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文:公民社會的培育與中國經濟倫理的改善

2020-12-16 東方網

  吳新文(復旦大學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的經濟倫理狀況在總體上已有一定改善,但存在的一些嚴重不道德經濟行為,如走私、盜版、壓榨勞工、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浪費資源和汙染環境等,已呈現出地區性和行業的特徵,而不是某種單一的、偶然的現象,因此是一種結構性的不道德經濟行為。企業與地方政府或部門政府的利益聯盟是這種不道德行為存在和蔓延的現實基礎。依託這一聯盟,企業和資本不擇手段追逐利潤和短期利益,而政府基於自身利益以及GDP、就業和財稅收入的功利考慮,對企業的不道德行為和不法行為熟視無睹甚至推波助瀾。面對市場和政府的力量在遏制上述結構性不道德經濟行為方面的雙重失靈,中國經濟倫理的進一步改善既要立足於企業的自覺和政府、法律監管力度的加強,更要立足於能有力量對企業和政府形成制衡的第三方,即

公民社會的發展。近年來,公民社會在促進中國經濟倫理的改善方面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為獨立於官、商的民間組織和社會組織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而西方發達國家的公民社會在監督企業和政府方面所積累的經驗也值得中國認真借鑑。目前的關鍵是確保各種公民社會組織如工會、消費者協會、環保協會以及各種教育、文化和宗教團體的獨立自主性,激發它們的能動性,使它們與企業、政府形成既有制衡又有合作的良性互動關係。公民社會對企業和政府進行監督,保證它們的行為和決策合乎道德和法律,既是對自身自由和權益的捍衛,同時也是履行自身促進經濟倫理改善的責任。

相關焦點

  • 消費倫理:公民社會的公共德性
    公民社會的重要特徵不僅在於公民權利的保護和民間社會組織政治參與度的增強,更在於公民個體所具有的獨立人格所孕育的道德主體性,尤其是具有「他域性道德意識」的公共德性的增量。導引於資源和環境壓力而產生的消費倫理,其所具有的利他性、自律性和社會責任性等道德特徵,則是公民社會公共德性的重要表徵。
  • 公民道德與培育時代新人
    只有廣大公民確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牢固樹立起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才能形成中國社會的新風貌、新姿態、新作為,從而真正做到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依據馬克思唯物史觀的主張,任何時代公民價值體系的主要特質與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經濟結構和政治上層建築的性質密不可分,並主要由其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所決定。
  • 林安梧:從「德性治理」到「公民社會」的建立──「順服的倫理」、「根源的倫理」與「公民的倫理」
    大體說來,根源性的倫理、道德思想的意圖若以其直接的表現來說,它是落在一血緣性的縱貫軸上說的,是落在一宗法社會或宗法國家上說的;至於公民倫理、責任倫理則落在一人際性互動軸上說的,是落在一公民社會或由此公民社會所成之憲法國家上說的。由於政治社會總體之異同,因而其倫理的表現方式自當有所差異故也。
  • 公民政治倫理:政治倫理不可或缺的部分——讀《政治倫理學——歷史...
    政治倫理是20世紀後半葉以來蓬勃興起的應用倫理學的一個重要領域。政治倫理作為政治文明建設的基本價值目標,其研究水平與普及水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進程具有重要影響。  具體而言,政治倫理歸根結底是研究社會政治共同體(主要指國家和政治共同體)的現實社會政治目標、政治關係、政治行為、政治制度中的倫理問題。
  • 社會公德培育從何入手
    【摘要】傳統中國群體社會生活不豐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國人缺乏相應的公德意識與紀律習慣。公民公德自律意識的形成需要政府、社會組織、媒體等多方合力:政府重在制定約束公民公德行為的法律制度體系;社會組織重在引導公民踐行良好社會公德;媒體重在宣傳普及公德常識,堅持正面宣傳與負面監督同時發力。
  • 環球時報:培育公民社會,英國下了苦心
    原標題:張勝軍:培育公民社會,英國下了苦心 「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這是一句膾炙人口的英國諺語,它出自18世紀中葉英國首相威廉·皮特。可以說,一種幾乎天生的公私界限賦予英國人特有的克制和自律。筆者此次訪問英國的主要目標之一是了解英國公民社會、非政府組織(NGO)的運作及其與英國政府的關係。
  • 經濟效率與公平正義的多重歷史「面孔」——評《西方經濟倫理思想史:經濟的倫理內涵與社會文明的演進》
    徐大建教授的專著《西方經濟倫理思想史:經濟的倫理內涵與社會文明的演進》專門論述了西方經濟倫理思想問題和探討這些思想背後社會文明演進。同時,徐教授還通過韋伯的另一部著作《儒教與道教》,分析了韋伯眼中為什麼資本主義不會在中國產生的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傳統的儒家孝道倫理以及道教隱世原則所共同具有的順應現世的傳統保守精神必然導致形式化法治和理性化經營方式缺失的分析,以及他對這樣的社會結構和價值體系不利於現代資本主義自發產生」。
  • 吳新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
    吳新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 2017年11月16日 17:0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新文 字號 內容摘要: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
  • 從人肉搜索看信息社會的倫理衝突及應對策略
    人肉搜索模式下信息社會的倫理道德狀況值得深思,其產生的倫理衝突亟待解決。該文以人肉搜索為著眼點,力圖解析當今信息社會的倫理困境,並提出信息倫理構建的路徑。 (二)人肉搜索的中國語境 21世紀以來網際網路在中國社會中的普及,使得公眾的生活與交流方式日益數位化、網絡化,同時,新媒介技術的創新、發展,也在與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聯繫緊密的經濟轉型過程中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
  • 中國傳統倫理與現代社會生活
    第二屆海峽兩岸倫理學學術研討會近日在廣東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30多位專家學者就中國傳統倫理與現代社會生活的關係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討。一、中國傳統倫理及其特點與會者認為,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在生產勞動中形成了共同的道德意識、道德感情、道德心理和道德習慣。傳統倫理指儒、釋、道三家之倫理,其中儒家倫理居主流地位。儒家倫理產生於小農經濟時代,有它歷史的局限性。從總體上說,它與現代工商社會、信息社會是不相適應的。
  • 王名:多重視角透析公民社會
    具體來說,我所定義的公民社會有三個基本向度:其一,公民社會組織,即公民在志願和自主參與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普遍的、多樣化的社會組織形態,以及在社會組織發展的各個不同層面所達成的自律、互補、共治並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組織生態,由此形成區別於現代國家中政治——行政體系和市場體系的公民社會組織體系;其二,公民社會價值,即公民在自主參與的各種社會活動中所表達的具有普遍認同的社會價值。
  • 公民規則意識培育的障礙及對策
    當下公民規則意識培育面臨的障礙質疑規則而拒絕執行與遵守。所謂質疑規則,就是對規則的合理性與合法性產生懷疑,進而以此為理由來拒絕執行。從清末社會變革到五四運動,再到社會主義革命直至改革開放,可以說中國在過去一個世紀的社會變遷過程中,其規則轉換的快速性是前所未有的。
  • 對倫理道德的維護中國傳統經濟制度
    因此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不僅大力發展經濟建設,強化制度建設的力度,並且提出了要大力弘揚和踐行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內容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並進一步指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
  • 王燕文:提高公民道德素質 提振社會精氣神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這一重要論述,體現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問題的高度重視,為我們指明了努力方向。
  • 專業與自由:「公民記者」對新聞倫理的影響
    霍頓事件中,公民記者擁有極大的自主權和社會影響力。社會輿論發展迅猛,並且公眾輿論甚至能夠推動社會熱點事件得到快速解決,因此更加刺激了「公民記者」不斷在新媒體平臺發表個人的意見,進行公眾議程。由於「公民記者」缺乏相應的自律性和專業素養,出現了大量的新聞失實現象。 2016年8月21日,中國女排奪冠,在全民為女排加油喝彩的同時,對於女排比賽邊緣化的相關新聞報導出現,甚至出現了一些假新聞。
  • 「教育強國」石中英​:社會同情與公民形成
    社會同情是民主公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理解的條件,社會責任的基礎,也引導著人們的積極社會行動。社會同情的培育指向良好公民的形成,有助於防止和消解社會加速分化可能帶來的社會冷漠、排斥和不正義。作為一種比個體同情更加高級和複雜的同情類型,社會同情心的培育可以通過開展社會調查、加強人文和藝術教育、社會角色體驗或扮演、開展人類基本教育等途徑和方法來實施。
  • 廓清西方公民社會理論迷霧
    作者:劉志明(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改革開放後,西方公民社會理論日漸在國內理論界產生影響,一些學者極力推崇西方公民社會理論,也喜歡用西方公民社會理論的概念、話語和觀點來研究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未來發展的方向。
  • 我校與中國倫理學會、中共無錫市委宣傳部同主辦「紀念中國倫理...
    12月5日,由中國倫理學會、中共無錫市委宣傳部及江南大學共同主辦的「紀念中國倫理學會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國倫理學大會」開幕式在無錫市工人文化宮隆重舉行。無錫市委書記黃欽、中國倫理學會會長萬俊人、中國倫理學會榮譽會長陳瑛、江南大學黨委副書記戴月波先後致辭,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院長王立勝宣讀賀信並講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明辦主任葛萊,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袁飛及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近400名倫理學人、道德文化工作者出席了會議。大會由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郭廣銀主持。
  • 持之以恆,培育公民道德建設良好生態
    大連不算一座很大的城市,但志願者卻很多,大連人民愛國、愛家,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公民意識深入人心。大連城美、人美、心美,公民道德建設碩果纍纍的背後,是持之以恆培育公民道德建設良好生態的不斷努力。與思想同向,用黨的創新理論引領精神文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
  • 新時代公民生態道德建設刻不容緩
    生態倫理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倫理關係,表達了特定的倫理價值,良好的生態倫理秩序是對自然生態的道德關懷,體現了生態道德的基本原則。加強新時代公民生態道德建設,進一步喚醒公民的生態道德意識和責任,有效提升公民的生態道德品質和修養,是重建生態倫理秩序的重要基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