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門修譜:修家譜是有錢人家才會做的事?

2020-12-18 騰訊網

傳統修譜

很多人認為,修家譜是有錢人家才會做的事。事實真的如此嗎?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家譜,並不能成為一個家族是否富有的評判標準,家譜的本質仍是生命之鏈的接續。相反,只有家譜,能夠讓最卑微的草民得以在文獻記載的歷史中,留下曾經生存的印記。

網際網路家譜

家譜、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凡國必有史,有家必有譜。」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家譜的重要性。自唐代以來,歷代都對撰修、研究家譜大力提倡和支持,縱觀歷史,國家可滅,朝代可替,家庭可散,個人可亡,唯有家族歷久長存,生生不息。只有一個個家族存在和延續,才有整個民族的存在和延續;只有一個個家族團結,才能構成整個民族的團結,保證一個國家的團結;只有一個個家族興旺和穩定,才能維繫民族與國家的興旺和穩定。

然而,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又將家譜文化傳承推向了另一個新的高度。網際網路家譜通過把家譜中的信息數位化,在系統中能夠快速準確的搜索家譜中任何信息。對於所有信息都已經輸入到系統中的家譜用戶,一鍵成譜功能,更是能夠快速的列印各種版式的紙質家譜。如此一來不但大大降低了修譜時所產生的人工費用,便捷翻閱、視頻儲存等諸多功能,讓網際網路家譜使用性更強,同時也讓家譜成為宗親之間互動交流的平臺,讓家族文化得以更好的傳承。

家譜

從「紙質家譜」到「網上家譜」,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家的習慣也在不斷的改變。在順應資訊時代發展的同時,也為家譜的傳承找到了新的載體和可能。人們通過網際網路家譜,體驗著資訊時代,大數據帶來的樂趣和資料。網際網路家譜,也為修譜者提供了方便,免去了很多繁瑣的程序,使修譜變得簡單、容易。

了解更多姓氏文化,歡迎關注「名門修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轉發和分享!

該文章來源「名門修譜」官網,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保留追究其侵權法律責任的權利!

相關焦點

  • 名門修譜:族老堅持修家譜,100年之後,家譜誰來接續?
    隋唐五代後,修譜之風開始從官方慢慢向民間普及,到後期修譜成為各個姓氏家族都會做的事,出現了家家有譜牒、戶戶有家乘,並且一修再修、無休無止。因此每次修譜,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但現狀卻是,除了一些大家族還有一些泛黃破損的家譜尚在,大多數家譜卻已經流入廢品收購站、古玩店,可以說是以後很難再與家族的後人重逢。有的家族失傳的家族後人也無奈的表示:我們這邊的族譜丟了以後,也沒有再修沒有按字輩來了。三世不修譜為不孝。家法壞,譜諜尚有遺風;譜諜壞,人家不知來處。故譜不可不修。以前都是家族中輩分較高的族老堅持修家譜,因為他們知道家譜傳承的意義重大。
  • 名門修譜:家譜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信仰
    家譜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血脈信仰,只要姓氏文化不丟,我們的文化就能一直傳承下去。因此科技越來越發達,修譜這個「產業」也不會停歇。在很多人的眼裡,「修家譜」是家族中長者才會去做的事,年輕人不懂,更不願意學。翻開一本本老舊家譜,其中很多生僻字就足夠讓人頭疼的,一代代傳承下來的祖宗信息,也只有那些頗有名望的祖宗,才會被後人談起。
  • 名門修譜:修家譜,首先要有正確的認知
    雖然很多家族,都想著用修家譜的方式來紀念祖先,緬懷先祖。可這樣的操作卻讓一些對家譜並不了解的人,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教師作為文化工作者,對家譜的認知應該比一般人要高。中國歷史上修家譜一直是一項文化傳統,但是由於歷史動蕩等原因,家譜曾經出現過五次嚴重中斷時期,分別是魏晉晚期、五代十國、元朝、清朝以及近代歷史中的那段特殊時期,家譜曾一度被中斷、損毀,出現了文化斷層。現代人修譜來彌補斷層的行為,值得肯定。
  • 名門修譜:窮人、富人、官人的眼裡,修家譜是什麼樣子?
    紙質家譜 修家譜在農村比較普及,為什麼在知識水平相對較弱的農村家譜要傳承,因為它延伸出了社會生活的價值,比如能夠攀附社會力量。賣草鞋的劉備有了家譜,所以能夠找出其皇室背景,才能拉大旗作虎皮。同理,阿Q也曾想過憑著家譜中的血脈親情攀親找吃喝,不過人家卻並不願意。 修家譜是一種社會關係的追蹤,為的是讓自己內心的實力豐滿,窮人是找回一點自信,富人是找到自己致富的依據,官人則是為了穩固腳下的根基。
  • 名門修譜:以前修家譜為什麼要用宣紙?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在傳統修譜的流程中,人工費用的支出是高費用的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另外一個在傳統修譜的過程中,費用比較高的一種成本支出,宣紙。很多老譜在續修的時候,在紙張方面基本都會選用宣紙,為什麼放著普通的紙張不用,而都選擇成本相對較高的宣紙呢?其實對宣紙有所研究的人都知道,用宣紙印刷出來的家譜,在保存年限方便,遠比傳統的紙張要更加好。
  • 名門修譜:無經費的家族,家譜如何修?(中篇)
    沒經費不修譜,也是很多家族不願意修譜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以前,有些的家族的祠堂有公產,大祠堂幾百畝幾千畝,小祠堂十幾畝幾十畝,收入用之於修祠、修譜、祭祀、掃墓、助學、濟貧。有的祠堂創造的經費過於豐富,甚至可以辦義渡、義塾、修橋、鋪路等慈善公益事業。在那種情況下,一個祠堂的收入就足夠支撐一個家族修譜的全部費用。
  • 名門修譜:新修家譜時,老譜的內容,建議全部保留!
    網際網路家譜自從網際網路家譜慢慢被普及,很多修譜的宗親也體驗到了現在修譜的「便捷」。想要修好自家的網際網路家譜,把老譜數據「搬移」到網際網路家譜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傳統家譜一般來說,能夠流傳至今的老譜,譜中記錄的內容不說完全一樣,但也大致相似。
  • 名門修譜:家譜必須修,但不建議修統宗譜
    對於修家譜,早期就有專家發表自己的想法:家譜可以修,但統宗譜卻不建議修。同樣是家族譜書,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統宗譜到底是什麼?和家譜有什麼區別。專家解釋,統宗譜的意思是,同一地區內同一姓氏的全部家族,都修進同一本家譜當中。更有甚者是將全國同一姓氏的人,全部統修進一個譜裡,然後把統宗譜的名字取大一點,比如修全國的某某氏、炎黃某某氏、甚至全世界的某某氏家譜。
  • 名門修譜:用零散時間,修出一本專業家譜!
    修譜排版修譜一般來說屬於家族「大事」,既然是大事,那就自然會有時間的約束。經歷過世世代代的傳承,最後基本上敲定家族修譜間隔的時間為「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很多宗親考慮到,三十年,主要是趁上一輩的老人還在,新一代的家譜傳承者也已經出生。這樣算來,3代人的記憶,在這個時間段修譜,能夠很清楚地把家族中的事跡,和人丁信息記錄成冊。如果時間再過久遠一點,家族中的長者陸續死去,很多信息也就無從考證,勢必會造成一些家譜亂修的情況。所以三十年這個數字,也不是隨意亂想出來的,而是有著一定的事實依據來支撐的。
  • 名門修譜:用零散時間,修出一本專業家譜
    修譜一般來說屬於家族「大事」,既然是大事,那就自然會有時間的約束。經歷過世世代代的傳承,最後基本上敲定家族修譜間隔的時間為「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至於為什麼要定在三十年,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很多宗親考慮到,三十年,主要是趁上一輩的老人還在,新一代的家譜傳承者也已經出生。這樣算來,3代人的記憶,在這個時間段修譜,能夠很清楚地把家族中的事跡,和人丁信息記錄成冊。如果時間再過久遠一點,家族中的長者陸續死去,很多信息也就無從考證,勢必會造成一些家譜亂修的情況。
  • 名門修譜:修家譜最困難的事情,沒敲定,等於白忙活!
    修家譜本來就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家族文化,看看現今社會,雖然大家物質生活越來越高,但是對家族文化的傳承,卻越來越淡忘。傳統修譜的方式繁瑣複雜,網際網路家譜的普及才是解決家譜文化傳承的關鍵。修家譜最困難的事情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
  • 名門修譜:修家譜,是天下最符合「道德」的事情
    也有人認為修家譜的目的是治國,將古代宗法尊祖敬宗的原則,變成修宗譜、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長、訂族規的行為,將宗族制度發揚光大。家譜的雛形形成於商代,興盛於隋唐,真正開始傳世起於宋代。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家譜文化也在歷史長河裡經歷了起起落落,到如今「網際網路家譜」的普及,已經算是慢慢把修家譜的要求和流程真正做到了統一和規範。
  • 名門修譜:家譜是時候「更新」了!
    修譜工藝其實很多人對家譜興趣不大,主要還是受傳統修譜的影響。費時費力費資本,家譜內容還不能保證100%的正確,最後修出來的成譜版型也是眾口難調。因此很多人都覺得修譜根本就是不靠譜。現在網際網路家譜的普及,倒是讓許多想要修譜的宗親看到了科技的力量。網際網路家譜數位化,通過微信就能夠發送修譜的節點,隨時隨地都能夠修譜,而且自己修自己家的譜,信息準確率更高。
  • 名門修譜:網際網路時代,為什麼還要鼓動大家修家譜?
    家譜中所記錄的血緣關係一代代流傳下來,時隔多年也是族人尋根問祖、親緣備查的重要線索。有了家族關係做信用背書的話,哪怕家族中有人發展得並不那麼如意,也總會有一些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幫扶一把。
  • 名門修譜:修家譜的老規矩沒改,就會成為破壞親情的源頭!
    傳統修譜修家譜對於家族來說,是一件有功德的大事。家譜關係著一個家族文化的傳承,記錄一個家族發展的興衰,因此用修家譜來紀念祖宗的功德,也是現在很多人用來尊重祖先的一種方法。但是以前有很多人就不願意修家譜,認為修家譜不但不利於家族宗親的和諧,甚至會成為破壞親情的源頭,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名門修譜:網際網路家譜,可以一個姓氏同修一本譜!
    網際網路家譜 「亂世藏黃金,盛世修族譜」,在國家大力推動民族自信,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政策下,興修家譜,把傳統家譜數位化也成為迫在眉睫、且勢在必行的一種趨勢。
  • 名門修譜:家譜的發展史,古代的是經典,現代的是科技!
    家譜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一束鮮花。是家族文化的皇冠上的「明珠」!是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家譜文化的傳承,不管是對於家族還是國家來說,都有著不同非凡的意義。 很多人認為家譜就是傳承一個家族的文化,記錄一個家族中出現過哪些名人大事而已。其實家譜的作用遠遠不是想像中這麼簡單。
  • 名門修譜:家譜為什麼要定60年一修?
    家譜軸子各大民族,各大姓氏。修家譜、修族譜為什麼要定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呢?為什麼不是其他的年份?其實對於家譜有研究的人,對於這個時間段的選擇,其實還蠻有講究的。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家譜60年一大修的時間來由。
  • 名門修譜:用微信修網際網路家譜,方便到沒理由拒絕!
    全國各地各姓氏都有人在張羅修家譜,有的人甚至還想著把姓氏相同的宗親匯集起來,大家建微信群、集資修訂家譜。看上去感覺還是蠻熱鬧的,可是面對這樣的做法,總感覺這熱鬧背後,少了點什麼。網際網路家譜,作為「新一代」家譜,通過數位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實現精準查譜、快速修譜等多項功能。在收集人丁信息這一塊,更是通過微信小程序,可以直接發送家譜節點的連結,讓同族人共修一本譜,信息收集完成後,再統一合譜,真正實現家族人手一本譜。網際網路家譜的普及,並不是說傳統的家譜沒有了市場。對比網際網路家譜的便利,一些保存比較完好的老譜,相對較有收藏價值。
  • 名門修譜:修家譜該如何使用字體,沒用好,就鬧笑話了!
    傳統家譜家譜作為一個家族文化傳承的載體,本來該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可是很多時候,一沒弄好,反倒鬧出笑話,可就有點得不償失。修家譜鬧出的笑話,除了張冠李戴地把一些宗親信息弄錯外,另外一種比較常見的笑話,就是繁體字、簡體字該如何使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