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怨女》:女人的幸福,都藏在她的舉止中

2020-10-26 無戒學堂


作者:千雅

作家於青曾這樣評價:張愛玲將女性意識的探索深入於歷史深處,深入於民族文化的深層去透視女性自身的心理上屏障。

她筆下的女性角色性格鮮明,千姿百態,有《紅玫瑰與白玫瑰》中放浪烈火般的女人王嬌蕊,也有《沉香屑》中從女學生一步步淪為交際花的葛薇龍,而在《傾城之戀》中,更是上演了一幕情場高手間的對決與碰撞。

張愛玲用她獨特而又細膩的筆法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的女性形象,她們在愛情中拼命掙扎,在時代的洪流中努力奮起,卻也逃脫不了舊社會下對女性的壓迫與不公。

小說《怨女》便是這樣一個有著濃厚舊式風俗氣息的作品,作者塑造了一位美麗動人又帶著些許伶牙俐齒的"麻油西施"柴銀娣,她年輕的時候嫁給了有錢人家的瞎子少爺,而空虛寂寞的婚後生活卻耗盡了她最美的年華。

大戶人家的兒媳做的並不輕鬆快樂,老太太掌管著家裡大小事務,稍不留意,惹惱了婆婆,銀娣也只能忍氣吞聲,不敢有絲毫不滿。

終於熬到了老太太去世,丈夫卻也因體弱多病離開了她,孤兒寡母分到的遺產自然也並不大多,就這樣又過去了很多年。



當新時代的思想作風逐漸流行起來時,銀娣依然遵守著舊式風俗,她就像被新世界遺落在角落裡的人,關起門來盤算起餘生歲月。

小說中銀娣在嫁人不久後就開始抽上了大煙,這似乎是她寂寥生活中唯一的樂趣,文中更是多次描寫她抽菸時的模樣,透過縷縷菸絲一切都變得虛無縹緲,不那麼真切了。

或許時代的壓迫造就了柴銀娣悲劇的一生,但她並非對生活無能為力。永遠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圈中自然看不到生命的璀璨,體驗不到生活所饋贈的多彩景畫。

偶然間的午夜夢回時分,她悵然若失般回憶起當年那個被人喚作"大姑娘"的自己,只是此時早已人老珠黃,卻還未曾經歷過大起大落,也未曾真正嘗到情愛的滋味。

或許一如左拉所言:生命的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



悲劇的開始


麻油鋪老闆的妹妹柴銀娣漂亮美麗,是整條街都知道的事,只是父母雙亡,油鋪收入微薄,哥哥嫂子早已對還要養活銀娣而有所芥蒂。

正如書中所寫:"漂亮有什麼用處,像是身邊帶著珠寶逃命,更加危險,又是沒有市價的東西,沒法子變錢。"

對面藥鋪的夥計小劉老實本分,雖沉默寡言卻是會一心一意的待人,恰巧此時媒人前來為遠近聞名的大戶人家姚二少爺前來說媒。

門第階層的巨大差異本是銀娣這種貧寒人家無法企及的,但因這家二少爺眼疾目瞎,遲遲未能結婚生子,老太太又不想虧待了自己的這個兒子,便找上了姿色出眾但出身普通的銀娣。

也許是過夠了貧窮帶來的哀苦,加之哥哥嫂子一旁的百般勸導,銀娣最終同意了這門並不理想的婚事。

只是真正嫁了過去才發現姚二少爺"前雞胸後駝背,張著嘴,像有氣喘病",終日臥床不起,吸著大煙,總算是家底殷實,也不需他賺錢養家。

姚家有三個兄弟,大少爺三少爺都已成家,卻也都是未成大器,而大奶奶三奶奶平日裡嬉笑打趣,並沒有過多理會銀娣。

這個家庭帶給她的沒有溫暖,只有無窮盡的孤寂,心理與生理上巨大的空缺無時不在侵蝕著銀娣的內心,在她年輕的靈魂上澆著刺骨的寒水。



之後她被風流多情的三少爺稍加撩撥,內心便波瀾起伏,而更讓她嚮往的,正是與三少爺的肌膚之親。

摩爾利曾說,人生只有一事算得是成功的:能夠依照你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在這段看似跨越階級變為鳳凰的婚姻中,其實只有無盡的對銀娣人格的摧殘,她不是一個內斂文靜的姑娘,口不饒人的她卻在姚家頻頻看人臉色,男女間的情愛之事她也是渴望而不可及。

其實,大多時候我們所追求的更好的事物,未必就是最適合的,終其一生尋找的"完美",也只是海市蜃樓。

在這星辰浩瀚的路途中,不妨停一停,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那顆星,才是真正能照亮我們前方的明燈。

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去過好這一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事物去為之而努力,待到繁華落盡,才能看的更加通透,人生這條路才能走的更加豐盈充實。


蒼涼的晚年


富裕的生活沒幾年老太太便去世了,丈夫也因病而亡,好在銀娣還有一個兒子,生活也算有了指望。

此時時局動蕩,生意並不好做,剩餘的家產再殷實,分起來到每家手中也不剩多少,銀娣因為房中無男人,孩子尚年幼,分到的錢財更是少之又少。

分家之後生活更是無趣,年復一年的過著相同的日子,就連兒子成年長大也依舊受她管制,母女二人的關係並不像尋常人家般親密溫馨。

張愛玲是善於塑造多情花心的男性角色的,在這本小說中也毫無例外。

姚三爺有著身份地位相匹配的賢惠妻子,卻仍舊終日在外尋歡作樂,她們之間的婚姻更像是舊式風俗下的不幸產物。

三奶奶對丈夫盡著一個妻子應盡的義務,文中並未過多著墨於這個人物,但我相信她對三爺的愛應該更多的是思想觀念的束縛。

大爺對大奶奶也並不一心一意,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現在親戚間的新聞永遠是夫妻吵架,男人狂嫖濫賭,寵妾滅妻。"



此時的銀娣對終日臥榻無能的丈夫產生了"還是你好"的感覺,她一生沒有得到過生理上的滿足,卻也沒有為丈夫在外嫖賭而傷心無奈過。

這一強烈的反差對比更是將銀娣寂寞可悲的一生推至高潮,可幸又不可幸的蒼涼半生在這其間滑走,增添了更加濃烈的悲劇色彩。

其實,她是渴望愛的,只是她的人生充滿了"怨",她怨哥哥嫂子的勢力,怨媒人說的這㛇婚事,怨丈夫的無能,怨三爺的多情,就連兒子長大後,她也怨兒子想要離開自己。

銀娣將一切怨恨留給了自己的兒子,她甚至用大煙留住兒子,終日與自己一樣在煙榻上消磨時光,這樣的愛是令人窒息的。

我想,生活大抵不盡人意,但如何過好餘生卻是每個人都可以去改變的。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說過:幸福沒有明天,也沒有昨天,它不懷念過去,也不嚮往未來,它只有現在。

學會掌握當下的幸福才是人生之必修課,一味沉溺於過去的痛苦,亦或是未來的壓力,都不能窺視這悠悠歲月所給予我們的多彩幸福。

大道至簡,人生的大智慧往往就藏匿於生活點滴,願你餘生的每一步都能走的更加堅定,獲得更大的幸福。

與君共勉。


相關焦點

  • 張愛玲《怨女》:女人的幸福,都藏在她的舉止中
    她筆下的女性角色性格鮮明,千姿百態,有《紅玫瑰與白玫瑰》中放浪烈火般的女人王嬌蕊,也有《沉香屑》中從女學生一步步淪為交際花的葛薇龍,而在《傾城之戀》中,更是上演了一幕情場高手間的對決與碰撞。張愛玲用她獨特而又細膩的筆法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的女性形象,她們在愛情中拼命掙扎,在時代的洪流中努力奮起,卻也逃脫不了舊社會下對女性的壓迫與不公。
  • 從《金鎖記》到《怨女》,看張愛玲的和解與寬容
    我是先看了《金鎖記》,然後看了《怨女》。在看到婚後情節描寫的時候,我一度以為自己記錯了,反覆確認這兩篇是同一個素材。《金鎖記》,約18000字,創作於1943年,那年張愛玲23歲。《怨女》,約60000字, 創作於1965年,那年張愛玲45歲。
  • 張愛玲:世無痴男,遍皆怨女!
    她還省吃儉用,瑟縮在床頭抽大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茫然無依,直到她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讀懂了《怨女》,或許我們才能讀懂張愛玲。1966 年才定稿的《怨女》,張愛玲在美國儘管遭受出版磨難,人生艱難,還是堅持把它寫完了。否則今天我們不能看到這本偉大的著作。
  • 張愛玲之怨女,怨女之張愛玲
    書單:《怨女》 作者:張愛玲梗概:《小艾》講一個窮苦人家的女孩,當九歲賣給了五太太家為婢女。小孩子突然換了環境,對於任何事都是不作聲。老太太死後,席家便分了家,而五房什麼都沒有得到,因為五爺在公帳上挪用的錢已超過了他應得的那部分。小艾和五太太一起搬了出去,五老爺被暗殺了,但一直瞞著五太太。她直至病死那刻才得知丈夫已離世。 小艾因為五太太的貓結識了金槐,陶媽怕兒子有根娶小艾,有根有情,而小艾無意。
  • 從《金鎖記》到《怨女》,折射出張愛玲在美國「寒噝噝」的生活
    在異國,幸福也沒有垂青她,反倒讓她的文字失去了滋生的土壤。上世紀60年代初,她的丈夫賴雅的身體越來越壞,每月只能領到社會福利五十二元,連付房租都不夠。張愛玲賴以生存的寫作也遭遇波折。她原來在香港靠著翻譯英文作品賺錢,但是在美國翻譯東西根據學位給錢,而張愛玲大學都沒讀完。
  • 張愛玲《怨女》:一個女人在愛情中覺醒—墮落—覺醒的三重悲劇
    張愛玲的作品都總是呈現出一種蒼涼的情懷。她的作品從來都不悲天憫人,不盪氣迴腸,她的作品都是些世俗男女之間的瑣事,沒有家國情懷。就連她自己都說她從來不書寫英雄,她的筆下儘是軟弱的凡人。他們不及英雄有力,他們是在時代的裹挾下匆忙過完蒼涼的一生。
  • 讀懂了《怨女》,或許我們才能讀懂張愛玲
    《怨女》的動機,以及她幾番英譯中,中譯英,持續改寫 11 年所經歷的種種磨難,也略微談到了我所認為的《怨女》的價值和文學意義。後來改寫的《怨女》中也有很多看著像對《金瓶梅》的「致敬」,可效果就好得多,精氣神都是自己的。鳳簫、小雙、雲澤——《金鎖記》中的這幾個人物,僅為說出曹七巧的背景,或為展現曹七巧的不堪,卻佔了不少的字數。與後期張愛玲的惜墨如金,意味深長也完全不是一回事。等到陪襯曹七巧作用一結束,她們幾乎都是瞬間匿身於作品中,再也不出來——不是大作家的筆法。
  • 《怨女》故事——張愛玲是如何回歸中文寫作的
    不過有如張愛玲所說,Rouge of the North「還在流動狀態中」——她正在重新修改這部作品,該項譯事須待定稿後才能進行。附帶提一下,此時The Young Marshal已經停筆,因為讀過的人抱怨所涉歷史混亂,人名又記不清。張愛玲五月六日信中有云:「三年來我的一切行動都以這小說為中心,現在得要全盤推翻,但目前也仍舊這樣過著,也仍舊往下寫著。」
  • 《怨女》:銀娣的一生值得我們借鑑,她告訴女人這三條生存法則
    《怨女》是張愛玲的一篇短篇小說,被稱為是《金鎖記》的展開本,《怨女》中的銀娣和《金鎖記》的曹七巧一樣,都有著相同悲慘的命運。我們在讀別人的故事時,也要懂得思考自己的人生。對於她們悲涼的命運,我們應該要引以為鑑,才能更好地生存。
  • 《怨女》:張愛玲筆下眾多風姿綽約的美人,卻有著同樣的結局
    張愛玲擅長將女性的命運與大時代背景結合起來,通過社會時代對女性命運的裹挾,襯託出女性的無奈以及隨波逐流的生存環境。很多讀者看完《怨女》便會聯想到張愛玲另一部著作《金鎖記》,相似的劇情相似的人物經歷,以及最終相似的命運都讓人唏噓。在封建禮教下那個吃人的社會中,女性生存的艱辛和不易,都被張愛玲描敘得淋漓盡致。
  • 張愛玲《怨女》之小艾
    從小就很喜歡張愛玲的文筆,不管是她的經歷,還是她寫的小說,文學作品,都是那麼地吸引著我。每一篇每個字我都不想放過。《怨女》裡第一章寫的是小艾,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寫小艾的悲慘命運。從小就被家人販賣到大戶人家當丫鬟,連自己姓氏是什麼都不知道,在過程中被主人看中了,受了屈辱,也不能說,不敢反抗。被人打掉胎留下一身後遺症。最後落得個不得生育,要抱養孩子的下場。小艾一生命運坎坷,才二十多歲,卻整天病怏怏,還好她遇到一個正直的,愛她的愛人,金槐,一個有愛,愛國家,愛家人,有責任有擔當的男人。
  • 大家丨改《金鎖記》為《怨女》,張愛玲人生下半場的變與不變
    1966年8月31日,張愛玲給夏志清的信中,再次提到《怨女》:「今天收到王敬羲的信,才知道《怨女》已在《星島晚報》連載,實在頭疼萬分。」並說她又有一版改正本。 1966年9月14日,張愛玲給平鑫濤的信中,提到不要按照連載版出單行本。
  • 張愛玲傳奇神秘的半生,都在這一筆一划的信件中得以浮現
    在異國,幸福也沒有垂青她,反倒讓她的文字失去了滋生的土壤。上世紀60年代初,她的丈夫賴雅的身體越來越壞,每月只能領到社會福利五十二元,連付房租都不夠。張愛玲賴以生存的寫作也遭遇波折。她原來在香港靠著翻譯英文作品賺錢,但是在美國翻譯東西根據學位給錢,而張愛玲大學都沒讀完。
  • 張愛玲筆下12個經典句子,直指人心,賈平凹:中她的毒已經日深
    張愛玲是女人,有著女人特殊的細膩,卻又有著一般女人沒有的犀利,長袖善舞,卻又冷眼旁觀,冷不丁一句雋語,給你的意外驚喜總是讓你猝不及防。賈平凹說張愛玲明顯的有曹雪芹的才情,雖無曹氏那磅礴的氣勢,但她切入角度之妙、行文之詭譎以及那種天然超拔的神氣,近世無二。因其獨特,她的很多小說被拍成了電影。
  • 流蘇、玉清、曼楨、嬌蕊,誰是張愛玲小說中最幸福的女人?
    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曾說過,姐姐筆下的人物多數都有病。不過,這也怪不得她。張愛玲深信最好的素材是自己熟悉的事,她筆下的人物多半都有原型,原型是病態的,她又如何強行將人物寫成健康的呢?
  • 張愛玲《怨女》:是誰造成了柴銀娣悲劇的一生?
    為豪門生下長孫的超模奚夢瑤的名字並沒有出現在悼文中,這並不稀奇,追溯到奚夢瑤產子,結婚,仿佛是灰姑娘嫁入皇室一樣,無不引起路人非議。但是,如何打好命運贈與的這副牌,還要看她個人造化與能力。張愛玲的《怨女》則恰好講述了民國灰姑娘柴銀娣如何「高攀」姚家,一步一步走向悲劇的命運。
  • 張愛玲《怨女》:那個為錢嫁入豪門的女孩,後來怎麼樣了?
    《金鎖記》發表二十年後,張愛玲將其改編成《怨女》重新發表。「怨女」的產生有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以男權為中心的封建社會長期壓抑的結果。男權社會對女性進行控制,使得她們必須依賴男人才能生存,並且對女性進行全方面的規範,即三從四德。
  • 張愛玲《怨女》:活在他人的眼中,迷失自我,是人生最大悲劇
    文丨卿心君悅張愛玲的《怨女》,被譽為「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多數人認為她的這篇作品是對早期作品《金鎖記》情節的拓展與延伸,但我更願意相信,這兩篇作品都是相對獨立的鮮活生命。這是張愛玲在《怨女》中,對主人公柴銀娣最初在婚姻選擇時心理的描述。「孤王酒醉桃花宮,韓素梅生來好樣貌」,夜晚醉酒的木匠無意哼唱到《斬黃袍》這一段時,想到了街坊鄰居「麻油西施」柴銀娣,她就是他眼中「韓素梅」般的存在。
  • 評《黃金時代》:許鞍華電影裡沒有怨女
    原標題:許鞍華電影裡沒有怨女,只有暖女   【看電影·《黃金時代》】   許鞍華似乎都重複著同一個主題,即不是將主角作為對社會不滿的怨女推出,而是力求在展示其如何面對這個世界的過程裡,達成與這個世界的和解。
  • 才女張愛玲的水平到底如何?賈平凹:她的文章裡有「毒」
    但這些警句和人物,又往往在你的頭腦中糾纏不休,仿佛一個不怎麼想再聯繫的舊識一樣,想忘記卻忘不了,彼時年紀既輕,看得亦粗糙,只注意了文章,卻沒怎麼注意了幕後真正操刀的大廚;中年讀張愛玲,便如記憶中的故事,雖然約略有些模糊,但一打開書,撲面而來的都是往日好友重逢的驚喜,文章背後操刀大廚的面目也日漸清晰起來,有一種進一步追索的衝動,但往往又不得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