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裡康內逝世 | 梁文道:電影終結之處,音樂開始了

2020-11-23 澎湃新聞

原創 梁文道 看理想 來自專輯八分

一周前(7月6日),義大利作曲家埃尼奧·莫裡康內(Ennio Morricone)因病與世長辭,享年91歲。

他的離世並沒有引起中文媒體或社交網絡過多的關注。作為電影配樂大師的身份而聞名於世,他的名字更多時候被隱匿在了電影的名字之後——

《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美國往事》《西部往事》《八惡人》《洛麗塔》《荒野大鏢客》……他一生譜寫過幾百部電影音樂作品,或多或少你都曾聽過一二。

希望今後我們記住這些電影音樂大師,不僅僅是因為電影,也能為了音樂本身。

因為這些音樂——能夠獨立於電影而存在,具有自己的生命。

講述 | 梁文道

來源 | 看理想·八分

(文字經刪減編輯)

1.

電影音樂,不只是「配」角

有名的電影主題音樂,幾乎都有個共同特點——「先聞其聲,後見其人」。許多電影音樂的知名程度,甚至超越電影本身。

很多時候,你可能還沒看過這部電影,就先聽到它的音樂。或者看過了這部電影,它的音樂從此留在你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電影音樂成了電影的印章,成了電影的籤名。

我們常常說電影是種影像藝術,但是很多時候,經典的電影音樂卻成了一部電影最能夠讓人記住的一個物質或象徵。

那麼,為什麼這些電影音樂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好像獨立於電影之外有了自己的生命,但同時又把整部電影的一些形象,甚至幾個鐘頭的篇幅濃縮在短短的幾分鐘旋律之中,從此之後深深印刻在你的腦海裡?

《美國往事》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是至少可以從這一點來說,電影音樂絕不只是平常我們提到它時所謂的「電影配樂」這麼簡單。

請注意,當我們在談電影配樂的時候,「配」字似乎意味著,音樂僅僅是配合這部電影,它只是個配角。似乎電影音樂大部分時候在我們心目中,它純粹是為了配合電影,而電影像是一個純影像的存在,視覺影像才是主體,音樂只是為了錦上添花。

但是你知道嗎?電影音樂,幾乎是從最早有電影開始,就已經存在了,比人聲的出現還要早。

2.

電影音樂最早的出現,竟然是為了……

就電影發展史而言,音樂其實要比人的聲音更先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知道,電影最早是以默片的形式出現,在那個年代默片的放映,由於現場放映機的噪音非常大,為了想辦法遮蓋噪音,於是在現場,電影院會請樂隊現場彈奏一些音樂,以掩蓋電影放映機所發出的噪音,這就是最早電影音樂的由來。

今天的電影音樂已經是電影有機內在的一部分,但是在默片的年代,音樂和電影幾乎是分開的兩碼事兒。

最早的電影觀影經驗非常獨特,它一方面並不完全是一場現場演出,因為電影畢竟都是事先製作好,投影在屏幕上,但是另一方面卻仍然保留了現場演出的元素,那就是配以現場演奏的電影配樂。

因為每一次現場演出的這些樂隊、演奏者都不一樣,他們演奏的風格也不盡相同,而且他們幾乎可以隨性演出,讓當時的電影觀影產生了一種很奇特的效果——有時候誇張到,明明電影畫面上是一段很悲慘的情節,但臺下鋼琴演奏者彈出來的卻是非常輕快甜美的旋律。

所以後來大家都認為這樣下去不行,需要規範一下,這才開始有人認真譜曲,想辦法讓這些現場演奏的音樂家能有一個相對統一的電影配樂,讓音樂和電影畫面,至少在節奏上、情緒上都是儘可能的同步。

於是,這才有了今天我們所熟知的電影音樂,即專門為了一部電影所譜寫的音樂。

3.

默片時代,生猛淳樸的創作活力

說到默片,其實默片非常有趣,不要以為它只是一種老古董般的存在。如果你仔細回看默片時代的電影,會發現它們其實有一種很強烈的藝術創作與先鋒實驗的精神和態度。

這就是為什麼最早當電影有聲音、聲效開始出現之後,引起了很大的爭論。當時人們認為,電影應該是一種運動的影像的藝術,這才是電影作為一門藝術的本質。

如果今天為它加上了聲音,電影裡的角色說話了,電影就變成是一個對真實生活的模仿或者對戲劇的模仿,也就失去了自己獨特的色彩與定位了,這將使得電影不再是藝術了。

關於這一點,看理想App上最後一講,就回到了電影的默片時代。為什麼在最後一集要回過頭去看電影的童年時代?其實,就是想讓我們一起去重溫默片時代,那種電影裡所存在的一種很猛烈、很少年、很淳樸的創作活力。

賈樟柯在節目的最後說了一句話,他說:「默片時期的電影實驗,為電影提供了包括敘事在內的不同的電影可能性,那是電影活潑而純真的年代。這讓我常常回望那個時代,並且有時候也會傷感,就好像一個已經『油膩』的中年人,回首來時路一樣。」

這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電影有聲化之後,我必須坦白說,有些時候的確讓電影本身變得「油膩」了。為什麼這麼說?聽我慢慢解釋。

4.

電影無法失去音樂

先來舉一個不「油膩」的經典案例,大導演希區柯克在他的名作《驚魂記》裡有一幕「浴室謀殺案」,這一場面也被認為是電影史上的經典畫面之一。而對於做電影音樂或者關心電影音樂的人來說,這一幕一樣非常厲害,因為如果把這一幕的所有音樂元素拿掉,你會發現這個場面完全不再是一回事。

這整段音樂其實就只有兩個音符,但是由這兩個音符所構成的音樂完全成了這一幕影像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發現,今天的電影配樂被稱作「配」樂,第一個問題就在於——我們忽略了一點,很多時候電影無法失去音樂。電影音樂在電影裡所起到的作用太大了。

以好萊塢商業電影的經典講法來說,電影音樂至少要發揮兩大作用:第一個作用就是,要給出一定的動機(motive);第二個作用就是,要給一個主題(theme)。

其實這都是很歌劇化的概念,最早的電影音樂確實是模仿了歌劇的一些結構,如果你聽古典音樂歌劇的話,就知道在歌劇裡面,特別是華格納(Richard Wagner)之後,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角色會專門為他/她寫一段音樂。

這段音樂每次出現,我們就知道是與這個人物有關,之後在整部劇裡,這段音樂還會不斷變形、不斷變奏,來彰顯這個人物在不同場景裡所經歷的外在的變化以及內心的某種回應。

音樂給出動機最經典的例子是什麼?你可能想不到,是《大白鯊》裡鯊魚要來那個時刻。這段音樂由著名的電影音樂作曲家約翰·威廉士(John Williams)創作,也是圍繞很簡單的幾個音符展開,每次聽到那個聲音,你就知道鯊魚要來了。

那麼,主題是什麼?主題往往就是這些「動機」再發展,成為了一段完整的小旋律,這個旋律如果因為是配合主角,如果它能夠在電影裡面從頭到尾的貫穿,不斷演變,最後可能形成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主題,這些就成了電影的一個籤名。

5.

電影音樂的獨特作用

除此之外,在好萊塢的商業電影模式下,包括現在受好萊塢影響的全球商業電影裡,電影音樂還具有什麼作用?比如,提示時空,提醒時間。

什麼叫「提示時空」?如果電影裡主角忽然來到了巴黎,這時候配樂上來上一段巴黎香頌,你就意識到這是來到巴黎了。

電影音樂也還可以提醒時間,比如剛才提到的賈樟柯,如果你常看他的電影,會注意到他也是一個非常擅長使用音樂的人。他的電影裡時常出現大量的當年的香港流行音樂,這些曲子在電影裡所發揮的作用也是非常有意思,非常微妙的。

當電影配樂響起80年代的粵語歌曲,你就知道他要告訴我們這個鏡頭可能是回到80年代了,又或者這些人物,他們是屬於80年代的過來人。

這類音樂往往都是在提醒我們看到這個畫面的時間性。包括很多時候,音樂能夠代替臺詞。

比如,一個演員在畫面上是沉默的,但是音樂來了,這個音樂非常激昂,儘管演員可能面無表情,一句話沒說,你卻能通過音樂感受到他的心潮澎湃,那種內心的情感狀態。

還有的時候,可能演員的演技不行,音樂卻能幫助他們提升演技。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覺得這一段好感人,好像是因為演員演得好,這其實是一種幻覺,如果關掉背景音樂,你就知道,是那個背景音樂讓他顯得更好。

在這種情況下,代替臺詞也好,表達內心也好,或者是為演員的表演助力也好,這些電影音樂都從主題、動機變成了要幫助電影人物發掘其內在的情感層面,把他的內在情緒通過另一個層次、另一種媒介上表達出來,這是現在電影一種很常見的做法。

此外,當然還有在譬如動作片、武打片裡的一種音樂,用電影配樂的一個專有名詞來說,就是hit point(撞擊點,或譯擊中點),指的就是在電影裡,音樂的節奏和重拍和人物的動作是完美配合的。

《臥虎藏龍》

這種音樂節奏與畫面所呈現的某些情節需要完美配合的,在電影音樂中也有一種對應的作曲原理說法,英文叫做「Mickey Mousing」。

何謂Mickey Mousing?「像米老鼠一樣來寫音樂」,其實指的是,比如米老鼠這樣的動畫片裡,音樂會隨著角色的動作來進行,米奇往上走的時候,音樂也是往上行的,如果米奇嘟嚕嚕滾下去,音樂也要隨之顛簸往下。

與此同時,音樂還能夠起到引導劇情、暗示劇情的作用。比如當我們看一部電影,畫面一開始,主題音樂很悠揚很平和,但是裡面暗藏一些隱隱約約的不安感,其實它就在暗示觀眾,接下來這個電影你得小心點,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那樣平和安詳,這種手法經常在恐怖片裡出現。

電影音樂還能有什麼作用呢?就是如果導演在剪輯片子的時候發現轉場有問題、銜接不暢,這時候也可以依靠音樂來貫穿兩個不同的場景,中間可能稍加變化,觀眾就知道,雖然這是兩個不同的場景,其實背後假設的那種情緒或者情節是一致的。

6.

電影音樂,只是缺乏自身獨立性的音樂嗎?

前面說了這麼多,你可能也發現了,目前大部分商業片都依據了這些手法來處理電影音樂。

在這種情況下,這些音樂的的確確都成為了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不可或缺到一個程度,即便演員不行,導演不行,編劇不行的時候,都可能可以靠著音樂來加強一把,強化效果。

這有點類似於做菜,因為菜沒做好,就要靠味精來提味,或者菜還不錯,但是為了讓食客們加深印象,一口下去就覺得好吃、味道鮮明,也要猛下味精。

在這些情況下,電影配樂固然重要,但它還真的成了配樂,就是「味精」,一味電影的「調味劑」而已。

今天幾乎所有的主流商業電影、電視劇都存在這種情況,也就讓我感受到剛才引述賈樟柯導演所說的那種「油膩」。當然,他所說的「油膩」並不是指這個意思,但是我在這個情況上卻發現了這種油膩感,也不免讓人重新想起以前的默片,清爽得仿佛一碗白粥或者清湯掛麵。

因此,一些音樂愛好者或者嚴肅音樂人,對於電影音樂總是帶著一種奇怪的眼光,會認為電影音樂只是一種缺乏自身獨立性的音樂。它是電影的一部分,但不能夠被當成嚴肅音樂的一部分。

很多人都持有這種想法,所以今天有些作曲家,他的電影音樂寫得很好,但是卻往往遭到不公平的看待,就因為他最著名或最主要的創作都與電影相關,比如我們開頭就提到的莫裡康內,以及約翰·威廉士。

莫裡康內,圖源網絡

7.

電影音樂,也可以是獨立的生命體

可是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電影音樂都是先有電影才有配樂的。很多導演,其實是腦海裡先有了這段音樂,他在構思場景畫面的時候,先想到了一段音樂,再用音樂去演繹一段畫面出來,主次是反過來的。

為什麼有的時候電影影像和音樂會那麼天衣無縫,比如庫布裡克的名作《2001太空漫遊》裡用《藍色多瑙河》來作為配樂,就是因為很多導演對音樂很敏感,或者很感興趣,在創作的時候會先想好音樂上的需要。有的時候甚至是反過來,作曲家先交音樂,導演再按照音樂素材來拍電影。或者是導演的腦海中早就有了音樂,再專門為音樂譜寫出一段畫面來。

華人世界裡最有名的例子大概就是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其中用了日本作曲家梅林茂(Shigeru Umebayashi)原來為另一部電影譜寫的曲子Yumeji's Theme。

《花樣年華》

現在這段音樂一響起,我們的腦海中大概就會浮現張曼玉穿著旗袍,婀娜多姿地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後巷的樓梯上走著,與她擦肩而過的是西裝筆挺的梁朝偉,步伐都踩著華爾茲的節奏。

為什麼這段音樂和畫面能讓我們記憶那麼清楚?就是因為王家衛是為了這段音樂,而拍出了這段場景,先有音樂再有了畫面。

也有些導演會一開始就和作曲家說好,需要什麼樣的音樂,大概會呈現什麼樣的畫面,最經典的就是莫裡康內。

莫裡康內與他合作的大導演,比如賽爾喬·萊昂內(Sergio Leone),他們好幾部經典電影裡的一些最重要的場景,其實都是莫裡康內先做好了音樂給到導演,導演再依據音樂來拍攝。

莫裡康內與萊昂內合作部分作品

這些情況之下,電影音樂就不再只是配樂了,音樂也變得沒那麼像「味精」了,音樂成了一個獨立的生命體。即便單獨拿出來聽,你也會覺得非常悅耳,非常經典。

我們今天所記住的那些很偉大的電影音樂家,比如約翰·威廉士,比如莫裡康內,我們之所以記住他們,熟知他們,就是因為他們的音樂都具備了這種素質——能夠獨立於電影而存在,具有自己的生命。

電影與音樂的相互作用,不同導演有著自己不同的理解,有的時候,這不僅僅是一種個人審美趣味上的選擇,甚至可以深刻到一個最基本的哲理層次上,美學層次上的一種判斷。

法國大導演布列松(Robert Bresson)有句名言,他說,影像和聲音不應互相協調,反而應該「接力」。

想要理解這句話,可以去看看他的作品。不像前面提及的典型好萊塢商業片使用音樂的做法,那種方法,就是音樂和影像互相幫忙、互相協調了。在布列松的作品裡,影像和聲音是接力的運作方式,有時候影像到了這,聲音隨之響起的時候,你會感覺到音樂似乎代替了影像,要做一些事情。這也是一種很特別的處理方法。

而今天,幾乎每一部電影結束的時候,總會有音樂響起——電影的終結之處,音樂開始了。

最後,想為你送上莫裡康內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就是他為電影《教會》所創作的一首曲子《Gabriel’s Oboe》。

這是一首非常動人的曲子,1987年他憑藉這首電影音樂提名奧斯卡,在音樂評論界獲獎呼聲很高,最終卻意外敗給了爵士樂大師赫比·漢考克(Herbie Hancock)配樂的《夜未央》('Round Midnight),這也被認為是奧斯卡電影音樂史上最大的錯誤之一。

現在讓我們來聽聽看,以此紀念這位不世出的大師。

文字內容有大量刪減編輯

完整內容請至看理想App收聽音頻節目

原標題:《莫裡康內逝世 | 梁文道:電影終結之處,音樂開始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莫裡康內自我定位 首先是音樂作曲家
    訪談中,莫裡康內毫不掩飾自己的好惡,更不避諱敏感話題,坦誠陳述了很多不為外人所知的珍貴回憶以及電影界重要人物的逸聞趣事。在接受蒙達的採訪時,莫裡康內表示,父親對自己一生有非常大的影響,無論是最初的啟發或經驗分享都讓自己受益。七年級考試結束後,莫裡康內開始跟彼得拉西學習。
  • 紀念|莫裡康內的音樂不僅是電影的一部分,它就是經典本身
    為了能讓家人過得寬裕些,馬裡奧在樂團演出之餘,還要去不同的夜總會串場,並且忙於幫電影演奏背景音樂的工作。可以說,莫裡康內之所以走上音樂之路,走上電影配樂之路,與父親有莫大的關聯。而他的母親麗貝拉(Libera)來自一個信仰無政府主義的家庭。或許正是這個原因,莫裡康內在政治上自認是溫和的左派,曾經為義大利的中左翼政黨寫過競選歌曲。據他本人描述,父親「非常嚴厲」,而母親則「很溫柔」。
  • 電影頻道播出《西部往事》 紀念作曲家莫裡康內
    王家衛選用了莫裡康內於1966年為義大利電影《教我如何愛上你》創作的插曲《La Donna Romantica》。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長大的莫裡康內,用兩年的時間修完音樂學院四年的課程。,差點拒絕為他的《被解救的姜戈》配樂,後來兩人還是在《八惡人》時再次合作,莫裡康內更憑該片獲得第88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獎,結束自己51年的奧斯卡陪跑生涯。
  • 聽完莫裡康內的十大最佳電影原聲,才算了解他的一生
    我們可以在這些新演繹的版本中感受到音樂人對於莫裡康內的敬意,也能感受到莫裡康內在創作這些作品時的用意與心境...莫裡康內50多年的電影配樂生涯,共創作了500多部電影/電視劇配樂,以一己之力創造了電影不一樣的聲音。
  • 從《海上鋼琴師》到《一代宗師》,莫裡康內的中國往事
    王家衛執導的《一代宗師》,是莫裡康內留給華語影壇為數不多的記憶。影片中有兩段配樂出自莫裡康內之手,其中最經典的一段,出自影片後半段,宮二對葉問吐露心聲的對話:「我在最好的時候碰到你,是我的運氣,可惜我沒時間了。
  • 「我,莫裡康內,去世了」|百家故事
    莫裡康內的音樂服務於電影,第一要義就是易懂,它需要優先滿足導演的創作理念,配合電影畫面,與電影共存,輔助觀眾的理解。可就在這樣的工作中,他依然希望延續音樂實驗,這構成了他與世界溝通的錯位。來採訪他的記者往往是奔著通俗易懂來的,他卻總是渴望跟他們詳盡解釋對位法、不和諧音、小七和弦、調性音樂。對話往往在不理解中沉默轉向。
  • 莫裡康內經典配樂作品 莫裡康內這十首代表作歌曲不容錯過
    莫裡康內經典配樂作品 莫裡康內這十首代表作歌曲不容錯過  愛電影的人,心裡都有一張埃尼奧·莫裡康內的歌單。我們或因電影注意到他的音樂,或因音樂更沉浸於電影。  一個甲子的職業生涯,500多部電影配樂還不是莫裡康內的全部。他謙稱自己不算最勤奮的作曲家,但從古典、爵士,到實驗、搖滾、民謠、即興,浩瀚作品,無所不包。
  • 義大利作曲家莫裡康內的斜杠人生:下棋有點像作曲
    義大利作曲家莫裡康內本周離世的消息傳來,令許多電影音樂愛好者唏噓。樂迷卻不知道,莫裡康內也是名斜槓藝術家,除了音樂人的身份,他還是位西洋棋好手,師從過多位西洋棋特級大師,與卡斯帕羅夫、卡爾波夫、小波爾加等世界冠軍切磋棋藝。
  • 馬友友演奏《天堂電影院》配樂憶莫裡康內,二人曾合作多次
    馬友友與莫裡康內的友誼是一段佳話,二人深厚的交情始於2001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臺演奏奧斯卡得獎音樂作品《臥虎藏龍》的馬友友與憑藉《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配樂入圍最佳配樂獎的莫裡康內首次結緣。2004年,馬友友發布了一張名為《馬友友的電影琴緣》的大提琴專輯,專輯收錄了《海上鋼琴師》、《天堂電影院》、《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教會》、《黃金三鏢客》等莫裡康內的著名配樂作品。當時在接受外媒採訪時,馬友友說道,「製作這張專輯的靈感來源或許就是始於那次奧斯卡頒獎典禮……生命是很短暫的。我很想與他(莫裡康內)再次會面。」
  • LEAD 立德人物|埃尼奧莫裡康內,他讓觀眾知道耳朵的重要
    埃尼奧·莫裡康內,義大利電影配樂大師,歐洲電影音樂巨人,與尼諾·羅塔並譽為「歐洲電影音樂領航者」。1928年生於羅馬,畢業於著名的聖切契裡亞音樂學院,迄今為止已經參與製作了各國電影配樂作品400多部,是義大利最多產、最有建樹的作曲家。
  • 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走進埃裡奧·莫裡康內的音樂世界
    莫裡康內一生為500多部電影創作過配樂,留下的經典數不勝數,由於篇幅有限,在此大致回顧一下這位音樂靈魂詩人的一生和他的代表作。莫裡康內第一次展現出他在音樂方面過人的作曲天賦是在他6歲的時候,到了12歲時,他用6個月的時間,便完成了一項為期4年的音樂學習項目,18歲時,他獲得了音樂學院的學位證書,繼續鑽研古典音樂。義大利新古典樂作曲大師,戈弗雷多·彼得拉西,是莫裡康內學生時代最重要的藝術導師之一。戈弗雷多·彼得拉西在音樂的構思布局和創作技巧方面,令莫裡康內深受啟發。
  • 莫裡康內:希望能在音樂史上有一個小小的位置
    埃尼歐·莫裡康內(Ennio Morricone)義大利作曲家,生於羅馬,曾為超過500部的電影電視寫過配樂。2007年他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成為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作曲家。他獲得兩次葛萊美獎,兩次金球獎,五次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等多項音樂獎項。
  • 義大利作曲家埃尼奧·莫裡康內逝世:「每種類型的音樂都是社會的一...
    義大利作曲家埃尼奧·莫裡康內(Ennio Morricone)上周摔傷了股骨,因併發症於6日在羅馬逝世。也許你對這個名字不太熟悉,但《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海上鋼琴師》《天堂電影院》等等你可能熟知的經典電影都是由他操刀配樂。作為義大利最多產的音樂家,莫裡康內參與了400多部電影的配樂。
  • 他的職業生涯就是半部電影史 紀念配樂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
    作為義大利音樂人,莫裡康內於1960年代開始與義大利導演賽爾喬·萊昂內合作長達20年,開創輝煌裡程,多部作品的配樂登峰造極,並將西部片的配樂帶到一個全新的境界。      兩人的合作也堪稱是電影史上導演與作曲合作的一對完美典範,事實上在賽爾喬的西部片導演標誌中,莫裡康內的配樂算是其中的一大特色。
  • 「我,埃尼奧·莫裡康內,已經故去。」
    「好音樂無法拯救爛電影,但好電影能夠為音樂提供被聆聽的機會。」 在將近一個世紀風風雨雨的人生中,莫裡康內共參與了世界各國400多部電影的配樂製作,提名與獲獎無數。
  • 電影配樂大師莫裡康內去世:「我相信死後有另一個世界」
    我決定從《阿隆桑芳》的影像開始,問一個跟昆汀·塔倫蒂諾有關的問題,他在《無恥混蛋》中用了同樣的音樂。之後是萊昂內的《神機妙算》(Le Clan des Siciliens,1969)、《對一個不容懷疑的公民的調查》《教會》《阿爾吉爾之戰》《鐵面無私》和託納託雷的電影作品。最後我還是有十四段影像要放,沒辦法再減少,數量比正常多了一倍。但我決定冒險,就不要管時間了。
  • 91歲殿堂級電影配樂大師逝世,王家衛發文懷念,全世界影迷落淚
    然而真正讓他聞名於世的是他為電影所創造的音樂。如果沒有莫裡康內的配樂,無數佳作就如失去寶石的王冠,在影迷心中他是神一般的存在。他的音樂在無數人心中流淌,無需見到影像,僅僅他的配樂的前奏響起,足以讓人進入那一幀光影裡去做夢。
  • 讓音樂為電影注入靈魂
    配樂:獨具匠心 成就經典  1928年,莫裡康內生於義大利羅馬,父親是一名爵士樂小號手,擅長多種樂器。在父親的薰陶下,莫裡康內從小就顯示出過人的音樂天賦,6歲能譜寫簡單曲調,12歲便進入聖塞西莉亞音樂學院學習小號,不到兩年學完4年的課,隨後又繼續完成了古典音樂創作和編曲課程。
  • 電影原聲作曲家埃尼奧·莫裡康內去世
    莫裡康內出生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起初他與《荒野大鏢客》導演賽爾喬·萊昂內(Sergio Leone)保持密切合作,為他拍攝的《黃金三鏢客》和《美國往事》等六部電影創作了配樂。莫裡康內為《天堂之日》、《豪情四海》、《天堂電影院》,《不可觸犯》、《阿爾及爾之戰》等影片創作的配樂均廣受推崇。
  • 配樂大師莫裡康內走進「天堂電影院」:20部電影回顧傳奇一生
    當人們聽到萊昂1966年電影《黃金三鏢客》中的音樂旋律時,一部西部電影隨即無意識地進入我們的腦海。還不僅僅是電影中的一個元素,莫裡康內的音樂也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萊昂這套《鏢客三部曲》系列片中扮演的男主角一樣,成了影片中的一個重要角色。畢業於義大利一所音樂學院之後,莫裡康內為RAI(義大利國家廣播頻道)工作,在通俗和淵博的雙重世界裡創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