡導」的提出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論的一個重要發展,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與踐行提供了發展方向。在現代傳播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新媒體無疑將充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