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青青
2016-02-04 18:40 來源:澎湃新聞
「九一八事變」是中國近代史最重要的轉折點之一,更是張學良漫長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擇時刻」之一。在新近熱播的電視劇《少帥》中,同樣選擇此事件作為引子來牽出「少帥」的故事。既然論及「九一八事變」,那麼自然牽扯到「不抵抗主義」。導演張黎曾如此評論:「現在還在爭,『不抵抗』應該怪蔣介石還是張學良,其實誰也不怪,只怪當時國力太弱。」除了國力孱弱外,「九一八事變」爆發以及日軍隨後大規模軍事行動確有其意外性。晚年張學良曾表示:「當時我沒想到日軍會那麼蠻幹,我以為他們絕不會這樣做。」客觀來說,此辯解並非純為卸責。事變之初,除張學良外,南京方面同樣並未料到日本關東軍之後的舉動。事實上,關東軍的「暴走」甚至也出乎蘇聯等國際方面的預料。
電視劇《少帥》開篇就以「九一八事變」拉開了全劇序幕事變爆發前,張學良率東北軍主力入關駐留華北,親自坐鎮北平。因此東北事態只能通過電報來遙控指揮。其間,大部分電報原稿多年前已整理出版,見於《遼寧省檔案館珍藏張學良檔案》,從中或能窺得當時「少帥」決策之經過。
1931年9月6日即事變前夕,由於此前「萬寶山事件」引發的一系列衝突,張學良剛電令時任遼寧省主席臧式毅:「現在日方對我外交漸趨積極,應付一切,極宜力求穩慎,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須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希迅即密電各屬,切實注意為要。」此命令無疑為當時奉軍對日行動定下了基調。十餘天后即「九一八事變」爆發,在前方未明的情況下,採取所謂「不抵抗主義」態度已有先兆,也非毫無端倪。
「1931年9月6日張學良致臧式毅電」,遼寧省檔案館編:《遼寧省檔案館珍藏張學良檔案 (五) ——張學良與九一八事變·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年,第280頁。9月18日當天深夜,日軍開始進攻後,東北軍第621團團長何立中立即向第7旅旅長王以哲報告,後者又向時任東北邊防公署參謀長榮臻請示。榮臻隨即命令部隊不要抵抗。19日凌晨,榮臻與遼寧省主席臧式毅一起向張學良電告日軍進攻經過並稱有傳聞關東軍司令部正從旅順移往奉天。
「1931年9月19日東北特區長官公署致張學良電」,遼寧省檔案館編: 《遼寧省檔案館珍藏張學良檔案 (五) ——張學良與九一八事變·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 年,第288頁。根據《遼寧省檔案館珍藏張學良檔案》所收錄的電報,9月19日張學良在致張作相等人的電報中明確寫道:「日兵至昨晚十時,開始向我北大營駐軍施行攻擊,我軍抱不抵抗主義。」在這份長電報結尾處,張學良仍不忘關照:「對此事切持鎮定,以免另生事故於事無益。」另據《北平晨報》載,9月21日晚張學良在會見中外記者時亦表示:「當餘聞及日軍在東北將有某種行動時,餘即命令中國軍警收軍器於兵庫,取不抵抗主義。」
「張學良致張作相等電」,遼寧省檔案館編:《遼寧省檔案館珍藏張學良檔案(五)——張學良與九一八事變·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83頁。事變之後,日軍雖然兵不血刃地迅速侵佔東北大片地區,但整個局勢至1931年底尚存改觀可能。當時關內仍有東北軍主力十餘萬人之眾,黑龍江馬佔山近萬人的部隊仍在活躍。在日本政府內部,關於事變到底應該如何收場,始終未有定論。即便是在「無視東京指令」的關東軍內部,也存有較大分歧。11月底,「九一八事變」主謀之一石原莞爾甚至不得不承認:憑藉關東軍當時的軍力難以攻取東北軍在關外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反攻據點——錦州,因此撤軍在所難免。時任日本陸軍參謀總長金谷範三曾要求關東軍不得繼續在錦州方面採取軍事行動,嚴令其「不得再有絲毫違反之行動。」倘若在錦州前線遭遇堅決的抵抗,就很可能導致關東軍徹底喪失行動的「合法性」,使其在東北地區的整個戰事難以繼續。然而,1932年1月初張學良棄守錦州,事態隨之急轉直下,最終不可挽回。
1931年11月底金谷範三要求向關東軍轉達的命令。緒方貞子:《滿洲事變:政策的形成過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第154頁。順便一提,與處理「九一八事件」類似,《少帥》同樣未描寫之前「中東路事變」的詳細經過。依照電視劇中的敘述,年輕氣盛的張學良之所以敢於挑戰蘇聯,似乎完全是受了蔣介石的慫恿。然而,這次頗為莽撞的軍事冒險更多是張學良堅持己見的結果。目睹蘇聯勢力在東北的衰退後,張學良錯誤地認為莫斯科已沒有決心和能力維護其遠東利益。1929年中東路事件前夕,與張學良私交頗深的顧維鈞以及外籍顧問端納就曾多次勸「少帥」三思。但此時坐擁東北乃至華北大部的「全國海陸軍副司令」意氣風發,自然完全聽不進此類勸告,而是希望通過對蘇俄的強硬態度來獲得全國性威望。而「中東路事件」中奉軍的慘敗經歷或也間接影響了張學良在「九一八事變」後的政治決斷——從激進冒險倒向消極退守。從此意義上來說,「中東路事件」與「九一八事變」之間有著密切的因果關聯,絕非是可以一筆帶過乃至可有可無的歷史事件。
顧維鈞回憶「中東路事件」前,對少帥的勸諫。《顧維鈞回憶錄》第一分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405頁。日軍侵佔東北後,出於同鄉情緒,相當多原東北籍軍人都傾向於把張學良視為「英明的少帥」;而普羅大眾則因其極具戲劇性的跌宕人生而萌生興趣,進而津津樂道於各種野史八卦。或許是因為各式各樣眾所周知的原因,電視劇《少帥》有意無意間模糊乃至忽略了相當多青年張學良所經歷的關鍵事件以及那些改寫了中國近代史進程的重大抉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少帥, 張學良, 九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