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石觀音寺住持明賢法師主講「當代佛教的正見與傳播」。(圖片來源:武漢石觀音寺)
論壇現場(圖片來源:武漢石觀音寺)
2015年6月15日晚,武漢大學「跨學科論壇」邀請到武漢石觀音寺住持明賢法師,主講「當代佛教的正見與傳播」。此次講座由武漢大學學生會學習部主辦、武漢大學禪學社協辦,近200位武大師生齊聚文理學部多媒體報告廳,聆聽法師回望傳承、把脈時代,縱論正見與傳播這兩大當代中國佛教最為核心的命題。
自2009年起至今,應學生社團邀請,明賢法師在北京大學系統講授了《法寶論》《中觀見與道德經》等課程,引領高校學子重溫中華古典文明和傳統信仰的厚重與璀璨。此番應邀於武漢大學親照法筵,法師深入闡述了關於「佛教正見堅守」的六大主題,以及關於「佛教輿情傳播」的七大主題。
「如何從有限追求,上升到無盡把握?」這是明賢法師在講座中系統回答的第一個命題,也正是「佛教三觀」——佛教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究竟指向。法師在簡明論述佛教正見的基本常識的基礎上,重點指出佛教是實踐的宗教,這決定了我們必須腳踏實地、堅守生活,從世俗行動和倫理的抉擇中來契入大道。正所謂「每下愈況」,在平俗閱歷和生活細節中,在待人接物和寂寥自處中,本分而細緻的用心,導向的恰恰是寬坦平正、大眾可行的「大道」,這也正是佛教「中觀」所載的「隨許世俗」,與《道德經》所載的「和光同塵」的題中之義。
在「佛教正見」這個命題之下,明賢法師還談及了當前中國佛教所顯現的幾大時弊,諸如忽視本土文化特性而單獨標榜佛門旨趣、同時搶佔「經濟制高點」和「道德制高點」、強調個性來顯異惑眾卻毀棄傳承共性等問題。由此,法師鄭重提出了「以中華文化形式定其志、以佛法智慧內核盡其情」「以二諦智慧破除二律背反魔咒」「群眾路線是漢傳佛教的基本遠見」三大主張。
「大道弘傳如何應對大數據時代?」這是明賢法師在講座中展開論述的第二個命題。法師深諳當今時代乃是一個「虛擬規定現實的時代」,諸多新媒體的使用,以及「圖說」「數據新聞」「視頻社交」等表達方式,深刻地建構了時下的輿情傳播規律、甚至是人們對於現實的直接感知——敘述就是觀點、媒介即是認識論。佛門對於網際網路所構建的虛擬世界的無知和低估,將使得佛法的形象和弘傳,在這個時代遭遇極端的被動和邊緣化。
明賢法師提及,目前中國社會已經成就了幾大有力有效的佛教媒體,包括「鳳凰佛教」等佛教資訊平臺,為中國佛教在弘傳正見、肅清時弊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同時引領著傳統文化和信仰的回歸,引導著國人重新認識佛法智慧在今日中國思想競爭力中的重要分量。
《宗教藍皮書•中國宗教報告2014》中指出:「中國宗教改革的出路在於服務社會大眾,崇尚和彰顯宗教的真精神」。法師藉此評述道,上述判斷體現的正是公民宗教(Civil Religion)的時代大勢,這一大勢強調,宗教在這個時代的生存餘地,將有很大一部分取決於這個宗教能否合乎身份地為社會的主流價值做出貢獻。法師在講座最後與現場的武大師生們共勉,祈願大家都有堅守傳承並與時俱進的智慧,守護虛擬時代的清淨人心,以公民宗教的擔當精神,相契於大數據時代的利他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