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的《生死場》,明滅浮生的生死劫

2020-12-18 芳菲讀書感悟

蕭紅的這本《生死場》看完了。

讀《呼蘭河傳》,文字裡雖然有苦澀,但也透著詼諧和幽默,讓我們品味舊中國那些曾經的心酸過往的同時,也會品出些許的甜味。

而讀《生死場》,卻滿紙都是哀傷和悽涼,簡直壓抑到不能呼吸。

《生死場》,逃不脫的女人的生死劫難,中國人的生死劫難。

小說依然寫的是舊中國,寫的是被日本佔領前後的東北某個小村莊中的事。

窮和苦是這個小村子的日常。而女人嫁給男人後,還要度過一場劫難,度過生孩子的艱難和危險,對於她們,生產就是她們這輩子的「生死場」、「生死劫」,順利生完了,孩子大人都活著,這算是度過了這場劫難。不順利的,不是女人死了,就是孩子沒了,或者大人孩子都死了,這場劫難終於難逃。

而這樣的生死劫難,在那個愚昧落後的小山村,竟然是那樣的自然,而又順理成章,沒有反抗,沒有太多的哀傷,沒有太大的愁苦,轉眼就過去了。

於是,這樣的「生死場」繼續上演,循環不止,「在鄉村,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

突然有一天,日本人來洗劫小村子,雞鴨鵝狗無一剩下,還要帶走年輕的女人,甚至大肚子的女人。據說日本人會拉著大肚子女人當街示眾,會挑破肚皮來進行威脅,這種殘忍往往會激怒中國人,讓那些有血性的男人女人衝出去和他們對抗。

於是,彼時的中國東北變成了一個更大意義上的「生死場」,老百姓躲得過日本兵的刀槍就算撿了一條命,躲不過的就會死在日本人手下;彼時的中國人,命,本來就賤,但落到日本人手裡,便一分錢不值。

膽子大點的男人開始組織「革命軍」,召集男人女人加入,但作者描寫的也較模糊,領導者的思想模糊,參與人的思想更模糊,只知道打日本,卻缺少統一的思想、堅強的組織和嚴明的紀律,沒有文化而又苦慣了的農民們更是意志不堅定,思想一直左右搖擺。

小說最後,被洗劫的村子不再生長莊稼,沒有了雞鳴狗叫,很多女人和孩子被日本人殺死,一片悽慘荒涼。死了老婆和孩子的二裡半,傷心痛苦後似乎覺醒了,沒了牽掛的他,下了決心去和青山打日本子。

苟且的生活裡,看到了詩和遠方的影子。

作者用自己獨創的詩和散文一樣的語言完成了這部小說,而敘述方式也比較特別,像極了「意識流」手法。

「李二嬸子的喉嚨變做細長的管道,使聲音出來做出多角形」;

「嚴重的夜,從天上走下」;

「王姑姑垂下頭,和睡了的向日葵一般」;

「人間已是那般寂寞了!天邊的紅霞沒有鳥兒翻飛,人家的籬牆沒有狗兒吠叫」……

這些詩一樣的語言,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衝淡讀者哀傷的作用,而且讓讀者也體會到在那個時代作者心中尚存的可貴的詩情畫意,這是多麼難能可貴。

蕭紅,公認的「民國四大才女之一」,「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雖人生短暫,卻為我們留下了這些可貴的文字。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她的作品不僅從未被忽視和冷落,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更顯出金子般的光芒。

喜歡蕭紅的文字,她讓我見識了舊中國的真實狀況,也重溫了她如飛蛾撲火般的「黃金年代」。

相關焦點

  • 蕭紅的《生死場》,是一場明滅浮生的生死劫
    的這本《生死場》讀完了。《生死場》,逃不脫的女人的生死劫難,逃不脫的中國人的生死劫難。對於她們,生孩子就是她們這輩子的「生死場」、「生死劫」,順利生了,孩子大人都活著,這算是度過了這場劫難。不順利的,不是女人死了,就是孩子沒了,或者大人孩子都死了,這場劫難終於難逃。而這樣的生死劫難,在那個愚昧落後的小山村,竟然是那樣的平靜自然,而又順理成章,沒有反抗,沒有憤爭,沒有太多的哀傷,沒有太大的愁苦,轉眼就過去了。
  • 蕭紅《生死場》:輪迴與循環
    蕭紅在特殊環境下,將《生死場》思考的文化指向和歷史主題引向深入。她探究人類生存境遇,對民族自立的潛在障礙及其封閉、落後而又愚昧、陳腐的文化心態進行歷史反思。全書沒有以人物為中心的情節,甚至沒有面目清晰的人物,但是整本書隱藏在芸芸眾生的生命現象之下。
  • 《生死場》蕭紅
    《生死場》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蕭紅的小說。這本書我於2018年在圖書館拜讀完,讓我內心、情感很複雜。《生死場》是蕭紅早期創作的一個巔峰。這部作品奠定了蕭紅作為抗日作家的地位,讓她成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在文學界。魯迅為她作序,胡風寫後記。《生死場》成為一個時代民族精神的經典文本。小說構思從哈爾濱時期開始,前半部的片斷曾在1934年4月至6月,在哈爾濱《國際協報》的《文藝》周刊連載。
  • 蕭紅《生死場》有感
    陸陸續續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了兩遍蕭紅的《生死場》,開始覺得她這個人好無趣,滑稽的點總要揭穿給讀者,生怕別人看不懂。但她卻用這無趣的文字真實的描述了一些女人在男權世界裡卑微而無助的生活和死亡。何謂生死?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在吃人的社會裡,弱勢群體就是犧牲者。
  • 【海洲書壇 閱悟Life】金雯雯:生死之間,人性之殤——讀蕭紅的《生死場》
    一場生死一場夢,看蕭紅筆下的生死場就仿佛見了那些年哈爾濱的人做的噩夢。 《生死場》講述的是民國的時候,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人們將生孩子和死人都看的很平常,甚至將人不當人的感覺,一己私慾可以毀掉一個女孩的一生,或者稍有不耐男子便可以和老婆吵架的時候,直接摔死孩子。作者在這部作品中談及最多的是女性,更多筆墨都是描述女人的命運。
  • 蕭紅《生死場》:以力透紙背的悲情,譜寫女性群體的命運殤歌
    若要了解蕭紅內心的苦痛,她筆下的《生死場》是必定要讀的,如果說《呼蘭河傳》承載了她對人世間溫暖和希望的渴求,那麼《生死場》則道盡她在人間所經受的苦痛和哀傷。正如書名般,《生死場》的內容便是圍繞人的生與死來展開創作的;在這篇小說中,蕭紅用悲憫的筆調和細膩的文字,講述了哈爾濱近郊的村莊鄉民在封建制度和日寇蹂躪下於生死間徘徊掙扎的故事。作品篇幅僅有八萬字,卻道盡生死的悲涼和命運的悽涼。
  • 蕭紅小說中的空間性敘事結構:《生死場》的鏈條型結構
    對蕭紅小說的空間敘事研究同樣離不開對小說空間性結構的分析,探究蕭紅小說空間性結構的類型及特點對於研究蕭紅小說的空間敘事具有重要的幫助。蕭紅與東北作家群中的其他作家處於相同的東北地域文化背景與抗戰的時代背景,但是在創作態度上蕭紅卻與其他作家不同,對於東北作家群中作家所共同關注的抗戰題材蕭紅進行了自己獨特的處理。《生死場》寫的是「九一八」事變背景下地處東北偏僻的鄉村中農民在生死線上掙扎的故事。
  • 蕭紅《生死場》:論女性在人類生命繁衍史中的偉大意義
    前言: 提到蕭紅,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那篇夾雜著悲涼與明朗的《呼蘭河傳》,這篇以兒童視角描寫家鄉風貌的長篇小說是蕭紅的代表作,但讓她一舉成名的卻是另一部《生死場》。
  • 蕭紅書單:黃金時代是湯唯的,《生死場》們才是蕭紅的
    有一大波消費蕭紅的熱潮正在靠近——這麼說恐怕一點兒都不誇張,隨著電影《黃金時代》公映時間的臨近,可以想見,關於蕭紅的話題又要被裡裡外外翻個遍了。雖然大家心裡都清楚,在《黃金時代》裡讀懂的是湯唯,不是蕭紅。
  • 蕭紅作品《生死場》:魯迅作序 胡風寫後記(圖)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生死場·呼蘭河傳》,是史上公認的蕭紅的代表作。閱讀這兩部作品,是了解和認識蕭紅的一個最為方便和可靠的途徑。蕭紅是20世紀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她在這個世界上,僅僅生活了31個年頭。從1933年4月,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到1942年1月22日,在香港與世長辭,蕭紅真正用來創作的時間,只有9年。
  • 《生死場》原著作者蕭紅簡介
    作家蕭紅簡介——1911年,蕭紅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內一個沒落地主家  庭。寫第一部小說《生死場》時,年僅24歲。魯迅先生愛惜其才,為書作序,奠定了蕭紅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最初的地位,使她身後所有作品得以傳世。主要作品有《小城三月》、《馬伯樂》、《呼蘭河傳》、《北中國》等小說及散文、詩歌,約一百萬字。
  • 魯迅婉言評蕭紅的《生死場》:看見了更早的哈爾濱
    原標題:魯迅婉言評蕭紅導讀:魯迅之前讀《生死場》手寫稿斷斷續續,看最後一次校稿卻相當快,而他對這部小說已是瞭然於胸。他在序裡寫道,從《生死場》,「看見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爾濱。
  • 魯迅和茅盾對蕭紅作品的看法,以《呼蘭河傳》及《生死場》為例
    引言:蕭紅是薄命的,她在這個世界僅僅停留了31年。蕭紅是不幸的,她從封建家庭逃出,但又落入一個黑暗的大時代。蕭紅是孤獨的,她在顛沛流離漂泊流浪的途中苦苦追尋著愛和溫暖,卻始終沒能遇到一個靠得住的男人。蕭紅是天才的,她在漂泊漂泊的路途中以帶病之軀寫下了百萬字的文學作品,其中更是有《生死場》和《呼蘭河傳》這樣的傳世傑作。
  • 在紛紛攘攘的生死場中,蕭紅記錄著那些來去無蹤的靈魂.
    「同讀經典讀書會」第三期的主題是「土地與生靈」,我們選擇的兩部作品是中國女作家蕭紅的中篇小說《生死場》與法國作家聖埃克蘇佩裡的自傳體小說《人的大地》。《生死場》初版於1934年,被認為是女作家蕭紅最具文學價值的著作。
  • 「天空是低的羽翼是殘缺的」——蕭紅《生死場》中螻蟻般生存的女性
    "天空是低的,羽翼是殘缺的,靈魂是麻木的"——蕭紅《生死場》中螻蟻般生存的女性受到魯迅先生的影響,蕭紅女士是一個清醒的、有著高度自覺的女性作家。她用短暫的一生譜寫了許多形形色色的苦難女性形象,還原了女性在人性愚昧的男權社會中艱難的前行的歷史真相,尤其在作品《生死場》中那些螻蟻般生存的女性,那些對於痛苦麻木接受,行屍走肉般生活的金枝、王婆、麻面婆等人,共同構築了這片混沌、無知無覺、生死輪迴著的村莊,宛如一張沾滿血汙的祭臺,其上擺放著的是女性千百年間無處言說的巨大痛苦。
  • 生死場:蕭紅眼中的東北底層女性,在生與死的悲劇中掙扎發聲
    這是女作家蕭紅《生死場》中讓人記憶深刻的一句話。生與死是自然界規律中對立存在的兩個面。所有的事物都圍繞著這兩個字循環往復。人類社會中有人將生看作新的開始,也有人將死視為新生。這其中的緣由便是各人在各自的生命周期中所經歷、承受的苦難不一樣罷了。《生死場》主要講述的是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東北哈爾濱近郊鄉村裡,一眾村民「生與死」之間的故事。
  • 微評女作家蕭紅的《生死場》
    作為一個五四時期的女作家,生活在半封建社會中,蕭紅卻不同於其他女作家只描寫女學生或大家閨秀的生活,她敢於用驚世駭俗的筆觸對廣闊的東北黑土地的農村農人進行描寫,在《生死場》這部小說中,她對赤裸著身體正在分娩的女人進行細緻白描,對麻木不仁像螞蟻一樣活著的人們進行敘述,用兒童視角對慘絕人寰的事件進行解讀,她帶著冷靜的眼光,採用獨特視角,對那些沒有尊嚴、希望、意義,和畜生一樣忙著生忙著死的人和事進行揭露,她是勇敢的無畏的,是一個報信人,讓我們知道大約
  • 《生死場》文學評論
    一.背景分析 蕭紅創作《生死場》時,正值抗日高潮,其時東北三省已經淪陷,面對戰火的肆虐、民不聊生的情景,蕭紅痛心又感慨萬分。 蕭紅以一個偏僻農村裡的農民為描寫對象,以農民的艱辛的生活作為一個局部來側面反映整個時代。
  • 呼蘭河的才女蕭紅,惜才魯迅甘作序,綻放才華《生死場》
    呼蘭河的才女蕭紅,惜才魯迅甘作序,綻放才華《生死場》魯迅很愛惜蕭紅的才華,同時很是欣賞這位東北姑娘的淳樸和直爽。或者是因為從江浙到上海後,這一路都是水鄉文人的書情墨息,魯迅覺得厭煩了,因此遇到蕭紅會有相當清爽的感覺。
  • 《生死場》:生死之間,人性之殤
    蕭紅的作品《生死場》描寫了「九·一八」事變前後,哈爾濱近郊的一個偏僻農村人和人之間發生的愛恨情仇。它是那個時代整個中國的縮影,那是一個充滿罪惡的所在。「一隻山羊在大道邊齧嚼榆樹的根端。」這是《生死場》的開頭,不急不緩,循序漸進,將農村的生活圖景一一展現在我們眼前。村子裡的人和動物一樣,忙著生,忙著死。他們對待生死都是冷血的,男人像對待物件一樣隨意辱罵指使他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