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雕(木雕、石雕、磚雕)藝術,是靈石縣王家大院總體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其布局、其技法,集中體現了古代纖細繁密的典型藝術風格。王家大院之所以被稱為「中國民居藝術館」和「華夏民居第一宅」,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裡蘊藏了大量卓爾不群、璀璨奪目的「三雕」藝術精品。
任清文向人們介紹自己的作品
王家大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王家大院有一位名叫任清文的「三雕」非遺傳承人,多年來,他在致力於保護院內「三雕」藝術文化遺存的同時,很好地繼承了王家大院的傳統「三雕」技藝。近日,記者在靜升古鎮非遺文化產業傳習所見到了這位非遺傳承人。
「我的雕刻作品主要包括神話故事類、戲曲人物類、山水類及動物類等題材,這些元素,是歷史文化的積澱,也是人們智慧的結晶,其中飽含了人們的思想情感。吉祥、喜慶、福壽、平安,是人們恆久不變的一種追求,也是人們非常普遍的一種心理。」在傳習所內,任清文饒有興趣地向記者介紹了自己近年來的「三雕」作品。
任清文的三雕工藝作品
細細觀賞就能發現,任清文的「三雕」作品與靜升古鎮王家大院內的「三雕」藝術品有異曲同工之妙。任清文介紹,自己從2000年開始參與王家大院及靜升文廟的修復工作,之後被王家大院留聘,專門從事古建「三雕」的維修保護工作。在他的努力下,許多藝術價值很高,但破損嚴重的古代磚、石雕精品經過修補,重新成為了景區的亮點,任清文的「三雕」技藝也隨之得到更大範圍的傳播和肯定。
任清文雕刻使用的刻刀
「王家大院是傳統民居文化和工藝的瑰寶,能得到行業內專家學者的認可,得益於對王家大院內古老的『三雕』技藝的傳承。多年來,隨著我對王家大院『三雕』藝術魅力的深刻認識,我的雕刻技藝也在不斷提高。」任清文說。
「雕刻匠人,凝結著世代相傳的民族元素和文化基因。」問及學習雕刻的緣由,任清文講述,他的家族以雕刻為生,以雕刻為血脈,從小就與父親學習繪畫和雕刻藝術,在父親的嚴格要求和薰陶下,雕刻刀在他的手中運用自如,作品也漸漸有了模樣,自己也愈發的喜歡上了雕刻這門藝術。
任清文正在完成自己的木雕作品
成年以後的任清文,已從父親的指導學習,變成了自主學習。他不斷地向民間藝人學習,與不同地域文化的人交流,學習磚雕、木雕、石雕。隨著視野的擴大,經過幾十年的專注與投入,真正做到雕刻行神情兼顧,塑造出一件件有思想、有靈魂的作品。
草編作品
非遺文化產業傳習所內一位工作人員說:「任老師經常說,雕刻藝術一定要沉下心來學習,不斷地打磨,才能雕刻出讓人們認可的作品。多年來,任老師只要有時間,就在工作室內鑽研雕刻技藝,從他一件件傳神的作品中,能看出他對『三雕』藝術的專注與執著。」
「隨著年齡增大,越來越希望能把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傳統技藝傳承下去,成立非遺文化產業傳習所這一創新舉措,為我們非遺傳承人將自己的技藝傳承下去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現在越來越多對雕刻技藝感興趣的人來和我學習交流,我都悉心傳授,希望能把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這些傳統技藝延續下去,讓更多的人能了解這門藝術,把這門藝術傳承下去。」任清文說。
刺繡作品
任清文介紹,靜升古鎮非遺文化產業傳習所是由靈石縣老古董民間藝術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創立的。創立以來,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傳習所集研究、開發、展示、學習、體驗互動、文化教育於一體,每周定期開課,組織靈石各類非遺傳承人為感興趣的學員上課,學員學成後,還可以將自己做好的作品交由公司直接回收,銷售收入直接發放給學員。
泥塑作品
據了解,除「三雕」藝術外,目前,老古董公司組織展演的項目還有刺繡、布藝、剪紙、拓印、編珠、泥塑等,這些項目的製作技藝均出自靜升古鎮,其中雕刻藝術為山西省級非遺項目,布藝和刺繡為晉中市級非遺項目,泥塑為靈石縣級非遺項目。
拓印作品
「傳播和傳承好非遺文化產業是非常必要的,就拿任清文來說,他的作品,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了靈石縣王家大院。」老古董民間藝術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趙程輝說,在靈石縣,還有很多像任清文這樣「身懷絕技」的非遺傳承人,但由於現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對非遺文化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低,導致很多技藝失傳,我們成立非遺文化產業傳習所,就是為了讓這些技藝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靈石的特色,讓感興趣的人來學習,保護好我們民族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許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