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伐戰爭取得了初步勝利之後,老蔣竊取了革命果實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跟武漢國民政府對立,雖然在寧漢合流之後派系之間的鬥爭減少了,但是隨著戰局的發展在1930年還是爆發了新一輪的軍閥戰爭,也就是馮玉祥、閻錫山聯軍對抗老蔣的嫡系部隊,馮玉祥和閻錫山通電全國宣布閻錫山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為副總司令。
這場戰鬥爆發後,老蔣和閻錫山都對張學良進行了拉攏,但是張學良最終選擇率領十萬東北軍精銳入關,幫助老蔣平定這場大戰,那麼如果張學良不率十萬東北軍入關,還會有九一八嗎?其實或許可以避免。
常駐東北的關東軍由來
在旅順發生了日俄戰爭之後,日軍就實際獲得了從前俄國在東北的大部分權力,而中東鐵路長春到大連的部分也被日軍接管,日軍將這段鐵路改名為南滿鐵路,在1909年中日籤訂《間島條約》後日軍獲得了修築吉會鐵路的權力並且擁有了在鐵路駐兵的權力,一開始的時候約定每五十米鐵路兩名士兵,到後來發展到駐軍兩萬人。
當時日軍不僅在東北擁有駐兵權,還在張作霖的默許下投資了很多工廠,張作霖跟日政府在前期也保持著親密的合作關係,但是張作霖始終還是堅持自己是個中國人的底線,只是想要藉助日政府來擴充自己的地盤。
東北軍改旗易幟
張作霖雖然跟日本商人聯合開了很多礦場,但是對於這些外國勢力的滲透和入侵他是十分敏感的,對於俄國和日軍的虎視眈眈,張作霖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所以在合作的同時增添了很多的限制措施,這引起了日軍的強烈不滿,於是派飛機在皇姑屯炸死了張作霖。
張作霖死後少帥張學良統領東北三省的軍政事務,張學良在繼任一星期後就改旗易幟,宣布東北軍歸國民政府統領,並且宣誓效忠國家和國民政府,這也為他後來率東北軍十萬大軍入關埋下了伏筆,也成為了「九一八事變」的隱患之一。為什麼說張學良不率東北軍入關,可能就沒有後來的九一八事變了呢。
第一:十萬大軍入關未歸
張學良在出兵助蔣之前,老蔣除了給張學良軍費和職位之外,還把黃河以北的廣大華北地區交由張學良主管,在中原大戰結束之後,張學良拉出來的十萬東北軍精銳並沒有回到東北,而是常駐在北京和天津等廣大華北地區 。
當時東北軍的總兵力在三十萬之眾,而張學良拉出來的十萬都是當時親自督導改革出來的新軍,不僅裝備精良而且能徵善戰,是張學良非常器重的部隊,但是佔東北軍三分之一的精銳之師一直都沒能回到關內,在1931年為了徵討石友三,張學良又調了兩個旅的東北軍入關。
第二點:張學良常駐華北
中原大戰是1930年十月左右結束的,當時張學良就已經在北京附近常駐了,對待東北的事務沒有以前那麼敏感了,很多事情都是通過電令告知遠在東北的軍隊負責人,很多情報也都已經過時了,所以張學良沒能及時察覺東北形勢的變化。
在這段時間日軍不斷從朝鮮和海上增兵到東北,而且都是訓練有素的關東軍部隊,當時東北局勢已經十分緊張了,可是在1931年7月份張學良卻還是電令當時的東北軍委員會,告訴他們對待日軍要隱忍,最終導致了九一八事變時東北軍執行不抵抗政策,而在九一八事變發生的那個晚上,張學良還在戲劇院聽梅蘭芳的戲。
結合以上兩點,小阿姨才認為如果沒有張學良入關助蔣,可能就不會有後來的「九一八事變」,要知道東北軍當時可是有三十萬人,而日軍在炮轟東北軍北大營的時候也才只有兩萬多人,,就算張學良可能還會奉行不抵抗政策,日軍也不敢冒這個險,畢竟東北軍是他們的十倍,而且裝備十分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