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雕藝術非遺傳承人任清文:匠心 堅守 傳承

2020-09-07 身靈其境

三雕(木雕、石雕、磚雕)藝術,是靈石縣王家大院總體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其布局、其技法,集中體現了古代纖細繁密的典型藝術風格。王家大院之所以被稱為「中國民居藝術館」和「華夏民居第一宅」,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裡蘊藏了大量卓爾不群、璀璨奪目的「三雕」藝術精品。

任清文向人們介紹自己的作品

王家大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王家大院有一位名叫任清文的「三雕」非遺傳承人,多年來,他在致力於保護院內「三雕」藝術文化遺存的同時,很好地繼承了王家大院的傳統「三雕」技藝。近日,記者在靜升古鎮非遺文化產業傳習所見到了這位非遺傳承人。

技藝源於歷史

「我的雕刻作品主要包括神話故事類、戲曲人物類、山水類及動物類等題材,這些元素,是歷史文化的積澱,也是人們智慧的結晶,其中飽含了人們的思想情感。吉祥、喜慶、福壽、平安,是人們恆久不變的一種追求,也是人們非常普遍的一種心理。」在傳習所內,任清文饒有興趣地向記者介紹了自己近年來的「三雕」作品。

任清文的三雕工藝作品

細細觀賞就能發現,任清文的「三雕」作品與靜升古鎮王家大院內的「三雕」藝術品有異曲同工之妙。任清文介紹,自己從2000年開始參與王家大院及靜升文廟的修復工作,之後被王家大院留聘,專門從事古建「三雕」的維修保護工作。在他的努力下,許多藝術價值很高,但破損嚴重的古代磚、石雕精品經過修補,重新成為了景區的亮點,任清文的「三雕」技藝也隨之得到更大範圍的傳播和肯定。

任清文雕刻使用的刻刀

「王家大院是傳統民居文化和工藝的瑰寶,能得到行業內專家學者的認可,得益於對王家大院內古老的『三雕』技藝的傳承。多年來,隨著我對王家大院『三雕』藝術魅力的深刻認識,我的雕刻技藝也在不斷提高。」任清文說。

專注成就卓越

「雕刻匠人,凝結著世代相傳的民族元素和文化基因。」問及學習雕刻的緣由,任清文講述,他的家族以雕刻為生,以雕刻為血脈,從小就與父親學習繪畫和雕刻藝術,在父親的嚴格要求和薰陶下,雕刻刀在他的手中運用自如,作品也漸漸有了模樣,自己也愈發的喜歡上了雕刻這門藝術。

任清文正在完成自己的木雕作品

成年以後的任清文,已從父親的指導學習,變成了自主學習。他不斷地向民間藝人學習,與不同地域文化的人交流,學習磚雕、木雕、石雕。隨著視野的擴大,經過幾十年的專注與投入,真正做到雕刻行神情兼顧,塑造出一件件有思想、有靈魂的作品。

草編作品

非遺文化產業傳習所內一位工作人員說:「任老師經常說,雕刻藝術一定要沉下心來學習,不斷地打磨,才能雕刻出讓人們認可的作品。多年來,任老師只要有時間,就在工作室內鑽研雕刻技藝,從他一件件傳神的作品中,能看出他對『三雕』藝術的專注與執著。」

創新以求傳承

「隨著年齡增大,越來越希望能把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傳統技藝傳承下去,成立非遺文化產業傳習所這一創新舉措,為我們非遺傳承人將自己的技藝傳承下去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現在越來越多對雕刻技藝感興趣的人來和我學習交流,我都悉心傳授,希望能把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這些傳統技藝延續下去,讓更多的人能了解這門藝術,把這門藝術傳承下去。」任清文說。

刺繡作品

任清文介紹,靜升古鎮非遺文化產業傳習所是由靈石縣老古董民間藝術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創立的。創立以來,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傳習所集研究、開發、展示、學習、體驗互動、文化教育於一體,每周定期開課,組織靈石各類非遺傳承人為感興趣的學員上課,學員學成後,還可以將自己做好的作品交由公司直接回收,銷售收入直接發放給學員。

泥塑作品

據了解,除「三雕」藝術外,目前,老古董公司組織展演的項目還有刺繡、布藝、剪紙、拓印、編珠、泥塑等,這些項目的製作技藝均出自靜升古鎮,其中雕刻藝術為山西省級非遺項目,布藝和刺繡為晉中市級非遺項目,泥塑為靈石縣級非遺項目。

拓印作品

「傳播和傳承好非遺文化產業是非常必要的,就拿任清文來說,他的作品,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了靈石縣王家大院。」老古董民間藝術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趙程輝說,在靈石縣,還有很多像任清文這樣「身懷絕技」的非遺傳承人,但由於現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對非遺文化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低,導致很多技藝失傳,我們成立非遺文化產業傳習所,就是為了讓這些技藝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靈石的特色,讓感興趣的人來學習,保護好我們民族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許越峰)

相關焦點

  • 【甲子金漆木雕】:一刀一槌,堅守匠心;一雕一鑿,恪守傳承
    這匠心,得以傳承!經由丁氏家族百年木雕匠藝的世代薰陶,8歲時丁全便跟隨叔父學習木雕技藝,聰慧卓越的天賦造就了其以民俗木雕工藝藝術傳承為己任的職業發展路徑,在祖父丁敦舜、父親丁照林的影響下,專注於古建築、木雕的傳承工藝。
  • 上海植物園匠心堅守傳承優秀文化
    上海植物園匠心堅守傳承優秀文化 2020-12-08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廈門蔡氏漆線雕:漆線雕出匠人匠心
    REC國家級非遺「廈門漆線雕技藝」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蔡超榮廈門惟藝漆線雕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他努力為非遺保護過程中的創新取得版權法律的有效支持,也為漆線雕的傳承探索出了新路子。作為蔡氏漆線雕第13代傳人的蔡超榮,沒想到有一天能將古老傳統的漆線雕技藝,近距離地展現在中俄兩國領導人面前。2017年9月3日晚上,蔡超榮在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場,為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演示了漆線雕作品《祥雲馬盤》以及《漆線彩金龍鳳盤》的製作工藝。
  • 「匠人匠心」雲競技!湖北鄂州省級非遺傳承人夏祖康榮獲國獎
    為激發傳統工藝創新活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0月27,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組委會公布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匠人匠心」雲競技獲獎名單,來自鄂州市華容區省級非遺傳承人夏祖康一路過關斬將,榜上有名,其作品《光碟行動 利國利民》榮獲二等獎。
  • 百年堅守的錫雕傳承
    後來,楊峰巖(已故)和楊峰峪兄弟二人都被評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作品《東西塔》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楊婉紅在傳授錫藝作品《微縮錫雕四大天王》作品《2020好事發生:屬你最有錢》堅守初心 不忘傳承如今,傳統手工業受大環境的影響
  • 非遺傳承人趙樹憲:匠心堅守卌六載 絨花傳承一世情
    趙樹憲沒有想到,隨著清宮劇《延禧攻略》的熱播,他和他製作的絨花成了新晉「網紅」——今年已經65歲的趙樹憲是南京民俗非遺博物館內的一位非遺傳承人,製作絨花已經有四十六載了。經他一雙巧手,蠶絲和銅條「變身」成五彩的花朵,被戴在了《延禧攻略》劇中女性角色的頭上,隨著電視劇的熱播,這一傳承千年的技藝重現榮光。匠心堅守 四十六載制絨花絨花始傳於唐朝,諧音「榮華」,最早只供宮廷享用。在明清進入鼎盛時期,之後流傳到民間,廣泛使用於婚嫁喜事以及一年三節(春節、端午、中秋)。2006年,南京絨花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非遺傳承 匠心堅守②庫拉西:繡盡草原總關情
    這些掌握著傳統文化精髓的「非遺」傳承人,他們用畢生的精力,踐行著匠心精神,創造著文化奇蹟。在日復一日的傳承中,在韶華易逝的光陰裡,慢慢地,青絲熬成白髮,雙眼漸漸朦朧,那門手藝一直不離不棄。在他們身上,流淌的是匠人之心。他們用 10年,20年,30年……活成一首曲子,在聆聽中求心境;活成一幅氈繡,在傳承中求不凡;活成一件蛋雕,在瑕疵中求極致。
  • 非遺傳承人鍾小華:傳承堆雕絕技,凸顯色釉魅力
    非遺傳承人鍾小華:傳承堆雕絕技,凸顯色釉魅力顏色釉是陶瓷裝飾的始祖。顏色釉瓷釉色鮮美、色彩繽紛、別具一格,最能體現「火」的藝術特徵,具有「人造寶石」之稱,在世界工藝美術史上佔有獨特地位。而高溫顏色釉堆雕特藝瓷(古稱色釉拱花)又是顏色釉瓷的極品,它以其製作難度極高、存世量極為稀少成為顏色釉這頂王冠上耀眼的明珠。
  • 非遺傳承人沈佔偉:一方青磚「雕」乾坤(圖)
    原標題:非遺傳承人沈佔偉:一方青磚「雕」乾坤 圖       磚雕是我國獨特的建築雕刻和裝飾藝術,已有2000多年歷史。起源於北宋,成熟於明清時期的臨夏磚雕是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一項傳統技藝,也是中國磚雕藝術的七大流派之一。2006年,臨夏磚雕被首批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48歲的沈佔偉是一名磚雕藝人,他22歲開始跟隨師父學習磚雕技藝,如今他已從20多年前的磚雕學徒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夏磚雕的傳承人。
  • 匠心堅守 非遺傳承 丨 「傳統修腳術」代表性傳承人彭有兵先生首次公開收徒
    早在9月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河南傳統技藝大師彭有兵先生要收徒的消息甫一公布,就在行業內外引起強烈反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彭有兵先生據資料記載,彭世「傳統修腳術」最早起源於清朝末年,歷經四代傳承,由彭有兵先生繼承並發揚光大,堅持傳承與創新,不斷參與國內外修腳技藝交流,博採眾長,已成為中原派修腳技藝代表,得到行業內外廣泛認可,並於2019年入選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彭有兵先生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 堅守初心和匠心 三代傳承老手藝
    原標題:堅守初心和匠心 三代傳承老手藝   板胡是明末清初伴隨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基礎上產生的一種伴奏樂器,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因音色高亢明亮,板胡成為秦腔、豫劇、晉劇、評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主要領弦樂器,流行於各省區,尤其以陝西、甘肅、山西等省最為盛行。
  • 浙江省人大代表王武——堅守匠心傳承劍瓷文化
    浙江省人大代表王武——堅守匠心傳承劍瓷文化 2020年01月16日 05:46:30來源:浙江在線記者 陸遙   浙江在線1月16日訊對省人大代表、龍泉市御品瓷坊負責人
  • 璀璨非遺 匠心傳承—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派插花代表性傳承人...
    12月21日-22日由上海市插花花藝協會、上海市職工技術協會和上海植物園聯合主辦的「德藝雙馨 傳道授藝」蔡仲娟插花藝術60周年研討會暨「璀璨非遺 匠心傳承」——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派插花代表性傳承人蔡仲娟師生插花藝術作品展,將於12月21日
  • 匠心古韻皮雕畫:別樣藝術之美
    長期的堅守和匠心雕琢 傳承和開發皮雕技藝 皮雕藝術源遠流長,一張簡單的牛皮最終被雕刻出令人驚豔的圖案,需要匠人長期的堅守和匠心雕琢。這是一項起源於歐羅巴洲,興旺於亞美利加洲的藝術,有著純正的西方血統。但在2015年,馬文宣卻喜歡上了這門洋手藝。那一年,他29歲。
  • 「姐妹花」堅守「江加走木偶頭」:用匠心傳承古老技藝
    中新網泉州9月8日電 題:「姐妹花」堅守「江加走木偶頭」:用匠心傳承古老技藝作者 廖靜臨近傍晚,黃紫燕姐妹與母親還堅守在自家十幾平方米的工作室裡:姐姐黃紫燕低著頭認真雕磨一個初胚,妹妹黃雪玲在旁邊打磨另外一個木偶頭,而年近7旬的母親一會兒為木偶頭打孔
  • 晉城非遺傳承人心路故事:堅守初心詮釋「匠心精神」
    上黨梆子、澤州秧歌、高平繡活......一件件非物質文化瑰寶的背後,藏著一位位傳承人甘於寂寞、執著堅守和繼承創新的工匠精神。他們讓瀕臨消失的文化重燃生命之火,他們演繹著讓人感動的精彩故事。傳承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創造者和傳遞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日前,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公布,晉城市5人成功入選,他們為晉城非遺再披「國字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這5位老傳承人,聆聽他們對非遺至愛的情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心路歷程。
  • 非遺傳承 匠心堅守①狄光照:迷糊戲曲唱百年
    自 2007 年「非遺」保護工程啟動以來,師市先後有新疆曲子戲、迷糊戲、哈薩克族氈繡布繡、鹼蒿子燒制土鹼技藝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阿肯彈唱、黨氏蛋殼畫、槍桿詩、新疆鍋盔製作工藝等 10項,列入兵團級「非遺」保護項目。這些掌握著傳統文化精髓的「非遺」傳承人,他們用畢生的精力,踐行著匠心精神,創造著文化奇蹟。
  • 弘揚非遺傳統文化·尋找達州最美傳承人
    匠心 由光陰來成就匠人 因專注而堅守他們靜守歲月 用耐心 抵達初心活動目的>弘揚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精神,讓傳承人大放異彩!四川省鄉土文化藝術促進會三、承辦單位:四川省鄉促會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專委會中國鄉土文化網達州最美傳承人展示一.
  • 傳承非遺,堅守匠心 | 油紙傘
    傳承非遺,堅守匠心 | 油紙傘
  • 惠安木雕非遺傳承人賀耀輝:匠心 創新 傳承
    隨著木雕技藝的發展,其因造型優美、雕刻精細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也因此湧現出不少工藝美術大師,惠安木雕非遺傳承人賀耀輝就是其中一個。「祖輩師傅勤勞刻苦的工匠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們後輩勇往直前,用匠心打造精品。」賀耀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