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
(九月一日過孟十二倉曹、十四主簿兄弟)
【唐】杜甫
藜杖侵寒露,蓬門啟曙煙。
力稀經樹歇,老困撥書眠。
秋覺追隨盡,來因孝友偏。
清談見滋味,爾輩可忘年。
藜莖做的手杖上浸溼了寒涼的露水;蓬草編成的門開啟了拂曉時分的煙靄。
力氣稀少,經過老樹就要歇一歇;年老貧困,翻翻書正堪入眠。
秋天才驚覺,追隨著它到原野盡頭;來此地皆因為孟氏兄弟的特別友愛。
閒話談論才感受到人間滋味,你們兄弟二人可以做我的忘年交。
1.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隋、唐以後,主簿是部分官署與地方政府的事務官。這裡為人名。
2.藜杖:是指用藜的老莖做的手杖。質輕而堅實。
3.蓬門:是指用蓬草編成的門,借指貧苦人家。
4.曙煙:拂曉時的煙靄。
5.來因:緣由。事情的始末。
6.孝友:指對兄弟友愛。
7.清談:本指魏晉間一些士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理,後泛指一般不切實際的談論。
8.滋味:美味、味道;比喻某種感受。
9.爾輩:「你們」之意,應是上級稱呼下級,長輩稱呼晚輩用語。
10.忘年:忘記年月,不拘年齡、行輩、以德才相敬慕。
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寫寒露訪友的一首五言詩。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五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節氣之後,熱氣消退,寒氣漸生,天氣漸轉寒,常言道「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
這首寒露詩反映了杜甫晚年的生活現狀,以及他隨遇而安,熱愛生活的態度。秋風寒露裡的杜甫是清苦的,也是詩意的。好的生活態度,本身就是一首詩。
首聯,藜杖侵寒露,蓬門啟曙煙。是說,藜莖做的手杖上侵溼了寒涼的露水;蓬草編成的門開啟了拂曉時分的煙靄。一個「藜杖」,一個「蓬門」,就點出了杜甫晚年的生活起居。年邁的老人要靠拐杖出行,居住在簡陋的茅屋裡。
但貧困並不能影響詩人豐富的想像力以及對於生活的詩意描寫。 寒露與曙煙,正是深處貧困逆境中的詩人對於生活的理解。生活裡不僅僅有貧苦,更有著許多無處不在的美好。只要你善於發現,它們就出現在你的面前。打開一扇門,煙霞也可以成為最好的詩意風景。
頷聯,力稀經樹歇,老困撥書眠。是說,力氣稀少,經過老樹就要歇一歇;年老貧困,翻翻書正堪入眠。這一句正表現了杜甫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頗有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詩境。
沒有力氣了,走到哪就休息到哪;年紀大了,讀書讀到困了就睡覺。自由自在,隨心所欲,讓身心處在一種寧靜祥和的世界裡。「力稀」對「老困」,「經」對「撥」,「樹」對「書」,「歇」對「眠」,不但對仗工穩老辣,而且內容豐富形象,寫出了杜甫晚年的身體狀況,是為難得的佳句。
頸聯,秋覺追隨盡,來因孝友偏。是說,秋天才驚覺,追隨著它到原野盡頭;來此地皆因為孟氏兄弟的特別友愛。
「秋覺」二字,說明杜甫入秋以後,由於體力不支,很少出來走動。等到秋天過去一大半,才驚覺,想要看一看這秋天的美景。「追隨盡」三字,則表達了杜甫對於寒露季節景物的喜愛,以及他對於美好的追求。
來到這裡,是為了看看孟氏兄弟,他們對我特別的友愛。一個「偏」字,想像出奇,表達了孟氏兄弟對於杜甫的特殊友誼。用此韻腳,一般很難想到,且對仗「盡」也非常貼切。
尾聯,清談見滋味,爾輩可忘年。是說,閒話談論間才感受到了人間滋味,你們兄弟二人可以做我的忘年交啊。
這一句表達了杜甫對於人間友情的嚮往與珍惜。誰說老年人不需要朋友,不需要人關心照顧呢?他們像孩子一樣,更希望收穫友誼,收穫別人的認可。
讀到這裡,我們才能感受到詩人的心永遠是火熱的,永遠是向著人間的,他對於生活的理解,無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寒露時節,不妨跟隨杜甫的腳步,走到哪算哪,靜靜地看一回秋景,追隨到秋意的盡頭吧。
作者簡介:嚴勇,文學碩士,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全國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學員。現任泰州晚報副刊編輯,《稻河》編輯。已出版散文集《讀書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話:運鹽河邊的城市》,隨筆集《風韻泰州》。公開發表文章三百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