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中,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就佔了三席,至今家喻戶曉,留下千古盛名。
蘇軾二十歲那年,科舉考試一舉中了進士,蘇軾的弟弟蘇轍也一同中了進士。如果歐陽修不誤把蘇軾的試卷當作其弟子曾鞏所寫,蘇軾應該是狀元,一家同時出了兩位高官,一時轟動京城,大家紛紛請教蘇洵培養兩位進士的秘訣。
蘇洵27歲才努力讀書,「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三字經中這句話說的就是蘇洵。27歲之前,蘇洵也是個浪蕩公子,直到他的哥哥和內弟先後考上進士,加官進爵,才喚醒了蘇洵讀書的欲望。當時,他已是兩位孩子的父親。為了求取功名,也為了給孩子做好榜樣,蘇洵開始發奮讀書。
總結一下,蘇洵培養孩子成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小孩子天生愛玩,怎樣才能培養他們讀書的性趣呢?蘇洵用了引導的方法。
每當蘇軾和蘇轍玩耍時,他就有意躲到角落裡去讀書。兩個孩子一靠近,他便故意把書藏起來。孩子都有強烈的好奇心,蘇軾和蘇洵也不例外。
為了一探究竟,他倆趁父親不在時,把書找出來認真的讀起來。慢慢地,兩個孩子對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養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
就這樣,蘇洵便利用小孩子的好奇心,打開了蘇軾和蘇轍渴求知識的大門。
蘇洵的這個方法,放到現在也是一個引導孩子學習入門的妙招。在孩子的學習上,急燥不得,打罵更是使不得。不正確的方法不但對孩子沒有幫助,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學習興趣,甚至厭學。
2、帶孩子讀書入門後,怎麼才能讓孩子有持久的讀書興趣呢?
小孩子天性愛玩,對於枯燥的學習,往往很難一直有興趣,蘇洵採用的方法是激勵法。他常常跟孩子一同學習,探討書中的文章,鼓勵他們寫出自己的觀點,如果覺得哪篇文章寫的不錯,就貼在家裡的牆上,增強他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
小孩子之所以喜歡學習,或者愛上諸如「音樂」繪畫」「打球」。。。。。。。。等等,無非是在項活動中發揮了自己的長處,得到了別人的肯定和讚揚,有了成就感,而成就感驅使孩子不斷的努力,向更高的目標進取。
記得有位姐姐談到過她如何帶領女兒渡過練琴的枯燥期,很值得學習。那時,她的女兒很喜歡彈古琴,但古琴學起來,難度很大,要想渡過練琴枯燥期並非易事,尤其是小孩子,沒有成人那麼大的耐心和毅力,需要家長幫助才能克服困難。
這位姐姐有一天下班回來告
訴女兒,她特別累,如果女兒能為她彈首曲子,她的疲勞就會跑掉。女兒為了讓媽媽不再疲倦,就很認真的彈了起來,一曲結束後,媽媽果然精神煥發,哪哪都不累了,疲勞一掃而光。
這位姐姐的女兒開心的不得了,啊,她都能幫媽媽了,太了不起了。以後的每天,媽媽回來都很累,她每天也都主動要求為媽媽彈支曲子。就這樣,這位姐姐的女兒度過練琴困難期,順利考過古琴九級。
成功的教育從古至今都何曾相似啊。
另一方面,蘇洵在教育孩子時,一身作則,自己刻苦用功,為孩子作了好榜樣。蘇軾和蘇轍看到父親那麼用心讀書,自然自己也不敢懈怠。
而我們當中,有很多家長在孩子做作業時看電視、玩手機、打麻將,唯獨不能陪伴孩子一同學習,還振振有詞,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們一邊嘴裡不停的念叨,你好好學習啊,你好好學習,卻不曾想到,自己的行為讓孩子根本無法安心學習,還言傳身教的培養了孩子的壞習慣。
3、在孩子的學習中,只有激勵還是遠遠不夠的,對孩子的嚴格要求才能使孩子走的更遠。
蘇洵在培養蘇軾和蘇轍時,除了激勵,更多的是做為父親在學業上對兒子的嚴格要求。他準備了一把一尺長的銅戒尺,每當兩個孩子懈怠,完不成當天的學習任務時,就要受到懲罰,用戒尺打手心。為此,還給蘇軾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幾十年後,在蘇軾六十歲時,有一次夢見小時候沒有按時背誦《春秋》一書,被父親懲戒,嚇得出了一身大汗而醒。可見蘇洵的教育又是多麼嚴格。
去年,網上又爆出某著名歌星的兒子再次犯法而鎯鐺入獄,事件的原因我這裡就不說了,我只談談這位名星對孩子的教育。
這位名星老來得子,對孩子一向寵愛有加。他崇尚激勵教育,鼓勵孩子天性自由發揮,即便是孩子做錯了事,或者在一件事情上明知孩子選擇有誤,也毫不批評教育,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孩子都是天才,做事要多鼓勵,不能打擊他的自信」。
在孩子第一次犯罪刑滿釋放出獄時,為了迎接兒子歸來,這位父親送了兒子一輛跑車。沒過兩年,兒子再次鋃鐺入獄。
在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中,只一味的激勵,沒有規範和嚴格要求,孩子要麼成不了才,要麼成了歪才。
公元月1056年,蘇洵帶兩個兒子進京,參加第二年的科舉考試,蘇軾和蘇轍同時考中了進士,二人從此走上了仕途。蘇洵也因文章寫得好,被歐陽修等級人推薦給朝廷。一時,朝中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蘇洵,蘇洵也因引聲名大振。為後人留下了《六國論》、《辨奸論》等著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