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姐經常帶小兒子與鄰居家孩子玩耍,有一晚,玲姐忙著輔導大兒子功課,小兒子自己去了鄰居家玩,回來的時候,玲姐看到孩子臉上有幾道手指劃痕。玲姐問小兒子怎麼回事,小兒子支支吾吾說「被哥哥搶走玩具,還抓傷我的臉」。玲姐問兒子「哥哥打你,你還手了嗎」,兒子怯懦的說「媽媽不是教我不可以還手嗎」。是呀,玲姐教導兒子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是想為孩子爭一個好人緣,沒想到卻讓孩子懦弱受傷。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際關係中,每個人都渴望被愛和擁有好人緣,孩子也不例外。對孩子來說,「乖孩子」、「討人喜歡」是他們拼盡全力想要贏得的,他們渴望有更多的朋友,渴望有父母老師的認可,所以他們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做一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孩子。在孩子的意識裡,如果別人打他, 他還手打別人,父母和老師會認為他也是個壞孩子。但,孩子被打不還手,換來的真的是孩子的好人緣嗎?錯,換來的只有孩子的軟弱和好欺。
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被打不可以還手,父母這一態度決定孩子變成弱者,孩子被打可以還手保護自己,父母這一態度決定孩子成為強者。孩子究竟是弱小還是強大,這取決於父母對「被打」一事的態度。
從長遠來看,孩子需要強大,試問如果孩子在被欺負的過程中,只會逆來順受,被打死或是打成心理殘廢,那孩子還有未來嗎?想要孩子有一個光明的未來,首先得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今天JoJo媽跟大家聊一聊關於如何讓孩子保護自己這個話題。
如果孩子被打,孩子第一時間需要保護自己。如果對方的拳頭打過來,孩子需要學會閃躲或是回拳,保證自己不能受傷。孩子不能做欺負別人的狼,也不能做任人宰割的羊,即使身處砧板,孩子也要騰身而起保護自己。父母需要明確告訴孩子,當別人打你時,你可以做防護或防衛,這只是你為保護自己採取的措施,這是應當的,也是值得推崇的。孩子不必因為自己正當防護而內疚,這是一種正確行為。
教導孩子保護自己並不是立即生效的,孩子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適應和消化,在此之前,父母一定要無數次地告訴孩子這一道理。當孩子把這一道理轉化為人生準則,那孩子在以後的學校或是社會上,都可以作為強者,不被欺負。當然父母也要教導孩子注意防護的力度,不要嚴重傷害別人。
如果孩子被打,除了防衛保護自己,孩子還需要告訴父母或老師,讓父母和老師善後。孩子能夠保護好自己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要尋求幫助,讓父母或老師幫助處理之後的事情。兩個孩子打架之後總不至於一輩子不講話吧,被抓傷的傷口總要給雙方父母一個交代吧,被傷害的幼小心靈總要有個修復吧。所以父母一定要教導孩子在打架之後,第一時間告訴父母或老師,讓事情得以妥善處理和解決。
李玫瑾教授研究表明,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均受父母的影響,當孩子問「被人打我,我可以還手嗎」這個問題時,請父母端正態度,好好回答,因為你的回答決定孩子成為一個弱者還是強者。退讓不能讓孩子有更好的人緣,反而讓孩子「人善被人欺」,請父母端正態度,助力孩子成為強者。
今日互動:如果你的孩子被欺負,你會讓孩子退讓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