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河朔詩詞 ,作者河朔詩詞
河朔詩詞
本平臺為正定縣詩詞楹聯學會主辦。主要用於推廣發展正定詩詞曲聯文化;刊發詩、詞、曲、楹聯知識及賽事,開展縣內詩詞楹聯活動,展示優秀個人作品等;兼顧書法、繪畫等傳統文化。
庚子四月十四
編者按:「魚鴻尺素箋,珠璣連篇,情天恨海此無邊。」這就是漢字的力量。兩周時間共收集詩友作品45首,同題賞讀11首。
同 題 賞 讀
正定縣詩詞楹聯學會
第五十期同題創作
主題:漢字
內容:她從倉頡的書契中走來,依類象形而成文,形聲相益而成字,驚天地,泣鬼神;她從殷墟的甲骨上走來,帶著遠古的信息,傳遞著人類進步的文明;她從商周的鐘鼎上走來,用挺拔的線條,美妙的音節,昭示著華夏民族中正和合的生命哲學。
「魚鴻尺素箋,珠璣連篇,情天恨海此無邊。」這就是漢字的力量。本期同題創作,主題「漢字」,為漢字而歌,為文明而詠,期待各位詩友的詩詞曲賦聯,與漢字同輝!
令主:侯文嶽
要求:古風、律、絕、詞、曲、聯、現代詩均可,詩限新韻、平水韻,詞依《欽定詞譜》,限新韻、詞林正韻,曲需註明所依曲譜,限新韻、中原音韻,但均不能混用。鼓勵新創,儘量少用舊作。必須是原創,嚴禁抄襲及剽竊他人作品,一經發現文責自負,稿件概不錄用。
時間:2020年4月14日—— 2020年4月24日。
張建林
漢字賦
人祖自西來,文章從此開。
軒轅造靈祉,稼嗇始壇臺。
一畫明天極,九州均地垓。
頡皇摹鳥跡,史籀化龍回。
制字三墳紀,煬書八索堆。
先殷藏典冊,列鼎度王裁。
規矩成其質,環中勢似雷。
結繩蒙草昧,契刻駭神哀。
元會十三萬,劫輪多少灰。
絲絲不曾絕,迤迤未嘗頹。
分理通千古,經綸道用賅。
丁彥兵評:此詩可謂漢字源起及功用之闡述。漢字產生雖晚於語言,但亦是伴隨著中華人文興起而產生。「人祖」於華夏而言,多謂伏羲。羲皇故裡在甘肅天水,然後人類遷移而東。「文章」非今之作文,而是繪畫或織物中的花紋。《周禮·考工記》雲,黑紅相間謂之文,紅白相間謂之章。衣服文飾也是文明的起源。伏羲氏距今有八千餘年的歷史,然後是黃帝,就是詩中的「軒轅」,距今也有五千餘年的歷史。黃帝時,農業「稼嗇」之事已經初步發展,這也是文明進化的標誌。據傳說和記載,伏羲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記事。又有言黃帝史官蒼頡(或雲頡皇)觀鳥獸之痕而成文,造書契以記事。到周初史籀的大篆,漢字逐步走向成熟。總之,漢字產生了,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拉開了序幕。《尚書序》云:「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即謂上世帝王遺書也。」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為什麼叫「書契」?「契」是約束的意思,也就是說,漢字不論是畫在石壁上的,還是寫在木版上的,或是刻在鐘鼎上的,都是約辭,都是道義。故曰「規矩成其質,環中勢似雷」。「環中」,典出《莊子·齊物論》,圓環之中心,也象徵天地之中心,生命之本源,一切道一切理,盡在其中。「元會」,本是一套記時體系,現代人讓它成為時長概念,也就是129600年為一元會。漢字或是人類文明,尚無此長歷史,但生命有,物理有,道義有,故曰絲絲不絕,迤迤不頹,貫通千古,道用完備。詩之結處,迤邐而下,一瀉千裡,將漢字之妙理,盡述其中,一詠三嘆,需細嚼方得其味矣。
文 嶽
題令「漢字」感時而賦
玉書金簡字,光嶽大川機。
一點含風雨,千秋入翠微。
尋蹤到紙滿,寄意枕雲飛。
歷歷徘徊久,知君人卻稀。
房永華評:簡單的漢字,在作者筆下賦予了很深的韻味。作者並沒有按照普通思維來敘述漢字來歷和漢字結構,只是從大方向說起漢字內涵。首兩聯沒有明確所指,是虛寫,將漢字的博大精深顯示出來,寄託了無窮內容。漢字「形」雖小,但通過「大川」「風雨」「千秋」等詞彙,卻將之「神」襯託的大氣磅礴。立意上一反傳統,很是別致,讓人看出不一樣的漢字。後兩聯是作者對漢字的追尋。「尋蹤到紙滿」是作者欲要從紙上端詳出文字的內涵,其意卻是「枕雲飛」,得不出結果。尾聯感嘆,雖是徘徊久,知君之人卻稀。起承轉合上,頸聯提前做了轉折,這種寫法雖少,但也合情合理。整篇通順流暢。稍有瑕疵,五句三仄尾,且在用詞上,指代不大明了,如「大川機」等。
彭世團
漢 字
甲古殷開金盛周,各書土語令人愁。
始皇一統同文度,漢帝興邦出計謀。
儒術獨尊行教育,金科創舉壯神州。
國強民富字播遠,朝日心儀越地求。
房永華評:此詩開篇從字形上說起。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鼎文作為代表,說明字形不統一,引起弊端,從而「使人愁」。這裡作者欲揚先抑,引起讀者繼續讀下去的欲望,新奇別致。頷聯承接首聯,敘述了秦始皇和漢武帝的偉績,順理成章且合情合理。四句「計謀」一詞突兀,頸聯轉的有些生硬。中兩聯節奏雷同,顯得詩不穩,且是四平頭。
張軍玲
漢字成篇
(一)
點豎橫斜字正方,文明華夏韻流長。
深思更曉為人道,風骨精神自此揚。
(二)
方正還將稜角分,賢良世故任云云。
象形會意千年裡,一一傳承錦繡文。
(三)
甲骨修文曠世驚,人間五味道分明。
千年筆底沉吟處,儘是悠悠未了情。
丁彥兵評:此三首為組詩。組詩須成組,前後關聯,或並言部分,或分層遞進。此題漢字,一講成字,二講字理,三講字道,是謂組矣。第一首,起句「橫斜」與「正方」稍顯矛盾,但細想一想,橫不平,豎不直,才寫出方方正正的漢字,很奇妙的矛盾統一,合中國人的胃口。首句寫字形,二句當為字音,三四句當講字義,三者是漢字的基本構成。第二首,由字形說開去,講造字之理,故有「賢良世故」云云。稜角分明之中,是中國人的錦秀文章和精神傳承。第三首上升到道,道中有情,是人情,是至情。三首之中,此為最上。不足之處,前兩首詩語稍顯蒼白,或是因主題抽象所至。若能化抽象為形象,用形象靈活的具體事物去描摹抽象之理,則會令全詩更生動。
張永霞
菩薩蠻·漢字
清風總把殷墟事,描摹鐫刻無窮意。橫臥渺雲煙,立時驚鬥山。 墨香存教化,四海悉桑稼。華夏禮賢崇,扶搖萬裡龍。
劉微鵬評:漢字歷史悠久,獨具魅力。浩瀚的中華文明如果沒有漢字記載和傳承,將不復存在。張老師這闋菩薩蠻,上闋主要說漢字的魅力,第一句舉重若輕,「清風總把殷墟事」,這股清風,仿佛從歷史的深處吹來,帶著無窮的意象,化作悠久而燦爛的漢字。「橫臥渺雲煙,立時驚鬥山」寫得真好,瀟灑漂亮,不禁讓我聯想到了讚美嵇康的名句「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下闋主要說漢字的職能——教化和禮儀,促使中華民族實現騰飛,走向輝煌。當然了,一闋小令不可能囊括漢字的方方面面,如果全篇都圍繞漢字的魅力這一主題展開,這闋菩薩蠻會更成功。我注意到,張老師開始從清平樂轉向填菩薩蠻,這是很好的嘗試。每一個詞牌都有其調性和特點,只有一段時間內浸淫其中,反覆填寫,才能駕輕就熟,更好地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來服務。建議張老師在一段時間內,不限於主題創作,用菩薩蠻記錄日常,抒情詠懷,一定能收穫更多的精彩詞篇。
馮劍波
【雙調·水仙子】說漢字
橫折撇捺豎彎鉤,點頓斜提框裡留。飛飛灑灑篇篇秀,珠璣字字牛。越千年風雨春秋。復興夢,文化舟,恰弄潮頭。
張永霞評:從上古時代的先民到如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漢字幾經變化,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以及派生的行書)等,經風經雨,唯一不變的,是屬於華夏兒女的錚錚鐵骨,橫豎撇捺之間,堂堂正正之氣!乃至集字成章,或典雅或雄渾,盡顯文字魅力。這首曲子從筆畫,到形字,再到文章,最後到人生抱負,一點點的延展開來,把漢字以一種鏡頭推移的方式,展現於眼前。煞尾一句「恰弄潮頭」,推到情感的振起,讓人忍不住要應和一聲:「同濟!」
林 馨
是 誰
是誰的歌謠
綿延六千年
看成了敗了,興了衰了
變換的是容顏
不變的是靈魂
商周秦漢魏晉唐
光陰一路,綿延一路
是誰的舞姿
霓虹六千年
甲骨金篆隸楷行
聽是非對錯,過往成空
不變的是
聲形象數理
是誰的印痕
把汨羅江的水定格
成一曲《離騷》
是誰
把會稽山的雲停留
成一幅《蘭亭序》
是你 是你
中華漢字
方方正正端坐
撇捺之間見心
一個你是幅山水
多個你匯成藝術
是你 是你
中華漢字
華夏文明的根基
華夏子孫的仰仗
與你對坐,明晰了
天地立命,純心守正
與你對飲,懂得了
格物致知,丹心不悔
李華評:本首詩以設問的形式連綴成句:是誰,是誰,是你,是你,中華漢字。把「漢字」形象化,充滿情趣哲理,不但朗朗上口,而且餘味無窮。在詩人看來,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其它事物相對關聯而存在的,巧妙的將漢字的演變寓變化為統一。這首詩營造出一種迴旋往復,一唱三嘆的優美旋律,堪稱別具一格之作。
老 蓋
和漢字脫離的幻覺
這幾天,文字已經和我脫離,它也離開了書本。
在空曠的地上,我看見它們的點試圖變成葉子,
它們緊貼地面,想鑽進一塊塊石頭裡。
它們橫的筆劃在龐大的白晝是地平線和海的平面。
它們試圖變成沉重的鋼板或者擺放菜餚的桌面。
這些是潛藏和平衡的力量,它們提供了庇護,
它們在沒有任何危險的時刻營構著沉默的世界。
深冬的樹木,它伸著黑色的挺拔的技丫。
這些文字的豎劃和彎鉤們走向天空,
它們嚮往和渴求的是神住的地方;
同時它也站在塵世的浮土之中。
它們生長和尋覓,做著挺立和索隱鉤沉的工作。
現在我聽見它們的骨骼爆裂的聲音,
那些粉碎後的骨殖飄落天空,
象一場鋪天蓋地的沙暴。
而這一切全來自於文字的刀劍;
我知道是撇和捺這些雪亮的利刃拆解了我熟識的世界。
這場無聲無息的戰爭是在睡眠中完成的。
那些鐵青的兵器們在雪地裡東衝西殺,
它們殺伐又殺伐,用著仇恨和愛情。
它讓濁重者成為地:那就是落葉一樣的黃金;
讓峻拔的上天,在天上演變成世紀;
而最後是讓我和文字分離,
讓世界和文字分離,
為的是讓自己結成澄澈和智性的冰。
古月評:老蓋先生本次為我們獻上的是一首名為《和漢字脫離的幻覺》的詩。和以往一樣,這是一首熱氣騰騰的詩作。也總是這樣,當他把詩歌的觸鬚伸進文字這樣一部機器中時,總是保持了熱血沸騰、慷概激昂的,總是能敲打出鋼鐵的聲音。即使他的筆試顫抖的、悲憫的,那也是因為觸到鋼鐵和巖石而被彈了回來。這首詩站在制高點上,為此次同題詩會於綿軟的詩歌增加了硬度。同時,老蓋先生也為這首詩(漢字)傾注了壯闊、堅韌和錯綜複雜的情感。多年來,他秉承一貫的不動聲色的情感力量,在一種不算太靈動(堅硬)的日常書寫裡,隱藏著一種通透的生命哲學,也滲透著一種內在的知性情感和洞察世界的溫潤力量。他的生活也證明,他在用這種力量和方式抵擋這個社會的喧鬧和浮躁,讓他的文字保持了一種寧靜、平緩與從容,體現著一種洗盡鉛華之後的樸素和深邃。
李 莉
漢 字
牙牙學語時
一聲一聲讀著你
稚嫩的童聲裡
對你充滿了好奇
為什麼一個字會有那麼多的意義
執筆上學堂
方知那一筆一划裡
是無數智慧結晶在古人的辛勤汗水裡
方方正正 一撇一捺
如今一字一句教子女
才真正領略到你的神奇
《三字經》《千字文》…
無數漢字蘊真理
就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
張麗蘋評:一撇一捺的中國人,一符漢字足以讓我們徹悟隱藏在漢字中的人生真諦。《漢字》這首詩仿佛是時間的紐帶,從「牙牙學語」到「執筆上學堂」,再到「如今一字一句教子女」,它讓我們悠久的文明傳承至今,永遠璀璨如新。
編輯部
本期編審:文 嶽
本期組稿:張建林
本期評委:
丁彥兵 張永霞 劉微鵬
房永華 古 月 林 馨
李 華
圖片來源網絡
來源:河朔詩詞
原標題:《同題賞讀 | 正定縣詩詞楹聯學會第五十期同題詩詞:漢字》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