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蘇老泉,中年發奮讀書,還培養了蘇軾與蘇轍兩位才子
蘇洵又叫蘇老泉,他是《三字經》裡曾經提到過的那個二十八歲才開始發奮讀書的一個人,相對於他的兒子蘇軾來說,詩詞創作方面的才華確實比不過自己的兩個兒子。蘇老泉這個人出生在北宋,和自己的兩個兒子都是唐宋時期傑出的文壇大家。不過他並不像兩個兒子一樣在十次方面頗有建樹,他更加擅長的是散文這一方面,思維邏輯比較理性,所以寫起議論文來邏輯清晰明暢,讓人讀起來酣暢淋漓
蘇老泉小的時候在現代意義來說不算一個好學生,因為他並不喜歡讀書,所以年少時候的他就像一個紈絝子弟。父親健在的他又不需要承擔起養家的重任,沒事就和朋友出去遊山玩水,這和當年的李白有點像。不過李白在遊山玩水之餘好歹還抽空寫寫詩,蘇老泉連寫詩的空都沒有
他大概是在七歲左右開始讀書的,不過啥都沒學會他就選擇了放棄,十八歲的時候娶了自己的妻子程氏,不過這個時候的他,仍然沒有發奮讀書的意思,整天還是過著沒心沒肺瞎玩的日子。剛結婚沒多久,程氏就生了一個女兒,但不幸的是這個女孩還沒到一歲就夭折了。直到二十歲的時候,蘇老泉還是不願意讀書,他的父親由於放縱他也沒有過問
蘇老泉在成都遊玩的時候看到了張天師的畫像,從此走上了信教的道路,他每天都燒香禱告希望自己能夠生一個兒子。終於冬天得了一個長子蘇景先,沒過兩年,蘇老泉的母親就因病去世了。後來蘇老泉開始讀書,哪成想,態度一點都不端正,他仗著自己聰明所以總覺得同期的人沒有自己厲害,不過第一次應試的時候就落榜了。這次失敗給了他迎頭痛擊,從此,他開始發奮讀書,那時候他已經二十七八歲了
在經歷過失敗之後,蘇老泉把自己曾經寫過的詩詞文章一把火燒了個乾淨,他覺得自己前些年壓根沒有寫過什麼出色的文章,所以不如從頭再來。後來他每天都在書齋裡苦讀四書五經,並且立下誓言,在自己熟讀這些古籍經典之前,再也不動筆寫文章了
就這樣一邊奮發苦讀,一邊生兒育女,蘇老泉倒也是把讀書這個事情堅持了下來。生了孩子之後,蘇老泉又開始帶著自己的孩子讀書,蘇軾和蘇轍就是這樣被他培養出來的。等到自己的兩個孩子都大了之後,蘇老泉帶著他們上京趕考,恰好遇到了主考官歐陽修。歐陽修非常欣賞他們父子三人的文筆,於是向朝廷舉薦了他們
蘇老泉在發奮讀書的時候還鬧出過一個笑話,就是說端午節的時候,他的夫人看他一直都在書房裡用功,連早餐都沒有吃,體恤丈夫的夫人特地剝了幾個粽子給丈夫送到書房去,還貼心地備了一碟白糖。等到中午的時候,夫人悄悄地走進書房收拾殘羹,卻發現粽子被吃完了,可是一碟白糖原封不動。這時夫人再看看丈夫的嘴邊,黑點白點都有,這黑的是墨汁,白的是糯米,原來是丈夫專心讀書,把墨汁硯臺都當成一碟白糖了
蘇老泉的兄弟曾經給過他一個提議,就是讓他把自己家族的族譜編出來,說這是自己的一個心願,想知道祖上的來歷。蘇老泉自己也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事情,於是就開始著手辦這件事情。他走訪了自家的幾門親戚,還研讀了一些陳舊的案卷,也尋到了舊時先人來往的書信
這時候他已經查到了祖上的蘇味道,不過這個先人的事跡讓他看了著實覺得有些臉紅。他做這個事情越做越覺得有趣,於是他搬出一系列的史書,準備追本溯源。就這樣,他把這些史書都放在自己的床頭桌上,一部一部讀了個通透。讀完這些書他覺得自己心裡滿腹的想法卻不能很好地表達出來,所以更加立志發奮讀書了
蘇老泉這個人可以說是浪子回頭的典範了,從一個一心遊山玩水不務正業的人到一個願意奮發讀書的人,中間的轉變是相當之大的。並且蘇老泉還一手培養出了蘇軾蘇轍這兩個文學大家,雖說大部分歸功於他們兩個自身的天賦,但是也少不了蘇老泉中年時奮發讀書的感染。這一家子出了三個能站在那個時代詩詞方面的領軍人物也是非常可貴的,這種一心向學的精神還是很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