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女》講述了一個出身貧苦的少女,因為世俗虛榮的壓力,嫁給了一個富家之子,這本來是件該高興的事兒,不過這丈夫眼盲雙目失明,軟骨病,還有哮喘,終日裡臥床,奄奄一息。
誰家年輕貌美的姑娘願意守著個這德性的丈夫,銀娣滿肚子的怨氣沒處撒,只能拉拉扯扯的湊活過,一輩子斷送在了這樣一個自己選擇的「悲哀」生活裡。
丈夫死了,兒子大了也娶了媳婦,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又對兒媳婦千般萬般挑剔,撂狠話,下咒,替兒子納小妾,活脫脫把得了癆病的兒媳婦逼死在家裡。
她還省吃儉用,瑟縮在床頭抽大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茫然無依,直到她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讀懂了《怨女》,或許我們才能讀懂張愛玲。
1966 年才定稿的《怨女》,張愛玲在美國儘管遭受出版磨難,人生艱難,還是堅持把它寫完了。否則今天我們不能看到這本偉大的著作。張愛玲的怨念平了,我們才有了這個福氣。
《怨女》是「中年的張愛玲」對「青年的張愛玲」的「背叛」,從《金鎖記》到《怨女》,也根本是張愛玲的成長。
01
《怨女》的主角,叫柴銀娣——銀娣,重男輕女的家庭,給女兒多取名叫銀娣、招娣、盼娣,是希望家裡再生的是男孩。小說中的銀娣雖然有哥哥,卻名字裡仍顯嫌棄。
「柴」字與「銀」字放在一起,有貴賤的對比,這也仿佛主角身上已經宿命般埋藏了天生的命運。也如小說裡所言,漂亮女孩子生在寒門,「像是身邊帶著珠寶逃命」。
柴銀娣嫁給的是姚家,柴送進了姚(窯)裡,當然是有去無回,燒成了灰,或者燒成一個瓷器——新的自己。「怨女」柴銀娣的「怨」,可以是怨命運,其實更可以是怨自己。
02
《怨女》一共十五章,大約八萬字,前兩章寫柴銀娣未嫁進姚家,做姑娘時的時光,第三章到第八章,寫的是柴銀娣在姚家的生活。從第九章開始到第十五章結束,是柴銀娣帶著兒子,後來又有兒媳,獨門獨戶生活的日子。其中第十章、第十一章,是三爺的來訪及與三爺的決裂,算是比較重要的章節。
柴銀娣很漂亮,遭遇少年調戲會故作生氣,又轉頭痴痴地笑。哥嫂初五才去外婆家拜年,嫌外婆窮,她討厭哥嫂的勢利。她會幻想未來,有對戀人的憧憬,又憐老惜貧,她給外婆裝飯,「用飯勺子拍打著,堆成一個小山丘」。她平常閒了還會做女紅,納鞋……
另外重要的一點是,「柴銀娣的個人選擇直接導致了她的命運結局」。柴銀娣在前兩章中不選擇性格外放、公開對她表達好感的木匠,也不選擇默默送她菊花茶、請人來提親的小劉,卻主動選擇嫁給一個雙目失明的殘疾人。
03
張愛玲寫出了一個面容姣好卻出身普通的少女的人生計算。這樣的計算雖然難說正確與否,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卻不可謂不是一種現實的選擇。
如果是嫁給小劉,柴銀娣想著:「她要跟他(小劉)母親住在鄉下種菜……他一年只能回來幾天,澆糞的黃泥地,刨鬆了像糞一樣壘壘的,直伸展到天邊。住在個黃泥牆的茅屋裡,伺候一個老婦人,一年到頭只看見季候變化,太陽影子移動,一天天時間過去,而時間這東西一心一意,就光想著把她也變成個老婦人。」這樣的念頭,想了想已經令她可怕。
而姚家呢?雖然是個瞎了眼的人,畢竟是個大戶人家。
她麻醉自己:「他見到的瞎子都是算命的。有的眼睛非常可怕。沒人的話怎麼能相信,但是她一方面警誡自己,已經看見了他,像個戲臺上的小生,肘彎支在桌上閉著眼睛睡覺,漂亮的臉擦得紅紅白白。她以後一生一世都在臺上過,腳底下都是電燈,一舉一動都有音樂伴奏。又像燈籠上畫的美人,紅袖映著燈光成為淡橙色。」
在銀娣的腦子裡,「沒有錢的苦處她受夠了」,於是進行著自己說服自己的戰爭。可讀者的心裡,卻知道這註定是一個少女不切實際的夢,是一個可憐的開始。
04
銀娣的性格變化仿佛是在她第一次回門時開始的。
張愛玲讓她回到了之前自己住過的房間裡,看到房裡都搬空了。她感覺自己「像是死了,做了鬼回來」。
她哭了起來,後來她看到「調戲過自己的木匠」和「來提過親的小劉」都擠在窗下來湊熱鬧,「像大家一樣,帶著點微笑」——這真是令人心理要崩潰的一刻——她感覺「這些一對對亮晶晶的黑眼睛都是蒼蠅叮在個傷口上」,她「恨不得澆桶滾水下去,統統燙死他們」。
給她配的下人也是不堪的,一個幾乎全禿的老夏。傭人也看不起她,後來來了個奶媽,「不知道底細,所以比別人尊敬她」。她又因為嫁的是北方家庭,所以從塗胭脂到穿衣服的顏色,也不能順著自己的心。吃飯穿衣、行走坐臥、言談舉止,所有的習慣都要改過。
銀娣站在老太太房裡請安,「老洋房的屋頂高,房間裡只有一隻銅火盆,架在朱漆描金三腳架上,照樣冷。」寫出這個大家庭吹到銀娣心裡頭的陣陣冷風。
直到老太太問她話,她才覺得「皇恩大赦」,「周身血脈暢通了」。
妯娌們也瞧不起她, 「她說句話她們就臉上很僵,仿佛她說的有點不上品。」 三奶奶更是句句諷刺她。她說話也輕,「像一切過慣大家庭生活的人」,即使二爺和老太太死了,她自己住,也「一輩子改不過來」。
05
書的結尾,銀娣的人物命運也算得上平順,「時間永遠站在她這邊,證明她是對的。日子越過越快,時間壓縮了,那股子勁兒更大,在耳邊嗚嗚地吹過,可以覺得它過去,身上陡然一陣寒颼颼的,有點害怕,但是那種感覺並不壞。」
張愛玲作為一個作者,她讓讀者去思考,柴銀娣努力想要掙脫平凡的命運,終於走到這樣的境地。她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柴銀娣丟掉可能的愛情,選擇長久的、安定的富貴,儘管是那麼陰暗的結尾,可比起她嫁給木匠,或者嫁給小劉在農村守著他的老娘,一輩子的時光可以一眼就看到頭,孰對孰錯?什麼樣的生活才算幸福?這是一個未解的答案。
《怨女》除了多了柴銀娣的婚前章節,還多了她在姚家艱難的受壓抑的時光以及被勾搭出軌和自殺未遂,使她後期虐待兒媳的性格有了充分的依據,也讓人真正感受到她的悲哀。
《怨女》,在這本反覆修改了 11 年的作品中,張愛玲給我們呈現了一個更完整的、瀕毀的舊式家庭世界。
這裡的每一個人,他們或麻木,或散漫,或緊張,或順從,但都在這個遺老遺少的家族沒落的船裡一直沉下去,沉下去。只有柴銀娣,靠著自己的頑強的生命,一個女人的委曲求全、艱難求生的本能,將頭伸出大海來,喘上一口兩口氣。
一切的悲劇,都是她個人的選擇、天然的局限和舊時代、舊階層的必然結果。
誰又有資格指責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