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慈悲還需要智慧

2020-12-05 龍哥說

有首詩這樣寫道:慈悲茲心亦非心,無心慈悲是真心,真心慈悲無茲心,無心權作有心心。

意思是說,忘我才能成就真正的慈悲心,而不能有私心。佛家眼中,慈悲是最根本、最重要、最不能失去的。慈悲存在於一切事物中,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

世間萬物本為一體,我們將周圍的事物和自然看作是一體的,對其多加關懷,豈不也是對自身的關懷?萬物本就是自由的,因此,一個人擁有憫物的心,不但是博大情懷,更是一種對人生與自然的徹悟。

慈悲為懷的出家人,不僅信為眾生皆平等,也盼眾生彼此之間平等相處,相互尊敬,這份慈悲之心眾人都能看到。

慈悲向來是佛法之要,並且一直教育人們從善。世俗對善良的理解遠不如佛法深刻,這就是佛法的精妙之處。

佛法中的慈悲與善良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佛的慈悲和善良是基於眾生的平等。而研習佛法透徹的高僧,他的慈悲之習甚至不輸於佛。

可舉在慈悲中豁然開悟的滴水和尚為例。

十九歲的滴水和尚來到曹源寺,師從儀山和尚,剛開始在寺院裡給和尚們燒水洗澡。師父有天覺得洗澡水太熱,就讓他提一桶冷水用來衝涼。他便將熱水調涼了,並先後把熱水和多餘的冷水潑在地上。師父罵他:你太不小心了,那麼熱的水會燙死地下的螻蟻、草根,剩餘的涼水也可用來澆灌草木之用。你若沒有慈悲之習,就不必出家了。

他至此了悟佛法,以「滴水」為名號。這就是「曹源一滴水」的故事。曹源就是曹源寺,也是真禪的源頭,後六祖惠能曾在此修禪。佛非只對人慈悲,他的慈悲也涉及所有生靈,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螞蟻,在佛眼中也是與人命相同的生命,也有生命的權利和尊嚴。

佛的戒律中,曾規定佛門中人不能做飯,更不能種地,因為鋤地時會有很多生命死於其中,所以規定他們不準種田。夏天眾弟子一起修行、打坐,不能出來。因為夏天很熱,蚊蟲很多,走路有可能踩死很多生命,所以不準出來。

佛法中不能殺生、眾生皆平等的觀念以及戒律是尊重宇宙生命的深刻體現。釋迦牟尼佛曰:一碗水中有四萬八千蟲。再卑微的生命,也有其一席之地。即使是生活在水中肉眼看不見的生物,我們都應該尊重,一滴水中含有三千慈悲。

我們在地球上處於一個複雜的關係網中,既然共用一個空間,就應該互相尊敬,平等對人,友愛對人。

生命的聯繫使「蝴蝶效應」成為可能。也許我們在某一刻做了某件錯事,引發了一串問題,最後可能又殃及我們自己。這就是要對眾生慈悲的原因,我們抱著對生活很友善的態度,世界便沒有了爭端,人的內心就會舒服。

可如果不以智慧為慈悲之先導,這樣的慈悲,就像飛鳥只有一隻翅膀,車輛只有一個輪子,沒有辦法飛翔行走。

慈悲缺少智慧的引導,容易泛濫。因此,慈悲不僅是正面的微笑,讚美,嚴厲的訓斥在某些情況下也是一種慈悲。

通常你去寺院便會發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笑眯眯的彌勒佛,他在歡迎所有信徒;之後,威嚴的韋陀護法就會出現在眼前,他手持金剛,身穿盔甲,沒人不畏懼他嚴肅的面目。

慈悲的愛能助一些人進步,但有的人需要嚴厲的教育才能進步。所以,嚴厲在一定條件下亦可轉化為慈悲。

嚴厲或是微笑的慈悲,都是大慈悲。如果我們擁有一念之慈,萬物都會善;萬物亦會因為我們的一念之慈而歡慶。

慈悲對萬物都善,萬物自然歡喜;萬物受到慈悲庇護當然歡慶。一滴水中都有三千慈悲,我們對待他人更應該滿懷慈悲,這個世界也會因此而充滿慈悲。

相關焦點

  • 慈悲,是最高的智慧
    慈悲,是一個人最高的智慧。經營過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先生曾說:「只要心懷慈悲,心性的美麗自然會顯現在我們的臉上。」1.首先你得注意到因為我們很容易忽視他人的痛苦和恐懼,一直在錯過表達慈悲的機會。2.其次還需要去感受對方這就是情緒專家保羅·艾克曼博士所說的情感共鳴。
  • 佛教:面對小人,慈悲是否管用?慈悲和智慧,千萬不能拋棄!
    修行之人,如果想要開啟內心的智慧,首先要學習慈悲,如果沒有慈悲作準備,我們的心是無法生起究竟圓滿的智慧的。慈悲是心的溫度,智慧是心的本質,如果只有智慧而沒有慈悲的話,那智慧是冷冰冰的。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慈悲和智慧」。慈悲非常重要,為什麼學習智慧的法門之前、認識真實的智慧之前,需要有一段慈悲的練習呢?
  • 佛說:慈悲,是最高的智慧
    因為有了慈悲,人世間才充滿了溫暖和喜樂,人生才有了充盈的意義。慈悲,是最好的相處,也是最高的智慧。其實這世間絕大多數人,並不需要你為他做什麼,一個微笑,一份理解,一句問候,或是別人困難時伸出的援助之手,亦或是朋友無助時,一個有力的擁抱,自己憤怒的時候少說幾句,對方不開心的時候勸慰幾句,用更善解人意的方式來守護親近的人,這是慈悲,也是最好的相處。
  • 何路家書:慈悲是最大的智慧
    作者:何 路My dear Tiger:  為什麼有的人缺少智慧?因為他缺少慈悲。智慧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慈悲,慈悲卻是智慧的來源。一個人的內心慈悲了,他也就智慧了。  比如一個人由於不忍心傷害眾生,不吃肉類食物,他的血液就變得清亮了,他的身體健康了,大腦也就智慧了。素食多智,這是大自然對慈悲者的饋贈。
  • 慈悲待人,智慧做事,是學佛的原則
    佛教是適應救度一切人的智慧與慈悲之法。學習佛法,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滿的精神境界,學習佛陀自我完善,智慧洞察萬物,慈悲方便利益眾生的難能可貴的精神。學佛就是學佛做人,學習佛菩薩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學佛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經中指示的方法積德行善,學一點,做一點,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學習佛法最主要的是學習佛的慈悲與智慧。佛祖曾在《般若經》中說:「手中掌握一法,就等於掌握一切法,這一法是什麼呢?
  • 善良是慈悲嗎,什麼是慈悲?
    在生活中,我們卻能感知到慈悲是一種善的能量和磁場,遇到慈悲的人我們多少能感受到它的力量和與眾不同。至少在我們心裡可以隱約的感知到慈悲和善良雖然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同之處,所以我們會覺得這個人是善良,那個人卻是慈悲。但有一點是大家都可以達成一致的,就是所有人都喜歡慈悲的人,都願意接近慈悲的人。
  • 沒有智慧和原則的慈悲,就是害人害己的假慈悲!
    慈悲是要我們不計較,並不是要我們不辯是非,善惡不分!更不是要我們扭曲事實,顛倒黑白許多佛經裡都有善惡、正邪、佛與魔之說,難道佛陀還不如你有智慧?不辨是非,善惡、正邪不分,那我們拿什麼來改變自己,拿什麼來修行?
  • 佛門裡講慈悲,什麼是真正的慈悲?
    佛門裡有假慈悲、亂慈悲、愚昧無知的慈悲。有些人由於愚昧無知,讓事情的性質變成了假慈悲和亂慈悲。作為一寺的住持,首先要考慮你所做的合不合法,其次合不合理,再其次合不合情。當法、理、情三者同時需要面對的時候,就看你的修行、你的境界和覺悟了。
  • 無限的慈悲與智慧
    那麼慈悲,那麼輕柔。那麼恆久的忍耐化為無形的堅毅,那是凡事包容化成無上悲憫。無數的幹戈都因此化成了片片玉帛。「就是這樣嗎?」短短一句話蘊含了無限的慈悲與智慧。
  • 旦正加措覺者開示:智慧和慈悲
    心性需要修養就像生命需要滋潤一樣;心靈需要修繕就像容貌需要美容一樣。修養就是要知差而學,知錯而改,知恥而思。修行養性和施善積德,既要從點滴做起,善念改變生命,更要日積月累,善德便是佛,具足了智慧和慈悲便可造福蒼生。
  • 何為慈悲?慈悲與善良有何不同?
    有人說慈悲就是愛。但是,世間上的愛有染汙性,處理不當時,反而變成痛苦、煩惱的來源。 慈悲是淨化的愛、升華的愛,是無私而充滿智慧的服務濟助,是不求回報的布施奉獻,是成就對方的一種願心;集合了愛心、智慧、願力、布施,就是慈悲。 如果菩薩看到眾生的憂苦,不激發慈悲心,進而上求下化,拔苦與樂,是無法成就菩提大道的,因此慈悲心是菩薩行的必要條件。
  • 佛教:慈悲多禍害,隨緣要有智慧
    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方便就是隨緣;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都是隨緣。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如果慈悲方便是隨著自己煩惱習氣,決定墮落,那是錯誤的;佛家講的慈悲隨緣是智慧的。佛門一邊說慈悲為本,一邊又說慈悲多禍害,兩者看起來十分的衝突,實際是在告訴我們,用什麼樣的心行慈悲,用什麼樣的心隨緣,這個很重要。
  • 淨慧長老:佛教的宗旨是智慧和慈悲
    今天,值此生活禪夏令營二十年之紀,我們整理淨慧長老有關於生活禪的思想理論,以此奉獻給所有信奉佛教,熱愛生活的人們,希望禪法的智慧讓我們的修行與生活更加圓滿。佛教的宗旨兩個字,一個是智慧,一個是慈悲。智慧是理論,慈悲是實踐。佛教除了用智慧來淡除煩惱,更好地行菩薩道。所謂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必須有實際行動。
  • 何為慈悲 你真的會那麼慈悲嗎?
    有人說慈悲就是愛。但是,世間上的愛有染汙性,處理不當時,反而變成痛苦、煩惱的來源。 慈悲是淨化的愛、升華的愛,是無私而充滿智慧的服務濟助,是不求回報的布施奉獻,是成就對方的一種願心;集合了愛心、智慧、願力、布施,就是慈悲。
  • 何為慈悲,你真的會那麼慈悲嗎?
    有人說慈悲就是愛。但是,世間上的愛有染汙性,處理不當時,反而變成痛苦、煩惱的來源。慈悲是淨化的愛、升華的愛,是無私而充滿智慧的服務濟助,是不求回報的布施奉獻,是成就對方的一種願心;集合了愛心、智慧、願力、布施,就是慈悲。
  • 根據佛教的教義,什麼是「智慧」與「慈悲」
    問:我常聽到佛教徒談智慧與慈悲,這兩樣又有什麼意義呢? 答:一些宗教認為慈悲或愛(這兩者是非常相似 的)是最重要的精神素質,卻對智慧置之不理。結果你 可能成為一個好心的傻瓜,一個心地善良卻沒什麼智慧 的人。
  • 一個慈悲的人,一顆慈悲的心,喚醒了整個世界的慈悲
    此刻,我想起了慈悲這個詞。慈悲是一輩子的修行吧。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慈悲就是心永遠向善,體諒他人,包容他人,不經意間的舉手之勞,拈花一笑,渡己也渡人。慈悲就是能夠感同身受,能夠理解他人的痛苦,然後給與雪中送炭的溫暖及關懷。有時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句話就能讓一顆心溫暖許多,強大許多。
  • 動靜結合,開闊視野,才能擁有智慧與慈悲
    我們常說,人要開闊自己的視野,要站得高看得遠,還要具有寬廣的胸懷等等,我們覺得這些話隨便說說還可以,但實際操作起來,就有點不切實際,又近似空話,不好實用,實際上,要做到這些還是很簡單的。當然這個靜還包括你安靜地思考,思考各種問題,思考自己的所知所見,思考並幻想自己的未知未見。如此的動靜結合,一內一外,時間一長,自己就會知識豐富,融會貫通,自然就能開闊了自己的視野,胸懷也就隨之寬廣,也就能高瞻遠矚了。
  • 慈悲與智慧的現代觀:佛教三語系論壇在香港召開
    2017年2月26日,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由香港中華佛教文化院、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會、雲南旅港同鄉會聯合主辦,大公文匯傳媒集團、香港鏡報、中緬文化交流基金會協辦的「慈悲與智慧的現代觀—佛教漢傳、南傳、藏傳三大語系交流論壇
  • 慈悲是什麼?慈悲就是愛!雖說慈悲沒有敵人,但是有界限!
    可惜的是,很多人想不通這一點,無論如何想到的都是自己,不知道替別人著想,看到比自己好的人不放過他,如此,好的不要,壞的也不要,最後只剩下自己孤家寡人一個,這就是不慈悲,真正的慈悲是一體地對待別人,包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