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世無痴男,遍皆怨女!

2020-12-16 虎妞說
張愛玲《怨女》

《怨女》講述了一個出身貧苦的少女,因為世俗虛榮的壓力,嫁給了一個富家之子,這本來是件該高興的事兒,不過這丈夫眼盲雙目失明,軟骨病,還有哮喘,終日裡臥床,奄奄一息。

誰家年輕貌美的姑娘願意守著個這德性的丈夫,銀娣滿肚子的怨氣沒處撒,只能拉拉扯扯的湊活過,一輩子斷送在了這樣一個自己選擇的「悲哀」生活裡。

丈夫死了,兒子大了也娶了媳婦,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又對兒媳婦千般萬般挑剔,撂狠話,下咒,替兒子納小妾,活脫脫把得了癆病的兒媳婦逼死在家裡。

她還省吃儉用,瑟縮在床頭抽大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茫然無依,直到她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讀懂了《怨女》,或許我們才能讀懂張愛玲。

1966 年才定稿的《怨女》,張愛玲在美國儘管遭受出版磨難,人生艱難,還是堅持把它寫完了。否則今天我們不能看到這本偉大的著作。張愛玲的怨念平了,我們才有了這個福氣。

《怨女》是「中年的張愛玲」對「青年的張愛玲」的「背叛」,從《金鎖記》到《怨女》,也根本是張愛玲的成長。

01

《怨女》的主角,叫柴銀娣——銀娣,重男輕女的家庭,給女兒多取名叫銀娣、招娣、盼娣,是希望家裡再生的是男孩。小說中的銀娣雖然有哥哥,卻名字裡仍顯嫌棄。

1988年電影《怨女》劇照

「柴」字與「銀」字放在一起,有貴賤的對比,這也仿佛主角身上已經宿命般埋藏了天生的命運。也如小說裡所言,漂亮女孩子生在寒門,「像是身邊帶著珠寶逃命」。

柴銀娣嫁給的是姚家,柴送進了姚(窯)裡,當然是有去無回,燒成了灰,或者燒成一個瓷器——新的自己。「怨女」柴銀娣的「怨」,可以是怨命運,其實更可以是怨自己。

02

《怨女》一共十五章,大約八萬字,前兩章寫柴銀娣未嫁進姚家,做姑娘時的時光,第三章到第八章,寫的是柴銀娣在姚家的生活。從第九章開始到第十五章結束,是柴銀娣帶著兒子,後來又有兒媳,獨門獨戶生活的日子。其中第十章、第十一章,是三爺的來訪及與三爺的決裂,算是比較重要的章節。

柴銀娣很漂亮,遭遇少年調戲會故作生氣,又轉頭痴痴地笑。哥嫂初五才去外婆家拜年,嫌外婆窮,她討厭哥嫂的勢利。她會幻想未來,有對戀人的憧憬,又憐老惜貧,她給外婆裝飯,「用飯勺子拍打著,堆成一個小山丘」。她平常閒了還會做女紅,納鞋……

另外重要的一點是,「柴銀娣的個人選擇直接導致了她的命運結局」。柴銀娣在前兩章中不選擇性格外放、公開對她表達好感的木匠,也不選擇默默送她菊花茶、請人來提親的小劉,卻主動選擇嫁給一個雙目失明的殘疾人。

1988年電影《怨女》劇照

03

張愛玲寫出了一個面容姣好卻出身普通的少女的人生計算。這樣的計算雖然難說正確與否,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卻不可謂不是一種現實的選擇。

如果是嫁給小劉,柴銀娣想著:「她要跟他(小劉)母親住在鄉下種菜……他一年只能回來幾天,澆糞的黃泥地,刨鬆了像糞一樣壘壘的,直伸展到天邊。住在個黃泥牆的茅屋裡,伺候一個老婦人,一年到頭只看見季候變化,太陽影子移動,一天天時間過去,而時間這東西一心一意,就光想著把她也變成個老婦人。」這樣的念頭,想了想已經令她可怕。

而姚家呢?雖然是個瞎了眼的人,畢竟是個大戶人家。

她麻醉自己:「他見到的瞎子都是算命的。有的眼睛非常可怕。沒人的話怎麼能相信,但是她一方面警誡自己,已經看見了他,像個戲臺上的小生,肘彎支在桌上閉著眼睛睡覺,漂亮的臉擦得紅紅白白。她以後一生一世都在臺上過,腳底下都是電燈,一舉一動都有音樂伴奏。又像燈籠上畫的美人,紅袖映著燈光成為淡橙色。」

1988年電影《怨女》劇照

在銀娣的腦子裡,「沒有錢的苦處她受夠了」,於是進行著自己說服自己的戰爭。可讀者的心裡,卻知道這註定是一個少女不切實際的夢,是一個可憐的開始。

04

銀娣的性格變化仿佛是在她第一次回門時開始的。

張愛玲讓她回到了之前自己住過的房間裡,看到房裡都搬空了。她感覺自己「像是死了,做了鬼回來」。

她哭了起來,後來她看到「調戲過自己的木匠」和「來提過親的小劉」都擠在窗下來湊熱鬧,「像大家一樣,帶著點微笑」——這真是令人心理要崩潰的一刻——她感覺「這些一對對亮晶晶的黑眼睛都是蒼蠅叮在個傷口上」,她「恨不得澆桶滾水下去,統統燙死他們」。

給她配的下人也是不堪的,一個幾乎全禿的老夏。傭人也看不起她,後來來了個奶媽,「不知道底細,所以比別人尊敬她」。她又因為嫁的是北方家庭,所以從塗胭脂到穿衣服的顏色,也不能順著自己的心。吃飯穿衣、行走坐臥、言談舉止,所有的習慣都要改過。

銀娣站在老太太房裡請安,「老洋房的屋頂高,房間裡只有一隻銅火盆,架在朱漆描金三腳架上,照樣冷。」寫出這個大家庭吹到銀娣心裡頭的陣陣冷風。

1988年電影《怨女》劇照

直到老太太問她話,她才覺得「皇恩大赦」,「周身血脈暢通了」。

妯娌們也瞧不起她, 「她說句話她們就臉上很僵,仿佛她說的有點不上品。」 三奶奶更是句句諷刺她。她說話也輕,「像一切過慣大家庭生活的人」,即使二爺和老太太死了,她自己住,也「一輩子改不過來」。

05

書的結尾,銀娣的人物命運也算得上平順,「時間永遠站在她這邊,證明她是對的。日子越過越快,時間壓縮了,那股子勁兒更大,在耳邊嗚嗚地吹過,可以覺得它過去,身上陡然一陣寒颼颼的,有點害怕,但是那種感覺並不壞。」

1988年電影《怨女》劇照

張愛玲作為一個作者,她讓讀者去思考,柴銀娣努力想要掙脫平凡的命運,終於走到這樣的境地。她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柴銀娣丟掉可能的愛情,選擇長久的、安定的富貴,儘管是那麼陰暗的結尾,可比起她嫁給木匠,或者嫁給小劉在農村守著他的老娘,一輩子的時光可以一眼就看到頭,孰對孰錯?什麼樣的生活才算幸福?這是一個未解的答案。

《怨女》除了多了柴銀娣的婚前章節,還多了她在姚家艱難的受壓抑的時光以及被勾搭出軌和自殺未遂,使她後期虐待兒媳的性格有了充分的依據,也讓人真正感受到她的悲哀。

張愛玲畫像@Season

《怨女》,在這本反覆修改了 11 年的作品中,張愛玲給我們呈現了一個更完整的、瀕毀的舊式家庭世界。

這裡的每一個人,他們或麻木,或散漫,或緊張,或順從,但都在這個遺老遺少的家族沒落的船裡一直沉下去,沉下去。只有柴銀娣,靠著自己的頑強的生命,一個女人的委曲求全、艱難求生的本能,將頭伸出大海來,喘上一口兩口氣。

一切的悲劇,都是她個人的選擇、天然的局限和舊時代、舊階層的必然結果。

誰又有資格指責她呢?

相關焦點

  • 《怨女》故事——張愛玲是如何回歸中文寫作的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致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寫道:「七巧和她女兒長安的衝突,張愛玲有更細膩的描寫;她的戲劇手法,令人叫絕。」如前所述,這一部分已經盡皆刪去;女主人公的性格,以及作者對她的態度,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作家分為自覺與不自覺的兩類,其一確切知道自家作品好壞何在,其一併不清楚,要等別人做出評價;至於文學成就,則未必因此而判明高下。
  • 張愛玲之怨女,怨女之張愛玲
    書單:《怨女》 作者:張愛玲梗概:《小艾》講一個窮苦人家的女孩,當九歲賣給了五太太家為婢女。小孩子突然換了環境,對於任何事都是不作聲。 《怨女》講麻油西施銀娣悽慘的一生。情節似《金鎖記》,但《金鎖記》為洩恨,而《怨女》則為訴怨。孩子也不是一兒一女,而是一個兒子。她對三爺的感情及至結尾才淡去……《色戒》講女學生佳芝犧牲自己,暗殺老易,在最後關頭,卻發現自己似乎愛上了他,提醒他逃走。
  • 從《金鎖記》到《怨女》,折射出張愛玲在美國「寒噝噝」的生活
    好風幾乎讀過張愛玲的所有作品,一直疑惑:憑藉《金鎖記》獲得巨大聲譽的張愛玲為什麼要再寫一篇《怨女》?後者明顯是前者的改寫和擴寫,這種狗尾續貂式的操作實在不應該發生在張愛玲這樣的天才作家身上。張愛玲賴以生存的寫作也遭遇波折。她原來在香港靠著翻譯英文作品賺錢,但是在美國翻譯東西根據學位給錢,而張愛玲大學都沒讀完。她曾在自感得意的小說《金鎖記》基礎上,寫成英文了小說《Pink Tears》(《粉淚》),但被出版社退稿。後來她幾經修改,1967年,英文稿以《The Rouge of the North》(《北地胭脂》)名字出版,而這個版本的中文版便是《怨女》。
  • 從《金鎖記》到《怨女》,看張愛玲的和解與寬容
    我是先看了《金鎖記》,然後看了《怨女》。在看到婚後情節描寫的時候,我一度以為自己記錯了,反覆確認這兩篇是同一個素材。《金鎖記》,約18000字,創作於1943年,那年張愛玲23歲。《怨女》,約60000字, 創作於1965年,那年張愛玲45歲。
  • 大家丨改《金鎖記》為《怨女》,張愛玲人生下半場的變與不變
    《怨女》中藥鋪夥計小劉與柴銀娣有一段無果的雙向暗戀 是的,當我們再仔細來看《怨女》,就會發現《怨女》中的柴銀娣正是張愛玲對於曹七巧的「撥亂反正」。柴銀娣更能體現張愛玲的文學觀。 張愛玲與夏志清先生的書信交往中,其實也可以看到這一點。
  • 讀懂了《怨女》,或許我們才能讀懂張愛玲
    《金瓶梅》雖然寫出了末世的腐敗、人慾橫流,然而不可以說它是一本以反封建為目的的書;《紅樓夢》裡的少男少女無路可走,曹雪芹也不是讓全書歸結到反思社會制度和滿清。《金鎖記》裡曹七巧這朵「惡之花」,卻不禁讓人想:她的原罪是什麼?命運與她個人的關係大不大?(值得慶幸的是,後來這些成為《怨女》中張愛玲致力的目標。)
  • 張愛玲《怨女》之小艾
    從小就很喜歡張愛玲的文筆,不管是她的經歷,還是她寫的小說,文學作品,都是那麼地吸引著我。每一篇每個字我都不想放過。《怨女》裡第一章寫的是小艾,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寫小艾的悲慘命運。我很喜歡張愛玲的文筆,她把小艾描繪得是那樣的無助,那樣的悽美,用這樣的形象來襯託出當時社會的不公現象。
  • 《怨女》:張愛玲筆下眾多風姿綽約的美人,卻有著同樣的結局
    張愛玲擅長將女性的命運與大時代背景結合起來,通過社會時代對女性命運的裹挾,襯託出女性的無奈以及隨波逐流的生存環境。很多讀者看完《怨女》便會聯想到張愛玲另一部著作《金鎖記》,相似的劇情相似的人物經歷,以及最終相似的命運都讓人唏噓。在封建禮教下那個吃人的社會中,女性生存的艱辛和不易,都被張愛玲描敘得淋漓盡致。
  • 「張愛玲」的4本必讀愛情小說,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
    《紅玫瑰與白玫瑰》《紅玫瑰與白玫瑰》是張愛玲諸多作品中一部廣為流傳的中篇小說。《半生緣》《半生緣》是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原名《十八春》,《半生緣》講述了舊上海的幾對年輕人的愛恨情仇,他們曾經都是有緣人,最後卻各奔東西。幾個平凡的眾生男女,世鈞、曼楨、叔惠、翠芝,一群隨處可見的都市年青人,講述了那一點點並不離奇的痴愛怨情。
  • 「張愛玲」的4本必讀愛情小說,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
    《紅玫瑰與白玫瑰》是張愛玲《半生緣》 《半生緣》是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幾個平凡的眾生男女,世鈞、曼楨、叔惠、翠芝,一群隨處可見的都市年青人,講述了那一點點並不離奇的痴愛怨情。張愛玲受到通俗小說的影響很大,但《半生緣》卻把通俗小說升華到了高雅深沉的程序。
  • 99年了,張愛玲還是張愛玲
    小說,散文,論著,劇作,翻譯……她寫下的,皆是妙文。無關宏旨,卻讓一代又一代人為之著迷。少年即是天才,晚年又遠離盛名。終其一生,張愛玲始終都是個傳奇。「正確」定義裡的女性主義者,但在《怨女》中,她從未停止對女性命運的嚴肅思考。」
  • 張愛玲《怨女》:是誰造成了柴銀娣悲劇的一生?
    電影版《怨女》-柴銀娣連續三天,一代傳奇何鴻燊落幕,刷遍全網的不過是幾個數字:4房,17子女,和5000億遺產。張愛玲的《怨女》則恰好講述了民國灰姑娘柴銀娣如何「高攀」姚家,一步一步走向悲劇的命運。《怨女》主要是講麻油世家的柴銀娣因為哥哥不舍辦嫁妝這筆花費,一年一年的把她耽誤成了大姑娘,她也曾努力抗爭,不給官人加做姨太太,也曾少女懷春,喜歡過對門藥店的漂亮夥計小劉,但是她最終妥協於現實,還是嫁給了殘疾的姚家二少爺。
  • 張愛玲《小艾》《怨女》經典句子摘抄
    ——《怨女》5、金鎖、銀鎖、翡翠鎖,都是要把孩子鎖在人世上。——《怨女》6、他從小就是這脾氣,陰不嚌嚌的,整天廝守著也還是若即若離。今天晚上她倒是想他陪著說說話,他們從來不提他舅舅家的,講點別的換換口味,不然嘴裡老不是味。——《怨女》7、「總算你說句良心話。」一坐下來相視微笑,就有一種安全感。
  • 宋淇與張愛玲:張愛玲的出版史
    但她人在異鄉,在香港、臺灣發表文章沒有門路,我爸爸宋淇就充當她的中間人,夏志清也是,但溝通上卻出過不少混亂,如1966年《怨女》便幾乎鬧出「雙胞案」。1965年,臺灣皇冠出版社社長平鑫濤在香港見過我爸爸,爸爸向他推薦了張愛玲。同年底,張愛玲把《怨女》中文稿寄來,本打算由我爸爸跟香港《星島晚報》和臺北《皇冠》雜誌接洽連載。
  • 蘇東坡的一首春宵,誤導了多少痴男怨女!
    蘇子的魔力還遠不止於此,他最令人嘆服的不是他的才華,而是他的思想境界——正如《定風波》裡所表達的,一種「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徹底開悟。所以,蘇子被譽為是「史上活得最明白之人」。蘇子年少時,天資聰穎,他廣泛閱讀詩書,博通經史,又長於作文,因而受到人們的讚賞,自矜之情亦隨之而萌。
  • 張愛玲《怨女》:活在他人的眼中,迷失自我,是人生最大悲劇
    文丨卿心君悅張愛玲的《怨女》,被譽為「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多數人認為她的這篇作品是對早期作品《金鎖記》情節的拓展與延伸,但我更願意相信,這兩篇作品都是相對獨立的鮮活生命。這是張愛玲在《怨女》中,對主人公柴銀娣最初在婚姻選擇時心理的描述。「孤王酒醉桃花宮,韓素梅生來好樣貌」,夜晚醉酒的木匠無意哼唱到《斬黃袍》這一段時,想到了街坊鄰居「麻油西施」柴銀娣,她就是他眼中「韓素梅」般的存在。
  • 張愛玲《怨女》:得不到愛的女子,終將把愛所毀
    在張愛玲的作品中,就有這樣的一位女性,她嫁入豪門大院,做了少奶奶,由最初的青澀甜美,到最後的麻木陰暗,甚至心理扭曲,她的一生到底經歷了什麼?《怨女》是張愛玲的一篇短篇小說,講述了一個女子從青春到遲暮的故事,她把自己鎖進了高牆大院裡,一生無愛,只能折磨和把控自己的子女,活脫脫地是一個悲劇性人物。
  • 紀念張愛玲最好的方式便是閱讀
    宋神宗熙寧元年,二十一歲繼承皇位的趙項,詔王安石進京,隨之有了皇帝與王安石的超級對話篇,《本朝百年無事札子》算是百年太平的帝王術,這時候距離王安石拜相罷相的反覆起始,還有三年。小說畢竟需要自如出入王靜安之類的宇宙人生,給予閱讀者的觀感,至少夏志清說過,「中國現代小說家中,大概只有四個人憑著自己特有的性格和對道德問題的熱情,創造出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
  • 張愛玲寫作的受辱史
    [摘要]張愛玲將中文版的作品《金鎖記》改成一個英文版的《北地胭脂》,然而,不成功之後呢,卻又按照英文版的內容再譯回中文,便成了《怨女》。而此時,一直等著他回信的張愛玲,正在自己錄入《金鎖記》的英譯稿。在此之前,夏志清在臺灣替張愛玲聯繫了臺灣的出版人平鑫濤,幾乎,幫助張愛玲解決了生計問題。一九六六年秋天,張愛玲的老公賴雅已經癱瘓在床,她給香港的友人宋淇夫婦寄去的《怨女》的書稿,宋淇夫婦竟然沒有收到。好玩的是,不久後,臺灣的《皇冠》雜誌開始連載這一版遺失的《怨女》。
  • 王德威:張愛玲的文學影響力 落地的麥子不死
    王禎和雖有幸陪同張愛玲遊訪花蓮,在創作脾胃上畢竟另有所好。白先勇與施叔青都以雕琢文字、模擬世情著稱。張是寫實主義高手,生活中的點滴細節,手到擒來,無不能化腐朽為神奇。但這種對物質世界的依偎愛戀,其實建築在相當虛無的生命反思上。她追逐人情世路的瑣碎細節,因為她知道除此之外,我們別無所恃。「時代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處在歷史的夾縫中,能抓住點什麼,管它庸俗零碎,總就對付過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