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首詩這樣寫道:慈悲茲心亦非心,無心慈悲是真心,真心慈悲無茲心,無心權作有心心。
意思是說,忘我才能成就真正的慈悲心,而不能有私心。佛家眼中,慈悲是最根本、最重要、最不能失去的。慈悲存在於一切事物中,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
世間萬物本為一體,我們將周圍的事物和自然看作是一體的,對其多加關懷,豈不也是對自身的關懷?萬物本就是自由的,因此,一個人擁有憫物的心,不但是博大情懷,更是一種對人生與自然的徹悟。
慈悲為懷的出家人,不僅信為眾生皆平等,也盼眾生彼此之間平等相處,相互尊敬,這份慈悲之心眾人都能看到。
慈悲向來是佛法之要,並且一直教育人們從善。世俗對善良的理解遠不如佛法深刻,這就是佛法的精妙之處。
佛法中的慈悲與善良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佛的慈悲和善良是基於眾生的平等。而研習佛法透徹的高僧,他的慈悲之習甚至不輸於佛。
可舉在慈悲中豁然開悟的滴水和尚為例。
十九歲的滴水和尚來到曹源寺,師從儀山和尚,剛開始在寺院裡給和尚們燒水洗澡。師父有天覺得洗澡水太熱,就讓他提一桶冷水用來衝涼。他便將熱水調涼了,並先後把熱水和多餘的冷水潑在地上。師父罵他:你太不小心了,那麼熱的水會燙死地下的螻蟻、草根,剩餘的涼水也可用來澆灌草木之用。你若沒有慈悲之習,就不必出家了。
他至此了悟佛法,以「滴水」為名號。這就是「曹源一滴水」的故事。曹源就是曹源寺,也是真禪的源頭,後六祖惠能曾在此修禪。佛非只對人慈悲,他的慈悲也涉及所有生靈,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螞蟻,在佛眼中也是與人命相同的生命,也有生命的權利和尊嚴。
佛的戒律中,曾規定佛門中人不能做飯,更不能種地,因為鋤地時會有很多生命死於其中,所以規定他們不準種田。夏天眾弟子一起修行、打坐,不能出來。因為夏天很熱,蚊蟲很多,走路有可能踩死很多生命,所以不準出來。
佛法中不能殺生、眾生皆平等的觀念以及戒律是尊重宇宙生命的深刻體現。釋迦牟尼佛曰:一碗水中有四萬八千蟲。再卑微的生命,也有其一席之地。即使是生活在水中肉眼看不見的生物,我們都應該尊重,一滴水中含有三千慈悲。
我們在地球上處於一個複雜的關係網中,既然共用一個空間,就應該互相尊敬,平等對人,友愛對人。
生命的聯繫使「蝴蝶效應」成為可能。也許我們在某一刻做了某件錯事,引發了一串問題,最後可能又殃及我們自己。這就是要對眾生慈悲的原因,我們抱著對生活很友善的態度,世界便沒有了爭端,人的內心就會舒服。
可如果不以智慧為慈悲之先導,這樣的慈悲,就像飛鳥只有一隻翅膀,車輛只有一個輪子,沒有辦法飛翔行走。
慈悲缺少智慧的引導,容易泛濫。因此,慈悲不僅是正面的微笑,讚美,嚴厲的訓斥在某些情況下也是一種慈悲。
通常你去寺院便會發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笑眯眯的彌勒佛,他在歡迎所有信徒;之後,威嚴的韋陀護法就會出現在眼前,他手持金剛,身穿盔甲,沒人不畏懼他嚴肅的面目。
慈悲的愛能助一些人進步,但有的人需要嚴厲的教育才能進步。所以,嚴厲在一定條件下亦可轉化為慈悲。
嚴厲或是微笑的慈悲,都是大慈悲。如果我們擁有一念之慈,萬物都會善;萬物亦會因為我們的一念之慈而歡慶。
慈悲對萬物都善,萬物自然歡喜;萬物受到慈悲庇護當然歡慶。一滴水中都有三千慈悲,我們對待他人更應該滿懷慈悲,這個世界也會因此而充滿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