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非遺傳承人心路故事:堅守初心詮釋「匠心精神」

2020-12-10 中國文明網

  晉城,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厚重,在漫長的發展進程中,孕育保存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是時間長河積澱下來的寶貴財富,蘊含著原汁原味的古風古韻。上黨梆子、澤州秧歌、高平繡活......一件件非物質文化瑰寶的背後,藏著一位位傳承人甘於寂寞、執著堅守和繼承創新的工匠精神。他們讓瀕臨消失的文化重燃生命之火,他們演繹著讓人感動的精彩故事。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活態靈魂」,是民族記憶的「活化石」,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碼,對於人類生存與發展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傳承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創造者和傳遞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日前,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公布,晉城市5人成功入選,他們為晉城非遺再披「國字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這5位老傳承人,聆聽他們對非遺至愛的情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心路歷程。

  陽城焙面麵塑代表性傳承人張紅霞:平凡堅守中出彩

陽城焙面麵塑當地人俗稱焙面娃娃。(圖片來源:胡翠平)

張紅霞和她的焙面娃娃。(圖片來源:晉城新聞網)

  一團焙面,在張紅霞的手中捏來捏去就變成「何仙姑」「白娘子」等一件件藝術品。32年前,陽城麵塑傳人、年世已高的老公公交代媳婦張紅霞,一定要把陽城麵塑傳承下去!從此那雙纖細的手、靈巧的心與顯得冷清的焙面麵塑綁在了一起。

  焙面麵塑當地人俗稱焙面娃娃,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娘家都要給出嫁三年的女兒送焙面娃娃,後來,小孩滿月、老人祝壽也送焙面娃娃。張紅霞在她的住處,一邊講著焙面娃娃的由來、用途、寓意,一邊演示著它的製作過程。用杏仁水和好面,再搓成人形,搭配上「花朵」「雲紋」,一個騰雲駕霧、衣袂飄飄的「何仙姑」降臨了。之後,除面部、手腳等露白部分用白菜葉遮住,其餘均用熬好的糖稀上色,最後用套鍋烤焙個把小時方能出鍋。

  「費時費工,一天最多烤制5個。」張紅霞說,習俗的變化和快節奏的生活改變了焙面娃娃的命運,焙面娃娃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可作為傳承者又怎能輕言放棄,「我一定會堅持傳承下去。」正是有了這份堅守與執著,張紅霞延伸著焙面娃娃的生命。如今,隨著精神文化生活的升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非遺項目,張紅霞也投入了新的戰鬥,對焙面娃娃的愛好者進行培訓,參加各種文化展覽,陽城焙面娃娃的知名度一次次得到提升,逐漸成為陽城一張響亮的文化名片。  

  上黨二簧代表性傳承人郭胖胖:像愚公那樣一代代傳下去

晉城鳴鳳劇團表演上黨二黃。(圖片來源:晉城廣電網)

上黨二黃傳承人郭胖胖。(圖片來源:晉城新聞網)

  80歲的郭胖胖精神依舊那樣矍鑠,聲音依舊那樣洪亮,唱腔依舊那樣清麗委婉。郭胖胖從「梨園之鄉」澤州縣李寨鄉旺頭村走來,現在是上黨二黃第五代傳人。

  「李燕飛坐寒宮珠淚下降,想起來老王爺痛哭悲傷;自從那老王爺命喪宴架,撇下了孤皇兒誰保華章……」這是幾天前,郭胖胖在家中饒有興趣地為全家人唱的上黨二黃《二進宮》裡的一段,家裡人口多時,郭胖胖總要為大家唱上一段。

  郭胖胖六歲隨父學戲,七八歲登臺演出,十二歲加入當時的晉城縣民樂劇團。在劇團,她是最下功夫的人,規定學徒五點半起床練功,她五點就起床「搶功」,嚴寒酷暑從不間斷,終於成為後起之秀。郭胖胖不僅是好演員,更是好老師、好校長。1970年起,她在晉城戲校當上了老師,既教上黨梆子,又教上黨二黃,12年培養學生160多人。

  然而,在晉城市上黨梆子的發展環境均優於上黨二黃的大背景下,儘管有的縣曾成立過上黨二黃劇團,終因市場原因致使上黨二黃逐漸衰弱,劇團沒人學,劇目沒人排,老師也不願意教。「上黨二黃是咱晉城的一個戲種,也是我的最愛,它唱起來委婉,聲韻極像京劇二黃,不能失傳了啊。」郭胖胖不服氣地說,這樣的藝術珍品她一定要像愚公移山那樣,一代一代傳下去。

  現在,她把「接力棒」已傳給自己的姑娘郭海萍,退休以來整理了十幾部上黨二黃劇本,還被特聘為李寨中學輔導教師,帶了60多個學生,其中30多人可登臺表演上黨二黃。她寄語學生們:「要挑起振興上黨二黃的重擔,讓它唱響太行。」  

  高平繡活代表性傳承人趙翠林:優雅的「針尖舞者」

精益求精的高平繡活。(圖片來源:黃河新聞網)

趙翠林的「指尖」絕活。(圖片來源:黃河新聞網)

  受母親影響,趙翠林高中畢業後就痴迷於刺繡,整整20年,她穿越古今針線,復興了「高平繡活」的傳統技藝。

  高平繡活是一種古老的刺繡工藝,它分為絲線繡和布貼繡。絲線繡是用絲線將圖案繡在真絲緞面上;布貼繡是把裁剪衣物剩下的各色邊角布頭,剪裁成人物、動物、花卉等形狀,然後貼在底面上鎖邊繡成。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傳承路上,趙翠林沒有像眾多山村婦女那樣把刺繡當成一種消遣或可有可無的手藝,而是把它當作理想去追求。2004年,她拿出所有積蓄創辦鳳林刺繡廠,對60多位姐妹進行培訓,使她們擁有了一雙匠人般的巧手。傳承之路並不平坦,有時甚至布滿荊棘。趙翠林的工廠虧損經營,外債高達80多萬元。逆境中,趙翠林沒有放棄,堅持自己的特色給蘇州、廣州的客戶製作捲軸、披肩等絲線繡品,而當這些富有時代與地方特色的繡品,亮相於全國工藝品展覽大賽時,金獎銀獎譁啦啦得了十幾個,同時也俘獲了客戶的心。

  2012年,趙翠林被評為山西省優秀刺繡師和晉城市工藝美術大師,她和她的高平繡活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山西師大美術學院師生年年都到鳳林刺繡廠寫生,繪出了許多符合現代人審美標準的實用性作品,一位善於管理經營的「高人」也在她麾下效力,彌補了她的「短板」,至此,高平繡活像長了翅膀似的飛入千家萬戶。

  「現在,高平繡活的非遺傳承路上有我,十年、二十年後還會有我。」趙翠林信心滿滿地說。  

  沁水土沃老花鼓代表性傳承人祁學德:傳承從娃娃抓起

沁水土沃老花鼓表演。(圖片來源:晉城在線)

沁水土沃老花鼓傳承人祁學德。(圖片來源:今日沁水)

  61年前,9歲的祁學德跟著師傅學沁水「土沃老花鼓」。那時,師傅「噼噼啪啪」的巴掌總要落在他稚嫩的臉上。嚴師出高徒!想通之後,祁學德苦練功夫成了花鼓隊的全能人才,和「土沃老花鼓」的大人們走街串巷,把歡喜的節目和吉祥的祝福送給十裡八鄉的鄉親。

  然而,在物質條件豐裕的今天,「土沃老花鼓」這項當地群眾喜愛的傳統民俗藝術卻進入「搶救期」。「土沃老花鼓」是集打、唱、跳為一體的集體舞蹈表演形式,主要角色有老醜、小丑、腰鼓手、報馬童等,表演步法有腳擦地行進的「曲曲步」,所用的樂器有口噙鼓、蝴蝶帽圈、羽毛扇子等,服飾和道具均為自製,唱詞隨時代自編創。

  「你可能感受不到,土沃老花鼓表演起來,具有濃鬱的黃土風情和北方人剛勁粗獷的特點,又兼具南方人柔媚秀美的風韻。」祁學德說,「土沃老花鼓」會的人越來越少,關鍵是因為沒有培養好下一代。於是,祁學德走進了土沃中學,熱情耐心地給學生傳授這個已有360多年悠久歷史的民俗文化。現在,一到課間,學生們就帶著鑼、釵、小鼓等道具來到操場,跟著祁學德學習曲曲步、十字步、繞八字、插花等各種步法和隊形變化。

  從此,激越的旋律伴著希望響徹天空,粗獷的舞姿和一張張稚嫩的臉龐,定格在充滿力量和希望的校園。  

  澤州四弦書代表性傳承人陳拴發:如果失傳,哪還有臉見師傅

76歲老人崔小紅表演澤州四弦書。(圖片來源:黃河新聞網)

  「傳人」,印象中應該是皓首白髮,飄然若仙,可66歲的澤州四弦書傳承人陳拴發不一樣。寒冬午後,陽光帶著幾分溫暖。高都鎮大興村的陳拴發走出低矮小屋,坐在舊椅子上,綁好腿板,操起胡琴,再清清嗓子,一曲《賢良記》隨即飄入天空。

  自打出娘胎起,陳拴發就沒看到過這個世界。但他眼盲心不盲,12歲開始學四弦書,24歲加入澤州縣曲藝隊,師從袁小迷,學會了《兩頭忙》、《正話反話》等幽默詼諧的開場小段,還拿下了《烈女傳》、《賢良記》和《鸚哥弔孝》等鴻篇大本。對於一個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想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是他一生都無法企及的奢望。而四弦書是他感知世界的唯一通道,更是他生活中的「眼睛」,有了它,陳拴發才能「看」到外面美麗的世界。

  唱罷一段,陳拴發興致高漲,話匣子打開了,從什麼是四弦書的緊板慢板說到師傅袁小迷當年的迷人風採,從自己如何從師學藝到現在的生活現狀,字字句句都扣動人心。「澤州四弦書是我今生最可愛的『寶貝』,幾十年,不管吃多少苦,受多少罪,我都不怕,怕的是四弦書這一古老的藝術會在我這一代失傳,到時候都沒臉見師傅啊。」陳拴發擔心,現在的年輕人不了解四弦書,更不會去學它,因為它不是一個賺錢的行當。

  說著說著,陳拴發再次操琴演唱《正話反話》:「正月裡,正月正,五穀雜糧長得分外青。大年初一去趕集,陰天下雨滿天星。二月裡,龍抬頭,大家都忙活著去收秋……」這段顛倒的詼諧小段讓人捧腹大笑,可笑著笑著心裡卻升起一陣酸楚:真心希望更多的下一代會跟這位可愛又堅毅的老藝人學澤州四弦書,希望四弦書後繼有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傳統歷史文化中走出來,流淌著工匠的「血脈」,傳承著世代相繼的「工匠精神」。做好「非遺」的傳承與保護,首先應該做到對「工匠精神」的尊重,在這5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身上,我們看到了歲月經年累月留下的痕跡,看到了藏在千百年精湛技藝背後的艱辛追求,更看到了工匠精神世代相守的兢兢業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這條道路,我們任重而道遠,需要全社會重視與參與,共同堅守這份傳承精神,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的更遠。(晉城文明網綜合 王雅婷/太行日報張小衛 李斌)

相關焦點

  • 弘揚非遺傳統文化·尋找達州最美傳承人
    匠心 由光陰來成就匠人 因專注而堅守他們靜守歲月 用耐心 抵達初心活動目的>弘揚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精神,讓傳承人大放異彩!發現傳承人,推薦傳承人,親近傳承人,講傳奇故事!這就是我們要尋找的人他們用傳承至今的傳統文化和勇於創新的匠心風範去詮釋身為傳承人的匠人精神推薦範圍
  • 以初心致匠心,百年交行致敬非遺
    為持續打造圈層文化服務平臺,不斷豐富和完善「百年交行 致敬非遺」系列活動的品牌價值,交通銀行蘇州分行精心策劃並攜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核雕(光福核雕)代表性傳承人宋水官,隆重推出核雕非遺文化體驗活動,組織開啟一段不同尋常的文化探尋之旅。
  • 【非遺】哈達:堅守初心與匠心
    哈達:堅守初心與匠心走進科右中旗蒙古族拉弦樂器製作傳承基地,只見這裡擺滿馬頭琴、潮爾、四胡等民族樂器,充滿濃濃的民族風情,這裡還「隱匿」著一位拉弦樂器製作匠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民族樂器製作技藝(蒙古族拉弦樂器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哈達。
  • 海派玉雕非遺傳承人創作《初心之地》獻禮建黨百年
    10月19日,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市非遺保護協會、海派玉雕協會、市屬非遺保護單位代表和傳承人代表齊聚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為「百人百藝·非遺獻禮」主題活動暨海派玉雕「初心之地」創作啟動揭幕。當天,海派玉雕《初心之地》設計稿和參與創作者名單公布。
  • 向匠心致敬,記錄對品質的堅守
    四十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這個時代節點,尋訪時代匠人、追問「工匠精神」內涵,顯得尤為珍貴。9月20日,由新京報主辦的「2018大國匠心致敬禮」在北京舉行。活動聚焦大國重器製造者、核心技藝傳承者、匠心品牌造就者和行業發展推動者,對話時代匠心,記錄品質堅守背後蘊藏的智慧和思考,並頒發年度匠心致敬人物、年度匠心致敬品牌等年度獎項。
  • 以匠心精神塑造品牌靈魂 小罐茶成功入選2020匠心品牌名單
    作為高端中國茶品牌,小罐茶憑藉堅守匠心的品牌文化、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從400多家參選企業中脫穎而出,與華為、小米、格力、海爾、海信等享譽國際的代表性品牌共同入選2020「匠心品牌」名單。由整合了政府、行業、學界品牌研究優勢資源的權威機構——BBI商務品牌戰略研究所,從企業價值觀、文化建設與管理、內外部生態環境等維度全方位分析、考量品牌內核,通過嚴格甄選,為優秀匠心品牌發聲。匠心堅守,鑄就中國好茶味匠心是對品質的堅守、對極致的追求。小罐茶的匠心精神內核,源於制茶匠人一輩子的堅守,只為傳承一杯中國好茶。
  • 這才是「晉城範兒」!14位「大師」被評為省級非遺傳承人
    澤州老城,悠悠慢時光 三山兩河,俊美好風光 華夏文明,源遠更流長 晉城 當令人嚮往的小城,遇上讓人稱奇的非遺 那真是可遇不可求又兩全其美的大好事
  • 堅守初心和匠心 三代傳承老手藝
    原標題:堅守初心和匠心 三代傳承老手藝   板胡是明末清初伴隨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基礎上產生的一種伴奏樂器,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因音色高亢明亮,板胡成為秦腔、豫劇、晉劇、評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主要領弦樂器,流行於各省區,尤其以陝西、甘肅、山西等省最為盛行。
  • 匠心之道,始於初心,盛於未來——中國茶,中敘堂這樣說
    它的匠心之道,是「傳承非遺,匠心品質」。攜手5位非遺傳承人,成立首席茶葉工程師團隊,在武夷山巖茶、福鼎白茶、桐木紅茶、安溪鐵觀音、福州茉莉花茶5大名茶原產地建立茶葉研究站,基本覆蓋福建名優茶。從源頭到制茶工藝,締造非遺級別的品質標準。 匠心之道,始於初心,初心是一個品牌出發的原點。
  • 匠心精神與不忘初心
    「匠心」是當今社會使用率較高的詞語之一。它由當初的「大國工匠」轉變為,現在各行各業都有「匠人」,何為匠?匠指能工巧匠,巧妙,何為匠心指能工巧匠的心思。一本《匠心精神》的書,講述了造就匠心精神的三條途徑。
  • 非遺傳承人趙樹憲:匠心堅守卌六載 絨花傳承一世情
    趙樹憲沒有想到,隨著清宮劇《延禧攻略》的熱播,他和他製作的絨花成了新晉「網紅」——今年已經65歲的趙樹憲是南京民俗非遺博物館內的一位非遺傳承人,製作絨花已經有四十六載了。匠心堅守 四十六載制絨花絨花始傳於唐朝,諧音「榮華」,最早只供宮廷享用。在明清進入鼎盛時期,之後流傳到民間,廣泛使用於婚嫁喜事以及一年三節(春節、端午、中秋)。2006年,南京絨花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在南京舉行的第二屆民間藝術國際組織世界青年大會上,南京絨花榮膺組委會榮譽大獎和世界青年眼中的最美中國手工藝。
  • 驢溪酒廠非遺傳承人邵家豔獲中國酒業工匠之星稱號
    其中,重慶江津驢溪酒廠,江津燒酒釀造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邵家豔榮獲此稱號。酒行業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為指引,向先進工匠學習,在釀酒行業營造尊重勞動、尊重技術、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弘揚工匠精神,為行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撐。 在酒行業,傳統工藝的流傳、開拓,離不開釀酒師的匠心傳承。工匠精神也是酒業生產質量提升的關鍵。邵家豔作為驢溪酒廠非遺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一直從事釀造、酒體設計、人才培養和產品、技術的研發工作。
  • 非遺傳承人彭熙君:用踏實和認真詮釋「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種有信仰的踏實和認真。」彭熙君曾這樣回答對「工匠精神」的理解。事實證明,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彭熙君,煙臺彭氏菜根香餐飲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他從下崗職工到餐飲企業負責人,再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始終堅守誠信的信條,時刻踐行著本分的承諾,將煙臺彭氏菜根香打造成集糧油食品加工銷售和快餐經營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餐飲公司。
  • 三雕藝術非遺傳承人任清文:匠心 堅守 傳承
    任清文向人們介紹自己的作品王家大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王家大院有一位名叫任清文的「三雕」非遺傳承人,多年來,他在致力於保護院內近日,記者在靜升古鎮非遺文化產業傳習所見到了這位非遺傳承人。技藝源於歷史「我的雕刻作品主要包括神話故事類、戲曲人物類、山水類及動物類等題材,這些元素,是歷史文化的積澱,也是人們智慧的結晶,其中飽含了人們的思想情感。吉祥、喜慶、福壽、平安,是人們恆久不變的一種追求,也是人們非常普遍的一種心理。」
  • 探尋非遺之美,傳承匠心精神尋匠心,憶初心實踐團赴邳州開展調研
    8月8日,計算機學院「尋匠心,憶初心」暑期社會實踐團赴邳州實地開展了以探尋特色文化遺產、傳承古老藝術瑰寶為目的的實踐活動。計算機學院2018級輔導員曹露晨擔任指導教師。8月10日,尋匠心,憶初心實踐團一行來到文化館,參觀非遺傳承人杜桂芳老師教授柳琴戲。
  • 以初心致匠心 創維電視「老闆下班別走」直播間對話手藝人
    王志國不僅認真聆聽了朋友們在磨礪技藝道路上的「不易」故事,還從產品體驗、技術創新、用戶洞察等多維話題角度向朋友們現場安利「家」中的創維高端雲社交智慧屏A20系列,並現場展示A20諸多黑科技、匠心工藝和創新功能,完美詮釋了創維電視對智能家居生態的深刻洞見和技術布局,為行業樹立了總裁直播間零距離真誠溝通的新範式。
  • 好太太安全門:初心在方寸 咫尺在匠心
    畢生歲月,專注堅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匠心,是古老中國的傳承根深蒂固於我們的傳統文化之中手藝需要傳承,匠心需要堅持對於haotaitai好太太安全門來說:不忘初心,砥礪數載,為消費者打造出簡約又不失格調的高品質安全門,成就你我的美好家居個性空間。這就是haotaitai好太太安全門的精工品質象徵,更是匠人精神的凝結。言及匠人精神,總會讓我們不由地心生敬仰。
  • 長沙市3名非遺傳承人獲省級表彰
    勞模裡的「非遺傳承人」本次受表彰的49名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來自長沙的各個行業、各條戰線。其中,有3名長沙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們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湘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笛>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江氏正骨術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江林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瀏陽油紙傘製作工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忠國勞有所獲
  • 非遺傳承人齊聚西安城牆共話傳承
    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齊聚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內,用熾熱匠心與精湛技藝為民眾帶來了一場文化盛宴。圖為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現場。梅鐿瀧 攝記者現場看到,由刺繡、花燈、皮影、剪紙、布糊畫、木版年畫六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構成的「非遺文化藝術迴廊」吸引了來往民眾的目光。定神細視,不同非遺項目又包含了不同流派,在鮮明的對比中盡顯地域文化特色與風採。
  • 西安城牆舉行非遺文化傳承活動 感受熾熱匠心 傳承非遺技藝
    剪紙非遺傳承人楊彩霞(中)精心製作的剪紙漢服在活動現場驚豔亮相。(西安報業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明 王健 攝)秦繡非遺傳承人在活動現場展示技藝。(西安報業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明 王健 攝)12月5日下午,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在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