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成長型思維」成為一個熱門概念,在《2018年美國教育趨勢》報告中,成長型思維成為美國最關注的20個教育發展趨勢之一。
然而,「成長型思維」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早在1978年,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德韋克就開始了相關研究和思考。研究發現經過成長型思維訓練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同時更少逃課,更少參加校園暴力行為。
在幸福家庭種子師資積極教養特訓營中,本期課程重點講解了什麼是成長型思維,以及成長型思維在家庭中的運用。
1
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是由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Carol S.Dweck)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
Dweck教授研究發現,孩子們之間的根本差異在於思維模式,思維模式的差異會導致他們在智商出現分化。
簡單來說,思維模式就是看待自己的方式。
一般來說,我們的思維模式就兩種: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如果我們認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變的,那麼我們擁有的就是「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
如果我們認為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個人努力,這個世界上充滿了那些幫助我們學習、成長的有趣挑戰,我們擁有的就是「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我們一起來看看,幸福家人們是如何將成長型思維運用到生活中,學完後的他們有何收穫呢?
1
「老媽,我真的學不好語文!」
分享人:高閣
2020幸福家庭種子師資長沙班
第二階段的課程如期而至,對於我來說,並不陌生。2019年年底鬥膽開了七次微課,主要內容也是講的積極教養。
備課,閱讀,無數次的模擬講課。從理論到技能,從自己的內化到用語言表達出來,有些生澀,然而自己勇敢的邁開了微課的第一步。
保軍老師說的「孩子的問題或許不是問題,如何看待孩子的問題才是」。親子關係中出現問題時,家長們可以先好好想想,到底是孩子的問題還是家長的問題呢?問題的本質對於親子關係是難題還是資源?我們解決問題是一味的指責還是轉化矛盾,深化關係呢?固定性思維的父母多為前者,成長型思維的父母多為後者。
研究發現:父母是兒童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他人,與家庭中的其他人際關係相比,親子關係對孩子的影響更直接,是影響其人格發展、心理健康、適應狀況的主要因素。
親子衝突對個體是積極還是消極影響,不在於衝突本身,關鍵在於父母及孩子對衝突發生後的思維方式及應對策略。
人的大腦具有可塑性。研究表明,父母如何看待失敗(失敗是好事還是壞事)會影響到孩子對才智的認識是固定型思維模式,還是成長型思維模式。
兒子初二時在語文學科上受到了很大的打擊。每當他準備放棄時,自我懷疑時,我們都不斷的鼓勵他,給他在學科每個環節找問題,一起商量解決辦法。
「老媽,我真的學不好語文」,每當他洩氣時,我會和他面對面,用雙手搭在他的肩上,很堅定的望著他:「兒子,你還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那是我們自身的基石還不夠牢固,某些瓶頸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去突破,慢慢來,一個一個的專題來。」
陪他度過初二下學期最難的時光,只要他需要我,我定會出現。「換個說法,換種思維」。孩子在解決問題中又重拾起自信,我想這也是成長型思維給我們帶來的收穫。
我們踐行在孩子成長路上,永遠引導和支持他,這就是我們家庭教養裡的成長型信念。
2
孩子騎自行車,不願意嘗試
分享人:雷娟
2020幸福家庭種子師資深圳班
【事件描述】
孩子四歲,騎平衡車已經不錯了,於是與孩子商量並取得他同意去掉輔助輪。練習時我扶住車座孩子騎,沒有摔倒,但孩子未能掌握,騎了一次後不肯再騎。溝通得知,孩子覺得去掉輔助輪騎不方便,所以不願意嘗試。但我當時只是鼓勵孩子說:「多練幾次就好了,熟能生巧。」
【固定型思維分析】
我的固定型思維:我認為孩子平衡車騎得好就會很快會騎,我覺得應該去掉輔助輪了。
孩子的固定型思維:去掉輔助輪不方便,我騎不好。
我對孩子的鼓勵只是一句空話,顯然,在騎車這件事情上我對孩子的鼓勵沒有起到作用,他依然覺得騎車很難自己不會騎。
【成長型思維轉變】
今天我們又聊起騎車的話題,我換成成長型思維的方式鼓勵孩子。
寶貝,媽媽知道你現在還不太會騎,然而媽媽覺得,你有特別好的平衡車基礎,再加上我們多練習幾次,你就會騎了。
媽媽,我明白了,我現在還不會,以後我就會了。
【拓展】
在學習成長型思維之前,對於孩子說「我不會……」,我一般糾正他「別說我不會,你可以說媽媽你教我」。
而通過學習,「Not yet「 「我還不會……然而……」更能促進溝通,並促成孩子達成目標。
愛人的事業遇到一些問題,我們換個角度換個說法,討論一番,也很有收穫。 成長型思維,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教養理念。我們要做成長型思維的父母,也要注重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3
老師如何將成長型思維運用到課堂?
分享人:黃惠如
2020幸福家庭種子師資深圳班
曾經,對於成功的模式,我總想證明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感覺是勝利者。害怕改變,讓自己用著舊教條生活在舒適區。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只能是保持一個狀態,止步不前。
固有的認知在我們腦中已伴隨多年,與未知作鬥爭,需要邁出艱難的一步,我離開舒適區,雖然過程比較痛苦,帶來的也不是掌聲,但我收穫到的卻是人生有無限的可能。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教書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終身學習已是新時代合格教師的標準,老師不斷學習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正確引導孩子的各項能力,縮小之間的差距。讓孩子告訴自己:我是可以做到的。
今年受疫情影響,複課後孩子們都有不一樣的心裡壓力,網課沒學好擔心到校後學習跟不上、考試考不好、因為肥胖給同學嘲笑等等。
每天在同學們的聊天中都能顯現出不一樣的壓力。周一深圳教育局對各校發布取消今年期未考的通知,對面這樣的通知,大部分同學們鬆了一口氣,教室裡的氣氛相對也輕鬆了不少。
今天對同學們存在的問題進行一次「換個說法」的討論會。 經過我們對當前的在校狀態做一個自我吐槽後,我將「換個說法,換種思維」的圖貼從投影儀上顯示出來時,孩子們的眼前是一亮,我說,剛大家所說的問題,換個說法,然後告訴我,你現在是什麼感覺。
當孩子講的時候,我們大家一起稱讚孩子的方法,相信孩子的能力。
【固定型思維】
大家從「我不懂」、「我閱讀扣分已經不能救了」、「我已經放棄數學(英語)了」、「我不擅長體育類運動」、「我不可能成為學霸」、「我為我是個矮子而感到自卑」……。
【成長型思維轉化】
變成了「方法總比困難多」、 「我的心情好多了」、「感覺自己比原來有能量」、「感覺自己還可以再進一步」、「感覺自己還想嘗試一下」……等等。
最後孩子們提出:將換個說法,換種思維張貼在黑板旁,發到班級群,家長列印出來張貼到書桌上,時刻提醒自己換種思維鼓勵自己。我們約定定期在群內匯報各自的實踐結果。
04
兩次考試失敗,放棄?
分享人:房惠玲
2020幸福家庭種子師資深圳班
【事件描述1】
最近自己有個苦惱,從2018年開始,連續2次職稱考試都沒有通過。去年底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今年再考一次,不過的話就算了。正因為這樣的目標,使得自己不再像初次考試那樣有動力,覺得自己有了放棄的理由。
【固定型思維分析】
考不過就算了,我放棄了
【成長型思維轉化】
我得試試其他方法
我真的要放棄嗎?想起當初正是因為那一份熱衷,才使得自己有動力去主動做這件事。 對自己喜歡的事情為什麼要放棄呢?
連續2次沒有通過,我想一定是我的學習方法不對,對自己喜歡的想做的事情,可不能因為1次2次失敗就自我否定,放棄,我得試試其他方法,一定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
【事件描述2】
在工作上,遇到一個很囉嗦的對接人,我感覺自己想要的東西非常簡單,但是對方總能把一件事做得很複雜,嘗試過耐心與對方溝通,並教對方採用123的處理和交流方式,但對方總是能夠在其中穿插很多我認為並不重要的內容。我不明白對方為什麼總是要把簡單的事物複雜化。久而久之,我疲於與對方交流。
【固定型思維分析】
溝通太難了,對方總是把簡單事情複雜化,算了,不說了。
【成長型思維轉化】
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是我忽略了什麼?
今天再次與對方溝通時,耐著性子聽對方的講述,發現這個同事更多的是站在為一線員工減負的角度,而我要客觀的事件真相已經囊括在他的分析中,只要仔細抽絲剝繭,不僅能夠獲得我想要的東西,還能夠抓到根源問題,進一步推進問題的解決。
感謝李保軍老師的課程分享,為我在面對問題時,提供了有效的思維方式。相信自己能夠通過每次一點點的改變,收穫更有效更愉快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5
我和先生的對話
分享人:王紅麗
2020幸福家庭種子師資廣州班
【對話1:嘗試用我還不...然而...造句】
我:老公,嘗試用「我不...」造句看看?
他:我不會畫畫,我不會彈鋼琴,我不會拉小提琴。
我:在「不」前加上「還」字看看?
他:我還不會畫畫,我還不會拉小提琴,我還不會彈鋼琴。
我:仔細品味一下,有什麼不同?
他:似乎第二種說法讓人感覺好一點,這種不會是暫時的。
我:嗯,有悟性。接下來,試著在剛才的句子後面加上「然而...」看看?
他:我還不會畫畫,然而我多畫一畫,也許就會了。
我:真棒,你平時常說「工作進展有點慢」,如果換一種成長型思維的說法,怎麼說?
他:工作進展得不夠快?
我:對了,你的大腦不接受否定的詞彙,現在接受了「快」,潛意識就能幫你想辦法加快進度。你平時還經常說「我有拖延症」,如果用成長型思維,怎麼跟自己說?
他:我還不夠勤快,
我:對咯!一字之差啊,這個轉換方法真好!
【對話2:兩個我的對話】
我1:你其實並不知道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我2:是的,我這方面不行,他不愛搭理我,很頭疼!
我1:今天我們學習了固定性思維轉換為成長型思維的方法,你試試看,在「不」前加上「還」,然後續上「然而...」,試試看?
我2:我還不太理解青春期的孩子,還不知道如何與他們溝通,然而我願意去學習了解,我能學會。
這麼一轉換,馬上知道努力方向在哪裡了,我要加油了!
6
我可以試試
分享人:劉寧
2020幸福家庭種子師資廣州班
【我的固定型思維】
我會認為別人的成就更多的是出於天賦,而不是努力。會認為自己的不擅長更多是因為天賦不夠,而不是因為努力不夠。對自己沒有經過努力的認為自己不擅長的東西,會輕易放棄,認為「太難了」,或者認為「不可能像她那麼聰明」。
記錄這種思維的過程讓我有點驚訝,沒有想到自己的固定型的思維居然這麼深的影響著我。讓我在很多事情上,連努力都沒有努力,就放棄了。
【成長型思維轉換】
如果以後再出現,「這太難了,我做不到」這樣的思維模式,我會對自己說,「你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我們一起來加油吧」!如果出現,我只是在羨慕別人,是因為聰明才能做到的時候,我要對自己說,「我要學一學,她是怎麼做到的」。
以後當我驕傲,認為自己已經挺好的時候,我可以對自己說,「這是我最好的表現嗎?」激勵我可以做的更好。當我認為某一學科我學不好的時候,我要對自己說,「我要多訓練我在這個學科上的能力。」當我煩躁,說「我不能做到更好的時候」,我要對自己說,「我還能做得更好,我要試試。」
幸福蝶變
2020幸福家庭種子師資招募正在進行中!
學什麼很重要 跟誰一起學更重要
一個人可走得快 一群人才能走得遠
家庭教育,是一筆穩賺不賠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