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杯用了20年直到去世,對學生、病人傾囊相出,中山醫院陳灝珠院士...

2020-12-21 騰訊網

一本蠅頭小楷寫成的「口袋筆記」,記錄著其主人遇到的一個個疑難病例;一個磁化杯樸素到讓人感覺震撼,杯子的主人為了保護它還用皮筋一層層纏起它……這都是陳灝珠院士的隨身物品,這個水杯用了20多年,直到他去世。也就是這樣一位生活簡樸的醫者,對學生、病人無比慷慨。他設立「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獎助學金」「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將平時積累傾囊捐贈。在他的提議下,「心·肝寶貝」慈善公益項目全程資助患者及陪同家屬的醫療、往返費用,目前已成功救助西部地區貧困家庭的46位先心病患兒和14位肝臟疾病患者。

今天(12月7日),學習陳灝珠院士精神交流會暨陳灝珠院士紀念展開幕儀式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行。陳灝珠院士是中國當代心臟病學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心血管病學家和醫學教育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終身榮譽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譽所長。2020年10月30日,陳灝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6歲。

逝者永恆,無盡懷念;薪火傳承,精神永駐。陳灝珠院士紀念展以文字、圖片、實物、視頻等多種形式緬懷陳灝珠院士,通過「學」「醫」「研」「教」「愛」五個版塊,追憶他精彩的人生、閃耀光輝的人格魅力及其為國為民作出的卓越貢獻,弘揚他高瞻遠矚、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和為醫學事業奮鬥終身的奉獻精神。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參觀紀念展後動情地說:陳灝珠院士生前使用的筆記本、詞典、分規、鋼筆頭等隨身物件,一點一滴地把這位治學嚴謹、作風正派的醫學大家生動地展現出來。陳院士從醫、從政、執教、科研近百年的人生歷程是共和國百年醫學史的重要部分,是心臟病的治療發展史,也是新中國醫學人才的培養史。我們要通過此次展覽,進一步深入「四史」學習教育,踐行醫者初心,弘揚陳院士的醫學精神與公益大愛。

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說,陳灝珠院士一生追求光明、追求進步、追求科學,是為國奉獻的精誠大醫、時代楷模!作為一名醫者,他深愛著醫學事業;作為一名師者,他深愛著他的學生;作為一名領導者,他心繫祖國偏遠落後地區的醫療衛生事業。他的人格力量和學術成就將激勵我們勇攀新的「高峰」,鼓舞和鞭策我們更加努力,為人群服務、為強國奮鬥。

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上海醫學院院長金力觀展後表示,陳灝珠院士從醫、從政、執教、科研71年的艱苦奮鬥,是他對國家、對人民、對事業的無限熱愛,更是踐行醫者初心,弘揚奉獻精神的最好體現,他一生信奉「勤學獲新知,深思萌創意,實幹出成果」,他一輩子研究一顆「心」的精神和事跡值得我們每一位後輩認真學習,並以實際行動加以傳揚。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黨委書記汪昕說,陳灝珠院士年少時期經歷戰爭,目睹當時祖國的國貧民弱,立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人生志向。他在世期間,言傳身教,時刻牢記和傳承「一切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山後人。作為一名醫學楷模,他心懷天下,投身醫學公益事業,救助了大量貧困地區的患者。在緬懷陳院士的同時,我們要學習他的大醫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廣大病患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技術和服務。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樊嘉表示,陳灝珠院士從事心血管內科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71年,是我國介入心臟病學的奠基人,為推動我國心血管病介入性診治技術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他主編的《內科學》《實用內科學》等是我國在該領域的經典巨著,影響著一代代醫學生和臨床醫生。他在中山醫院工作期間,以身作則,詮釋了「一切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直到90多歲高齡仍堅持在臨床一線工作,為國為民,奉獻一生。我們應以陳院士為榜樣,仁心仁術,救死扶傷。

中山醫院楊秉輝教授、葛均波院士、錢菊英教授、姜楞教授、楊英珍教授、何梅先教授、魏盟教授、王春生教授、舒先紅教授、周達新主任醫師,以及中山醫院部分黨支部、團支部代表,與陳灝珠院士的家屬共同與會,講述與院士的感人故事。

「當年我報考陳灝珠院士的研究生,就是因為上大學時自己學的就是他主編的《內科學》,當時就期望什麼時候能成為他的學生,之後竟然如願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說,自己從國外學成歸來,經陳院士推薦,成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期間陳院士「手把手」帶教他做臨床、做管理。在他的記憶中,只要有陳院士參加的各類學術會議,無論是知名專家還是青年醫生演講,陳院士都會將有用的知識和觀點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陳院士言傳身教,一言一行時刻詮釋著大醫精神,作為陳院士的學生,他受益匪淺。

「作為與新中國同奮鬥、共成長的一代醫務工作者,祖國哪裡需要,我就到哪裡去。」這是陳灝珠院士的愛國情懷。中山醫院方面表示,此次精神交流會和紀念展開幕儀式也是一次深刻的「四史」主題教育,通過學習陳灝珠院士與共和國共同成長的感人事跡,大家進一步汲取了信仰和精神的力量,作為共產黨員和新一輩中山人,不僅要繼承好前輩「報國、自強、奮鬥」的精神,更要將「一切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在履職盡責中錘鍊黨性,在實幹篤行中擔當作為,腳踏實地做好每一項工作,竭盡全力為病患服務,矢志不渝地為人民健康福祉貢獻力量。

展覽信息:

陳灝珠院士紀念展即日起到2月28日,每周一到周五9:00-16:00,地址:中山醫院18號樓4樓。

如有團隊觀展,需用二維碼掃碼預約,每周三、周五下午有專業講解。

作者:唐聞佳 楊曉旭 馮穎

編輯:李晨琰

責任編輯: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中山醫院供圖

相關焦點

  • 一個水杯用30年,卻對學生病人慷慨解囊……陳灝珠院士紀念展在中山...
    圖說:陳灝珠院士紀念展在中山醫院開幕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走近展櫃,一本精緻小巧、字跡工整的「口袋筆記」特別引人注意,筆記本的主人用蠅頭小楷的鋼筆字認真記錄下臨床遇到的一個個疑難病例;就在另一邊,一本看似十分陳舊的相冊也在講述著半個世紀前陳灝珠院士研究心導管介入手術的故事
  • 薪火傳承精神永駐 陳灝珠院士紀念展在中山醫院開幕
    在生活篇的展櫃,一個磁化杯樸素到讓人感覺震撼,杯身上已被歲月刻上斑駁裂紋,杯子的主人好像為了保護它,用皮筋一層層地纏起來,杯蓋下和杯底處都纏著黑色的皮筋。原來,這是陳灝珠院士用了20多年的隨身水杯,一直使用到去世前。
  • 薪火傳承精神永駐 陳灝珠院士紀念展在滬揭幕
    ,裡面有當年科研攻關做冠狀動脈造影時拍攝x光照片,曾作為中山醫院內科學教研組的教材使用……這些都是陳灝珠院士嚴謹治學留下的珍貴手跡和資料。在生活篇的展櫃,一個磁化杯樸素到讓人感覺震撼,杯身上已被歲月刻上斑駁裂紋,杯子的主人好像為了保護它,用皮筋一層層地纏起來,杯蓋下和杯底處都纏著黑色的皮筋。原來,這是陳灝珠院士用了20多年的隨身水杯,一直使用到去世前。陳院士生活上十分簡樸,卻對學生和病人慷慨支持,他設立「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獎助學金」「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將平時積累所得傾囊捐贈。
  • 陳灝珠院士紀念展開幕—新聞—科學網
    另一邊,一本看似十分陳舊的相冊也在講述著半個世紀前陳灝珠院士研究心導管介入手術的故事……這些都是陳灝珠嚴謹治學留下的珍貴手跡和資料。在生活篇的展櫃,一個磁化杯樸素到讓人感覺震撼,杯身上已被歲月刻上斑駁裂紋,杯子的主人好像為了保護它,用皮筋一層層地纏起來,杯蓋下和杯底處都纏著黑色的皮筋。原來,這是陳灝珠用了20多年的隨身水杯,一直使用到去世前。
  • 學生深情緬懷陳灝珠院士:嚴師良友育英才,桃李不言自成蹊
    2020年10月30日凌晨3點09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當代心臟病學之父、中國介入心臟病學奠基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終身榮譽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譽所長陳灝珠院士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逝世,享年96歲。
  • 一生研究一顆「心」,院士精神永傳承
    這些物件都來自於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終身榮譽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譽所長陳灝珠院士。2020年10月30日,陳灝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6歲。12月7日(今天),學習陳灝珠院士精神交流會暨陳灝珠院士紀念展開幕儀式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行。醫院黨政領導以及陳灝珠院士學生代表、同事代表、中山醫院部分黨支部、團支部代表及陳灝珠院士家屬等參加。
  • 高風傳天下,亮節昭後人——沉痛哀悼陳灝珠院士
    痛失大師 大師千古 各位同道,親朋好友,今日凌晨三時零九分,敬愛的陳灝珠院士在中山醫院病逝。正式訃告將及時向同道們通報。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終身榮譽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譽所長。
  • 中山醫院舉行學習陳灝珠院士精神交流會暨...
    中山醫院舉行學習陳灝珠院士精神交流會暨陳灝珠院士紀念展開幕儀式 2020-12-15 21: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陳灝珠:一生、一念、一「心」
    也是在這一年,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病房每周的教學查房隊伍中少了一位滿頭銀髮、溫文儒雅的身影——95歲高齡的陳灝珠院士從辛勤耕耘70年的崗位上光榮退休了。陳灝珠院士用這70載時光,身體力行地詮釋了「我和我的祖國」。陳院士一生謹言慎行,不在乎名利。得知要編書,他笑問:「我都年紀這麼大了,為什麼要再著書立傳呢?」
  • 陳灝珠院士:不為良相 便為良醫
    20世紀60-70年代,歐美國家重點研究冠心病、開展冠狀動脈造影診斷和治療如火如荼。1972年,中美兩國外交關係恢復,外賓在學術交流中反覆講述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技術,引起了臨床醫生和衛生行政領導的關注。作為心內科主任的陳灝珠高興地接受了由組織下達的這項攻關任務。
  •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舉行「拓醫學路 逐中國夢——陳灝珠院士從醫...
    他自1949年起至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工作至今,不久前剛剛以95歲高齡從臨床一線光榮退休。當天,活動通過展示陳院士在70年的工作生涯中始終不忘從醫初心、牢記醫者使命,為中國醫學發展和患者的福祉奮鬥終身的經歷,投影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取得的長足進步,探尋並傳承復旦上醫人「為人群服務」的初心和「為國育才、為黨育人」的使命,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 【海上記憶】紀念中山醫院朱無難教授——中國消化內鏡和腹腔鏡的...
    中山醫院教授、著名消化病學專家朱無難2019年3月15日去世。原上海紅十字會醫院(後改名華山醫院)改為內科學院,原中山醫院改為外科學院,新設婦產科醫院、兒科醫院、五官科醫院和腫瘤醫院。內科學院包含大內科、肺科(肺結核病)、皮膚科和神經精神病科,其他如消化科、心血管病、內分泌代謝病、腎病、血液病只設研究組,尚未正式建科。 去醫院看病的以內外科病人佔多數,而在診療過程中兩科關係密切,需要會診協作之事很多。
  • 緬懷今年離世的大師,他們留下的終有人傳承,聽學生談記憶中他們的...
    他們中的很多人直到去世,成就才為世人所知。 醫學大家陳灝珠,自己一隻水杯用30年,對學生和病人卻慷慨相助,他將平時積蓄傾囊捐出,設立「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獎助學金」、「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幫助更多醫學生和青年醫務人員成才,包括支持西部地區醫學人才培養,開展西部地區醫療精準扶貧; 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直到去世之後,事跡才為自己的學生所知,當國家發展兩彈一星時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閔行分院雙喜臨門 葛均波院士專家工作站掛牌...
    央廣網上海9月1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孫國根)繼近日「中山醫院-閔行」醫療聯合體正式籤約,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上海市閔行區中心醫院)成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閔行分院後,好事連連,改革、創新力度明顯加強。9月1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閔行分院」舉行揭牌儀式,同日,葛均波院士專家工作站和內鏡中心也正式在該院掛牌、成立。
  • 我國著名心血管病學家和醫學教育家陳灝珠院士病逝
    據中國工程院,10月3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灝珠逝世,享年95歲。他是我國著名心血管病學家和醫學教育家,心血管病介入性診治法主要奠基人,也是首位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心血管病內科專家,為心血管病學科發展作出卓越貢獻。他曾說:「醫生最重要的醫德高尚,對待病人要如親人。」
  • 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再傳好消息 中國科學院院士來廈坐診
    」是復旦中山廈門醫院的建院初心在這一周年之際樊院士和他的團隊再次用行動為「一周歲」獻禮也為廈門及其周邊地區百姓開展了一臺臺高難度的手術▲中科院院士樊嘉(前排右二)上手術臺為病人做手術手術當天,樊嘉院士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周儉教授同臺「獻技」,針對患者的肝癌病變,首先分離左肝周圍韌帶,再予臨時阻斷第一肝門,精細分離左肝動脈,尤其是受腫瘤壓迫的門靜脈左支,在肝門被阻斷的有限時間內,樊嘉院士快速而又順利地切除了肝腫瘤。
  • 中山醫院院長樊嘉院士:醫學生的責任和使命,深度好文,值得收藏!
    2016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獎。201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實踐,一直在改變,一直在改善,我自己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以及我的學生們。我後來擔任了科室主任、副院長、院長,在這期間,我對我們的科室和醫院裡所有的醫生,不管年資高的還是年資低的,有著同等的嚴格要求。
  • 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團隊實現肝癌早診治、預測復發轉移技術突破
    人民網上海2月2日電 (記者姜泓冰)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教授、副院長周儉教授領銜的肝外科團隊近日發布兩項肝癌診治成果:該團隊研發的「7種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檢測試劑盒」已成功轉化為普適於臨床的體外診斷產品並生產上市;「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實現了籤約轉化。
  • 王隴德院士:醫學科普要科學、通俗、易操作,要讓群眾聽的懂
    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大眾醫學》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王隴德指出,提高人民健康素養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要建立健康教育體系,普及醫學知識,教育、引導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形成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而在醫學科普工作中,要遵循三個原則——科學、通俗、易操作,多用人民群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法普及健康知識和技能,讓健康理念和知識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