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慈悲 你真的會那麼慈悲嗎?

2020-10-23 中華網佛教頻道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個詞——慈悲。慈悲是婦孺皆曉的名詞,「慈悲為懷」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


一般人都知道慈悲,也許你自己也正在奉行慈悲,但是對於慈悲的意義與層次,你卻不一定能透徹了解。


譬如某人做了破壞公益、傷害他人的事,必須接受懲罰時,有些人會為此人求情說:「請你慈悲饒了他!」慈悲由寬恕包容變成了姑息縱容,實是曲解了慈悲的涵意。


那麼,究竟何為慈悲?慈悲又與善良有什麼不同?慈悲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



究竟何為慈悲?

有人說慈悲就是愛。但是,世間上的愛有染汙性,處理不當時,反而變成痛苦、煩惱的來源。


慈悲是淨化的愛、升華的愛,是無私而充滿智慧的服務濟助,是不求回報的布施奉獻,是成就對方的一種願心;集合了愛心、智慧、願力、布施,就是慈悲。


如果菩薩看到眾生的憂苦,不激發慈悲心,進而上求下化,拔苦與樂,是無法成就菩提大道的,因此慈悲心是菩薩行的必要條件。


《大智度論》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


「慈」即慈愛眾生,與樂;

「悲」即憐憫眾生,拔苦。


簡言之,慈悲就是「與樂拔苦」。

「慈」與「悲」,

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只有慈悲相連,才能產生:

「與樂拔苦」的踐行和作用。


《華嚴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慈悲是無比寬廣的。慈悲心是我們依教奉行、如法修行的根本。慈悲不是以「我」為中心出發的,而是建立在一切眾生平等的基礎上,平等地使一切眾生獲得安樂、離開痛苦、斷除煩惱,進而覺悟眾生無我、諸法無我。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雖然有無量的法門、教義,但是皆以慈悲為根本。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菩薩道,更是慈悲精神的實踐與完成。



慈悲與善良有何不同?

善良是本能,屬於主觀的同情、憐憫,停留在心念、心願上面,是有人我相,自他有別的,而且容易退失。慈悲則在對象、空間、時間、目標等方面更具有深遠廣大的內涵。


慈悲的對象——一切眾生

作為一個真正的修行者,任何眾生都是我們慈悲的對象。如果沒有眾生,我們就無法修行了。《華嚴經》說得好:「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眾生以各種方式促使我們發起慈悲心,幫助我們獲得邁向覺悟所必須的高貴品質。我們不能輕視任何一個眾生,尤其是那些看起來很卑賤的眾生,或許他們就是諸佛菩薩,為激發我們的悲心而示現。所以,我們應該始終對一切眾生心懷感恩。


慈悲的範疇——空間很寬

慈悲的範疇,指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世界,這麼一個寬廣的空間。我這個家、我這個集團、我這個民族、我這個國家,這個空間在佛教來說是很窄的,都有一個「我」字在裡面。


慈悲的行持——時間很長

不但我現在要利益他,生生世世我都要利益他,都要救苦救難,時間很長。


慈悲的目的——境界廣大

慈悲,不僅僅是為了幫助他人衣食財物的解決,而且能讓他人得到法身慧命,將來都成佛,入大般涅槃,證得無上菩提。


佛教的慈悲,不是一般的愛、一般的仁、一般的道德,超越了一切宗教。《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個「一切」包括得很寬,度一切苦厄到哪裡去呢?到涅槃境界、菩提境界。這個境界很廣大,佛心就是廣大心、清淨心、正直心、平等心、慈悲心。若沒有這些心,就不能度眾生。


慈悲是超越世間善良,是平等一體無我的。不分對象,無論男女、老幼、貴賤,都能不分別、不執著平等對待,給予眾生以實際的關懷、幫助,使眾生真正得到快樂、脫離痛苦。


慈悲是佛法的中心。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一個慈悲的人,他的善心是不僅停留在世間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的層面,而是將一切眾生平等對待,幫助眾生建立和延續究竟的法身慧命。


慈悲與喜歡有何不同

有人問禪師:喜歡與慈悲有什麼不同嗎?


一個孩子站在花前,孩子被花的美麗迷醉,不由伸手把花摘下。

禪師說,這就是喜歡。


另一個孩子滿頭大汗給花澆水,又擔心花被烈日曬著,就站在花前擋太陽。

禪師說,這就是慈悲。


喜歡是為了私心的滿足與獲得,而慈悲的人卻在付出的同時又成就了自己。



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出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經云:


智光比丘汝諦聽,出家菩薩所應作,

無緣大慈攝眾生,猶如一子皆平等。


又云:「然諸眾生即是我身。眾生與我等無差別。是大菩薩發起如是同體大悲無礙願已。經一念頃惡風尋止。便得順風解脫眾難。得至寶所獲諸珍寶。」


簡言之,不分別、不執著的平等叫無緣;一個整體、自他不二就叫同體。「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我們在學修路上培養慈悲心的目標與方向,以此來長養我們的善根,擴大我們的心量,進而發起廣大菩提心。



悲智雙運

佛法是智慧的信仰,學修路上光有慈悲是不夠的,還要有智慧的引導,做到悲智雙運。


如果慈悲沒有智慧做引導,則會盲目化、隨意化。譬如:放生的時候將陸龜放生到海裡、將海魚放生到河裡、將毒蛇放生到寺院周邊,如此不顧生物習性的放生,既破壞生態平衡,也不考慮他人安全。


慈悲恆順眾生,是不為個體而傷害別人;不為個體而犧牲群體;不為私慾而危害社會。慈悲時,要順著眾生的善性,幫助他們解脫,遇到眾生的劣性,要能善巧方便的轉化他,使其斷惡修善。


一味沒有原則的慈悲,沒有智慧的指引往往會帶來負面的影響,我們要正確理解慈悲、悲智雙運,不能有人做壞事也去幫忙,有人犯法也去包庇。


學佛修行應以智慧做為引導培養慈悲心,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精神,逐步建立起怨親平等、自利利他的觀念。


圖文 | 杭州靈隱寺

相關焦點

  • 何為慈悲,你真的會那麼慈悲嗎?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個詞——慈悲。慈悲是婦孺皆曉的名詞,「慈悲為懷」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一般人都知道慈悲,也許你自己也正在奉行慈悲,但是對於慈悲的意義與層次,你卻不一定能透徹了解。譬如某人做了破壞公益、傷害他人的事,必須接受懲罰時,有些人會為此人求情說:「請你慈悲饒了他!」慈悲由寬恕包容變成了姑息縱容,實是曲解了慈悲的涵意。那麼,究竟何為慈悲?慈悲又與善良有什麼不同?慈悲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究竟何為慈悲?
  • 何為慈悲?慈悲與善良有何不同?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個詞——慈悲。慈悲是婦孺皆曉的名詞,「慈悲為懷」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一般人都知道慈悲,也許你自己也正在奉行慈悲,但是對於慈悲的意義與層次,你卻不一定能透徹了解。 譬如某人做了破壞公益、傷害他人的事,必須接受懲罰時,有些人會為此人求情說:「請你慈悲饒了他!」慈悲由寬恕包容變成了姑息縱容,實是曲解了慈悲的涵意。那麼,究竟何為慈悲?
  • 慈悲是軟弱嗎?不是,那麼慈悲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呢?
    慈悲是軟弱嗎?不是,那麼慈悲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呢?世界上的人,根據身份的不同有各自不同的依靠力量,如小孩以哭叫為力量。他要出去遊玩,大人不如他的意,他「哇哇」的哭鬧起來,大人沒辦法只好抱他出去溜達;女人以撒嬌發嗔為力量。
  • 何為慈悲?我的心懷慈悲之路
    慈悲,本來是佛教屬於,慈愛眾生,給予眾生快樂稱為慈;對眾生的痛苦感同身受,並幫忙拔除其痛苦稱為悲。慈悲,本就是從心出發,心繫眾生之感情。從慈字的構成來看,金文和小篆中可以明顯看出,慈是從心茲生,而茲就是以前的絲,茲絲和慈韻母相。「慈「原來的意思,就是長輩對晚輩的憐愛和慈愛。古代提倡父親嚴格,母親慈愛,所以會有慈母嚴父的說法。
  • 何為慈心,何為悲心,學佛為什麼要修行慈悲心
    何為慈心,何為悲心,學佛為什麼要修行慈悲心文·風花雪月的歲月什麼是慈,什麼是悲。我們要明白,不然就不知道怎麼發心,怎麼修佛。佛法精深,裡面包含了無數的奧義,我們只有明白了這些,才算是真的明白了為什麼要學佛。慈,是慈愛之意,是給予一切眾生慈愛和歡樂,悲,是感同身受眾生的苦難,從而在內心生出強烈的想要幫助眾生遠離痛苦的心。我們因此將慈心和悲心統稱為「慈悲」目的就是為了眾生都能得樂,遠離痛苦的意思。
  • 你的佛就不慈悲了嗎?
    可嘆我佛慈悲,雖通徹天地之道,然不能澈清世人之心,如是我說。妙華嚴:自性自度,別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自己不好好修行,佛菩薩都無法代替你修行。塵緣即是法緣的源泉,不歷塵劫生死,不與一切眾生同事。無緣自利更無法利他。可悲的應該是自己知見偏斜向外取捨。一切殘缺,和佛的智慧慈悲無關。
  • 善良是慈悲嗎,什麼是慈悲?
    作者:雅婷每每說到慈悲,我們就會想到電視裡經常出現的一句臺詞:慈悲為懷。慈悲這個詞出自於佛教,但是在生活中我們也依然會能感受到慈悲的力量。雖然我們很多人無法準確的去表達,到底什麼是慈悲。在生活中,我們卻能感知到慈悲是一種善的能量和磁場,遇到慈悲的人我們多少能感受到它的力量和與眾不同。至少在我們心裡可以隱約的感知到慈悲和善良雖然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同之處,所以我們會覺得這個人是善良,那個人卻是慈悲。但有一點是大家都可以達成一致的,就是所有人都喜歡慈悲的人,都願意接近慈悲的人。
  • 何路家書:慈悲是最大的智慧
    作者:何 路My dear Tiger:  為什麼有的人缺少智慧?因為他缺少慈悲。智慧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慈悲,慈悲卻是智慧的來源。窮人並不知道,吃素讓他變得慈悲,更變得智慧,他的身體也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富人卻剛好與此相反。  或許人們無法用因果報應來解釋這一現象。然而,這確實是一種非常及時的因果報應。富人若是有慈悲心,同時也有智慧,不再酒肉穿腸,那麼他獲得的智慧會比窮人更多。
  • 佛教:慈悲之人,會越長越漂亮!慈悲的8個果報,你知道幾個?
    心有慈悲之人,會擁有這八個果報,來看看你知道幾個?第一,擁有慈悲面相:我們常說道相由心生,一個人漂亮與否與她的心態有著直接關係。一個心中充滿嗔恨之人,面部一定是兇狠令人不舒服的,而一個心中慈悲柔軟之人,就會給人柔和親和美麗的氣質與感受。第二,福氣常在:慈悲之人,因為常常行善布施幫助他人,所以福氣也自然會跟著她跑。
  • 何路家書:慈悲是最大的財富
    可是有多少人會相信這句話是真的!有多少人,他自己熱愛學習,父母卻不讓他上學,讓他變成賺錢機器。後來他賺到錢了嗎?賺到了,可是很快就又失去了。  用世人的話說,就是他沒有駕馭財富的能力,或者說德不配位。確實如此,一個沒有智慧的人可以創造財富,卻不知道如何利用財富。財富如何利用?
  • 「慈悲」是什麼意思?該怎麼去培養慈悲之心
    人們在觀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發現上面的那些和尚或者道士們動不動就會說一句出家人慈悲為懷,來給自己的行為做一個解釋,又或者說人們在去寺觀裡面燒香拜佛的時候,也常常會情不自禁的說上一句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或者天尊慈悲之類的話語。
  • 佛教:你真的是個「慈悲」的人嗎?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慈悲也是如此,要報以利他之心,和顏悅色地對待一切人,一切事,始終將他人裝進心裡,考慮到對方的利益,讓對方歡喜自在,這就是最大的慈悲了。那麼生活中的慈悲,如何體現出來呢?我們可以由近及遠地考慮。想要對一切人慈悲,首先就要做到對自己的家人慈悲。因為家人就是和自己關係最密切,最有緣分的眾生。無論是「緣」也好,是「債」也罷,我們都只有接受的份。
  • 佛門裡講慈悲,什麼是真正的慈悲?
    佛門裡有假慈悲、亂慈悲、愚昧無知的慈悲。有些人由於愚昧無知,讓事情的性質變成了假慈悲和亂慈悲。作為一寺的住持,首先要考慮你所做的合不合法,其次合不合理,再其次合不合情。當法、理、情三者同時需要面對的時候,就看你的修行、你的境界和覺悟了。
  • 何謂我佛慈悲?
    所謂的佛就是慈悲加智慧,而我佛慈悲,同樣是有著慈悲之心,當然也必須有智慧。我佛慈悲在我們所聽到的大師所講述的話語裡,這是我們較為常聽見的,何為佛,何為我佛慈悲,當你真正了解其中的奧秘的時候,那麼你對於佛對於佛教文化也就有了更深的了解。
  • 忍辱的內核是慈悲,而不是忍氣吞聲
    忍辱波羅蜜是佛教的六妙法門之一,有些對佛法一知半解的人,一聽到「忍」字立馬便認為是忍氣吞聲,認為是在一碰到事情時立馬便只能低下頭來任由他人擺布汙辱,有些人的理解稍微近了一點,卻也認為只不過是如俗語中所說的那樣「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可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 數碼寶貝tri:奧米加獸的最新慈悲形態,它真的慈悲嗎?怎麼理解
    實戰案例太少,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的就是,奧米加獸慈悲形態的攻擊距離(單指虞玲刀)可能是所有形態中最遠的,就這一點來說,這個形態還是比較亮眼的。奧米加獸慈悲形態真的慈悲嗎?來談談吧!在第六章前,甚至說第六章中段之前,主角團都是要保貓的,雖然所有的問題來源都是望月芽心以及貓,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把芽心當做外人,在他們的世界觀裡,他們相信只要友情的羈絆與力量相結合,終究會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行動我們回看整個數碼寶貝DA系列!
  • 最有水平的領導,都有慈悲心
    那些對你改變自我認知幫助最大的人,很有可能是將慈悲(compassion)融入領導力的人。俗話說得好:「人們可能會忘記你說的話、做的事,但他們永遠不會忘記你給他們的感受。」慈悲領導力好處多多,不僅有利於被領導的員工,而且能惠及整個組織,更不用說領導者本人也會從中受益。幸運的是,慈悲心可以被有意識地培養。
  • 什麼是真正的慈悲?這才是慈悲的真義!
    「佛教以慈悲為懷」,這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然而,慈悲不是佛教徒的專利,慈悲是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人間因為有了慈悲,生命因此充滿了無限的意義;巔沛的人生歲月裡,因為有了慈悲,前途才有無限的憧憬。慈悲之心是萬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慈悲就是佛性,有了慈悲,眾生因此皆得成佛。慈悲也是做人應該具備的條件,一個人寧可以什麼都沒有,但不能沒有慈悲!一個有慈悲心的人,言行舉止都如陽光、淨水、花朵,可以帶給人間光明、清淨、歡喜。
  • 心若慈悲,煩惱會越來越少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多一點慈悲心,多一點智慧,就不會再有人讓你那麼痛。沒有一個人喜歡痛苦但是喜歡在痛苦中徘徊不肯離開,一個人越是慈悲,痛苦煩惱就會越少!人的煩惱一部分來源執著,一部分來源不夠慈悲,心胸不夠寬廣,倘若我們可以向彌勒佛一樣不管是誰都笑臉相迎,喜迎八方賓客,還會有那麼多的煩惱嗎?有煩惱就不會有智慧,心裡不清淨被個人情緒所左右自己的人生智慧都被你情緒化了,慈悲是嗔心的良藥,慈悲沒有敵人,沒有慈悲的人,對很多事情都看不慣;具有慈悲的人,看什麼都很順眼。一個人如果特別痛苦,大多是心胸狹窄所致。
  • 慈悲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慈悲還需要智慧
    世間萬物本為一體,我們將周圍的事物和自然看作是一體的,對其多加關懷,豈不也是對自身的關懷?萬物本就是自由的,因此,一個人擁有憫物的心,不但是博大情懷,更是一種對人生與自然的徹悟。慈悲為懷的出家人,不僅信為眾生皆平等,也盼眾生彼此之間平等相處,相互尊敬,這份慈悲之心眾人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