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曾將《金鎖記》改編成英文小說《粉淚》

2020-12-11 江蘇頻道

《北地胭脂》

一九六三年,張愛玲在美國開始跟夏志清往復書簡,直至一九九四年,這三十多年間的信件,張愛玲寫了一百一十多封,在這些信裡,張愛玲談創作、談翻譯、談出版、談讀書、談生活、談友情,時間跨度非常大,涉及面非常廣。通常在每封信後面,夏志清會加上或短或長的按語,對信裡所載之事實及其背景做些批註和說明。通過這些信件和按語,我們得以真正而長久地注視張愛玲謎樣的人生,那些被痛苦與喜悅所包覆的真相。

志清:

近來可好?我這些時都沒寫信來,因為一直在忙著改這小說,上星期總算寄出,大概日內該收到了。寄出後又發現些錯誤,這裡附上兩頁,代替原來的第53、54頁。至於為什麼需要大改特改,我想一個原因是一九四九年曾改編電影,留下些電影劇本的成分未經消化。英文本是在紐英倫鄉間寫的,與從前的環境距離太遠,影響很壞,不像在大城市裡蹲在家裡,住在哪裡也沒多大分別。你說也許應當先在雜誌上發表,恐怕風格相近的雜誌難找。《星期六晚報》的小說似乎不是公式化就是名作家的。Esquire新文藝腔極重,小型雜誌也是文藝氣氛較明顯。以前的代理人沒試過雜誌,大出版公司全都試過,Random House是Hiram Haydn看過。我覺得在這階段或者還是先給你認識的批評家與編輯看看,不過當然等你看過之後再看著辦,也不必隨時告訴我。事實是在改寫中,因為要給你過目,你是曾經賞識《金鎖記》的,已經給了我一點insight,看出許多毛病,使我非常感激。我喜歡收到信,自己卻寫慣一兩行的明信片,恐怕令兄不會高興跟我通信,但是我希望你們倆不論有什麼作品都寄一份給我看看。我對翻譯很有興趣,預備在Joint Publications Research Service領點政治性的東西來譯,但是他們根據學位給錢,而我連大學都沒讀完。有個Joint Committee on Contemporary China,貴校的Prof. Doak Barnett & Prof. C. Martin Wilbur都在裡面,不知道他們找人翻譯是不是也分等級?得便能不能替我打聽打聽?這是不急之務,請不要特為抽空給我寫信。我月底搬家,地址是:

1315 C Street SE, Apt. 22

電話仍是547-1552。祝

安好,前一向Harlem出事我擔心是不是離你們這裡很近。

愛玲

九月廿五(一九六三)

一九六二年三月張愛玲從香港回來,即搬進她丈夫賴雅(Ferdinand Reyher)同年正月找到的一個公寓。後她又來信說她將於一九六三年九月底搬進同城Apt. 22,1315 C St, S.E.。一九六七年張愛玲搬居麻州康橋後,曾寄我一份三頁的履歷表。上面寫到她於同年十一月遷入Apt. 22, 1335 13th St, S.E.。

信中提到的那篇改稿是她謂已寄給我審閱的那部英文小說稿The Rouge of the North(北地胭脂)。此稿脫胎於《金鎖記》,原題Pink Tears(《粉淚》),一九五六年她居留麥道偉文藝營(MacDowell Colony)期間,即在專心寫作這部小型的長篇小說了。

一九五七年初,《粉淚》可能已經完稿,但根據司馬新的記載,出版她第一本英文小說《秧歌》的Scribner公司,卻「不準備選用她的第二部小說,即《粉淚》。這個消息對她當然是個不小的打擊」。因之有好多年她把《粉淚》拋在一旁,從事其他的編譯寫作計劃。

從香港回來後,她決定把《粉淚》改寫成《北地胭脂》,一九六七年終於由倫敦Cassell書局出版。

大家都知道,《北地胭脂》的中文本即是《怨女》。

愛玲自己分析《粉淚》失敗,一因「英文本是在紐英倫鄉間寫的,與從前的環境距離太遠,影響很壞」;二是因為一九四九年愛玲曾把《金鎖記》改編電影,片雖未拍成,「留下些電影劇本的成分未經消化」。要好好研究《金鎖記》轉成《怨女》的經過,那部電影劇本假如還能找到,應該受到我們的重視。

愛玲要我把《北地胭脂》稿找幾個「批評家與編輯看」。除了哥大幾位教授,紐約的名批評家和編輯我實在一個也不認識。後來愛玲信上指名要我找同系教授Donald Keene,只好硬了頭皮請他把書稿加以審閱,但他的反應並不太好。早在五六十年代,美國學人間譯介古今日本文學的,Keene即已推為第一功臣。他居然看了《北地胭脂》稿,也算是我天大的面子。Keene二○一二年入日籍,定居日本。

賴雅身體越來越壞,每月只領到社會福利金五十二元,連付房租都不夠。愛玲在改寫小說期間,電影劇本也不寫了,只好靠翻譯工作來維持生活。為此她在信上問及Doak Barnett, C. Martin Wilbur這兩位哥大教授。後者中文名字叫韋慕庭,一直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保持了友善的關係,一九九七年去世。Barnett耶魯大學畢業,一九四七年取得該校國際關係碩士,一九六九年即離開哥大,到華府著名的研究機構Brookings Institution去工作,一九九九年因肺癌去世。

相關焦點

  • 張愛玲曾將《金鎖記》改編成英文小說《粉淚》(圖)
    通過這些信件和按語,我們得以真正而長久地注視張愛玲謎樣的人生,那些被痛苦與喜悅所包覆的真相。  志清:  近來可好?我這些時都沒寫信來,因為一直在忙著改這小說,上星期總算寄出,大概日內該收到了。寄出後又發現些錯誤,這裡附上兩頁,代替原來的第53、54頁。至於為什麼需要大改特改,我想一個原因是一九四九年曾改編電影,留下些電影劇本的成分未經消化。
  • 舞臺劇《金鎖記》5月將海口上演 據張愛玲小說改編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4月5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陳望 實習生 曾宇 孟男)根據張愛玲經典小說改編,由著名作家王安憶編劇、著名導演許鞍華執導、「香港舞臺劇女王」主演的舞臺劇《金鎖記》,將於5月3日晚在海南省歌劇院精彩上演。該劇自2009年被搬上舞臺以來,已先後三次在國內重點城市進行巡演,獲得廣大「張迷」一致好評,尤其是其粵語對白,給觀眾帶來了別樣的韻律和感受。
  • 舞臺劇《金鎖記》5月將海口上演據張愛玲小說改編
    舞臺劇《金鎖記》演出劇照。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4月5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陳望 實習生 曾宇 孟男)根據張愛玲經典小說改編,由著名作家王安憶編劇、著名導演許鞍華執導、「香港舞臺劇女王」主演的舞臺劇《金鎖記》,將於5月3日晚在海南省歌劇院精彩上演。
  • 張愛玲寫作上的受辱史
    她在給夏志清的信裡,還專門將給平鑫濤的信件附了副本。正是在和《皇冠》的合作之後,張愛玲窘迫的生活狀況有了些好轉。    在給夏志清的第二封信裡,張愛玲便解釋了為什麼要給夏志清看副本的原由:「你是曾經賞識《金鎖記》的。」而這篇小說呢,又是根據《金鎖記》改編而來的,所以想請夏志清提提建議。
  • 大家丨改《金鎖記》為《怨女》,張愛玲人生下半場的變與不變
    1957年2月2日,張愛玲在給鄺文美、宋淇的信中說,《粉淚》總算完工,「正開始打」。 1957年5月初,張愛玲從曾出版她《秧歌》的司克利卜納(Scribner)獲悉,公司不準備採納《粉淚》。張受到沉重打擊,十分沮喪,因此病倒臥床數天。
  • 張愛玲寫作的受辱史
    [摘要]張愛玲將中文版的作品《金鎖記》改成一個英文版的《北地胭脂》,然而,不成功之後呢,卻又按照英文版的內容再譯回中文,便成了《怨女》。而這篇小說呢,又是根據《金鎖記》改編而來的,所以想請夏志清提提建議。她第一次流露出寫作上的不自信,在信裡,張愛玲這樣寫道:「至於為什麼要大改特改,我想一個原因是一九四九年曾改編電影,留下些電影劇本的成分未經消化。英文本是在紐英鄉間寫的,與從前的環境距離太遠,影響很壞,不像在大城市裡蹲在家裡,住在哪裡也沒多大分別。」
  • 張愛玲同名小說改編話劇《金鎖記》 7月來渝
    7月8日,由張愛玲名作《金鎖記》改編的同名話劇將登陸重慶。此次來渝的話劇版本由香港女導演許鞍華導演執導,著名女作家王安憶編劇,香港舞臺劇女王焦媛出演女主角。據悉,此劇曾在香港創造了連演14場的轟動效應。即使在金融海嘯期間,演出仍然座無虛席,備受追捧。
  • 從《金鎖記》到《怨女》,折射出張愛玲在美國「寒噝噝」的生活
    他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英文系,抗戰後在北大英文系任教,1948年赴美留學,後在美國多所名校執教,並編寫《中國現代小說史》等著作。在他的的極力推崇下,張愛玲、錢鍾書、沈從文等作家登上世界文學舞臺。①從《金鎖記》到《怨女》,曲折的成書過程折射出張愛玲在美國「寒
  • 國光劇團《金鎖記》 再現「蒼涼」張愛玲
    當然,要將張愛玲那精煉到近乎吝嗇的文字凝成的短章,擴展成從人物到衝突各個要素一應俱全的一出大戲,在技術上也是有難度的,這對創作者同時提出了文學體悟和藝術表現上的雙重要求。近日,臺灣國光劇團在逸夫舞臺演出了一場新型京劇,改編的正是被譽為「文壇最美收穫」的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
  • 張愛玲處女作將被搬上銀幕,許鞍華第四次改編其經典小說
    前不久,和和影業發布的2018年度片單顯示,由許鞍華導演的《第一爐香》目前處於籌備階段,該片根據張愛玲原著小說改編,女作家王安憶擔任編劇。這本小說是張愛玲的處女作,一經發表,就令張愛玲聲名大噪。這已經是許鞍華第四次改編張愛玲的文學作品了。
  • 話劇《金鎖記》來京 許鞍華再導張愛玲作品
    由香港演員焦媛、尹子維主演的舞臺劇《金鎖記》將於4月11日、12日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上演,這是香港導演許鞍華執導的首部舞臺劇作品,由上海作家王安憶擔任編劇,她們攜手將張愛玲筆下最著名的悲劇人物曹七巧的故事搬上了舞臺,並將用粵語演出。
  • 張愛玲《金鎖記》沒有主題歌 - 網易娛樂頻道
    張愛玲《金鎖記》沒有主題歌2003年07月14日14:46:50 京華時報 曾家新   繼武俠熱後,張愛玲的作品又成了影視界的改編新寵,甚至張愛玲本人的故事也被改編成了電視劇。記者獲悉,去年底就開拍的張愛玲作品《金鎖記》,日前已順利經過審查,在8月中旬將和全國觀眾見面。昨天,該劇總製片人、曾製作過《激情燃燒的歲月》的馬建安,手拿專家審看意見向記者放出大話:「如果張愛玲作品以後再改編成電視劇,恐怕沒有誰能超越《金鎖記》了。」  據悉,這部《金鎖記》由電影學院教授、著名攝影家穆德遠執導,曾經執導過電影《法官媽媽》的穆導演這回也是首次執導電視劇。
  • 《金鎖記》去張愛玲思想留其通俗?
    2004年04月01日10:55:04 北京晚報 金力維   今晚,電視劇《金鎖記》即將在一桌溫馨的家宴過後曲終人散,張愛玲冷靜的、現世的眼如果看到如此改編作何感想不得而知,但守望在電視機前的一幹張迷們已經激憤地代她聲討過了。
  • 先忘了馬思純吧,還是回到張愛玲的小說改編上
    這不是馬思純第一次的微博張愛玲感悟,卻引起如此大的關注,原因有一個,她讀的是《第一爐香》,恰好在今年暑期公布,將由許鞍華導演改編成電影。 算上《第一爐香》,已是許鞍華第三度拍張愛玲,還有一次執導話劇《金鎖記》的經歷。但和話劇舞臺相比,電影圈改編張愛玲卻顯得有些望而卻步。
  • 最驚豔張愛玲《金鎖記》 四個女人一臺戲
    張愛玲的《金鎖記》曾被各種藝術形式以各種版本演繹,而由海派作家王安憶編劇、金馬金像獎導演許鞍華執導,香港舞臺劇女王焦媛主演的粵語版話劇《金鎖記》,也許是這幾年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版本。在2011年來滬巡演之後,《金鎖記》今年受邀參加2015第十七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將再度來滬,在11月7、8日上海大劇院演3場。昨天,焦媛和王安憶共同出現,再次談起了永恆的張愛玲和她的《金鎖記》。
  • 以重慶京劇、香港話劇演繹的張愛玲同名小說《金鎖記》將亮相山城
    會上主辦方介紹,5月23日和5月25日重慶香港兩地的藝術團體將會分別以京劇和現代話劇的手法,演繹張愛玲同名小說《?鎖記》。這也是首次京劇與舞臺劇的碰撞、京劇與粵語的碰撞。 ,香港特區政府駐重慶聯絡處曾多次安排或協助香港的藝團在重慶演出,這次適逢焦媛實驗劇團全國公演《?鎖記》,籍著他們重慶站的演出,兩地政府部門共同努?,促進?重慶市京劇團《?鎖記》也同期再次公演,讓觀眾有機會感受兩地藝團?同的演繹,豐富?觀賞體驗,也體驗兩地藝術的?同!同一劇目,?同演繹,是這次渝港文化交?的重要?點!觀眾朋友可至大麥網或劇院現場進行購票觀看。
  • 小說死了?看兩個《金鎖記》
    從張愛玲的《金鎖記》到王安憶的《金鎖記》  張愛玲小說的改編已持續二十來年,到近幾年形成一股熱潮。2004年,作家王安憶第一次改編話劇就選擇了《金鎖記》,由於此版話劇反響平平,《上海戲劇》上更陸續有專業人士撰文,指出王安憶改編的話劇「是一部失敗的戲劇作品」。
  • 每周一書:《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作家張美高老師推薦)
    推薦語:張愛玲二十歲便驚豔文壇,且一生傳奇。她不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小說家,更是一種文化風尚。對於張迷和研究張愛玲的學者來說,《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呈現的張愛玲在美國的生活狀態,包括精神狀態,還有書中收錄的張愛玲書信手跡,都是彌足珍貴的。
  • 讀張愛玲的《金鎖記》有感
    (張愛玲) 作者┃水荷 主播┃鎧淇 最近一直在看張愛玲的小說。尤其喜歡《金鎖記》。 張愛玲的小說受到傳統小說影響很大,這篇《金鎖記》尤其明顯。單從技巧上來說,許多地方能夠看得出《紅樓夢》的影子來。比如人物描述方面。
  • 和許子東教授聊張愛玲 為什麼我們今天 依然愛讀張愛玲?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許子東教授是最早肯定張愛玲藝術價值的學者之一,他曾在網絡開設「細讀張愛玲」節目,頗受歡迎,近日由北京大學出版社集結成書。書中對張愛玲數部經典作品從主題、敘事、語言、意象、修辭等角度進行了抽絲剝繭式的文本細讀,輻射其家世、經歷、文學觀、歷史觀與文本接受諸方面,並結合整個現代文學史框架,重新定位了張愛玲在五四啟蒙文學和通俗文學兩翼下的獨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