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新加坡經久不衰的媽祖信仰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上星期二(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祖誕當天午後,像往年一樣,張欽硫(35歲)把手上的工作暫擱一旁,和太太一起到粵海清廟祭拜媽祖(亦稱天后娘娘),還獻上神袍等厚禮。

  張欽硫自懂事以來,年年媽祖誕一定進廟上香,他家裡供奉著媽祖,媽祖在他家的地位還臨駕祖先之上。

  原來,百多年前,張家上祖兄弟的獨子犯罪被判死刑,上祖念在兄弟情分,叫他的一名兒子去頂罪。按當時的規定,行刑者會喝酒壯膽行刑,若半途酒醒無法繼續執行任務,剩餘的犯人便可免罪獲赦。處決前夕,一名婦女教上祖的兒子,行刑時排在隊伍的後方,將能逃過劫難。上祖的兒子照做,果然逃出生天。回家的路上,他路過一座廟宇,見廟內的一尊女神像與處決前夕所見的一模一樣。旁人告知那是媽祖,後來他便把媽祖像請回家供奉。媽祖救命之恩的故事就這樣在張家一代傳一代,到張欽硫已傳了五六代了。

  ●祭拜媽祖為了不忘本

  張欽硫說,祭拜媽祖是提醒自己不能忘本,他也把祖父告訴他的這件事告訴兩名年幼的女兒,希望藉此把飲水思源的價值觀灌輸給她們。

  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和海外華人供奉的海上保護神,後來她的職能略有擴大,人們相信,無論是商人、手工業者,也無論是難產或其他疾病,她都能幫助人們排難解困。

  粵海清廟是潮州人祭祀媽祖的主要廟宇,上星期二前去祭祀的男女有老有少,有的獻上塔香祈福,有的獻上一大塊燒肉表誠心。福建人創辦的天福宮也很熱鬧,一些信眾還到廟裡誦經。

  人們供奉媽祖除祈福保平安外,在一些社團至今仍發揮著社群的凝聚作用。

  中國福建莆田是媽祖的故鄉,因為這一緣故,本地的南洋莆田會館,每年都把媽祖誕列為重要的節慶。總務陳文獻說,4年前開始慶媽祖誕辰,除祭祀外,還演木偶戲,吃滷麵,把媽祖誕慶典包裝成文化節慶,出席的同鄉一年比一年多。

  ●以最高禮儀祭祀媽祖

  新加坡福州會館則以最高的祭祀禮節12碗葷供奉媽祖,媽祖誕前夕,會館的理事們還會用素食為媽祖做「暖壽」,晚上舉行的宴會,出席的人數多年來都是該會館所有宴會之冠。

  林氏大宗祠九龍堂的媽祖誕祭祀活動也很有規模。林氏大宗祠自1928年創立以來就沒中斷過媽祖的祭祀活動。媽祖本姓林,因此林姓族人把她奉為祖姑,並規定祭祀媽祖是林氏大宗祠的宗旨之一,這樣的活動有助於加強林氏的宗誼。

  其他把媽祖誕列為會館重要節慶的還包括海南會館、廣西暨高州會館等。

  新加坡會館與媽祖有不解之緣

  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人們無法解釋海上航行所碰到的風險,只好把命運交給神明。源自宋代的媽祖,因為官方及民間的大力傳揚,早已成為出海者心目中的保護神,相信先民因為她而更加堅定了南來謀生的信心。

  海上航行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運,南來者把媽祖供奉在船頭,安全抵岸後,先民便建廟祭祀媽祖,答謝她的庇佑,幾乎中國東南沿海每個方言群都如此。儘管當初這些廟宇都因陋就簡,但卻是初來乍到者的心靈停泊站,具備了團結同鄉的條件,漸漸地,一些地緣性和血緣性的社團組織便在這樣的基礎上誕生了。

  迄今已有144年歷史的福建會館,當年就是在以媽祖為主神的天福宮內設立的。粵海清廟是潮州人祭祀媽祖的主要廟宇,於1845年成立的義安公司,1925年設立的潮州八邑會館,跟粵海清廟都有一段密切關係。於1909年創立的福州會館與媽祖的信仰也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海南人方面也是先有天后宮(1857年),後有海南會館的。廣東人方面,寧陽會館和廣西暨高州會館都供奉媽祖。

  媽祖信仰不但在血緣和地緣組織上發揮了團結的作用,它也在業緣組織上產生相同的功能。比如新加坡紅燈碼頭電船公會、新加坡摩哆船主聯合會、炭商公會以及其他與航海業、漁業相關的業緣組織都有祭祀媽祖。

  祭祀媽祖的廟宇,有的是南來華人移民子弟接受啟蒙教育的場所。1849年在福建會館天福宮旁設立的私塾崇文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顯然,在新加坡媽祖信仰裡頭還包含了華族先驅者南來拓荒的血淚史和社會價值觀,是當地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作為一種文化傳承,媽祖文化已越來越受到社團的注意。南洋莆田會館總務陳文獻說,該會館計劃今年組團到中國多個地方考察、收集資料,以便把媽祖文化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福州會館總務張代彪在媽祖誕辰晚宴上致辭時說,媽祖的博愛、扶弱濟貧、勇敢無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盡孝的觀念都值得發揚光大,他希望會員把媽祖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並傳給下一代。

  全球媽祖廟約5000座

  媽祖崇拜可說是中國福建最有代表性的民間信仰,她已隨著閩人的足跡傳遍中國海內外。據《世界媽祖廟大全》的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媽祖廟近5000座,信眾近2億人。

  媽祖廟遍布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澳門、臺灣、日本、印尼、泰國等地,就連在巴西、加拿大、墨西哥等地的華人居留地,也有媽祖廟的蹤跡。在法國巴黎的「真一堂」更稱媽祖為國際和平女海神。

  媽祖能成為萬人崇敬的對象,這跟自古以來中國官方及民間的傳揚不無關係。

  媽祖,本名林默娘(960-987年),是生活在莆田湄洲灣畔的一個民間女子。相傳她聰明、勇敢、善良,有預知氣象變化、驅邪治病和泅水航海的本領,又常在驚濤駭浪中救助遇難的船隻,很受遠近人們的愛戴。宋雍熙四年(987年)重陽節,林默娘登上湄洲峰頂後,就再也沒有回來了。百姓傳說她在這一天「升天」成仙,此後奉她為航海保護神。在民間信仰裡,媽祖是一位聖潔、善良、公平、正直的海神。

  宋代海外交通、貿易頻仍。南宋時,金兵犯境,陸上絲綢之路受阻,人們只好改從福建泉州出海,打開了海上絲綢之路。在船上供奉媽祖的習俗從此流傳開來。明成祖時,在派鄭和下南洋(當時稱西洋)前,鄭和還奉旨先到湄洲島祭拜媽祖。可見官方對媽祖信仰的重視。

  從宋代到清代媽祖被歷代皇帝敕封28次,在清康熙及乾隆年間被尊為「天后聖母」。除」天后「、「天妃」和「媽祖」外,海南人習慣稱媽祖為婆祖。有學者分析稱,福建話的「ma」是指祖母,媽祖其實就是婆祖。

  明清以來,媽祖信仰與傳說的擴展,媽祖的職能已不再局限於海上護衛,許多民間習俗資料顯示,媽祖信仰已融合了儒、釋、道教的理念和色彩,有關顯靈的傳說更加頻繁。在民間信仰中媽祖已成了一位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女神了。(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作者:莫美顏李白娟)


敬請關注:中新華人世界

相關焦點

  • 新加坡《聯合早報》舉辦首屆文學節
    新華網新加坡5月29日電(記者 王麗麗)為慶祝新加坡《聯合早報》創刊95周年,《聯合早報》和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27日在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聯合舉辦了首屆早報文學節。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新加坡報業控股副執行長陳康威、新加坡華文媒體集團主管李慧玲等出席了開幕式。
  •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主編鄭維訪談錄
    鄭維(●):新加坡聯合早報網主編   陳宇寧(▲):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網際網路市場調查公司Hitwise公布的數據顯示,聯合早報網是去年新加坡最受歡迎的報紙網站,您怎樣看待這個榮譽
  • 新加坡華人的宗教信仰
    在1980 年的人口普查中,15 歲以上的新加坡人信仰基督教的有10.1%,1990 年增加到12.7%,2000 年增至14.6%,2010 年又增加到20.1%,可見基督教徒人數每年都在增加。根據我們對新加坡華人青少年的採訪調查,約有60%的小學生信仰佛教和道教等與中國關係很深的宗教,而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約有30%信仰基督教。
  • 聯合早報:是花園城市更是圖書館之城的新加坡
    聯合早報:是花園城市更是圖書館之城的新加坡 2017-08-28《聯合早報》28日刊登標題為《圖書館之城的新加坡》稱,很多外國人都知道新加坡是個花園城市,並以整潔有序聞名,卻少人知道新加坡也是一座圖書館之城,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被眾多公、私立圖書館所包圍的島國。
  • 新加坡《聯合早報》:一個新加坡華裔的尋根之旅
    (新加坡《聯合早報》/李國梁 攝)中國僑網1月8日電 近日,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發文章,講述了一個新加坡華裔回到中國「尋根」的故事。在這趟旅程中,作者走過故鄉、祖籍,將沿路的景色與想像中、記憶中的模樣一一對比,展現了一個遊子對故鄉熟悉又陌生的複雜感情。文章摘編如下:新加坡與中國建交已經30年。但是,近代本地華人移民史少說也有200年。
  • 新加坡《聯合早報》:學好中文 走向世界
    環球在線消息: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近年來我國政府大力號召人民重視華文,這是因為隨著中國的經濟大國面貌越來越明顯,它的語言文字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日益提升。目前世界上有85個國家、2000多所大學開設了華語課程。外國人之所以要學中文,當然是從本國的經濟發展和個人發展去考慮的。
  • 新加坡《聯合早報》舉行《奠基人足跡:新中建交30年》發布會
    新加坡《聯合早報》舉行《奠基人足跡:新中建交30年》發布會 2020-10-06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聯合早報:新加坡去年成為最大對華投資國
    參考消息網2月3日報導 外媒稱,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新加坡去年在中國的投資額達73.27億美元,同比增加了12.06%,香港特區以783億美元的投資額高居榜首;排在新加坡之後的國家與地區順序是日本、臺灣、美國、韓國、德國、荷蘭、英國和法國。
  • 聯合早報南略網app下載
    聯合早報南略網app能為全球華人提供閱讀新體驗,包括即時新聞、中國新聞、新加坡新聞、東南亞新聞、財經、體育等多個欄目板塊,滿足全球各地讀者的閱讀需求,了解東南亞、了解世界就從聯合早報開始。
  • 鄭和,媽祖信仰在海外傳播的重要人物
    鄭和為了使更多人信仰媽祖,把祭拜媽祖活動規格化。奏請皇帝,由皇帝下旨來訴說媽祖的靈驗和功勞,然後對媽祖進行褒封,還由皇帝頒發詔書建造媽祖廟。之後,鄭和每次下西洋回朝都奏請朝廷對媽祖進行褒封,到處修建媽祖廟,這一切都是在宣傳媽祖的靈驗,使各次下西洋中將士們對媽祖有了連續性的依託。
  • 「國際友媒」《聯合早報》的中國道路
    《聯合早報》對中國經常持「建設性批評」的態度。圖為2008年8月9日出版的新加坡《聯合早報》以大幅照片和通欄標題報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盛讚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光彩照人」。(新華社記者 鄭曉奕/圖)早報對中國的報導中常常立足於「建設性」批評,而非像西方媒體對政府常常持懷疑態度。在政治上要保留「獨立的認同」。早報記者和編輯當然對中國也有不適應、看不慣的時候,例如有早報記者會非常抗拒採訪過程中地方政府的酒宴,以及採訪活動時的車馬費。他們也會對中國三公消費的數字感到震驚,覺得貪腐程度怎麼能到這個地步。
  • 聯合早報網手機版下載
    聯合早報網手機版下載是一款有趣的軟體,喜歡的用戶不要錯過。聯合早報網手機版下載官方介紹:外出沒網絡,不怕,聯合早報網手機版下載沒有這問題聯合早報是舉世聞名的世界資訊閱讀平臺,在華文媒體世界享有卓越聲譽。
  • 聯合早報:新加坡通過新聯繫計劃入境旅客不必隔離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政府宣布,通過新聯繫計劃入境新加坡的旅客不必隔離,但在入境前和入境後都須通過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在逗留期間也須屢次接受抗原快速檢測,以及全程使用「合力追蹤」或SafeEntry。新加坡進一步開放邊境,從明年1月中起,各國的公務及商務旅遊人員可通過全新的新聯繫計劃,入境新加坡14天。
  • 通訊:媽祖大愛 澤被四海——記「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新加坡...
    新華社新加坡7月6日電通訊:媽祖大愛 澤被四海——記「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新加坡之行新華社記者王麗麗6日上午,新加坡福建會館天福宮門前人頭攢動,宮內的香案及大門外的幾張方桌上,擺滿了信眾送來的壽桃、發糕等貢品——為首次走出國門的中國湄洲祖廟媽祖舉行的祭典儀式正在這裡進行。
  • 新加坡《聯合早報》:麻木不仁的陳水扁
    最近陳水扁廢除「國統會」、「國統綱領」,做著政客的「無本生意」,對此今天的新加坡《聯合早報》刊載了署名評論文章。  儘管美國政府派了兩位官員來臺灣與陳水扁做了六個小時的商談,警告「廢統」所可能造成的後果,儘管美國官員以匿名方式嚴正警告,但他還是只顧自己的利益一意孤行。美中政府空前施壓,陳水扁為何不退縮,仍然執意「廢統」?
  • 十年之功一念執著《大愛媽祖:媽祖信仰在寧波》出版
    2018-03-25 07:37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王曉君慶安會館,又名「甬東天后宮」 圖片來自網絡耗時10年搜集整理,由寧波出版社出版的《大愛媽祖:媽祖信仰在寧波》終於付梓出版。書中各區域的作者也做了大量的實地走訪工作,如許孟光老師、李恆遷老師,盛繁國老師,等等,巡南走北,足跡村野,以文史人的研究態度來研究媽祖信仰流變,可佩可敬。媽祖文化,是宋代以來,在一千多年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民間文化。她有別於其他一些主要依靠口頭傳承的民間文化,得到了官方與歷代知識階層的極力推崇和廣泛參與。媽祖信仰起源於福建,但卻不止於福建。
  • 新加坡報業控股《聯合晚報》總編輯李慧玲
    主持人李慧玲女士    新加坡報業控股《聯合晚報》總編輯    2014年新加坡連氏學者    李慧玲女士,現任新加坡聯合晚報總編輯,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她曾在聯合早報擔任過很多重要職位,如聯合早報執行副總編輯、助理總編輯、高級執行編輯、採訪主任、駐北京首席特派員、國際組高級執行級記者和駐香港特派員等。2014年獲選為連瀛洲紀念獎學金新加坡學者。    李女士是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董事,新加坡國家博物館董事和新聞、通訊及藝術部之推廣華語理事會理事。
  • ...新加坡《海峽時報》、《聯合早報》等媒體在今天(11月17日)報導...
    2020-11-17 15:49:49來源:FX168 【李顯龍盼美國新任總統制定架構 發展中美建設性關係】新加坡《海峽時報》、《聯合早報》等媒體在今天(11月17日)報導,李顯龍近期在一項經濟論壇中接受專訪談到中美關係。
  • 新加坡《聯合早報》:在溼巴剎尋找煙火氣中的人情味
    (新加坡《聯合早報》/龍國雄 攝)  中國僑網1月15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近日刊載文章,介紹了當地的溼巴剎文化。溼巴剎即馬來語中的「菜市場」,區別於傳統市集和冷氣超市,在海外是許多華人喜愛的購物場所。  文章摘編如下:  在線上購物蔚然成風的年代,反其道而行更能滿載而歸。
  • 媽祖文化與「一帶一路」建設 從信仰到民心相通
    此時期,國外也有學者對媽祖文化進行了研究,如1842年新加坡傳教士尚德撰寫的《媽祖婆生日之論》等。  1916年我國學者蜇庵撰寫《臺灣媽祖廟遊記及天妃考略》,1929年顧頡剛等學者發表了多篇研究文章,此後,因各種原因,對媽祖文化的研究進展緩慢甚至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