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藉口,炮轟瀋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
面對這樣生死存亡的關口,作為東北地區的最高統帥,張學良選擇了不抵抗,而這助漲了侵略者的氣焰,東北三省也就這樣拱手讓給了日本人。遙想三年之前,面對父親被日本人炸死,日本人不斷壓迫的情勢下,張學良果斷選擇了」東北易幟「,維護了祖國的統一,然而,在三年後的九一八,擁有30萬東北軍的張學良為何卻寧願背負」不抵抗「的罵名,也要選擇忍氣吞聲呢?
在比較官方的記錄中,我們知道,是蔣介石密電張學良不抵抗。然而這一說法有一定爭議,也並不一定是張學良不抵抗的根本原因。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叱吒軍政兩界的張學良變得如此懦弱呢?
這一切都要從1929年的中東路事件說起。
1929年6月15日至20日,遼、吉、黑、熱四省及哈爾濱特區軍政大員齊集瀋陽,參加張作霖逝世一周年紀念會,並討論中東路等有關問題。7月7日,張學良赴北平與蔣介石晤談;10日,南京政府外長王正廷亦被召至北平;同日,張學良貿然派軍佔領「中東路」,並將蘇聯的商船貿易公司、國家貿易公司等駐華機構同時查封,搜查蘇聯職員·,逮捕200餘人,此為「中東路事件」。
7月13日,蘇聯政府照會中國政府表示強烈抗議,並限期答覆舉行和談的建議;7月16日,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復照蘇聯外交部;蘇方認為不能滿意,於7月17日向南京國民政府宣布斷絕外交關係;7月19日,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就中蘇絕交問題發表對外宣言;7月20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為蘇聯事發表《告全國將士》電和《告東北將士》書;7月23日,國民政府關閉駐蘇使館。
此後,蘇聯以迫使中國回歸談判為由,向東北發起攻勢,而一向主張強硬對待蘇聯的蔣介石政府,以及急於建立功業的張學良也不甘示弱,雙方隨機在中蘇邊境發生大規模衝突。
然而,戰爭的結果卻大大出乎張學良的意料。蘇聯以損失800人的代價,殲滅並俘虜了東北軍近9000人,滿洲裡等地也被佔領,戰爭更是讓邊境的人民陷入苦難。一向不以蘇聯為意的張學良,深感東北軍與蘇聯紅軍戰鬥力的差距。在張學良的內心裡,日本是強大的,但蘇聯不過爾爾,但事實卻讓他看到中國軍事力量的不足。而在這個關鍵時刻,原本在北平談話中,強烈支持張學良強硬對待蘇聯的蔣介石,卻默不作聲了。原來答應的」十萬大軍、百萬軍費「都絕口不提,反而向張學良借調重炮營,以支持蔣介石的中原大戰。蔣介石的這種兩面派政治手段,卻讓張學良深感寒心。
中東路事件由此在張學良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使張學良對待列強以隱忍為主的政治態度不斷生根發芽。中國的軍隊無法對抗蘇聯,那就更無法對抗日本;而中央軍永遠不會真正援助東北軍。這是中東路事件中,張學良收穫的經驗。
消極的吸取了中東路事件的經驗,918事變中,不抵抗的決定,似乎也就是張學良的必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