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中的鄉土中國
從魯迅最早提出鄉土文學概念開始,鄉土中所凝結的傳統文化給了中國作家們養分,在眾多文學作品中展現出一個豐富廣袤的鄉土中國。 1920年,魯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最早提出「鄉土文學」的概念,魯迅指出,鄉土文學發源於鄉愁。在魯迅的《故鄉》中表現的是一個歸人的鄉愁,重返故鄉後,感受到記憶中的質樸、天真、平和已經成了貧困、無知、麻木,透露出一種失落。
-
拓展鄉土文學創作新空間
鄉土記憶寫作既是傳統鄉土中國文學的組成部分,也是新時期文學的一種,其在新城市文學中不可或缺。對北上廣深等大城市而言,文化不僅是城市發展的有機組成,更是引領和支撐,這些現代城市的先鋒觀念、包容精神、創新氣質、文明活力、豐富內涵等,都為其獨特的城市文化形成準備了良好而充分的條件。
-
重讀周克芹 再品鄉土文學經典
這個大的鄉土文學傳統,主要是以北方的孫犁、趙樹理為人所知。其實,在這個大傳統之外,還有一個相對較少人深入了解的文學小傳統。比如四川這片土地上的鄉土文學,就形成和積累出一股很強大的審美經驗和創作財富。他們用帶有四川本土特色的語言寫四川本土的生活,帶有四川的文化特色,其中以李劼人、周克芹為傑出代表。」2016年10月,作家阿來在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採訪時,談起了周克芹的文學世界。
-
文學向|鄉土文學
代表人物:王魯彥 彭家煌 臺靜農鄉土文學=鄉土小說:主要是指這類靠回憶重組來描寫故鄉農村(包括城鎮)的生活,帶有濃重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說。魯迅是現代鄉土小說開風氣的大師,他界定鄉土小說為:「凡是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的人們,無論他自稱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從北京這方面說,則是僑寓文學的作者」。
-
作家對鄉土文學不熟悉 中國鄉土文學被冷落
「五四」運動以來,鄉土文學繁榮了近百年。魯迅是中國鄉土文學的鼻祖,其作品《祝福》《社戲》《孔乙己》《故鄉》《阿Q正傳》等,都是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魯迅以雜文見長,但此類作品的時代局限性強。相反,今天當我們重讀他的鄉土散文和小說之後,會發現其更具有生命力。
-
鄉土文學的追問
農耕文明悲壯的解體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喚醒了鄉土作家的現實在場感、問題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新世紀初的鄉土小說主題正是沿著這三個維度蓬勃拓展的,關注鄉村現實問題已成為一大批優秀作家的共同話題 一個文學主題的興衰,是社會、文化、政治共同作用的結果,鄉土中國的下沉並不能成為解釋鄉土小說式微的惟一原因,鄉土小說作家不必氣餒,文學史已經屢屢證明,越是變革的時代越能為經典作品的出現催生靈感
-
探索新時代鄉土文學書寫的新路
□主持人:崔立秋 河北當代文學有兩大傳統,一個是抗戰文學,一個是鄉土文學。作家關仁山是一位堅定的現實主義作家,也是典型的鄉土文學作家。多年以來,關仁山一直以鄉土作家的敏銳觸角捕捉著時代的風雲變化,在農村廣袤的土地上尋找英雄,在鄉土文學的書寫中塑造英雄,他的長篇小說《天高地厚》《麥河》《日頭》被評論家稱為「中國農村三部曲」,受到專家和讀者好評。 關仁山新作《金谷銀山》延續了他一直關注農民精神訴求、譜寫農民命運的鄉土文學寫作的路子,從精神內質上與此前的「中國農村三部曲」一脈相承。
-
從沈從文到莫言,文學中的鄉土中國經歷了哪些巨變?
從沈從文的《邊城》,魯迅的《故鄉》,到蕭紅的《呼蘭河傳》,再到路遙的《人生》,莫言的《豐乳肥臀》......文學中的鄉土中國跟隨著動蕩的社會變遷,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在《文學中的鄉土中國》一文中,蔣方舟為我們描摹了這一變遷的歷史痕跡。
-
劉亮程:鄉土文學把農民寫得太壞了
騰訊文化實習生 傅曉羚 編輯整理十年前,一部名為《一個人的村莊》的散文集出版,讓一位土生土長的新疆農民劉亮程成為了廣為人知的鄉土文學作家。,讓這門堪稱「最接地氣」的鄉土文學門類再一次備受矚目。為了用文字還原中國的鄉村,劉亮程曾親自踏上河西走廊的路途並實地考察,他發現,恰是在這些保留著祖先家園原貌的鄉村中,延續著儒文化的精粹,農民依舊「老老實實地按照儒學過日子」,這裡是中華文化的希望。鄉土文學「光承擔呈現,不承擔拯救」雖然被譽為「鄉村哲學家」,但劉亮程卻並不喜歡「鄉土文學」。
-
《鄉土中國》:我們所深愛的土地,是融於血脈深處的鄉土之情
直到我讀到了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對這些疑問才有了豁然開朗、撥雲見日的感覺:為什麼我們對土地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是因為中國社會具有著鄉土性。中國社會的鄉土性及鄉土傳承,決定了我們血脈中對土地的深厚感情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
-
鄉土文學敘事的局限與合理性
圖片來源於網絡當代中國文學,如果從題材方面看,最成熟或成就最大的,應該莫過於鄉土文學或農村題材。《創業史》《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白鹿原》《秦腔》等,已經成為這個時代文學的扛鼎之作寫進了文學史。它們講述的故事就是中國故事,它們提供的經驗就是中國當代文學最重要的經驗。這個巨大的傳統一直延續著,至今不衰。2016年《當代》雜誌在評選年度最佳長篇小說時,格非《望春風》、賈平凹《極花》、葛亮《北鳶》、方方《軟埋》、付秀瑩《陌上》等獲年度五佳,除了葛亮的《北鳶》之外,其他四部均為鄉土文學。
-
鄉土文學,一個概念已然終結?
鄉土文學,一個概念已然終結? 「我在幾年前就有一個看法,可能會遭到置疑。我認為,從寫作對象來看,作為一個整體性的文學現象,中國的鄉土文學已經終結了。」在「鄉土中國現代化轉型與鄉土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上,作家格非這樣說。
-
劉紹棠鄉土文學猶垂香
今年值著名鄉土文學作家劉紹棠逝世15周年,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理論與批評》雜誌及劉紹棠鄉土文學研究會近日聯合召開了「劉紹棠鄉土文學學術研討會」。劉紹棠先後寫出了《地火》、《春草》、《狼煙》、《京門臉子》、《豆棚瓜架雨如絲》、《敬柳亭說書》、《這個年月》、《十步香草》、《水邊人的哀樂故事》、《孤村》、《野婚》、《村婦》12部長篇小說。
-
鄉土小說和鄉土文學(考研筆記140)
鄉土小說和鄉土文學(考研筆記140)學生李清文 編輯魯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說:「凡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來的人們,無論他自稱為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從北京這方面說,則是僑寓文學的作者。
-
書寫新時代鄉土文學
具體而言,就是深入體驗、觀察新時代農村大地上的人和事,回答諸如生態文明、環境保護、脫貧致富、鄉村振興、鄉村文化等中國農村在新時代面臨的迫切的、重大的課題,並以蓬勃的激情和熱忱的感受力去書寫,去描摹,從而創作出鄉土文學新經典。關於鄉土文學的闡述最早來自魯迅。
-
找尋心中的「鄉土文學」
而曾經記載著農耕文明輝煌的鄉土文學,隨著城鎮化的大轉型,也慢慢與大眾疏離。今天,我們重新思考鄉土文學,是在找尋曾經的記憶,也是在給許許多多與漂泊相伴的人們找尋精神的依託。那個曾經深入骨髓的鄉村文明,不應該被我們所拋棄,而應該成為我們揚帆起航的港灣。
-
鄉土文學還有未來嗎?
任何一種流派的文學都依賴於現實的生活,鄉土文學也是如此。如果失去了鄉土,還會有鄉土文學嗎?就像人們曾經熟悉的京味文學,當胡同、四合院,以及城市裡的原住民日漸消失,過去的生活場景不再,京味文學的土壤不再,即使再有才華的作家,生活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裡,周圍是老死不相往來的鄰裡,他還能寫出北京的胡同味嗎?同樣,隨著農村的空心化日益嚴重,青年一代都紛紛離開了故土。不要說村莊裡的風土人物、民情社意、風俗習慣,許許多多的年輕人連鄉音都改了、丟了。
-
從《鄉土中國》的社會學角度出發,解讀沈從文筆下的文學湘西
自二十世紀初周作人提出「鄉土文學」的概念,中國的鄉土文學慢慢成型,區別於世界意義上的「鄉土」,中國的「鄉土」不是城市化的產物,是伴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民族意識的覺醒而產生。文學家、社會學家也在研究古老的中國,企圖在傳統的中國和西方世界觀中尋求一個平衡,並且回歸真實的中國文化。
-
《文學的流離與回歸:三○年代鄉土文學論戰》
《文學的流離與回歸:三○年代鄉土文學論戰》 [日]橫路啟子著 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9年10月出版內容簡介一九三○年代處於日本統治下的臺灣發生了「鄉土文學論戰回顧臺灣文學研究史,當初視此論戰為二○年代「臺灣新文學運動」的一部分,強調臺語保存運動的訴求。即使戰後國民政府接管臺灣,鄉土文學論戰的定位隨之改變,然而在討論「鄉土╱本土」、「臺灣意識╱中國意識」等議題時,日治時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出發點。
-
從《鄉土中國》的社會學角度出發,解讀沈從文筆下的文學湘西
自二十世紀初周作人提出「鄉土文學」的概念,中國的鄉土文學慢慢成型,區別於世界意義上的「鄉土」,中國的「鄉土」不是城市化的產物,是伴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民族意識的覺醒而產生。文學家、社會學家也在研究古老的中國,企圖在傳統的中國和西方世界觀中尋求一個平衡,並且回歸真實的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