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鄉土文學四川血脈

2020-12-15 華西都市報

紀念周克芹誕辰八十周年

延續鄉土文學四川血脈

李敬澤深情評價:他當得起「我們民族的書記員」這個稱號

座談會現場。 彭川供圖

  「重大題材只好帶回天上純真理想依然留在人間」——26年前的10月28日,著名作家周克芹因病離世,流沙河先生題寫的輓聯,被刻在他的墓碑上。這位因長篇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獲得首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家,其人其文,至今仍被人銘記、回顧、閱讀和研究。10月27日上午,由四川省作家協會主辦,華西都市報社等協辦的「延續鄉土文學四川血脈——紀念周克芹誕辰八十周年座談會」在成都舉行。
  此次座談會由四川省作協主席、作家阿來主持,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敬澤,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文學評論家仲呈祥,四川省作協黨組書記鄒瑾,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成都市文聯主席、著名詩人梁平,南京大學新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丁帆,《四川文學》原主編鄧儀中,四川大學文學院教授陳思廣,四川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評論家向榮,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劉火,《四川文學》副主編、作家羅偉章,作家蔣藍等先後發言,暢談如何延續由李劼人、周克芹等開創的鄉土文學創作經驗。

李敬澤:他的作品紮根生活反映中國鄉村改革面貌

  周克芹生於1936年,四川簡陽人。1953年考入成都農業技術學校。畢業後回鄉務農,先後當過農民、民校教師、生產隊長、大隊會計、農業技術員、公社和區幹部等。1959年開始文學創作,曾任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
  周克芹善於描寫蜀中農村的生活,小說中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和深沉委婉的情韻,不僅蘊涵著作者對「農業問題」、「農民問題」的理性思考,也標誌著他的藝術追求。
  此次座談會上,李敬澤從現當代文學史的高度,剖析評價了周克芹的文學成就。他深情地說,「周克芹老師在短暫一生中所寫的作品緊隨時代發展的腳步,真正做到了紮根生活,紮根人民。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完整、生動地看到,四川乃至中國的鄉村,在經過非常時期後迎來改革新風時的精神面貌。他的確當得起『我們民族的書記員』這個稱號。」
  李敬澤表示,「由李劼人、周克芹等四川作家所開啟的四川鄉土文學寫作脈絡,給我們今天的文學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應該認真積極地總結這些文學經驗,延續這些有效的文學經驗,結出新的文學果實。」

阿來:反思鄉土文學概念延續本土文學傳統

  阿來談到,我們今天深情懷念周克芹,這位在四川文學發展史上作出傑出貢獻的人,「最關鍵的是,延續他留下的文學精神。從文學史脈絡考察,從大的方面,一個國家民族有自己大的文學傳統。一個省份、一個地域也有各自的小傳統,但往往被我們自己重視的程度不太夠。四川本土文學的起點很高,以李劼人、沙汀、周克芹等人為代表的四川鄉土文學,形成和積累出一股很強大的審美經驗和創作財富,值得我們好好梳理、重視和汲取營養。遺憾的是,我們一直注意的多是外來的文學營養,對本土文學傳統的挖掘和學習做得不夠。」
  阿來還提道,「重新梳理周克芹的文學成就,反思我們應該如何認識當下的鄉村社會,延續我們優秀的鄉土文學經驗,有重大的啟迪和啟發意義。這應該是今天我們緬懷周克芹先生的最大意義。」

梁平:延續本土文脈找到文學的根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最早發表於《紅巖》1979年第2期。梁平在發言中回憶了自己當初讀到這部小說的難忘記憶,「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
  梁平說,「周克芹是中國的文學符號,是四川作家的驕傲,我們應該向克芹先生學習,延續本土文脈,找到文學的根。」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南大新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文學評論家丁帆,也都高度肯定了周克芹的文學價值。仲呈祥說,「周克芹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價值是不可低估的。他是一個重要的作家,他不僅屬於四川,還屬於我們整個國家。」
  周克芹的女兒周慧蓮作為家屬代表,參加了座談會。 華西都市報記者張杰

相關焦點

  • 文學中的鄉土中國
    從魯迅最早提出鄉土文學概念開始,鄉土中所凝結的傳統文化給了中國作家們養分,在眾多文學作品中展現出一個豐富廣袤的鄉土中國。  1920年,魯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最早提出「鄉土文學」的概念,魯迅指出,鄉土文學發源於鄉愁。在魯迅的《故鄉》中表現的是一個歸人的鄉愁,重返故鄉後,感受到記憶中的質樸、天真、平和已經成了貧困、無知、麻木,透露出一種失落。
  • 拓展鄉土文學創作新空間
    鄉土記憶寫作既是傳統鄉土中國文學的組成部分,也是新時期文學的一種,其在新城市文學中不可或缺。對北上廣深等大城市而言,文化不僅是城市發展的有機組成,更是引領和支撐,這些現代城市的先鋒觀念、包容精神、創新氣質、文明活力、豐富內涵等,都為其獨特的城市文化形成準備了良好而充分的條件。
  • 重讀周克芹 再品鄉土文學經典
    這個大的鄉土文學傳統,主要是以北方的孫犁、趙樹理為人所知。其實,在這個大傳統之外,還有一個相對較少人深入了解的文學小傳統。比如四川這片土地上的鄉土文學,就形成和積累出一股很強大的審美經驗和創作財富。他們用帶有四川本土特色的語言寫四川本土的生活,帶有四川的文化特色,其中以李劼人、周克芹為傑出代表。」2016年10月,作家阿來在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採訪時,談起了周克芹的文學世界。
  • 文學向|鄉土文學
    代表人物:王魯彥 彭家煌 臺靜農鄉土文學=鄉土小說:主要是指這類靠回憶重組來描寫故鄉農村(包括城鎮)的生活,帶有濃重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說。魯迅是現代鄉土小說開風氣的大師,他界定鄉土小說為:「凡是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的人們,無論他自稱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從北京這方面說,則是僑寓文學的作者」。
  • 作家對鄉土文學不熟悉 中國鄉土文學被冷落
    「五四」運動以來,鄉土文學繁榮了近百年。魯迅是中國鄉土文學的鼻祖,其作品《祝福》《社戲》《孔乙己》《故鄉》《阿Q正傳》等,都是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魯迅以雜文見長,但此類作品的時代局限性強。相反,今天當我們重讀他的鄉土散文和小說之後,會發現其更具有生命力。
  • 鄉土文學的追問
    農耕文明悲壯的解體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喚醒了鄉土作家的現實在場感、問題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新世紀初的鄉土小說主題正是沿著這三個維度蓬勃拓展的,關注鄉村現實問題已成為一大批優秀作家的共同話題  一個文學主題的興衰,是社會、文化、政治共同作用的結果,鄉土中國的下沉並不能成為解釋鄉土小說式微的惟一原因,鄉土小說作家不必氣餒,文學史已經屢屢證明,越是變革的時代越能為經典作品的出現催生靈感
  • 探索新時代鄉土文學書寫的新路
    □主持人:崔立秋 河北當代文學有兩大傳統,一個是抗戰文學,一個是鄉土文學。作家關仁山是一位堅定的現實主義作家,也是典型的鄉土文學作家。多年以來,關仁山一直以鄉土作家的敏銳觸角捕捉著時代的風雲變化,在農村廣袤的土地上尋找英雄,在鄉土文學的書寫中塑造英雄,他的長篇小說《天高地厚》《麥河》《日頭》被評論家稱為「中國農村三部曲」,受到專家和讀者好評。 關仁山新作《金谷銀山》延續了他一直關注農民精神訴求、譜寫農民命運的鄉土文學寫作的路子,從精神內質上與此前的「中國農村三部曲」一脈相承。
  • 從沈從文到莫言,文學中的鄉土中國經歷了哪些巨變?
    從沈從文的《邊城》,魯迅的《故鄉》,到蕭紅的《呼蘭河傳》,再到路遙的《人生》,莫言的《豐乳肥臀》......文學中的鄉土中國跟隨著動蕩的社會變遷,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在《文學中的鄉土中國》一文中,蔣方舟為我們描摹了這一變遷的歷史痕跡。
  • 劉亮程:鄉土文學把農民寫得太壞了
    騰訊文化實習生 傅曉羚 編輯整理十年前,一部名為《一個人的村莊》的散文集出版,讓一位土生土長的新疆農民劉亮程成為了廣為人知的鄉土文學作家。,讓這門堪稱「最接地氣」的鄉土文學門類再一次備受矚目。為了用文字還原中國的鄉村,劉亮程曾親自踏上河西走廊的路途並實地考察,他發現,恰是在這些保留著祖先家園原貌的鄉村中,延續著儒文化的精粹,農民依舊「老老實實地按照儒學過日子」,這裡是中華文化的希望。鄉土文學「光承擔呈現,不承擔拯救」雖然被譽為「鄉村哲學家」,但劉亮程卻並不喜歡「鄉土文學」。
  • 《鄉土中國》:我們所深愛的土地,是融於血脈深處的鄉土之情
    直到我讀到了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對這些疑問才有了豁然開朗、撥雲見日的感覺:為什麼我們對土地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是因為中國社會具有著鄉土性。中國社會的鄉土性及鄉土傳承,決定了我們血脈中對土地的深厚感情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
  • 鄉土文學敘事的局限與合理性
    圖片來源於網絡當代中國文學,如果從題材方面看,最成熟或成就最大的,應該莫過於鄉土文學或農村題材。《創業史》《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白鹿原》《秦腔》等,已經成為這個時代文學的扛鼎之作寫進了文學史。它們講述的故事就是中國故事,它們提供的經驗就是中國當代文學最重要的經驗。這個巨大的傳統一直延續著,至今不衰。2016年《當代》雜誌在評選年度最佳長篇小說時,格非《望春風》、賈平凹《極花》、葛亮《北鳶》、方方《軟埋》、付秀瑩《陌上》等獲年度五佳,除了葛亮的《北鳶》之外,其他四部均為鄉土文學。
  • 鄉土文學,一個概念已然終結?
    鄉土文學,一個概念已然終結?  「我在幾年前就有一個看法,可能會遭到置疑。我認為,從寫作對象來看,作為一個整體性的文學現象,中國的鄉土文學已經終結了。」在「鄉土中國現代化轉型與鄉土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上,作家格非這樣說。
  • 劉紹棠鄉土文學猶垂香
    今年值著名鄉土文學作家劉紹棠逝世15周年,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理論與批評》雜誌及劉紹棠鄉土文學研究會近日聯合召開了「劉紹棠鄉土文學學術研討會」。劉紹棠先後寫出了《地火》、《春草》、《狼煙》、《京門臉子》、《豆棚瓜架雨如絲》、《敬柳亭說書》、《這個年月》、《十步香草》、《水邊人的哀樂故事》、《孤村》、《野婚》、《村婦》12部長篇小說。
  • 鄉土小說和鄉土文學(考研筆記140)
    鄉土小說和鄉土文學(考研筆記140)學生李清文 編輯魯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說:「凡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來的人們,無論他自稱為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從北京這方面說,則是僑寓文學的作者。
  • 書寫新時代鄉土文學
    具體而言,就是深入體驗、觀察新時代農村大地上的人和事,回答諸如生態文明、環境保護、脫貧致富、鄉村振興、鄉村文化等中國農村在新時代面臨的迫切的、重大的課題,並以蓬勃的激情和熱忱的感受力去書寫,去描摹,從而創作出鄉土文學新經典。關於鄉土文學的闡述最早來自魯迅。
  • 找尋心中的「鄉土文學」
    而曾經記載著農耕文明輝煌的鄉土文學,隨著城鎮化的大轉型,也慢慢與大眾疏離。今天,我們重新思考鄉土文學,是在找尋曾經的記憶,也是在給許許多多與漂泊相伴的人們找尋精神的依託。那個曾經深入骨髓的鄉村文明,不應該被我們所拋棄,而應該成為我們揚帆起航的港灣。
  • 鄉土文學還有未來嗎?
    任何一種流派的文學都依賴於現實的生活,鄉土文學也是如此。如果失去了鄉土,還會有鄉土文學嗎?就像人們曾經熟悉的京味文學,當胡同、四合院,以及城市裡的原住民日漸消失,過去的生活場景不再,京味文學的土壤不再,即使再有才華的作家,生活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裡,周圍是老死不相往來的鄰裡,他還能寫出北京的胡同味嗎?同樣,隨著農村的空心化日益嚴重,青年一代都紛紛離開了故土。不要說村莊裡的風土人物、民情社意、風俗習慣,許許多多的年輕人連鄉音都改了、丟了。
  • 從《鄉土中國》的社會學角度出發,解讀沈從文筆下的文學湘西
    自二十世紀初周作人提出「鄉土文學」的概念,中國的鄉土文學慢慢成型,區別於世界意義上的「鄉土」,中國的「鄉土」不是城市化的產物,是伴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民族意識的覺醒而產生。文學家、社會學家也在研究古老的中國,企圖在傳統的中國和西方世界觀中尋求一個平衡,並且回歸真實的中國文化。
  • 《文學的流離與回歸:三○年代鄉土文學論戰》
    《文學的流離與回歸:三○年代鄉土文學論戰》 [日]橫路啟子著 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9年10月出版內容簡介一九三○年代處於日本統治下的臺灣發生了「鄉土文學論戰回顧臺灣文學研究史,當初視此論戰為二○年代「臺灣新文學運動」的一部分,強調臺語保存運動的訴求。即使戰後國民政府接管臺灣,鄉土文學論戰的定位隨之改變,然而在討論「鄉土╱本土」、「臺灣意識╱中國意識」等議題時,日治時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出發點。
  • 從《鄉土中國》的社會學角度出發,解讀沈從文筆下的文學湘西
    自二十世紀初周作人提出「鄉土文學」的概念,中國的鄉土文學慢慢成型,區別於世界意義上的「鄉土」,中國的「鄉土」不是城市化的產物,是伴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民族意識的覺醒而產生。文學家、社會學家也在研究古老的中國,企圖在傳統的中國和西方世界觀中尋求一個平衡,並且回歸真實的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