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走進埃裡奧·莫裡康內的音樂世界

2020-12-03 邑人電影院

本文作者:Joker

今年四月,義大利羅馬古老的的納沃納廣場上,夕陽中的鐘聲敲響最後一下,由身著義大利國家足球隊球衣的樂手 Jacopo Mastrangelo在屋頂上用電吉他演奏1984年義大利導演賽爾喬·萊昂內的電影《美國往事》中的黛博拉主題曲"Deborah's Theme" ,這場演奏也被轉播給所有義大利在家隔離的居民,彼此鼓勵共度疫情難關。演奏結束後能聽到隔離在家的人們紛紛發出歡呼和吶喊。

這首優美至極的音樂出自義大利國寶級大師埃利奧莫裡康內之手,不幸的是三個月後,7月6日,莫裡康內因為摔傷股骨後的併發症而去世,享年91歲。從此世人再無機會能聽到他譜寫出新的動人旋律,也意味著我們只能從他留下的無數配樂當中,追憶和緬懷這位巨匠為故事增添的一份份驚喜和感動。

在莫裡康內5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他曾與導演皮埃爾帕索裡尼、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朱塞佩託納託雷、賽爾喬萊昂內,布萊恩德帕爾馬、泰倫斯馬利克,昆汀塔倫蒂洛等諸多電影大師合作過,曾為《海上鋼琴師》《美國往事》《天堂電影院》《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西部往事》《黃金三鏢客》《八惡人》等經典電影創作過配樂。這些音樂為他一生中帶來過六次奧斯卡提名(一次獲獎),三次葛萊美獎,三次金球獎,六次英國電影電視藝術獎項,兩次歐洲電影大獎,及威尼斯影展金獅榮譽獎等。2005年,美國電影學會「AFI百年百大電影配樂」評選中,莫利康內1986年的作品《戰火浮生》(又名《教會》)排名23。

莫裡康內一生為500多部電影創作過配樂,留下的經典數不勝數,由於篇幅有限,在此大致回顧一下這位音樂靈魂詩人的一生和他的代表作。

1928年11月10日,埃尼奧·莫裡康內出生於羅馬臺伯河畔,他的父親馬裡奧莫裡康內是一名傑出的爵士樂小號手,也是莫裡康內童年時期最初的音樂啟蒙者,傳授了小莫裡康內一些簡單的識譜、作曲和小號演奏能力。莫裡康內第一次展現出他在音樂方面過人的作曲天賦是在他6歲的時候,到了12歲時,他用6個月的時間,便完成了一項為期4年的音樂學習項目,18歲時,他獲得了音樂學院的學位證書,繼續鑽研古典音樂。義大利新古典樂作曲大師,戈弗雷多·彼得拉西,是莫裡康內學生時代最重要的藝術導師之一。戈弗雷多·彼得拉西在音樂的構思布局和創作技巧方面,令莫裡康內深受啟發。更重要的是,他讓莫裡康內學會了,作為一位藝術創作者最重要的原則:要忠於自己,而非模仿他人。

二十歲出頭,莫裡康內開始為舞臺劇和電影創作音樂,他最先接觸的是義大利輕喜劇及服裝短片,他在難忘的60年代便學會用輕巧的聲音營造令人回味的故事氛圍,因此逐漸獲得賞識,受聘為當時一些所謂的「電影作曲大師」充當槍手,直到為盧恰諾·薩爾切的《法西斯分子》創作音樂,莫裡康內終於在圈內贏得聲名。這部於1961年上映的影片大獲成功,次年他們又合作了影片《慾海驚心殺人夜》。

Marcio Del Viagio

(電影《法西斯分子》的配樂是莫裡康內公認的處女作,有一種黑色幽默的意味。在小軍鼓鮮亮活潑的節奏中,木管樂器奏出荒唐諧謔的進行曲音型。尖銳俏皮的高音像口哨般引領著笨拙滑稽的低音節奏。)

這之後莫裡康內又為一些西部片作了配樂,並引起了導演賽爾喬萊昂內的注意,從此開始了一段合作佳話。在萊昂內的電影製作過程中,莫裡康內從劇本創作初期就開始參與到音樂配樂當中,甚至萊昂內會在片場播放莫裡康內的音樂,並根據此來決定拍攝和剪輯的節奏,這在當時簡直是無法想像的。這樣的看重音樂也使得最後的配樂避免了成為畫面的附屬品或是註腳,而是與畫面平起平坐,達到一種和諧共生的狀態。如今看來,已無法確定究竟是萊昂內的電影成就了莫裡康內,亦或是莫裡康內的音樂成就了萊昂內,但可以肯定的是,萊昂內對莫裡康內充分的尊重和信任,讓莫裡康內充分發揮出自己的音樂天賦和實力,最後,音樂呈現出如同與馬上英雄共情馳騁荒漠戈壁一般的精彩與難忘。

奠定萊昂內影壇地位的是他先後導演的兩個三部曲——《鏢客三部曲》和《往事三部曲》,這兩個三部曲也將其配樂師莫裡康內的名字被世人銘記。

1964年推出的《鏢客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荒野大鏢客》中,莫裡康內便採用了十分新奇的樂器編配,除了有常規的小型管弦樂隊和男聲合唱,還大量採用吉他、口哨、排笛、皮鞭、鐵砧、鐘聲、小軍鼓和墨西哥小號等元素,使得樂曲具有粗獷的鄉土風情,描繪出雄姿豪邁的西部世界,嬉皮桀驁的口哨聲在荒誕滑稽的氣氛中又不失英雄主義色彩。

Titoli

(這首是《荒野大鏢客》最經典的主題曲,俏皮的哨聲勾勒出了英俊鏢客在黃昏騎馬而過的形象,持續的吉他節奏賦予了樂曲蓬勃熱血的西部風貌,馬鞭、鐘聲和鐵砧敲打的聲音與男聲低吼構成了立體化的聽覺效果)

第二年,萊昂內順勢推出了第二部《黃昏雙鏢客》,這一部更具悲情色彩。為了形成具有標誌性的系列作品,也再次發揮了小號蒼涼激昂的音色,莫裡康內沿用了《荒野大鏢客》的主旋律,但在萊昂內的要求下,之前使用的吉他換成了口簧琴。

(口簧琴,又稱「口弦」,是很最古老的樂器,流傳於蒙古、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回、滿洲、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納西、臺灣原住民、加拿大的愛斯基摩人、印地安、北歐拉普人、日本北海道艾伊奴等民族中。)

For a Few Dollars More

第1分6秒響起的口簧琴聲奏出具有彈跳感的持續音型,具有一種揶揄戲謔的腔調。接著口哨活潑地引出神槍手的主題,樂隊奏出策馬奔騰的節奏,伴以男聲喊唱聲與電子音效,音樂畫面在漸弱中奔向遠方。

1966年,「鏢客三部曲」的終結篇《黃金三鏢客》上映,故事情節設定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為了展現那個動蕩的時代背景,莫裡康內採用了更加具有印第安風情的器樂編配。口哨和小號依舊是這部影片配樂的主導元素,音樂在西部風情之外,還突出了戰爭的壓迫感和慘烈性:屍橫遍野的戰場、恐怖的酷刑和慘烈的爆炸。印第安笛、陶笛、加了磁性拾音器的電吉他、土狼的嚎叫聲、八音盒聲效以及人聲吟唱,在莫裡康內充滿想像力的編配下,展現出了絢麗壯美的音效。

(印第安笛(美國本土笛)是北美印第安人吹奏的原始的樂器,印第安笛有一個漂亮的、柔美、高頻的音調。)

Il Buono, Il Brutto, Il Cattivo

(片子的主題曲中保留了之前兩部中的一些標誌性元素,同時增強了電音在配樂中的比重,各種音效的有機疊加,有機地將影片中數個主題動機串聯起來。活潑的印第安笛與陶笛,與口哨、小號、鐘琴等器樂的組合非常奇妙。)

賽爾喬·萊昂內的「往事三部曲」,尤其是《美國往事》,代表了他一生創作的巔峰水平。吳宇森、昆汀、馬丁·斯科塞斯、約翰·卡朋特等許多導演都受其影響。莫裡康內為這三部影片,奉獻了數段令人難忘的傳奇旋律。

1968年上映的《西部往事》是他在西部題材的乘勝追擊之作,相比「鏢客三部曲」,《西部往事》的音樂是更加純粹的英雄浪漫主義。莫裡康內摒棄了口哨、皮鞭、獸鳴、小號、吉他等元素,將主人公的標誌性道具「口琴」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莫裡康內聲稱這首浪漫悽美的主題旋律,靈感源自一首樸實的練習曲。伴隨著鐵砧發出的月光般透著涼意的前奏,樂隊和人聲溫暖地搖曳吟唱,穿透靈魂般的歌聲與弦樂隊交織成一股直抵人心的力量,在極高的音域盤旋翱翔。)

如果說之前的四部西部題材的影片,尚有一些通俗娛樂的性質,那麼《革命往事》則無疑是一部真正嚴肅的、殘酷的、具有深刻現實批判意義的影片。在這部電影中,莫裡康內將更多不同種類的樂器有機地融入到影片配樂當中,為影片帶來更多維度的精彩聽覺體驗。

Marcia Degli Accattoni

(萊昂內將這首曲子取名為《乞丐進行曲》,蛙鳴聲、小軍鼓、斑鳩琴、豎笛和倍低音管樂奏出一種烏合之眾的滑稽曲調,配合搶銀行的那段荒唐戲。曲子中幽默地引用了莫扎特的那首著名的弦樂小夜曲的旋律。)

《美國往事》是萊昂內首部非西部題材的影片,他花了13年才完成這部電影。在電影開機之前莫裡康內就已經完成全部的作曲工作,而且創作了高達20首的主題任導演挑選,萊昂內聽著配樂來到現場拍攝,並在電影的4個小時中高頻次地反覆使用了其中一些曲子。

Deborah's Theme

(這首《黛博拉之歌》即是本文開頭所提到的那首,也是影片中最膾炙人口的曲子。這段唯美的、悲哀的曲調,象徵著愛情與夢想的消逝,被歲月滌蕩後物是人非的悲哀。在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中,也借用了這段旋律。)

莫裡康內曾表示,在他合作過的諸多導演當中,除了萊昂內對他而言算是至親之人以外,還有一位是義大利導演託納多雷。在莫裡康內看來,託納多雷是一位非常棒的合作夥伴,他勤懇、謙遜,善於溝通,不僅在電影藝術方面才華橫溢,而且有較高的音樂修養。就像伍迪·艾倫一樣,託納多雷會吹單簧管,很多時候會直接參與到電影音樂的修改中,並提出非常專業且有創意的建議。從第一次合作《天堂電影院》起,莫裡康內就與他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託納多雷之後的幾乎每部影片都會找莫裡康內合作,他們之間最為傳唱的作品便是被稱為時空三部曲的《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和《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當製片人拿著《天堂電影院》的劇本找到莫裡康內時,他是拒絕的,因為他當時正準備為簡·方達和格裡高利·派克演的一部片子配樂。但在製片人的一再堅持下,莫裡康內讀完了劇本,立刻被這溫暖的故事迷住了,隨即推掉了簡·方達的委約。這部影片中的「愛情主題」等多首配樂,如今已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大名曲。

First Youth

(一開頭猶如蜻蜓點水般的輕盈、簡潔的八音盒音效既帶出了年少時的夢幻和美好,也為之後大雨傾盆做了鋪墊,高潮曲段以柔和的薩克斯風,猶如乾旱後的柔和淋雨,酣暢、感人,之後加入的管樂猶如零碎的水滴,讓人沐浴在樂曲中,不肯醒來。)

十年後推出的《海上鋼琴師》在義大利上映,與同年攬下了11座奧斯卡小金人的《鐵達尼號》相似,都是以故人追溯往昔的回憶視角展開敘述的,畫面在當下與記憶場景之間交替推進。

Playing Love

(一段躁動的即興演奏後,男主人公望見了窗外淳樸的少女,第一次感受到了愛情的心動,手指跟隨著內心的悸動與海浪的起伏奏起這段感人的旋律。)

在2000年推出的時空三部曲最後一部《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配樂中,莫裡康內採用了許多西西里風格的音樂元素,尤其是馬蓮娜每次走上街頭的那段音樂,每次出現都會有細微的變化,生動描繪出她孤傲優雅的步態,和街頭眾人的可笑、可憎的模樣。

Malena

(這段純潔的、充滿善意的旋律,是瑪蓮娜的主題,它代表了小男孩眼中那個可憐的、倍受侮辱的、生活艱辛的美麗寡婦的形象,每次在小奶孩偷窺到瑪蓮娜風華之下那令人心酸的面貌時,這首曲子就會響起。)

除了著名的「時空三部曲」外,莫裡康內還為託納多雷創作過非常多傑出的電影音樂。託納多雷給了他非常充足的空間去自由發揮,莫裡康內也因此盡情施展出了在十二音序列、不和諧音、後現代風格等方面的作曲探索。

此外,莫裡康內與鬼才昆汀塔倫蒂諾之間的逸事亦為人所津津樂道。眾所周知,昆汀塔倫蒂諾是莫裡康內的忠實粉絲,他曾公開表示自己家裡收藏最多的音樂CD就是莫裡康內的專輯,而他也曾多次將莫裡康內以往所寫的一些配樂放到自己的作品中充當背景音樂,這一點被老爺子知道後大為不滿,公開批評「昆汀選音樂缺乏一致性,沒有任何導演會那麼做」,因此後來昆汀多次邀請其為他的作品配樂都被老爺子果斷的拒絕了。直到2015年,昆汀拍攝《八惡人》再次邀請老爺子為其新作配樂,在遭到拒絕後,昆汀仍不放棄,專門把劇本翻譯成義大利文給莫裡康內寄過去,終於,莫裡康內被這份誠心以及足夠優秀的劇本故事打動了,願意出面為其配樂,。在莫裡康內的親自加持下,這一次昆汀的電影如虎添翼,不僅做到了音畫上的水乳交融,還做到了敘事中的連貫統一,音樂世界與故事世界一樣縝密完整。而這次的合作也讓老爺子生平第一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配樂獎,最終促成了又一段佳話。

II Buono il Brutto il Cattivo

(莫裡康尼為這部電影寫的開場曲中,完全拋棄之前為西部片常用的配樂手法,以不斷反覆的巴松管和低音號演奏出的一種十分不協和的音調,為影片奠定一種類似驚悚懸疑片的不祥氣氛和十分情緒化、氛圍化的音樂整體,傳達出劇本裡那種憤怒、絕望和諷刺的感覺。音樂後半部分引入鈸等金屬樂器製造出的高音與續行的低音部分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更加凸顯了怪誕的氣氛。)

除以上列舉的老爺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外,還有一部電影配樂不得不提,那就是他為影片《戰火浮生》創作的配樂。在這部作品當中,他關心的是如何在音樂上將印第安文化,基督教傳教士文化,通過主人公的雙簧管作為紐帶,完成這三種因素在精神上的結合。

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

(他選擇了義大利文藝復興作曲家帕萊斯特裡納無伴奏合唱的寫法,作為教會音樂的代表元素;在雙簧管的旋律創作上選擇了文藝復興時期象徵性的四度和五度音程,最後在這兩者的基礎上,加入印第安音樂元素。影片中一直都是兩種元素成對出現,一直到了最終影片的高潮,他才讓這三種元素相遇——這正是他要的在音樂中的邏輯性,完整性與精神上的寄託。這不僅僅滿足於一種情感上的自我陶醉,而是在技術性和藝術性中的一種苛刻要求。)

除此之外,莫裡康尼還有很多經典作品,但由於篇幅所限,在此只列舉其中一些,不再一一展開贅述。

其他

《天堂之日》

《越戰創傷》

《鐵面無私》

《嘉麗法夫人》

《阿爾及爾之戰》

《對一個不容懷疑的公民的調查》

莫裡康內曾坦言,他也有一些遺憾。出於各種原因,他錯失了為庫布裡克的《發條橙》、貝託魯奇的《末代皇帝》、馬力克的《細細的紅線》等偉大影片配樂的機會。但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人們只知道他是一位電影作曲家,而不知道他真正的夢想,是成為像布列茲、施託克豪森這樣的獨立作曲家。莫裡康內總強調自己是音樂家而並非電影音樂家,他擅長傳統的管弦樂配樂,卻也常常使用義大利歌劇,他認為那代表了他對故土的某種情懷和情結。

在莫裡康內死訊公布後不久,義大利總理朱塞佩·孔特發推特表示悼念,「我們永遠會懷著無上的感激,記住埃尼奧·莫裡康內大師的藝術精神。這樣的精神讓我們做夢,感到興奮,這些令人銘記的樂符,會在音樂和電影的歷史中永垂不朽。」

正如他為《戰火浮生》創作的《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曲名那樣,他的音樂,讓人間宛若天堂。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我,埃尼奧·莫裡康內,已經故去。」
    ‍ ‍「我,埃尼奧·莫裡康內,已經故去。我以這樣的方式向我所有或親近或疏遠的朋友們懷著深情道別。」 7月6日,著名電影配樂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辭世,他的訣別信也隨後公布於世。
  • 他的職業生涯就是半部電影史 紀念配樂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
    時光網訊 昨日,一代配樂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永遠離開了我們。這個世界不知又少了多少動人的旋律。  在鏢客三部曲中,埃尼奧·莫裡康內正式奠定了他日後在電影配樂方面的整體風格。觀眾記住不單單是瀟灑的抽著紙菸拔槍怒射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還有埃尼奧·莫裡康內為其製作的獨樹一幟的配樂。伴隨著碧血黃沙的寥寥落漠,小號與口哨交相輝映,此曲一出,幾乎成為了西部片標誌性音樂,往後可以在無數的西部片裡聽到類似的音樂,埃尼奧·莫裡康內對電影業界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 義大利作曲家埃尼奧·莫裡康內逝世:「每種類型的音樂都是社會的一...
    2007年,奧斯卡為莫裡康內頒發「終身成就獎」,到2016年,昆汀·塔倫提諾的《八惡人》更是為他贏得了奧斯卡最佳配樂獎。莫裡康內生於1928年,12歲進入音樂學院成為小號手。從那個時候起,他就經常參加電影配樂的錄音。二戰以後,他發現,義大利的電影工業雖然發展很快,但那些新現實主義電影在配樂上卻令人失望。
  • 莫裡康內自我定位 首先是音樂作曲家
    義大利電影配樂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上周在羅馬摔傷了髖部,7月6日因併發症而離世,享年91歲。據後浪出版公司透露,《莫裡康內:50年一瞬的魔幻時刻》一書在抓緊加印中,傳記片《50年一瞬間的魔幻時刻》也計劃於今年上映。
  • 埃尼奧·莫裡康內往事:沒給《發條橙》配樂,我感到遺憾
    得知莫裡康內去世的消息,導演王家衛在微博分享莫裡康內配樂的電影《一代宗師》的海報,並發文悼念:「往事長存,心中有過。」莫裡康內與王家衛今天,我們謹以此文紀念莫裡康內。這篇訪談節選自義大利作家安東尼奧·蒙達撰寫的莫裡康內傳記《莫裡康內》,該書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於2016年出版。
  • 電影頻道播出《西部往事》 紀念作曲家莫裡康內
    1905電影網專稿 剛剛進入7月時,義大利作曲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的突然去世,讓全球影迷為之哀慟。對普通觀眾而言,埃尼奧·莫裡康內這個名字聽上去會有點陌生,但是他的配樂作品,你一定聽過。因為他的產量,作品的辨識度,以及引用率都太高了。僅《西部往事》裡的樂曲就曾被5部電影引用,包括李小龍的《猛龍過江》、約翰尼·德普的《加勒比海盜3》。還有中國影迷最為熟悉的《美國往事》裡黛博拉主題的配樂,被王家衛用在了《一代宗師》結尾。
  • 紀念|莫裡康內的音樂不僅是電影的一部分,它就是經典本身
    莫裡康內。在電影世界裡,聚光燈的焦點總是集中於演員身上。即便是名垂青史的影片,除了統籌全局的導演及妙筆生花的編劇之外,多數幕後工作人員往往淪為無名英雄。這其中,也包括了電影配樂。由喜劇開啟的配樂生涯埃尼奧·莫裡康內1928年11月10日生於臺伯河畔一個音樂人之家,是家中老大,下面還有三個妹妹。父親馬裡奧(Mario)吹得一手精妙的爵士小號,還擅長多種樂器,在小莫裡康內才六歲的時候,就試圖教他識讀小提琴樂譜。
  • 莫裡康內:希望能在音樂史上有一個小小的位置
    埃尼歐·莫裡康內(Ennio Morricone)義大利作曲家,生於羅馬,曾為超過500部的電影電視寫過配樂。2007年他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成為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作曲家。他獲得兩次葛萊美獎,兩次金球獎,五次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等多項音樂獎項。
  • 迷笛福利|珊蔻與梁奕源;重中之重;Deafheaven
    概 覽 ● 珊蔻·娜赤婭克與梁奕源二重奏音樂會● 重中之重3.0● Deafheaven2019巡演「珊蔻·娜赤婭克與梁奕源二重奏音樂會」近年在年輕聽眾群裡粉絲暴增的珊蔻在國內各音樂場景裡露臉也越加頻繁,特別是今年Sainkho Kosmos在國內多個城市亮相後,被眾多觀眾嘆為「一生必看的現場
  • 莫裡康內經典配樂作品 莫裡康內這十首代表作歌曲不容錯過
    莫裡康內經典配樂作品 莫裡康內這十首代表作歌曲不容錯過  愛電影的人,心裡都有一張埃尼奧·莫裡康內的歌單。我們或因電影注意到他的音樂,或因音樂更沉浸於電影。  一個甲子的職業生涯,500多部電影配樂還不是莫裡康內的全部。他謙稱自己不算最勤奮的作曲家,但從古典、爵士,到實驗、搖滾、民謠、即興,浩瀚作品,無所不包。
  • Eric Clapton: Tears in heaven
    Would you know my nameIf I saw you in heavenWould you be the sameIf I saw you in heaven>I must be strong and carry onBecause I know I don’t belong here in heavenWould you hold my handIf I saw you in heavenWould you help me standIf I saw you in heaven
  • 【視頻】第55屆格萊美最佳當代基督教音樂歌曲之:以色列-霍頓《你...
    今年繼續評出最佳靈樂/當代基督教音樂表演、最佳靈樂歌曲、最佳當代基督教音樂歌曲、最佳傳統靈樂專輯、最佳當代基督教音樂專輯五個大獎。(視頻播放可按此)英文歌詞如下:Who is like You Lord in all the earthMatchless love and beauty, endless worthNothing in this world will satisfyJesus You’re the cup that won’t run dry
  • 馬友友演奏《天堂電影院》配樂憶莫裡康內,二人曾合作多次
    7月7日,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在網絡上發布了一段《天堂電影院》的配樂《Love Theme》的片段,以此悼念為該片配樂的義大利作曲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他在社交平臺配文:「我永遠也不會忘記莫裡康內將音樂描述為『能量、空間和時間』這或許是我聽過的對音樂最簡潔精確的描述了。我們將十分想念他。」
  • 電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音樂裡藏了哪些秘密?
    電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描寫了一段炎炎夏日裡的青春,改編自作家安德烈·阿西曼的同名小說,故事發生在1983年夏天義大利北部的某個地方,講述了17歲少年埃裡奧(提莫西·查拉梅飾)愛上來訪研究生奧利弗(艾米·漢莫飾)的故事。
  • LEAD 立德人物|埃尼奧莫裡康內,他讓觀眾知道耳朵的重要
    埃尼奧·莫裡康內,義大利電影配樂大師,歐洲電影音樂巨人,與尼諾·羅塔並譽為「歐洲電影音樂領航者」。1928年生於羅馬,畢業於著名的聖切契裡亞音樂學院,迄今為止已經參與製作了各國電影配樂作品400多部,是義大利最多產、最有建樹的作曲家。
  • 配樂大師莫裡康內走進「天堂電影院」:20部電影回顧傳奇一生
    當人們聽到萊昂1966年電影《黃金三鏢客》中的音樂旋律時,一部西部電影隨即無意識地進入我們的腦海。還不僅僅是電影中的一個元素,莫裡康內的音樂也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萊昂這套《鏢客三部曲》系列片中扮演的男主角一樣,成了影片中的一個重要角色。畢業於義大利一所音樂學院之後,莫裡康內為RAI(義大利國家廣播頻道)工作,在通俗和淵博的雙重世界裡創作作品。
  • 「我,莫裡康內,去世了」|百家故事
    莫裡康內出生在一個愛好音樂的家庭,父親是職業小號手,他六歲就學會了認譜號,會一邊聽收音機裡韋伯的歌劇,一邊試著記譜。他在音樂學院主修和聲與作曲。三十歲那年,他寫出了自己第一部協奏曲,他帶領管弦樂團精心準備了一整年,演奏會很成功,問題出在了報酬上。他最終拿到的酬勞是六萬裡拉,折合到現在大約500歐元。也就是說,活成一個嚴肅音樂家,年薪500歐元。
  • 莫裡康內逝世 | 梁文道:電影終結之處,音樂開始了
    電影音樂最早的出現,竟然是為了……就電影發展史而言,音樂其實要比人的聲音更先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知道,電影最早是以默片的形式出現,在那個年代默片的放映,由於現場放映機的噪音非常大,為了想辦法遮蓋噪音,於是在現場,電影院會請樂隊現場彈奏一些音樂,以掩蓋電影放映機所發出的噪音,這就是最早電影音樂的由來。
  • 義大利音樂大師傳記片2020公映 王家衛擔任監製
    《50年一瞬間的魔幻時刻》(暫譯)聚焦義大利音樂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由著名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編劇並執導,聚焦義大利音樂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的傳記電影《50年一瞬間的魔幻時刻在影片製作期間﹐導演託納多雷訪問70餘位世界頂級電影、音樂大師。其中便包含與莫裡康內合作過的王家衛、昆汀·塔倫蒂諾、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及布魯斯·斯普林斯汀等。託納多雷說: 「我希望這部紀錄片不僅可以向世界各地熱愛埃尼奧音樂的觀眾們展現埃尼奧的人生,而且通過他作曲的電影片段,讓所有觀眾都愛上這位20世紀首屈一指,廣為人熱愛的音樂家。」
  • 義大利作曲家莫裡康內的斜杠人生:下棋有點像作曲
    義大利作曲家莫裡康內本周離世的消息傳來,令許多電影音樂愛好者唏噓。樂迷卻不知道,莫裡康內也是名斜槓藝術家,除了音樂人的身份,他還是位西洋棋好手,師從過多位西洋棋特級大師,與卡斯帕羅夫、卡爾波夫、小波爾加等世界冠軍切磋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