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門修譜:網際網路時代,為什麼還要鼓動大家修家譜?

2020-12-15 騰訊網

家譜

家譜作為一個家族歷史的載體,從古至今家譜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到如今已經算是發展得越來越強大了。但是,雖然家譜文化這種載體在不斷進步,但是真正家譜文化的傳承和推廣卻相比以前受到了更大的限制,這也是我輩人應該彌補的一種精神遺憾。

家譜作為一種精神類的產品,雖然它是一本實質性的「書本」,但是相比書本上的價值來說,它在精神方面的價值,更高。一本家譜除了可以清楚地告訴你,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之外。家譜中所記錄的血緣關係一代代流傳下來,時隔多年也是族人尋根問祖、親緣備查的重要線索。有了家族關係做信用背書的話,哪怕家族中有人發展得並不那麼如意,也總會有一些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幫扶一把。

老人修譜

而且家譜記錄的不單單只是族人的關係,家譜中的家風家訓,鼓舞后人熱愛生活,奮發向上,為國奉獻,為族爭光。而歷代祖宗留下的寶貴經驗,也給後人指明人生的方向,可以少走很多的彎路,這可是在學校和書本上不可能學到的珍貴財富。

說起修譜,可能很多人都覺得是一件很落伍的事情。畢竟以前只要說修譜,就一定是那些農村、鄉鎮中的老人在做的事情。而現在都市的打工人,白天忙於工作,晚上回家把門一關,就獨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聯繫得最多也就是父母,那些親人和族人基本也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見面,相視而笑罷了。

其實中國是一個團結的民族,是一個有血緣的民族。這些年許多海外的華人回國尋根,也正是印證了家譜文化必須傳承的重要性。網際網路家譜的崛起,不但讓很多年輕人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整理自己的家譜信息,通過網際網路大數據的交互功能,更能夠在家族中和族人有更多的互動,有時候無意中就能夠和族人共享資源,換來更大的商機。

網際網路家譜

現代的年輕人對網際網路的了解,遠遠大於家族中的老人。因此,年輕人使用網際網路家譜來修自己家族的譜,也是一種和家族長輩最親近的一種互動。在家譜文化的傳承中,先人只能留給後人知識,精神財富,思想財富,留給他們祖宗的精神品德,家譜的文明傳承,兒孫們才有生財之道,才能讓家族繁榮發展更加強大。這些就是家譜的力量,這就是到了網際網路時代,仍然需要推動家譜文化的根本原因。

了解更多姓氏文化,歡迎關注「名門修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轉發和分享!

該文章來源「名門修譜」官網,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保留追究其侵權法律責任的權利!

相關焦點

  • 名門修譜:以前修家譜為什麼要用宣紙?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在傳統修譜的流程中,人工費用的支出是高費用的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另外一個在傳統修譜的過程中,費用比較高的一種成本支出,宣紙。很多老譜在續修的時候,在紙張方面基本都會選用宣紙,為什麼放著普通的紙張不用,而都選擇成本相對較高的宣紙呢?其實對宣紙有所研究的人都知道,用宣紙印刷出來的家譜,在保存年限方便,遠比傳統的紙張要更加好。
  • 名門修譜:用微信修網際網路家譜,方便到沒理由拒絕!
    全國各地各姓氏都有人在張羅修家譜,有的人甚至還想著把姓氏相同的宗親匯集起來,大家建微信群、集資修訂家譜。看上去感覺還是蠻熱鬧的,可是面對這樣的做法,總感覺這熱鬧背後,少了點什麼。隨著大家對智慧型手機操作的普及,微信的各項功能也是越玩越順溜。網際網路家譜,作為「新一代」家譜,通過數位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實現精準查譜、快速修譜等多項功能。在收集人丁信息這一塊,更是通過微信小程序,可以直接發送家譜節點的連結,讓同族人共修一本譜,信息收集完成後,再統一合譜,真正實現家族人手一本譜。網際網路家譜的普及,並不是說傳統的家譜沒有了市場。
  • 名門修譜:用零散時間,修出一本專業家譜!
    修譜排版修譜一般來說屬於家族「大事」,既然是大事,那就自然會有時間的約束。經歷過世世代代的傳承,最後基本上敲定家族修譜間隔的時間為「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至於為什麼要定在三十年,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很多宗親考慮到,三十年,主要是趁上一輩的老人還在,新一代的家譜傳承者也已經出生。這樣算來,3代人的記憶,在這個時間段修譜,能夠很清楚地把家族中的事跡,和人丁信息記錄成冊。如果時間再過久遠一點,家族中的長者陸續死去,很多信息也就無從考證,勢必會造成一些家譜亂修的情況。所以三十年這個數字,也不是隨意亂想出來的,而是有著一定的事實依據來支撐的。
  • 名門修譜:用零散時間,修出一本專業家譜
    修譜一般來說屬於家族「大事」,既然是大事,那就自然會有時間的約束。經歷過世世代代的傳承,最後基本上敲定家族修譜間隔的時間為「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至於為什麼要定在三十年,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很多宗親考慮到,三十年,主要是趁上一輩的老人還在,新一代的家譜傳承者也已經出生。這樣算來,3代人的記憶,在這個時間段修譜,能夠很清楚地把家族中的事跡,和人丁信息記錄成冊。如果時間再過久遠一點,家族中的長者陸續死去,很多信息也就無從考證,勢必會造成一些家譜亂修的情況。
  • 名門修譜:網際網路家譜普及,家譜還有必要修嗎?
    近幾年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達,網際網路家譜也變得慢慢的普及。可即便如此,很多90後、00後的人還是不懂,為什麼我們要修譜?修譜的意義是什麼?
  • 名門修譜:網際網路家譜錄入舊譜信息,不能照抄!
    而網際網路家譜作為傳統行業向數位化、信息化轉型最成功的案例,網際網路家譜的普及也成為了許多想要為家族修譜、續譜的宗親,最大的選擇。文化強國以前修的都是紙譜,修譜周期長、修譜費用高、修譜流程繁瑣這都是每個修過譜的人都會談論的事情。
  • 名門修譜:從紙譜到網際網路家譜,到底需要幾個步驟?
    網際網路家譜 家譜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文獻資料,地位和國史、方志不相上下。近幾年網際網路家譜的普及,更是讓大家看見家譜文化的傳承,影響巨大。以前很多人修家譜,都是修的紙譜,如今大家都開始修網際網路譜。到底從紙譜到網際網路家譜的轉換,需要幾個步驟呢?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 首先要做的就是和傳統修譜一樣,選一個修譜發起人。當修譜發起人選定後,第二步就是把以前老譜上面的資料,「搬運」到網際網路上。
  • 名門修譜:網際網路家譜,可以一個姓氏同修一本譜!
    網際網路家譜 「亂世藏黃金,盛世修族譜」,在國家大力推動民族自信 近幾年隨時網際網路越來越貼近大家的生活,網際網路家譜也越來越普及,並且受到很多宗親家族的關注。網際網路家譜,一改傳統家譜繁瑣的流程,一臺手機就能輕鬆地查譜、看譜、修譜,用碎片化的時間修譜,大大節省了傳統修譜所需花費的人工成本。網際網路家譜通過網絡的支持,可以一個姓氏同修一本譜,真正的實現姓氏通譜的理想。
  • 名門修譜:修家譜是有錢人家才會做的事?
    傳統修譜 很多人認為,修家譜是有錢人家才會做的事。事實真的如此嗎?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家譜,並不能成為一個家族是否富有的評判標準,家譜的本質仍是生命之鏈的接續。
  • 名門修譜:網際網路時代和傳統時代修譜對比,區別有點大!
    家譜是縣誌、省志、國史的源泉,沒有家譜,縣誌、省志、國史就難以撰寫。因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修家譜是一件利國利民之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理當支持。一個家族如不修譜,不要說家族的姓氏起源,過後幾代人甚至連誰是老?誰是小?都會一無所知。所以不管是站在家族文化的傳承的角度,還是站在讓自己多年之後還能夠被後人提起的角度,修譜是必須得修,而且還應特別仔細的修。
  • 名門修譜:修家譜,是天下最符合「道德」的事情
    也有人認為修家譜的目的是治國,將古代宗法尊祖敬宗的原則,變成修宗譜、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長、訂族規的行為,將宗族制度發揚光大。家譜的雛形形成於商代,興盛於隋唐,真正開始傳世起於宋代。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家譜文化也在歷史長河裡經歷了起起落落,到如今「網際網路家譜」的普及,已經算是慢慢把修家譜的要求和流程真正做到了統一和規範。
  • 名門修譜:家譜必須修,但不建議修統宗譜
    對於修家譜,早期就有專家發表自己的想法:家譜可以修,但統宗譜卻不建議修。同樣是家族譜書,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統宗譜到底是什麼?和家譜有什麼區別。專家解釋,統宗譜的意思是,同一地區內同一姓氏的全部家族,都修進同一本家譜當中。更有甚者是將全國同一姓氏的人,全部統修進一個譜裡,然後把統宗譜的名字取大一點,比如修全國的某某氏、炎黃某某氏、甚至全世界的某某氏家譜。
  • 名門修譜:家譜是時候「更新」了!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遷,人們聚族而居,家族互相幫助、抱團取暖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愛慕虛榮、相互攀比的思想,也不乏為生存而外出奔波的族人們,所以家譜、家族觀念在人們心目中越來越淡漠,家譜文化的傳承,也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迫在眉睫的轉折。
  • 名門修譜:家譜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信仰
    家譜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血脈信仰,只要姓氏文化不丟,我們的文化就能一直傳承下去。因此科技越來越發達,修譜這個「產業」也不會停歇。在很多人的眼裡,「修家譜」是家族中長者才會去做的事,年輕人不懂,更不願意學。翻開一本本老舊家譜,其中很多生僻字就足夠讓人頭疼的,一代代傳承下來的祖宗信息,也只有那些頗有名望的祖宗,才會被後人談起。
  • 名門修譜:無經費的家族,家譜如何修?(中篇)
    沒經費不修譜,也是很多家族不願意修譜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以前,有些的家族的祠堂有公產,大祠堂幾百畝幾千畝,小祠堂十幾畝幾十畝,收入用之於修祠、修譜、祭祀、掃墓、助學、濟貧。有的祠堂創造的經費過於豐富,甚至可以辦義渡、義塾、修橋、鋪路等慈善公益事業。在那種情況下,一個祠堂的收入就足夠支撐一個家族修譜的全部費用。
  • 名門修譜:族老堅持修家譜,100年之後,家譜誰來接續?
    隋唐五代後,修譜之風開始從官方慢慢向民間普及,到後期修譜成為各個姓氏家族都會做的事,出現了家家有譜牒、戶戶有家乘,並且一修再修、無休無止。因此每次修譜,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網際網路家譜和傳統家譜對比以前修譜相對容易,一個家族幾乎都在一個村,或是在一個鎮
  • 名門修譜:修家譜最困難的事情,沒敲定,等於白忙活!
    修家譜本來就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家族文化,看看現今社會,雖然大家物質生活越來越高,但是對家族文化的傳承,卻越來越淡忘。傳統修譜的方式繁瑣複雜,網際網路家譜的普及才是解決家譜文化傳承的關鍵。修家譜最困難的事情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
  • 名門修譜:修家譜,首先要有正確的認知
    中國歷史上修家譜一直是一項文化傳統,但是由於歷史動蕩等原因,家譜曾經出現過五次嚴重中斷時期,分別是魏晉晚期、五代十國、元朝、清朝以及近代歷史中的那段特殊時期,家譜曾一度被中斷、損毀,出現了文化斷層。現代人修譜來彌補斷層的行為,值得肯定。
  • 名門修譜:為什麼國人如今依舊堅持修家譜?
    家譜,歷來就是我國姓氏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向來重視對自己過去歷史的回顧與反思,編撰有各種各樣的一家之史、一地之史和一國之史,其中的一家之史就是家譜。由於家譜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記錄著其發源、生息、繁衍的過程,是「純正血統的可靠藍本」,因此,各家各姓都極為重視修撰譜牒。
  • 名門修譜:為什麼國人如今依舊堅持修家譜?
    家譜新修人們說到姓氏,會很容易想到家族,而從家族,又會很自然地想到家譜家譜,歷來就是我國姓氏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向來重視對自己過去歷史的回顧與反思,編撰有各種各樣的一家之史、一地之史和一國之史,其中的一家之史就是家譜。由於家譜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記錄著其發源、生息、繁衍的過程,是「純正血統的可靠藍本」,因此,各家各姓都極為重視修撰譜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