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我研究茶葉三十多年,不斷提升茶葉的『香清甘活』,讓茶葉更有利於健康養生,這是我一生的使命。」這是首批中國制茶大師、泉州臺商投資區日春茶業技術總監林陽順的內心獨白,也是他的一生所求。最近他又多了一重身份——由福建省總工會發起評選的十位「2020年八閩工匠年度人物」揭曉,林陽順光榮當選。
□本報記者 陳桂生 文/圖
匠人精神 把制茶細節做到極致
福建省茶行業內眾所周知,林陽順有個絕活,他對茶的品評、定價又快又準,從精準度、速度、數量而言皆領行業之先,創造了中國茶行業的多項紀錄。林陽順帶著與生俱來的敏感,在幾百個茶樣面前走一圈,翻看一下,拿起聞一聞、摸一摸,咄嗟立辦、剖決如流,就能給幾百個茶樣定好價格,他當場結合茶樣給出解釋,讓大家心服口服,深受同行欽佩。這樣的絕活,三分天分,七分勤奮,是林陽順從小打下紮實基礎和長期實踐經驗積累的結果。
「我家世世代代以做茶為業,父親從茶校畢業後,我家又開始了紅心歪尾桃茶品種的扦插培育,為安溪提供了第一批扦插茶苗。」林陽順生長在安溪農村,當地有悠久的種茶、制茶、鬥茶、品茶傳統,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安溪鐵觀音就出自那裡,林陽順從小耳濡目染,跟著長輩們學習傳統制茶工藝,他不但動手能力強,而且特別愛琢磨。成年後,他與安溪鐵觀音創製者王仕讓第九代孫王氏兄弟合作,從挑擔沿街兜售茶葉的賣茶郎做起,業務迅速擴展,通過與各地茶人接觸、切磋,他的眼界和格局不斷開闊,成長為一個絕活在身、精益求精的制茶「工匠」。
在林陽順勞模創新工作室,顯眼位置掛著這樣一幅標語:匠人精神,就是用工匠的心態不厭其煩把每項工作的細節做到極致,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在實際工作中,林陽順時刻以匠人精神要求自己,從種植到生態茶園的管理,不斷科學創新變革,對每個環節精雕細琢,不斷精進,不斷提高茶葉的潔淨度、鮮爽度、密實度、甘潤度和耐泡度。
長期以來,烏龍茶由於製作工藝複雜,每個環節稍不注意做出來的茶會產生燜黃或酸雜,喝起來會有些幹喉乾澀,胃不舒服。為此,林陽順帶領團隊對鐵觀音初制工藝進行研究,經過上萬次實驗與實踐,終於首創出以「四遍重搖青,保水分高溫小鍋早炒」為特點的鐵觀音初制新工藝,將茶青搖勻、搖活、搖熟、搖透,茶香從青鮮香到青粉香,最終轉向花粉香,也就是熟香,茶葉由黃綠轉向烏青、肥厚、軟亮。教科書上記載的殺青溫度是220-300攝氏度,通過不斷實驗,殺青溫度提到了350攝氏度到380攝氏度,甚至到400攝氏度上下,而且每鍋只放4斤左右茶青,保證每片都能均勻受熱,這種高溫炒出來的茶明顯更加鮮爽、甘活。
萬物皆有靈性。內斂儒雅,風度翩翩的林陽順對傳統文化頗有心得,他相信茶葉亦有靈性。他從佛家、道家以及傳統中醫文化上得到的諸多啟發應用到制茶中,獨創「六根六識」茶葉審評、品鑑法。他認為,任何茶葉的品質都是天、地、人、種交互影響的結果,每一杯茶都體現了茶樹在特定環境生長、在特定節氣採摘、經特定工藝製成的綜合內涵。
傳經送寶 帶領茶農增收
「小茶葉蘊含著大民生,我將用畢生精力去推動它。」這是林陽順的心聲。通過為茶農無償提供制茶新工藝培訓,幫助幾萬戶茶農增收,帶動茶農快速致富。
林陽順技術團隊,通過長期採集數據,經科學歸納,建立了茶葉種植和製作的資料庫,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相應的標準化管理體系。包括茶園茶樹管理、茶樹鮮葉採收制度、毛茶初制工藝等,全面規範了茶葉生產的質量安全管理,公司派技術員到合同訂單基地,推廣公司的種植方法並指定使用有機肥料。
林陽順管理的虎邱茶園被國標委列入「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他帶隊建設有機綠色茶園上萬畝,引入生態茶園管理技術、水土保持項目,並通過示範帶動作用,帶動周邊茶園的種植樹木、保護生態環境,使茶園的保水、保肥能力不斷增強,減少茶樹病蟲害發生並且抗性增強,土壤養分結構得到優化,茶葉制優率提高較多,安全性保證更加提高,茶園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大增強。
林陽順對自己的研發成果從不保守,他認為應該用來提升烏龍茶製作水平,給社會提供更安全、更可口的茶葉,而不是關起門來自己獨佔。所以他不但自己改進,而且無私地進行傳授、推廣,為茶行業培養各類茶葉人才5000多名。
為更快地帶動茶農,更有效推廣新工藝,林陽順推動開展茶王賽,每年春秋兩次,每次都吸引了眾多茶農參賽,最多的時候達到5000多名,賽事上林陽順給大家講解制茶訣竅,毫無保留,有問必答,五年時間,「四遍重搖青,保水分高溫小鍋早炒」 工藝已在安溪推廣開來,毛茶質量明顯提升,售價平均都有30%以上增長。
以前茶葉價格很低,許多茶園都荒廢了,採用林陽順的新工藝製作,看到茶葉價格大幅提升,不少茶農又重新開始了茶園的管理和開發。茶農林銀壁告訴記者說:「採用林陽順『四遍重搖早炒』新工藝,茶品質提升了,我們種茶的效益也好了很多。」
對於閩北烏龍茶,林陽順同樣予以重視,他多次帶領技術團隊赴武夷山,分析武夷巖茶長期存在的「燜渥酸雜」工藝問題,將自己從安溪鐵觀音(與武夷巖茶同屬烏龍茶)中提取的首創新工藝在武夷山茶農中推廣,使茶農收益成倍增長。
林陽順對武夷巖茶的「烤火」工藝同樣重視,他通過創新吸收,採用連續化、自動化的「炭烤生產線」,使茶葉受熱均勻,受熱時間精確控制,將茶葉焙熟焙透,讓茶湯清澈通透,達到香清甘活,使武夷巖茶長期存在的「燜渥酸雜」問題得到明顯改善,迅速提升了閩北烏龍茶整體的加工水平。
林陽順並不滿足於在烏龍茶的工藝創新,他認為茶葉是相通的,烏龍茶制茶的工藝精髓,也可以推廣應用到中國其他各大茶類,他正為此而孜孜不倦地研究著,並已經在龍井茶、白茶、紅茶、普洱茶中初見成效。
林陽順說,我們不但可以將《黃帝內經》的中醫精髓運用到制茶中來,也可以像發展晶片和通信技術一樣,從3G、4G到5G、6G,不斷創新、不斷精進,引領茶產業走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