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的紹興西街透露著更多江南古城的韻味,臨近中午,走在叮咚的石板路上,鼻尖的空氣中也開始夾雜著各種不同的美妙滋味。因為遊客的紛至沓來,西街上店鋪林立,而最多的除了飯館就數木器店了。
丁關根的木器店就隱在西街中,十平方米左右的老房子沒有什麼醒目的標記,門口只飄著一面「木器店」的小旗幟,鋪面前放著不少木製品,最醒目的就數各種印糕板,上面的一筆一划,每一道刻痕都是丁關根的印記。
印糕板是什麼?其實就是製作紹興傳統糕點的木頭模子。從前在江南水鄉一帶,每到逢年過節、造屋上梁、添丁進口、拜壽婚嫁,家家戶戶都要用米粉做一些糕團。糕團往雕了花的模板上一扣,倒出來就是一個精美的小糕點,再放灶上蒸一蒸,就是十足美味。這些做糕點的雕花模板就是印糕板。
印糕、荷花糕、狀元糕、月餅……與印糕板有關的美食,幾乎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年清明節回紹興的時候,我母親除了做鹹味的艾餃,還做甜味的艾糕。記得小時候,我外婆也經常做艾糕,用印糕板壓出豆沙棗泥餡的艾糕。因為一年只吃這一回,所以記憶中的這種糕點特別好吃。」陪著客戶來紹興旅遊的陳東升老家就在紹興,在丁關根店內駐足許久,臨走時還帶走了幾塊印糕板,他說這些花紋裡有母親和小時候的味道。
採訪中,一位西街的老人笑著說:「從孩子出生開始,就離不開這些印糕板,幾乎每一個足跡都有這些印糕板的參與。」「糕」與「高」同音,所以印糕作為紹興的傳統小吃,除了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種美好的祝願。丁關根手下刻畫的印糕板多數有著吉祥如意的寓意,有的與紹興的文化有關,比如他鍾愛的蘭花圖案,在珍藏著的幾塊印糕板中就非常多見。
丁關根今年65歲,祖輩都是木匠,從祖輩到他這裡,三代人都沒有離開過西街,現在的店鋪,也是父親和祖父製作木器的地方。「祖父輩做木桶、飯桶、升羅的,到了我父親這一輩開始做烏篷船的船槳,所以做木器是我們家的傳承。」丁關根拿著刻刀在一塊即將完工的印糕板上做最後的修飾。他說,純手工的印糕板已經很少有人做了,一塊印糕板從木料的切割到最後的打磨,僅是一個花紋印槽就需要花費至少2個小時。不同的花紋需要不同的刻刀,在他的手邊,二十餘把不同規格、不同形狀的刻刀就是這位木器師傅的「吃飯傢伙」,用完了就會被好好收藏起來,放在高處不讓人亂碰。前幾年,丁關根在雕刻的時候,一片小木塊濺入左眼,現在左眼幾乎是失明的狀態.。「當時就差點不做了,現在只能陸陸續續做一些定製的。」他說。
「手工的印糕板相對於機器製作的,更容易脫模,因為我們在製作的時候都是斜著刻下去的,底部窄口子寬的造型脫模更方便,機器製作的往往是上下等圓。現在不少年輕人也喜歡自己製作糕點,所以會有人來定製純手工的印糕板,每年清明節前的生意還不錯。有些家長還會用這些印糕板充當孩子做橡皮泥的模具,所以我們這裡也有不少卡通造型的圖案。」他笑著說。
為了吸引顧客,他還自己製作了各種規格的擀麵杖、印模等衍生產品,去年紹興某職校烹飪班所需要的擀麵杖,都是他這裡定製的。
採訪的最後,他也表示:「真正的傳統手工藝要傳承下去其實真的很難,也不知道自己哪一天就不做了,還是順其自然。」
(原標題《雕花印糕板:記錄紹興老底子的美食》,原作者王敏霞。編輯孫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