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17歲伴娘婚禮上醉酒身亡,大眾網經過採訪,還原了事情經過:17歲的梅州姑娘小鍾作為新娘姐妹團成員,參加好朋友婚禮。期間在敬酒環節,出現了醉酒症狀,在和好友一起回酒店時,監控顯示小鍾腳步踉蹌,並摔倒在地,隨後被朋友帶回客房。第二天小鍾家人接到通知,稱小鍾參加婚宴後,已在酒店身亡。家人趕到酒店,懷疑小鍾是醉酒後致死。同為新娘姐妹團的其他成員也表示,在婚宴上,她們都喝了酒,而且認為婚禮上喝酒助興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完全沒有預料到會發生這樣的悲劇。
不可否認,我國有著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一代梟雄曹操揮筆寫下「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名句;「鬥酒詩百篇」的李白,一句「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也成為後世飲酒者喝之怡然;王羲之醉酒後寫下《蘭亭序》,寫出了天下第一行書;武松酒後打虎被傳位一段佳話……從古至今,酒被賦予了文化,也被賦予了魔力,開心時喝酒助興,難過時喝酒消愁,朋友聚會要有酒,客戶商談要有酒,很多地方都有「無酒不成席」的風俗。但是,幾千年的酒文化,沿襲到今天,已經失去了本來的面貌,被演義成了畸形酒文化,勸酒、酗酒成了今天酒文化的代名詞。酒後出洋相、出事故甚至喪命的事件,比比皆是。
之前在看過一則新聞,一男子酒後駕駛被交警查到後,看到現場有照相機和攝像機,這名酒後駕駛的司機來勁了「拍照是吧?需要上鏡?我可得擺好pose」,然後在眾目睽睽之下,一個大老爺們,在鏡頭前擺了N個pose,因此上了電視。還親眼見過一個酒司機,喝的實在太大,話都說不成溜,交警遞給他一瓶礦泉水,讓他喝點水醒醒酒,結果這名酒司機拿著礦泉水,一副端酒杯的樣子,走到另一名交警前說「兄……弟,來,咱……先幹了……這杯……」儼然是把執法現場當成了酒桌,圍觀的群眾一片譁然。
我們都知道,酒能夠麻痺我們的大腦,飲酒過量後視力模糊行動遲緩,容易給自身帶來傷害,而且飲酒過量後血液循環加快興奮衝動,容易對周圍生命物體造成各類侵犯 。喝酒引發的種種後果裡,出洋相算是最幸運的,因為喝酒後傷人、喪命的也不在少數。
兩天前,阿嬌被交警告知「檢測結果已經出來,您的老公屬於酒後駕駛」。躺在病床上的阿嬌泣不成聲,她哪能不知道老公是酒後駕駛。出事故那天,老公中午和朋友一起吃飯,喝了2杯白酒,晚上非要開車拉著她和孩子出去玩。結果,在路上追尾一輛大車,阿嬌受傷比較輕,可她的老公和孩子卻因為受傷太重,雙雙在重症監護室搶救。想到這裡,阿嬌悔不當初,早知道會這樣,說什麼也不會讓老公開車出門。尤其是想到年僅3歲的孩子,阿嬌幾乎精神崩潰,痛不欲生。
開車不喝酒,酒後不開車就如同一句順口溜,人人都會念,卻不是人人能做到。
前段時間,網上有個視頻,一喝多了的男子拿著玻璃酒杯,在酒桌上大肆勸酒,對方不喝,男子一氣之下,把酒杯往桌子上一放,也許是因為喝了酒,沒把握好放杯的力度,玻璃杯在放到桌上的一瞬間,全碎了,酒灑到了桌子上,玻璃碴子把男子手腕刺破,鮮血從手腕處直接冒了出來,有人大喊「流血了,流血了」,而受傷男子因為酒精麻醉,竟沒有發現,還在繼續「侃侃而談」。很快男子被送到了醫院,據說,因搶救無效死亡,讓人看了不寒而慄。
每每發生意外,很多人都說酒是罪魁禍首。但是,這個鍋,酒不背。究其原因,還是與酒有關的人。那麼,這酒到底是能喝還是不能喝呢?尤其是春節臨近,家人團聚,同學聚會,朋友聚餐,各種各樣喝酒的機會擺在面前,喝還是不喝,是很多人都要面臨的重要選擇,依我看:酒桌不勸酒,遠離酗酒者。如若喝酒,請適可而止。
同事小劉是有名的大酒量,愛喝酒,能喝酒,在酒場上以豪爽著稱。因為長期喝酒,身體卻越來越差。平時同事聚餐,都勸他少喝點,小劉偏偏不聽。上個月聚餐時,,大家照例勸他少喝,最終小劉還是喝了一瓶啤酒。回家後突發心臟病,被送進了醫院。同事們都嚇壞了,好在有驚無險,從此以後大家都儘量避免和小劉同桌吃飯。
其實很多人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有的人特別喜歡勸酒,各種說辭讓人不喝不行,經常以把別人勸醉為榮。有的人越喝越來勁,勸也勸不住,喝完酒,不是開車就是洗腳,要麼就是尋釁滋事,給同行的人頻添諸多麻煩。這兩類人也是酒場上最需要遠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