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場》文學評論

2020-12-18 行走在路上的張張

愚夫愚婦們在生死場上為「生存」而活著,沒有靈魂地活著。生命的兩端,一邊是麥場,菜圃,一邊是荒山,屠場,墳崗,僅此而已。生育只是為了生育,勞作只是為了勞作,他們的一生過得忙碌或喧囂,都是一種原始本能的支配,而精神世界只有荒涼,如同他們所生活的這個場子一樣閉塞。

《生死場》是一部充滿著農村生活的生活真實感和時代精神的作品,對生與死、社會與人性進行了一次討論與分析。作品深刻、現實,給人一種強大的震撼力。是蕭紅早期創作的一個巔峰,魯迅為這本書寫了序,胡風寫了後記。對於這本書的許多文人志士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魯迅先生說,這本書「她才會給你們以堅強和掙扎的力氣」。

一.背景分析 蕭紅創作《生死場》時,正值抗日高潮,其時東北三省已經淪陷,面對戰火的肆虐、民不聊生的情景,蕭紅痛心又感慨萬分。 蕭紅以一個偏僻農村裡的農民為描寫對象,以農民的艱辛的生活作為一個局部來側面反映整個時代。描寫了「九·一八」事變前後,哈爾濱近郊的一個偏僻村莊發生的恩怨以及抗日的故事。二.手法分析 在結構的處理方面:採取白描的手法、通過描寫人物的對話來反映人們的生活環境、方式和態度,用看似分割卻互有聯繫的故事情節來表現出民國時期的農村封建理念的根深蒂固和農民愚昧軟弱的奴性。《生死場》使用散文性敘述方式來寫作,零散性地描寫故事,通過文本的斷裂,讓破碎的故事去隱喻一個破碎社會,通過多個人物的劇情發展對農村生活進行了深入的再現,繪製成了一個真實的農村縮影圖。三、內容分析1.女性主義思想 蕭紅是女性,對當時的女性境遇更加感同身受。《生死場》也是她對女性地位的清醒與反思。 成業的嬸嬸、月英等女性,在小說中都是身份低下屈辱、沒有具體的主體意識和獨立人格的女性。特別是月英的遭遇,由於患病而成了家裡的「累贅」,遭到丈夫冷酷的無視和欺辱以致下半身腐爛生蟲,最後內臟因糜爛損壞痛苦而死。 小說中有量關於女性的生育、死亡以及病痛之類的描寫,甚至還獨立設立一個章節來表現生殖的痛苦,將過程描寫得鮮血淋漓,令人背脊發涼、毛骨悚然。如小說第六章《刑罰的日子》中,在描寫婦女生產的同時,又隨意性插入數目可觀的關於動物生產的句子,如「經過一個長時間,小狗生出來」、「牛或者是馬在不知覺中忙著栽培自己的痛苦」、「等王婆回來時,窗外牆根下,不知誰家的豬也正在生小豬」等句子把人和動物聯繫在一起,突出人存在的動物本能,表現為一種對生存的渴望。又互相比喻,突出女性喪失人格,禁錮於物種延續的悲慘命運。 一方面是白描的手法將女性生殖過程表現為赤裸裸的痛苦與血腥,來體現女性的偉大和神聖,突出了女性主義;另一方面揭示了女性只是作為洩慾與生殖機器而存在的屈辱地位、軟弱的奴性以及愚昧無知的生存狀態。女性生存的卑微狀態,如此痛苦的命運。通過悲劇的力量進一步突出了對男權思想的摧殘和封建倫理的禁錮的控訴,對女性奴性化的不滿與同情。因此,紅是女人的血,血是生與死的紅。2.生與死 《生死場》重點是對生死問題進行詮釋。 小說中作為主角的農民一直都艱苦地生存著,遭受著地主階級的剝削、自然環境的影響、戰爭對生產的損害等等災難。生活的重擔、精神上的愚昧,即使是生存著,卻逐漸陷入麻木狀態,不知道生存的意義和目的,變成只會機械性重複生活的「機器」。 前幾章描寫的是農民平日裡的生活狀況:趙三是一個典型的受盡折磨和艱辛又不敢真正奮起地反抗地主階級的農民形象。後幾章由農民的生存問題而轉向了民族存亡問題。以李青山為代表的男性面對民族危機,開始進行抗日鬥爭。第二種是以金枝為代表的女性,對生活感到迷茫、困惑與擔憂,麻木的接受女性悲慘的職責,由於生活、生存的壓力,僅僅是關注著自己的生活精神狀態而變得狹隘、自私和麻木不仁。第三種是以二裡半為代表,他們最大的願望說維持原狀,游離於生死之間。蕭紅善於運用大量的大膽的象徵暗喻來進行描述,如「老馬走進屠場」,更是暗示著農民在麻木狀態中逐漸死去的狀態。 通過對生死的命題的討論,對地主無情剝削壓迫農民的批判,對社會男尊女卑的思想禁錮的批判,對農民的軟弱和奴性的批判,對日本侵略的批判,對人與人之間關係冷漠的批判,對人失去人格而變得行屍走肉的批判。生死交織成的網,網住人的一生,無法逃脫,在生的渴望中漸漸麻木最終化為虛無一片。 生了死,死了生。難怪蕭紅以「生死場」為之命名。

相關焦點

  • 《生死場》書名之由來 | 陳子善
    其中有一段重新引起了我的注意:    蕭紅的《生死場》原稿並沒有題目,蕭紅和簫軍請魯迅為《生死場》作序,同時也要我寫一篇序。我在看原稿時,看到書中有兩句話分別提到「生」和「死」,就取來作為小說的題目,魯迅和兩蕭都表示同意,當時我們祖國確實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我為《生死場》寫了一篇東西,但我覺得我的文章怎麼能和魯迅的並列為序呢,所以我的那一篇就作為書的後記了。
  • 田沁鑫:有關《生死場》的記憶 也是中國話劇的記憶
    [摘要]田沁鑫說,「有關《生死場》的記憶,也是中國話劇的記憶。它見證了中國話劇從不賣票到有點人買票,再到現今的歷程。」7月9日,《生死場》將重現國話劇場。有關《生死場》的記憶,也是中國話劇的記憶田沁鑫說,「有關《生死場》的記憶,也是中國話劇的記憶。它見證了中國話劇從不賣票到有點人買票,再到現今的歷程。」上世紀末的中國話劇,一場演出賣出幾張票的慘狀並不鮮見,而《生死場》的橫空出世,曾經引發輿論對於被忽視的當代文學以及被遺忘的現代劇場的雙重熱議。
  • 《生死場》:江南水鄉裡的涼薄親情
    我最早接觸到的鄉土文學是魯迅的《故鄉》與《社戲》。魯迅用柔緩的筆調勾繪了一幅幅寧靜秀美的江南水鄉圖,景色的迷幻色彩與紹興的風俗人情交織著,人性的醜與善也就在散漫的景物刻畫中得到的張力。這些讓我沉醉。作為蕭紅早期的代表作,《生死場》的特色在於它對東北的景與物精緻細膩的描寫,凸顯了東北濃厚的地域色彩。動蕩遮天的榆樹,寂寞的大紅西紅柿,睡倒的高粱,插入雲天的煙囪……這些或單調,或緊湊,或富有詩意的畫面在生與死中交替著,讓人更加心痛那裡忙著生忙著死的人兒。細細地品讀著《生死場》,每一次都會加深自己對這部作品的喜愛。
  • 《生死場》重登國話舞臺 世紀末經典超越時間
    《蕭紅傳》的作者季紅真說,「形體語言比小說更有象徵性,用西方最新的肢體與敘事的關係理論,蕭紅有種天賦,她的語言有暗示,而現在的演員非常好的傳達了《生死場》的藝術效果。」北京大學著名學者、現代文學研究專家錢理群點評,「世紀末演這個戲挺好,把現代文學的各種話語:個人話語,女性話語,階級話語,民族話語,國民性改造,啟蒙救亡,文學與衝突等等都集中了,纏繞在一起,體現得很好。多年來就一直想看這樣的戲。」
  • 「文學洛神」蕭紅:在《小城三月》過《生死場》,和魯迅亦師亦友
    她是蕭紅,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 電影《黃金時代》裡的蕭紅 蕭紅是全能的作家,可以駕馭多種題材,大能寫出史詩《生死場》,文筆粗糲冷峻
  • 國家話劇院重排演出《生死場》 世紀末經典再現
    此外,據國家話劇院院長周予援介紹,劇院近年來確立了「中國原創、世界經典、實驗探索」藝術創作方向,《生死場》這樣一部厚重的原創經典,需要在舞臺上常演常新。  田沁鑫對蕭紅的「發現」  《生死場》首演距今已過16年。田沁鑫當年改編《生死場》,是被蕭紅字裡行間非愛非恨的生活圖景,面對生老病死的不動情、不動性觸動,因覺得有話要說所以改編。
  • 《生死場》蕭紅
    《生死場》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蕭紅的小說。這本書我於2018年在圖書館拜讀完,讓我內心、情感很複雜。《生死場》是蕭紅早期創作的一個巔峰。《生死場》成為一個時代民族精神的經典文本。小說構思從哈爾濱時期開始,前半部的片斷曾在1934年4月至6月,在哈爾濱《國際協報》的《文藝》周刊連載。全書共十七節,在第一節《麥場》至第十節《十年》裡,蕭紅用感情充沛的筆調,描述了東北農民貧苦無告的生活。
  • 《生死場》的愛情觀及生命觀
    《生死場》今早,最被看好的一對夫婦宣布離婚了。從甜蜜告白求婚到最終不歡而散,所有人都在感嘆婚姻的不易。你看,蕭紅的《生死場》裡就分明寫著,那個時代的那片土地上,婚姻不是愛情的墳墓,而是人間的煉獄。她用一章寫村裡女人生孩子的事情,血腥的真實,「橫在血光中,肉體浸著血」,看得人渾身雞皮疙瘩。雖然部分原因要歸咎於當時當地落後的生產條件,但這還是我最早有不想生孩子的念頭的「文學啟蒙」。
  • 魯迅和茅盾對蕭紅作品的看法,以《呼蘭河傳》及《生死場》為例
    蕭紅是天才的,她在漂泊漂泊的路途中以帶病之軀寫下了百萬字的文學作品,其中更是有《生死場》和《呼蘭河傳》這樣的傳世傑作。蕭紅影視形象一、《生死場》及《呼蘭河傳》是在極端艱難的情況下創作出來的在蕭軍將懷著身孕的蕭紅從旅館救出之後,蕭紅真正她踏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 田沁鑫:又見《生死場》 劇中有生命與覺醒的力量
    原標題:又見《生死場》(藝邊雜談)   1999年,話劇《生死場》問世。劇中的嗩吶聲聲,劇中人性的蒙昧與拓荒,劇中的生命與覺醒的力量,時隔16年,依然迴蕩在觀眾的心中——這是中國當代話劇的元氣酣暢之作。2015年此劇復排。
  • 田沁鑫:復排《生死場》如同「大神歸來」
    田沁鑫《生死場》(圖源網絡)田沁鑫說:「復排《生死場》有一種『大神歸來』的感覺,那個神仿佛站在某個角落,或許不曾離開。」16年前的一部話劇《生死場》,讓導演田沁鑫的名字擲地有聲,演員倪大紅也將梅花獎與文華獎收入囊中。7月6日,導演田沁鑫攜該劇的主要演員之一倪大紅做客京華茶館,帶著歲月的磨礪、人生的積澱,談起16年後的舞臺聚首,田沁鑫稱:「我感恩這次復排,能和這些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合作是我的福分,也是中國話劇觀眾的福分。」倪大紅說:「《生死場》建組會上的一席話讓我聽得心裡直翻騰。
  • 蕭紅的《生死場》,明滅浮生的生死劫
    蕭紅的這本《生死場》看完了。讀《呼蘭河傳》,文字裡雖然有苦澀,但也透著詼諧和幽默,讓我們品味舊中國那些曾經的心酸過往的同時,也會品出些許的甜味。而讀《生死場》,卻滿紙都是哀傷和悽涼,簡直壓抑到不能呼吸。《生死場》,逃不脫的女人的生死劫難,中國人的生死劫難。小說依然寫的是舊中國,寫的是被日本佔領前後的東北某個小村莊中的事。窮和苦是這個小村子的日常。
  • 薦讀| 李瀟瀟:南塘生死場——趙蘭振《夜長夢多》簡讀
    南塘生死場趙蘭振《夜長夢多》簡讀文 | 李瀟瀟以她的通靈,她或許早已知曉,在思想的提攜和現實的臣服之間,她在文學的場域無意窺到了另一條隱秘的通道。才華乍現,靈敏從容,她還那麼年輕,先不用去深想如何淋漓盡致地去操縱這天分吧。然而,來不及向牽扯她愛恨的男人們展示更駭人的才華,她竟香消玉殞了。那個呼蘭河上的文學氣味,像是悠然來到了腹地:南塘。上世紀80年代,馬爾克斯的火種崩裂於華夏,一群野心勃勃的作家承接雨露,野蠻生長。
  • 蕭紅《生死場》:論女性在人類生命繁衍史中的偉大意義
    《生死場》講述了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黑龍江的一個小村莊裡,村民忙著「生」與「死」的故事,在男權主義佔主導地位的世界裡,女性的生育和繁衍被認為是一件骯髒和不堪的事。隨著日本軍的侵略,村莊上也陸續上演了各種生死場面,在蕭紅的文字中《生死場》的「場」不僅是女性的生育場,更是當時村莊所有人民乃至全國人民的生死場。
  • 《生死場》:生容易,生活不易
    ——盧梭不讀《生死場》,不懂生活苦!這是我看完生死場後的第一個感覺。《生死場》中,生場的悲涼,死場的沉重,都在那生活裡透出來,擋都擋不住。《生死場》是蕭紅的成名作,走近這篇小說,源於一篇推文。推文上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繞過《生死場》,不敢說讀懂蕭紅。
  • 蕭紅書單:黃金時代是湯唯的,《生死場》們才是蕭紅的
    《生死場》               《生死場》和《呼蘭河傳》是蕭紅最著名的兩部小說,也是談蕭紅無法繞開的兩部小說。              1934年春,蕭紅、蕭軍取道大連流亡至青島,蕭紅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中篇小說《生死場》。同年11月他們到達上海。
  • 蕭紅的《生死場》,是一場明滅浮生的生死劫
    而讀《生死場》,卻滿紙都是哀傷和悽涼,簡直壓抑到不能呼吸。對於她們,生孩子就是她們這輩子的「生死場」、「生死劫」,順利生了,孩子大人都活著,這算是度過了這場劫難。不順利的,不是女人死了,就是孩子沒了,或者大人孩子都死了,這場劫難終於難逃。而這樣的生死劫難,在那個愚昧落後的小山村,竟然是那樣的平靜自然,而又順理成章,沒有反抗,沒有憤爭,沒有太多的哀傷,沒有太大的愁苦,轉眼就過去了。
  • 畢業季 生死場
    田沁鑫導演早年扛鼎之作《生死場》。或者躲到劇院重溫蕭紅的《生死場》,感受下布萊恩·弗裡爾的《戀人》。話劇《生死場》時間:即日至7月19日地點:中國國家話劇院劇場 推薦指數:★★★田沁鑫導演早年扛鼎之作《生死場》,改編自作家蕭紅的小說。
  • 《天諭》特色玩法之生死場簡介
    一、生死場簡介《天諭》有多種多樣的對戰玩法,生死場玩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日常活動。區別於其他對戰玩法,生死場是《天諭》中唯一一個匿名的大混戰,玩家參與生死場後整個戰場內的所有人都互為敵人,你可以攻擊任何人,也可以被任何人攻擊,在激烈的相互角逐中最終存活下來的玩家,將獲得競技,決賽中最終存活的玩家將獲得勝利。
  • 《生死場》獻演於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共追憶那段崢嶸歲月
    《生死場》獻演於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共追憶那段崢嶸歲月 2020-08-02 1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