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可能,美國和伊朗要握手言和?伊拉克充當中間人

2021-01-08 騰訊網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在共同利益面前,在國際博弈之下,即便之前的死敵,也有可能變成「朋友」,比如川普和普京,比如美國和伊朗。在伊朗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宗教革命之後,伊朗從美國僕從國,變成了美國死敵。

美國總統川普上臺之後,改變了歐巴馬時期的「縱容」政策。果斷退出伊朗核協議,在伊拉克巴格達機場,美國特種部隊出動無人機,發射地獄火,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司令蘇萊曼尼斬首之後,伊朗和美國的死敵關係又加固了一些。不過,伊朗和美國握手言和並不是不可能,必定,一切都是利益交換。

其實,業內早就傳聞,美國和伊朗一直在秘密接觸,接觸的渠道有一個第三方國家,它就是伊拉克,伊拉克是什葉派國家,和伊朗同氣連枝。同時,伊拉克也是美國事實上的軍事僕從國,伊拉克當中間人,再合適不過。

近日,一個震撼的消息是,阿拉伯人和猶太人握手言和,阿聯和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川普透露,還有更多的阿拉伯國家排隊和以色列建交。傳承千年的歷史仇恨都能消弭,何況美國和伊朗?

就如同大家都清楚的阿聯和以色列宣布和平,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建交的第三方就是美國。美國和伊朗的中間人當然也可以是伊拉克。其實,美國對伊朗的政策一直是多管齊下。軍事上威脅,經濟上制裁,外交上孤立,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讓伊朗屈服,只要伊朗屈服了,可以滿足美國條件了。

一定程度上,美國也做出讓步,讓伊朗能夠滿意,兩者也就有了和解的可能。美國人,或者說伊朗的「線人」有兩個,第一個就是伊拉克,第二個是歐洲。近段時間,伊拉克總理卡迪米連軸轉,先是訪問伊朗,然後訪問美國。這種不同尋常的現象,引發了很多人的聯想。

卡迪米履歷很新,在今年5月才就任伊拉克總理。其背後是美國大力,既然卡迪米背後是美國,這個「美國人的伊拉克總理」居然在7月22日訪問伊朗,拜見了伊朗宗教領袖哈梅內伊,態勢已經很明顯。在當地時間8月19日,伊拉克總理到訪美國,和川普深度會晤,其核心議題就是伊朗問題。

卡迪米接受美國媒體採訪,雖然矢口否認中間人的身份,但是更像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最為關鍵的是,現在伊朗日子很難過,國內已經爆發了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伊朗哈梅內伊政權風雨飄搖,伊朗教士集團,也有迫切的談和需求。

美國有更大的「目標」,也有謀和的需求。兩者一拍即合,並非沒有可能。美國總統川普是一個商人總統,只要能夠達到目標,就沒有什麼不可以談判的。而哈梅內伊和教士集團其實也很聰明,只要能保持統治,可以接觸,可以談判。關注本號,了解更多。

相關焦點

  • 美國伊朗秘密接觸又見頻繁
    此時,兩伊戰爭已經持續6年之久,伊朗越來越感到軍備不足,尤其是在美國和西方的制裁下難以補充先進的武器裝備,無法獲得F-4和F-14戰鬥機的零部件及其他急需物資。為補充武器裝備,伊朗也十分希望同美國人做武器交易。1985年9月3日,麥克法蘭在倫敦會見了充當媒介人的以色列外交部官員戴維·金奇。金奇替伊朗擔保,如果美國交付一飛機的美制武器,24小時後就會有1名美國人質獲釋。
  • 是什麼原因讓美國對伊朗有所忌憚?伊朗和伊拉克不一樣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中東這塊兒肥肉對於美國來說,是不允許其他國家跟他分食的,從徵服阿富汗再到伊拉克,每一步都是穩穩的,但是在伊朗面前,一直停頓不前,甚至不敢輕易去招惹
  • 聯合早報:伊拉克的美國選擇和宗教生態
    歐巴馬政府極力要丟掉伊拉克這個負擔,卻成難以擺脫的燙手山芋。面臨中期選舉的歐巴馬,不得不將目光投向伊拉克,甚至考慮以「所有選項」來幫助伊拉克領導人。  在伊美國軍人尚有3000餘名,負責美駐伊使館安全。從歐巴馬表態和以往的美軍教訓看,美國恐怕不會派出地面部隊,可能採取軍機空襲的方式。這既可減少美國大兵傷亡,減少國內輿論壓力,也是美國的強項和更為保險的手段。
  • 為何美國敢吊打伊拉克,卻不敢對伊朗和朝鮮動武
    為何美國敢吊打伊拉克,卻不敢對伊朗和朝鮮動武伊朗的體量可不是伊拉克能比的,政教合一,高度統一的國家體制使得伊朗在政治上牢不可破,而擁有完善的工業體系使得伊朗不畏懼美國的制裁,龐大的軍隊,即便裝備落後。也足以長時間的抵擋美軍的進攻,只要政治不瓦解,美國就無法徹底徵服伊朗。其實對於朝鮮和伊朗而言,沒有中俄等大國幫忙也一樣,伊朗可以直接威脅,沙特,以色列,還會指揮相關盟國,相關盟軍,比如巴勒斯坦哈莫斯,黎巴嫩真主黨,伊拉克,什業派民兵,敘利亞的僱傭軍,可以給美國造成最大麻煩,很大的損失。尤其是美國盟友的損失,使得美國非常忌憚。
  • 敘利亞、約旦、伊拉克、伊朗和沙特什麼關係,為什麼彼此不和
    作為敘利亞鄰國的約旦、伊拉克、伊朗和沙特等國家反應不一。伊朗對敘利亞進行了旗幟鮮明的支持,沙特站在了美國的一邊,而約旦則保持了沉默,黎巴嫩、土耳其等國家也紛紛表明態度。那麼敘利亞、約旦、沙特等幾國什麼關係?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說一下。中東位於亞洲的西南部,是一個面積非常遼闊的區域,傳統意義上泛指西亞。
  • 美媒:為擊敗極端分子 美國與伊朗開始緘默合作
    中新網12月5日電 美國《紐約時報》4日發表分析文章稱,伊朗進入伊拉克空襲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顯示出在美國逐漸撤出後,伊朗對什葉派盟友的暗中支持轉向公開。為達到擊敗極端分子的共同目標,美國與伊朗開始緘默合作。  本周,伊朗戰鬥機對伊拉克境內的極端分子發動空襲,並自行在兩國邊境沿線設立了一個緩衝區。
  • 美國在敘精心部署,殊不知伊拉克早被控制,16年心血給伊朗做嫁衣
    在那個時候,美國選擇幫助伊拉克政府,因為這個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與美國也有很大的聯繫,應該算是美國扶持起來的政府。只要政府不受傷害,美國在伊拉克就有更多的權利,所以美國自然要幫助他來打敗「伊斯蘭國組織」。然而這個組織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儘管有美國的幫助,伊拉克政府還是沒能夠獲得勝利,最終伊朗出面,將這場戰爭平息。
  • 如果在20世紀80年代的兩伊戰爭中,伊拉克擊敗了伊朗,會有啥影響
    1980年至1988年代表阿拉伯人的伊拉克與波斯人的伊朗爆發了長達8年的戰爭,雙方打的難解難分、不分上下,但誰也沒有能力吃掉對方,最終握手言和。這場戰爭是20世紀後期最血腥的戰爭,此戰伊朗35萬人陣亡、70萬人受傷,伊拉克18萬人死亡,受傷25萬人。
  • 美國為何敢對伊拉克動武卻不動伊朗,先看看伊拉克做了啥
    認為伊朗會成為下一個伊拉克的,怕是不知道伊拉克是怎麼淪落到今天這步田地的。伊拉克在海灣戰爭後從中東強國淪為三流國家,第二次海灣戰爭則使得伊拉克躋身最不安全和社會秩序最為混亂的國家行列,作為兩次海灣戰爭的發起者,美國對此難辭其咎。
  • 火藥味越來越濃,美國和伊朗真要打起來?
    在伊朗高級指揮官蘇萊馬尼被美軍炸死後,美伊緊張局勢驟然升級!當地時間1月4日晚,伊拉克安全部門發表聲明稱,伊拉克多個地區遭到火箭彈和迫擊炮襲擊。伊朗高官:將對35個「美國目標」發動襲擊儘管巴格達「綠區」遭襲事件信息有限,但是,不少分析都與伊朗方面的報復行動相關聯。CNN報導稱,伊朗武裝部隊發言人阿博法茲爾·謝卡奇將軍4日說,伊朗將會「耐心」地制定一項計劃,將會以一種具有毀壞性的強有力方式來回應(美國)的「恐怖行為」。
  • 最該從伊拉克滾回家的,不是伊朗人而是美國人
    作者:王德華據路透社22日報導,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周日在一個罕見的聯合會見伊拉克和沙烏地阿拉伯的領導人時表示,伊朗支持的民兵組織和他們的伊朗顧問,在幫助伊拉克擊敗伊斯蘭國後,現在是「回家」的時候了。美國擔心,什葉派的地區權威伊朗,將利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勝利,來擴大其在2003年美國入侵後所獲得的影響力,而利雅得等遜尼派阿拉伯對手也反對伊朗人呆在伊拉克。「現在與伊斯蘭國的戰鬥即將結束。在伊拉克的伊朗民兵需要回家。
  • 空襲伊拉克敘利亞什葉派武裝目標 美國劍指伊朗
    美國國防部12月29日說,美軍當天對伊拉克和敘利亞兩國境內一個什葉派武裝目標實施精準打擊,以報復該武裝襲擊伊拉克軍事基地、致死美方人員。這支什葉派武裝據信受到伊朗支持。美國官員警告,美方可能採取「額外行動」震懾伊朗及其幫手。
  • 美國黔驢技窮指責伊朗藏化學武器,或將是伊拉克第二
    根據美國方面報導稱,即將卸任的美國總統唐納·川普政府對伊朗實體和個人施加了更多與伊朗有關的制裁,因為伊朗重申核立場:即2015年核協議不容重新談判,下一屆美國政府必須遵守協議。對於伊朗的要求,聯合國,俄羅斯和中國對此表示贊同。
  • 為什麼伊朗閉口不談蘇萊曼尼為什麼要去伊拉克?
    蘇萊馬尼在抵達伊拉克之前先是在敘利亞待了一些時間,然後他乘坐客機於3號凌晨抵達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在此次前往伊拉克的過程當中,蘇萊馬尼對於自己的行程是高度保密的,選擇在凌晨進入伊拉克,這也是為了避開外界的視線。
  • 美軍為何敢打伊拉克,卻不敢對伊朗動武,看完這個原因就明白了
    自從二戰結束以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對外交關係的處理都變得非常謹慎。不過美國卻並非如此,我們都知道美國的發家史完全可以說是一部戰爭史,為了本國的發展美國可一點都不希望世界上沒有戰爭的存在。
  • 沙特與卡達握手言和 伊朗脖子上的繩套又被美國收緊一些
    為了在危險的中東擁有一席之地,卡達不得不抱緊美國的大腿,所以卡達擁有全中東最大的美軍基地阿爾·伍迪德空軍基地。於此同時卡達是全世界天然氣儲量最大的國家,不過卡達的氣田要與北方的伊朗共享,所以卡達又必須與伊朗搞好關係防止出現戰爭導致氣田無法開採或者不能夠將天然氣運出波斯灣,這就是卡達外交有趣的一點。
  • 為什麼是「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
    中東地區從來都不乏新聞熱點,這次輪到了伊拉克。新聞熱點的「主角」是恐怖組織「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ad-Dawlat al-Islamiyya fil-Iraq wash-Sham」。該組織的宗教極端分子和最激進的遜尼派聯盟,在敘利亞反對巴沙爾政府,在伊拉克摩蘇爾,他們導致近百萬居民出逃。敘利亞和伊拉克都宣布ISIS的武裝分子是外國入侵者,伊拉克的什葉派現在甚至可能邀請世仇伊朗的軍隊入境幫忙。  事實上,ISIS促使土耳其人、庫德人、伊拉克人和伊朗人達成史無前例的一致——必須擊敗極端組織。
  • 伊朗兩步走策略應對美國威脅,兩優勢在手美國難複製伊拉克戰爭
    ,而且隨著美國在敘利亞方面吃癟,為了找回面子也是打壓伊朗的氣勢,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和施壓愈發強硬,不過伊朗方面並沒有因此而妥協,他們通過尋找盟友外加整軍備戰的方式來回應美國,對於美國來說,伊朗這塊硬骨頭比當年的伊拉克難啃的多,他們想要直接打擊勢必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 美國「斬首」伊朗將軍背後真相
    《維基解密》透露,當年駐伊拉克美軍的總司令彼得雷烏斯經常要透過伊拉克官員向蘇萊曼尼傳遞消息;俄羅斯2015年出兵敘利亞,支持阿薩德政府前,也曾在莫斯科事先「請示」過他。他是從「伊斯蘭國」手中奪回重要城鎮的關鍵人物,他機智過人、驍勇善戰,擅長打「不對稱和非常規戰役」。伊朗強硬派自然對這位將軍十分推崇,還在2017年呼籲他參加總統選舉。
  • 握手言和?
    握手言和?據卡達半島電視臺3日報導,在美國總統高級顧問、川普女婿庫什納的撮合下,卡達和沙特將達成一項「初步協議」,以結束兩個海灣鄰國之間3年多的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