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結合自身經驗與大家分享其在內容運營方面的經驗心得,enjoy~
這篇老付要講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內容運營。內容的重要性不想贅述,還是一貫傳統,不講名詞、概念、理論這些花裡胡哨的東西,老付為了今天的分享獨創了有關內容運營的雙K轉化以及10C要素,並為了方便大家記憶和理解,還畫了一個內容運營中10C要素應用的人像模型。
老付力求通過自己十幾年的從業經驗來探討內容運營的本質以及系統性應用,開頭兩點有點深澀,但是相信老付,如果你用心看完,會讓你對內容的理解開一個腦洞,老付也儘量多用圖來闡述,如果你實在不想看,也可以直接拖到第三點。大家如果覺得有所收穫請幫老付擴散分享。(註:本篇所引用圖片及模型除額外註明外,均為原創,部分敏感信息模糊化處理)
話不多說,還是老規矩,全篇結構如下(內容很乾很乾,消化不了的多看幾遍……):
一、內容運營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你寫不出爆文? 關鍵詞: (知識轉化、知識管理、雙K轉化)二、內容運營的重點是什麼?|別人為什麼要看你的文章? 關鍵詞: (隱性知識顯性化、外化、內化)三、內容運營10C要素應對隱性知識9大特徵|3篇文章2上頭條登榜首案例分析 關鍵詞: (10C要素、9大特徵、內容的人設)四、內容運營的10C要素應用人像模型|把你的文章想像成人物? 關鍵詞: (10C要素、人像模型)
一、內容運營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你寫不出爆文?
先看百科:「內容運營,即內容營銷(content maketing)管理者,他們利用付費的、擁有的、贏得的和分享的溝通渠道與顧客一起或在顧客之間創造、激發和分享品牌信息和對話。這些渠道既包括傳統媒體,也包括可控和不可控的新媒體渠道」。老付覺得內容運營對於產品人來說就是通過對知識的生產和整合,借用社會化手段和渠道,實現知識的轉化和傳遞,同時滿足用戶的內容消費需求,達到運營目的。
劃重點:知識的轉化和傳遞、生產整合以及社會化手段,接下來老付一個個講解:
老付覺得內容運營的本質就是知識的轉化和傳遞,這張圖很好的畫出了整個過程,但是相信如果你第一次看到這張圖肯定會懵逼了,「隱形、顯性、外部化、內部化」都是什麼意思呢?別急,等老付講完後,你再回頭看。
要想弄明白,首先老付要拋出一個自己的定義:雙K轉化,雙K即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根據知識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轉移,可以把知識分為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和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那麼這個互相轉化的過程就叫做雙K轉化。
隱性知識是麥可·波蘭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從哲學領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對人類知識的哪些方面依賴於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即這種信仰的因素是知識的隱性部分所固有的。波蘭尼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通常被描述為知識的,即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種類型的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 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是另一種知識。」他把前者稱為顯性知識,而將後者稱為隱性知識,按照波蘭尼的理解,顯性知識是能夠被人類以一定符碼系統(最典型的是語言,也包括數學公式、各類圖表、盲文、手勢語、旗語等諸種符號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識。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對,是指那種我們知道但難以言述的知識。還沒懂沒關係,看下圖: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再拿我們自己舉例來說明:
好了,明白了雙K轉化,老付現在聊聊第一張圖本質裡的「外部化、內部化」有是什麼意思,還是圖解:
好了,總結:內容運營對於產品人來說就是通過對知識的生產和整合,借用社會化手段和渠道,實現知識的轉化和傳遞,同時滿足用戶的內容消費需求,達到運營目的。所以,內容運營的本質就是知識轉化和傳遞,即雙K轉化。
二、內容運營的重點是什麼?(別人為什麼要看你的文章?)
了解了本質,先看圖,引用了熱點:
羅胖在最新的跨年演講中,首先提到了內容付費的趨勢是「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和知識變得價值連城」、「更重要的是那種你必須做一遍才能獲得的知識」。這裡的知識指的就是隱形知識。所以,老付想說:內容運營的重點是隱性知識顯性化。因為未來對於一般的內容運營者而言,核心和價值是在隱形知識,而非顯性。還記得上面這個本質圖吧:
就網際網路來說,對於知識持有者(運營者)來說,就是通過隱形知識的外化變成顯性知識,經過整合加工後傳達給知識搜尋者(讀者),而讀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把這些經過加工後的顯性知識再內化成為自己的,繼而沉澱為「認知」。
舉例:老付的兩篇爆文《用戶運營:從零到二十萬用戶產品的AARRR模型》、《學好新年提加薪|產品人不知道的五大PPT演講技巧及案例實操》,為什麼會爆?無論是APP運營還是PPT,都是被說爛了的,所以老付都拿了自己的實操或經驗積澱來沿主線展開,而非講技巧、說理論,這些APP實操和PPT經驗都是老付在泛濫的理論方法——顯性知識上經過實操換來的獨有「隱性知識」再通過文章形式顯性出來,滿足了知識搜尋者的需求。
三、內容運營10C要素應對隱性知識9大特徵
終於說完上面的理論和基礎知識了……現在老付來通過自己的案例和自創模型來說怎麼具體應用,既然重點是隱性知識顯性化,那麼我們就需要了解這個隱形知識的特徵:
1、默會性
不能通過語言、文字、圖表或符號明確表述:隱性知識一般很難進行明確表述與邏輯說明,它是人類非語言智力活動的成果。這是隱性知識最本質的特性。
2、個體性
隱性知識是存在於個人頭腦中的,它的主要載體是個人,它不能通過正規的形式(例如,學校教育、大眾媒體等形式)進行傳遞,因為隱性知識的擁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難清晰表達。但是隱性知識並不是不能傳遞的,只不過它的傳遞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過「師傳徒授」的方式進行。另外,這裡需要區別「個體性」與「主觀性」。波蘭尼認為,和主觀心理狀態之局限於一己的、私人的感受不同,個體知識是認識者以高度的責任心(resposibility),帶著普遍的意圖(universal intent),在接觸外部實在(external reality)的基礎上獲得的認識成果。可見,個體的不同於主觀的,關鍵在於前者包含了一個普遍的、外在的維度 。
3、非理性
顯性知識是通過人們的「邏輯推理」過程獲得的,因此它能夠理性地進行反思,而隱性知識是通過人們的身體的感官或者直覺、領悟獲得的,因此不是經過邏輯推理獲得。由於隱性知識的非理性特徵,所以人們不能對它進行理性地批判。
4、情境性
隱性知識總是與特定的情景緊密相聯繫的,它總是依託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對特定的任務和情境的整體把握。這也是隱性知識的很重要的特徵。
5、文化性
隱性知識比顯性知識更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徵,與一定文化傳統中人們所分析那個的概念、符號、知識體系分不開,或者說,處於不同文化傳統中的人們往往分享了不同的隱性知識「體系」,包括隱性的自然知識「體系」,也包括隱性的社會和人文知識「體系」。
6、偶然性與隨意性
隱性知識比較偶然、比較隨意,很難捕捉,所以獲取的時候就比顯性知識要困難。
7、相對性
這裡的相對性有兩層含義:一是隱性知識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顯性知識,二是相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隱性知識,但是同時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已經是顯性知識,反之亦然。
8、穩定性
與顯性知識相比,隱性知識與觀念、信仰等一樣,不易受環境的影響改變;它較少受年齡影響,不易消退遺忘;也就意味著個體一旦擁有某種隱性知識就難以對其進行改造。這意味著隱性知識的建構需要在潛移默化中進行。
9、整體性
儘管隱性知識往往顯得缺乏邏輯結構,然而,它是個體內部認知整合的結果,是完整、和諧、統一的主體人格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個體在環境中的行為起著主要的決定作用,其本身也是整體統一,不可分割的。
那麼對照這9個特徵,老付自開腦洞創建了一個內容運營10C要素來分別應對:
下面老付對照這個表,就自己的3篇文章2上頭條登榜首的文章《學好新年提加薪|產品人不知道的五大PPT演講技巧及案例實操》(以下簡稱:《A》)和《用戶運營:從零到二十萬用戶產品的AARRR模型》(以下簡稱:《B》)做案例分析,大家可以拿自己文章觸類旁通:
1、Caption標題:《A》中的「你不知道的」、「實操」以及《B》中的「AARRR模型」等就是針對隱性知識的相對性而設定,而「案例實操」、「新年提加薪」、「零到二十萬」等就是針對的偶然性與隨意性:隱性知識比較偶然、比較隨意,很難捕捉,所以獲取的時候就比顯性知識要困難。
2、Contents 章節目錄:老付所有文章都在開頭引入了章節目錄,且提煉關鍵詞,目的就是為了應對隱性知識的非理性增加邏輯性:隱性知識是通過人們的身體的感官或者直覺、領悟獲得的,因此不是經過邏輯推理獲得。由於隱性知識的非理性特徵,所以人們不能對它進行理性地批判。
3,4、Cases案例和Chart 圖表:老付這幾篇文章都引入了自己的案例及圖表化配合闡述,目的就是為了應對隱性知識的默會性:不能通過語言、文字、圖表或符號明確表述:隱性知識一般很難進行明確表述與邏輯說明,它是人類非語言智力活動的成果。和上文說的非理性增加邏輯性。
5、Context語境:這裡的語境可以分為:
①發布渠道語境,即要考慮你內容發布的渠道平臺以及受眾用戶群,例如公眾號自媒體發布和流量分發要適當做修改;
②行文上下文語境,即行文時要前後協調,考慮上下文聯繫以及適當介紹的必要背景方便讀者理解。
這個要素也是應對隱性知識的情境性:隱性知識總是與特定的情景緊密相聯繫的,它總是依託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對特定的任務和情境的整體把握。案例中老付的兩篇文章都針對運營和產品用戶群體在標題、內容描述以及案例切入角度上都做了語境匹配。
6、Creativity創造性:你的選題和內容最好是做到新穎獨特,如果做不到,那至少要選擇有創造性的闡述方式或者自己獨特的觀點,不然大家認為自己已經具備了這個隱性知識就不會有興趣看或者沒耐心看完。例如《A》中老付利用了TED的掌門人和演講教練克裡斯安德森的五大要素來進行敘述;《B中》選擇了AARRR模型這個來展開,避免了陳舊和亂序的分享。這個要素也是應對隱性知識的相對性:這裡的相對性有兩層含義:一是隱性知識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顯性知識,二是相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隱性知識,但是同時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已經是顯性知識,反之亦然。和穩定性:與顯性知識相比,隱性知識它個體一旦擁有某種隱性知識就難以對其進行改造。
7、Communication 互動:在內容裡適當的增加互動,也是個加分項,同時如果你有運營目的,那就更需要這個環節了。例如老付這兩篇文章都在合適的時候以問題或交流的形式進行了互動,這個要素也是應對隱性知識的個體性:隱性知識並不是不能傳遞的,只不過它的傳遞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過「師傳徒授」的方式進行。
8、Continuum 連續性:老付算上這一篇,已經是老付說運營的第5篇了,希望能系統完整的把老付這十來年的隱性知識分享出來,這個要素也是應對隱性知識的整體性:儘管隱性知識往往顯得缺乏邏輯結構,然而,它是個體內部認知整合的結果,是完整、和諧、統一的主體人格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及上文提到的很難改變的穩定性,所以需要系統、連續的去改變讀者的認知。
9、Check 檢查:自己產出的內容全部完成後做一遍「Check and confirm」是對讀者和自己最起碼的尊重吧,很難想通有些文章寫出來錯別字連篇,標點錯誤,邏輯混亂。
最後一個要素,也是所有的要素之和,內容的靈魂:Characters人設。這個要素也是應對隱性知識的文化性:隱性知識比顯性知識更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徵,與一定文化傳統中人們所分析那個的概念、符號、知識體系分不開。
案例舉例:老付在行文中沒有用我、筆者之類,而是直接用「老付」,以及所有的內容和格式、文章、行文風格都試圖把「老付」這個人設刻畫的飽滿、做畫像區分。關於人設的重要性,不用贅述:咪蒙、Papi醬、李叫獸等都是依靠成功的人設助推內容起飛。這裡老付想引用一下好友謝金鐘在《運營人,為什麼你的公眾號不受歡迎?》裡的一張圖片:
四、內容運營的10C要素應用人像模型(把你的文章想像成人物?)
老付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感覺有關這個雙K轉化實在是太高深,所以有點入戲太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於是乎,在利用10C要素應對隱性知識的9大特徵,實現內容運營的重點:隱形內容顯性化後,老付又突發奇想的構建了一個10C要素應用人像模型,也就是如果把你的一篇文章成人物的話,那麼它應該是這樣的:
如上文所述,一篇文章如果比喻成一個人物,那麼它的大腦應該就是對應的「Creativity創造性」,是讓它和別「人」情商智商區分的體現;五官則是它的「Caption標題」,怎麼能從人海中脫穎而出、一見鍾情就靠五官了;嘴巴則是「Communication互動」,如果你想打造一個出色的人設,那麼就開口交流吧;脖子是連接頭部和軀幹的重要樞紐,對應就是「Contents章節目錄」;好的「案例Cases和圖表Chart」則構成最大面積也是體現身材和實力的身體;保持「連續性Continuum」則是讓它不停奔跑和走動,才能到達目的地。同時要根據不同的「語境Context」即腳底踩到的不同場合地點選擇最適合的表現形式,整個血液循環全身,構成「檢查Check」,它的整體內外在給其他人的印象和感受就構成了它的「人設 Characters」,別人喜不喜歡它,願不願意產生共鳴、對它認同和跟隨就靠整體形成的「人設 Characters」了。
最後
好了,以上就是老付在對於產品運營的自己理解和分析,總結一下:
內容運營的本質是知識轉化和傳遞,即雙K轉化 → 知識轉化和傳遞的重點是隱性知識顯性化 → 針對隱性知識的9大特徵做對應顯性化處理 → 內容運營的10C要素 → 10C要素應用人像模型
如果大家喜歡這個10C要素和小人的話,請幫老付點讚或轉發;同時告訴老付,下一篇你希望看到什麼內容,是關於其他方面的產品運營幹貨還是老付打算寫的老付和3個網際網路連環創業者的啟示錄呢?
作者:付如濤,網際網路產品&網際網路運營專家。
本文由 @付如濤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