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原大戰時,張學良不率東北軍入關,還會有「九一八」事變嗎

2020-12-11 騰訊網

在北伐戰爭取得了初步勝利之後,老蔣竊取了革命果實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跟武漢國民政府對立,雖然在寧漢合流之後派系之間的鬥爭減少了,但是隨著戰局的發展在1930年還是爆發了新一輪的軍閥戰爭,也就是馮玉祥、閻錫山聯軍對抗老蔣的嫡系部隊,馮玉祥和閻錫山通電全國宣布閻錫山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為副總司令。

這場戰鬥爆發後,老蔣和閻錫山都對張學良進行了拉攏,但是張學良最終選擇率領十萬東北軍精銳入關,幫助老蔣平定這場大戰,那麼如果張學良不率十萬東北軍入關,還會有九一八嗎?其實或許可以避免。

常駐東北的關東軍由來

在旅順發生了日俄戰爭之後,日軍就實際獲得了從前俄國在東北的大部分權力,而中東鐵路長春到大連的部分也被日軍接管,日軍將這段鐵路改名為南滿鐵路,在1909年中日籤訂《間島條約》後日軍獲得了修築吉會鐵路的權力並且擁有了在鐵路駐兵的權力,一開始的時候約定每五十米鐵路兩名士兵,到後來發展到駐軍兩萬人。

當時日軍不僅在東北擁有駐兵權,還在張作霖的默許下投資了很多工廠,張作霖跟日政府在前期也保持著親密的合作關係,但是張作霖始終還是堅持自己是個中國人的底線,只是想要藉助日政府來擴充自己的地盤。

東北軍改旗易幟

張作霖雖然跟日本商人聯合開了很多礦場,但是對於這些外國勢力的滲透和入侵他是十分敏感的,對於俄國和日軍的虎視眈眈,張作霖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所以在合作的同時增添了很多的限制措施,這引起了日軍的強烈不滿,於是派飛機在皇姑屯炸死了張作霖。

張作霖死後少帥張學良統領東北三省的軍政事務,張學良在繼任一星期後就改旗易幟,宣布東北軍歸國民政府統領,並且宣誓效忠國家和國民政府,這也為他後來率東北軍十萬大軍入關埋下了伏筆,也成為了「九一八事變」的隱患之一。為什麼說張學良不率東北軍入關,可能就沒有後來的九一八事變了呢。

第一:十萬大軍入關未歸

張學良在出兵助蔣之前,老蔣除了給張學良軍費和職位之外,還把黃河以北的廣大華北地區交由張學良主管,在中原大戰結束之後,張學良拉出來的十萬東北軍精銳並沒有回到東北,而是常駐在北京和天津等廣大華北地區 。

當時東北軍的總兵力在三十萬之眾,而張學良拉出來的十萬都是當時親自督導改革出來的新軍,不僅裝備精良而且能徵善戰,是張學良非常器重的部隊,但是佔東北軍三分之一的精銳之師一直都沒能回到關內,在1931年為了徵討石友三,張學良又調了兩個旅的東北軍入關。

第二點:張學良常駐華北

中原大戰是1930年十月左右結束的,當時張學良就已經在北京附近常駐了,對待東北的事務沒有以前那麼敏感了,很多事情都是通過電令告知遠在東北的軍隊負責人,很多情報也都已經過時了,所以張學良沒能及時察覺東北形勢的變化。

在這段時間日軍不斷從朝鮮和海上增兵到東北,而且都是訓練有素的關東軍部隊,當時東北局勢已經十分緊張了,可是在1931年7月份張學良卻還是電令當時的東北軍委員會,告訴他們對待日軍要隱忍,最終導致了九一八事變時東北軍執行不抵抗政策,而在九一八事變發生的那個晚上,張學良還在戲劇院聽梅蘭芳的戲。

結合以上兩點,小阿姨才認為如果沒有張學良入關助蔣,可能就不會有後來的「九一八事變」,要知道東北軍當時可是有三十萬人,而日軍在炮轟東北軍北大營的時候也才只有兩萬多人,,就算張學良可能還會奉行不抵抗政策,日軍也不敢冒這個險,畢竟東北軍是他們的十倍,而且裝備十分精良。

相關焦點

  • 張學良的東北軍經營多年,入關後卻任人拿捏,張學良敗在哪裡?
    張學良改旗易幟後,原來的奉軍變成了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在中原大戰期間,張學良率領十萬東北軍出關,幾乎用一己之力,用武力調解了老蔣、閻錫山等人的戰爭,取得了黃河以北的統治權,同時就任國民革命軍三軍副總司令,基本上與老蔣平起平坐,並與其並肩作戰,足見張學良的地位。
  •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真的不抵抗嗎?近20萬部隊化整為零
    如果日本沒有佔領東北,獲得大量的資源,僅僅以日本自身的實力,是不可能有實力支撐起長期的戰爭的,日本人是在利用中國的財富來打中國。很多人認為,如果東北不丟,日本人不可能在中國那麼猖狂。於是,自然就想到了當時一槍不放,撤進山海關的東北軍。那麼,當時的東北軍真的沒有任何抵抗嗎?
  • 「九一八」事變前後,張學良在幹啥?
    去參觀大帥府時,瀋陽籍的導遊介紹說:「九一八」事變發生的當晚,張學良還在北平抽大煙,與胡蝶共舞。憤恨之情溢於言表。導遊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她介紹的卻與事實有所出入。當時張學良確在北平不假,他是於1931年4月13日從瀋陽遷到北平的,東北的事務則全交與東北軍參謀長榮臻與臧式毅處理。
  • 九一八事變時的中日在東北到底有多少兵力?
    可以說,九一八事變開啟了中國14年抗戰的開始,日本利用東北的資源快速完成經濟擴張和軍事備戰,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那麼,九一八事變時,中日雙方在東北的軍事實力究竟如何呢?首先,在日俄戰爭後的1905年,沙俄政府根據《樸次茅斯和約》將關東州(中國遼南旅大地區)的租借權和南滿鐵路(長春到旅順段)轉讓給日本,日本為了維護殖民利益,開始在中國東北駐兵。
  • 中原大戰東北軍入關,張學良親近反蔣聯盟,為何卻突然反戈一擊?
    中原大戰初期,由於中央軍在各處戰場均難以取得勝利,因此蔣介石開始準備以和談的方式結束戰場,該計劃被命名為「和平運動」。在蔣介石的計劃之中,和平運動的目標主要有兩人,其一是資歷較深的汪精衛,其二便是一直聲明中立的張學良。
  • 西安事變主角張學良的一生
    不過由於奉系內部對是否介入中原大戰以及幫助哪方有諸多分歧,張學良並未下定決心入關助蔣。 隨著中原戰火日益擴大,交戰雙方都極力拉攏張學良。 1930年7月2日,張學良以養病為由,避居葫蘆島一個多月。7月下旬,馮玉祥決定在隴海線發動總的攻勢,以配合晉軍奪取戰略要地徐州。
  • 換個角度說說張學良與東北軍
    在張學良看來,這點日軍不過是留守東北軍的零頭。雖然東北軍在中原大戰時曾有10萬精銳進關助蔣;1931年7月,原西北軍悍將石友三在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的挑唆下兵犯平津,張學良又從遼寧、黑龍江抽調了7個旅進關。儘管這樣,在東北的正規軍仍然在17萬人左右,加上一些非正規部隊,總數仍在20萬人以上。
  • 九一八事變如果東北軍反擊能打贏日本關東軍嗎?
    圖片為918事變時的日本關東軍 918事變當晚,日本關東軍突然襲擊瀋陽北大營的東北軍第七旅,張學良那時候正在北京與趙四小姐聽梅豔芳唱戲。 綜上所述為真實的918事變,如果當晚張學良命令東北軍還手反擊日軍,那麼東北軍能夠打贏日軍嗎?
  • 九一八事變:為何東北軍對日軍不抵抗,丟掉瀋陽?四個月丟掉東北
    原來蔣介石在1931年8月16日發給張學良一封銑電,是關於東北外交方針的指示,究竟是什麼內容呢?據九一八事變親歷者趙鎮藩回憶,他曾經看到張學良轉發的銑電,裡面提到: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
  • 九一八事變時「不抵抗」命令到底是誰下的?蔣介石還是張學良?
    「九一八」事變發生之時,是誰向東北軍下達了「不抵抗」命令?蔣介石嗎?張學良嗎?真假難辨的《銑電》長期以來,在學界尤其是大陸學界,普遍認為,「九一八」事變時,東北軍對日本關東軍的進攻未予抵抗,是蔣介石向東北軍發出了「不抵抗」命令,張學良只是「忍痛」執行命令,當了「替罪羔羊」。主要證據就是《銑電》,「北平。張副司令鈞鑑。絕密。
  • 九一八事變,如果張作霖還在,30萬東北軍能否阻止日本侵略中國?
    1931年9月18日,日本人為了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製造了九一八事變,由於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和主持東北地方軍政事務的張學良都奉行不抵抗的策略,致使日本人在不到一天的時間裡,就佔領了瀋陽市,在一周之內,就控制了遼寧省和吉林省的20餘座城市,在4個多月以後,東北三省則全部淪陷。
  • 考證:蔣介石向張學良下過不抵抗命令嗎?(圖)
    第1頁:東北當局絕對聽從中央政府的指示命令嗎?第2頁:能輕信回憶錄的記述嗎?第3頁:「力避衝突」與「不抵抗」方針相同嗎?第4頁:究竟是誰下達的不抵抗命令?第5頁:國民政府處置事變方針可簡單歸結為「不抵抗」嗎?
  • 張學良:不抵抗,是我的責任丨九一八事變
    過去長期以來都說九一八事變時東北軍之所以不抵抗,是因為蔣介石給張學良下達了不抵抗的命令,以張學良部下為主的一些人在回憶錄中也多次提到這點。但是隨著海峽兩岸各種史料的披露,尤其是當事人張學良晚年自由時開口說話,可以發現,這些所謂蔣介石給張學良下達不抵抗命令的說法多是空口無憑且經不起史料驗證的。
  • 4點原因告訴你,西安事變後,東北軍為什麼不救張學良
    張學良與蔣介石我們都知道,張學良在1928年皇姑屯事件後接手東北軍,手下有30萬人馬。1936年張學良奉蔣介石之命,率精銳入陝「剿匪」,帶了接近20萬人。一,民族大義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後,東北軍如王以哲、于學忠等部分高級將領深明大義,不願意與南京政府直接對立,從而打起內戰。因為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的目的,正是為了促成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合抗日。
  •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東北軍統帥張學良在忙什麼?他下了什麼命令?
    1931 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炮轟瀋陽北大營,發動事變。當晚,國土淪喪,生靈塗炭。東北軍統帥張學良在幹什麼呢?有人說他在北平和蝴蝶跳舞,還是在和趙四小姐看戲?他下了什麼命令?勿忘九一八有傳聞說,九一八當晚,張學良與當紅影星胡蝶跳舞,因此斷送了瀋陽,他於是被人罵為「風流將軍」。
  • 揭秘九一八事變中,張學良奉行不抵抗政策的隱層原因!
    日軍以此為藉口,炮轟瀋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 遙想三年之前,面對父親被日本人炸死,日本人不斷壓迫的情勢下,張學良果斷選擇了」東北易幟「,維護了祖國的統一,然而,在三年後的九一八,擁有30萬東北軍的張學良為何卻寧願背負」不抵抗「的罵名,也要選擇忍氣吞聲呢? 在比較官方的記錄中,我們知道,是蔣介石密電張學良不抵抗。然而這一說法有一定爭議,也並不一定是張學良不抵抗的根本原因。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中原戰爭時,擁兵30萬的張學良,為何最終站在了蔣介石的一邊?
    在兩股勢力的競爭下,張學良的態度變得模稜兩可,對雙方的共同利益沒有明確表態。特別是對於蔣介石來說,張學良在東北換旗時並沒有那種熱情。 為什麼張學良會有這樣的態度? 一方面是由於中東之路事變被蔣介石搞得很厲害。1929年7月,張學良發動了收復東路的嘗試。
  • 中原大戰奉軍出兵,張作霖遺命不得入關,張學良為何卻置若罔聞?
    1930年9月10日,中原大戰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而對於一直沒有參戰的東北軍而言也到了歷史性的轉折點,當日張學良召集東北軍各部將領共同商討時局對策。雖說張學良是以商討的名義召開會議,但是在蔣介石承諾幫助解決東北通貨膨脹以及將黃河以北全部劃歸東北軍的背景下,張學良的態度早已明確。
  • 中原大戰奉天之爭,東北軍仇視蔣介石,張學良為何卻執意擁護?
    民國初年,隨著蔣介石「銀彈外交」策略的實施,中原大戰前線局勢開始變得十分複雜,而手握重兵的張學良則成為了雙方爭相拉攏的熱點。 1930年8月,汪精衛聯合閻錫山、馮玉祥在北平召開擴大會議,準備重組民國政府,但是由於張學良並未對此表態,閻錫山心中十分不安,決定暫緩重組進程。
  • 「九一八」檔案中的張學良:《少帥》不該一筆帶過的關鍵點
    既然論及「九一八事變」,那麼自然牽扯到「不抵抗主義」。導演張黎曾如此評論:「現在還在爭,『不抵抗』應該怪蔣介石還是張學良,其實誰也不怪,只怪當時國力太弱。」除了國力孱弱外,「九一八事變」爆發以及日軍隨後大規模軍事行動確有其意外性。晚年張學良曾表示:「當時我沒想到日軍會那麼蠻幹,我以為他們絕不會這樣做。」客觀來說,此辯解並非純為卸責。事變之初,除張學良外,南京方面同樣並未料到日本關東軍之後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