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千雅
作家於青曾這樣評價:張愛玲將女性意識的探索深入於歷史深處,深入於民族文化的深層去透視女性自身的心理上屏障。
她筆下的女性角色性格鮮明,千姿百態,有《紅玫瑰與白玫瑰》中放浪烈火般的女人王嬌蕊,也有《沉香屑》中從女學生一步步淪為交際花的葛薇龍,而在《傾城之戀》中,更是上演了一幕情場高手間的對決與碰撞。
張愛玲用她獨特而又細膩的筆法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的女性形象,她們在愛情中拼命掙扎,在時代的洪流中努力奮起,卻也逃脫不了舊社會下對女性的壓迫與不公。
小說《怨女》便是這樣一個有著濃厚舊式風俗氣息的作品,作者塑造了一位美麗動人又帶著些許伶牙俐齒的"麻油西施"柴銀娣,她年輕的時候嫁給了有錢人家的瞎子少爺,而空虛寂寞的婚後生活卻耗盡了她最美的年華。
大戶人家的兒媳做的並不輕鬆快樂,老太太掌管著家裡大小事務,稍不留意,惹惱了婆婆,銀娣也只能忍氣吞聲,不敢有絲毫不滿。
終於熬到了老太太去世,丈夫卻也因體弱多病離開了她,孤兒寡母分到的遺產自然也並不大多,就這樣又過去了很多年。
當新時代的思想作風逐漸流行起來時,銀娣依然遵守著舊式風俗,她就像被新世界遺落在角落裡的人,關起門來盤算起餘生歲月。
小說中銀娣在嫁人不久後就開始抽上了大煙,這似乎是她寂寥生活中唯一的樂趣,文中更是多次描寫她抽菸時的模樣,透過縷縷菸絲一切都變得虛無縹緲,不那麼真切了。
或許時代的壓迫造就了柴銀娣悲劇的一生,但她並非對生活無能為力。永遠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圈中自然看不到生命的璀璨,體驗不到生活所饋贈的多彩景畫。
偶然間的午夜夢回時分,她悵然若失般回憶起當年那個被人喚作"大姑娘"的自己,只是此時早已人老珠黃,卻還未曾經歷過大起大落,也未曾真正嘗到情愛的滋味。
或許一如左拉所言:生命的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
悲劇的開始
麻油鋪老闆的妹妹柴銀娣漂亮美麗,是整條街都知道的事,只是父母雙亡,油鋪收入微薄,哥哥嫂子早已對還要養活銀娣而有所芥蒂。
正如書中所寫:"漂亮有什麼用處,像是身邊帶著珠寶逃命,更加危險,又是沒有市價的東西,沒法子變錢。"
對面藥鋪的夥計小劉老實本分,雖沉默寡言卻是會一心一意的待人,恰巧此時媒人前來為遠近聞名的大戶人家姚二少爺前來說媒。
門第階層的巨大差異本是銀娣這種貧寒人家無法企及的,但因這家二少爺眼疾目瞎,遲遲未能結婚生子,老太太又不想虧待了自己的這個兒子,便找上了姿色出眾但出身普通的銀娣。
也許是過夠了貧窮帶來的哀苦,加之哥哥嫂子一旁的百般勸導,銀娣最終同意了這門並不理想的婚事。
只是真正嫁了過去才發現姚二少爺"前雞胸後駝背,張著嘴,像有氣喘病",終日臥床不起,吸著大煙,總算是家底殷實,也不需他賺錢養家。
姚家有三個兄弟,大少爺三少爺都已成家,卻也都是未成大器,而大奶奶三奶奶平日裡嬉笑打趣,並沒有過多理會銀娣。
這個家庭帶給她的沒有溫暖,只有無窮盡的孤寂,心理與生理上巨大的空缺無時不在侵蝕著銀娣的內心,在她年輕的靈魂上澆著刺骨的寒水。
之後她被風流多情的三少爺稍加撩撥,內心便波瀾起伏,而更讓她嚮往的,正是與三少爺的肌膚之親。
摩爾利曾說,人生只有一事算得是成功的:能夠依照你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在這段看似跨越階級變為鳳凰的婚姻中,其實只有無盡的對銀娣人格的摧殘,她不是一個內斂文靜的姑娘,口不饒人的她卻在姚家頻頻看人臉色,男女間的情愛之事她也是渴望而不可及。
其實,大多時候我們所追求的更好的事物,未必就是最適合的,終其一生尋找的"完美",也只是海市蜃樓。
在這星辰浩瀚的路途中,不妨停一停,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那顆星,才是真正能照亮我們前方的明燈。
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去過好這一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事物去為之而努力,待到繁華落盡,才能看的更加通透,人生這條路才能走的更加豐盈充實。
蒼涼的晚年
富裕的生活沒幾年老太太便去世了,丈夫也因病而亡,好在銀娣還有一個兒子,生活也算有了指望。
此時時局動蕩,生意並不好做,剩餘的家產再殷實,分起來到每家手中也不剩多少,銀娣因為房中無男人,孩子尚年幼,分到的錢財更是少之又少。
分家之後生活更是無趣,年復一年的過著相同的日子,就連兒子成年長大也依舊受她管制,母女二人的關係並不像尋常人家般親密溫馨。
張愛玲是善於塑造多情花心的男性角色的,在這本小說中也毫無例外。
姚三爺有著身份地位相匹配的賢惠妻子,卻仍舊終日在外尋歡作樂,她們之間的婚姻更像是舊式風俗下的不幸產物。
三奶奶對丈夫盡著一個妻子應盡的義務,文中並未過多著墨於這個人物,但我相信她對三爺的愛應該更多的是思想觀念的束縛。
大爺對大奶奶也並不一心一意,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現在親戚間的新聞永遠是夫妻吵架,男人狂嫖濫賭,寵妾滅妻。"
此時的銀娣對終日臥榻無能的丈夫產生了"還是你好"的感覺,她一生沒有得到過生理上的滿足,卻也沒有為丈夫在外嫖賭而傷心無奈過。
這一強烈的反差對比更是將銀娣寂寞可悲的一生推至高潮,可幸又不可幸的蒼涼半生在這其間滑走,增添了更加濃烈的悲劇色彩。
其實,她是渴望愛的,只是她的人生充滿了"怨",她怨哥哥嫂子的勢力,怨媒人說的這㛇婚事,怨丈夫的無能,怨三爺的多情,就連兒子長大後,她也怨兒子想要離開自己。
銀娣將一切怨恨留給了自己的兒子,她甚至用大煙留住兒子,終日與自己一樣在煙榻上消磨時光,這樣的愛是令人窒息的。
我想,生活大抵不盡人意,但如何過好餘生卻是每個人都可以去改變的。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說過:幸福沒有明天,也沒有昨天,它不懷念過去,也不嚮往未來,它只有現在。
學會掌握當下的幸福才是人生之必修課,一味沉溺於過去的痛苦,亦或是未來的壓力,都不能窺視這悠悠歲月所給予我們的多彩幸福。
大道至簡,人生的大智慧往往就藏匿於生活點滴,願你餘生的每一步都能走的更加堅定,獲得更大的幸福。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