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戰奉天之爭,東北軍仇視蔣介石,張學良為何卻執意擁護?

2021-01-09 騰訊網

民國初年,隨著蔣介石「銀彈外交」策略的實施,中原大戰前線局勢開始變得十分複雜,而手握重兵的張學良則成為了雙方爭相拉攏的熱點。

1930年8月,汪精衛聯合閻錫山、馮玉祥在北平召開擴大會議,準備重組民國政府,但是由於張學良並未對此表態,閻錫山心中十分不安,決定暫緩重組進程。

隨後閻錫山和馮玉祥分別派遣賈景德和薛篤弼二人一起前往奉天面見張學良,因此張學良正在葫蘆島度假,二人又轉道葫蘆島。

當時賈景德隨身攜帶了一封閻錫山的親筆信,閻錫山在信中表示蔣介石反覆無常,一旦戰事結束必定會想方設法的吞併東北軍,希望張學良可以共同反蔣。

但是賈景德和薛篤弼二人卻發現,張學良在看完閻錫山的親筆信之後根本沒有任何的表示,反而始終是一副無精打採的神情,二人心知大事不妙。

1930年8月30日,張學良動身返回瀋陽,薛篤弼和賈景德二人也一同出發,但二人抵達瀋陽後卻根本無人接待,就連旅店都需要自己尋找。

從張學良對待己方的態度,常年充當說客使者的薛篤弼和賈景德都清楚,張學良心中必定已經做好了擁護蔣介石的決定。

不過二人並未就此返回,因為在二人的手中還有一份「殺手鐧」,那便是由閻錫山和馮玉祥首肯之後擬定的合作協議。

在那份協議之中,閻錫山和馮玉祥明確表示將北平、天津以及綏遠和察哈爾兩省全部交給張學良統轄,晉軍則撤回石家莊與西北軍共同駐紮於洛陽、鄭州一線。

在閻錫山看來,這份合作協議足以打動張學良,而且由於中東路戰爭時期蔣介石拒不支援的原因,東北軍諸將普遍對於蔣介石十分仇視。

只要張學良能夠保持中立,閻錫山就會通過拉攏張作相等人勸說東北軍加入反蔣聯盟,蔣介石將再無回天之力。

然而第二天薛篤弼和賈景德帶著那份合作協議面見張學良之時,張學良卻依舊沒有表現出任何的喜悅,只是很敷衍的應酬了幾句,便將二人交給秘書長王樹瀚接待。

等到薛篤弼和賈景德離開張學良府邸之時,張學良派人向二人表示,日後所有的接待工作均由秘書長王樹瀚負責,有任何事情都可以找王樹瀚商議。

無法見到張學良本人,也就意味著薛篤弼和賈景德失去了與張學良深談的機會,二人在與王樹瀚接觸過幾次之後就發現,王樹瀚根本不願意提及任何關於合作之事。

好在賈景德在瀋陽城內還有幾個關係不錯的好友,經過一番打探之後,賈景德和薛篤弼得知蔣介石的特使已經攜帶巨款抵達瀋陽,正在和張學良進行秘密交涉。

其實早在賈景德得知此事之前,蔣介石的的特使李石就已經和張學良進行接觸,二人正在商議的正是東北軍的出兵條件。

起初張學良以「金融吃緊、兌現紛來」為由拒絕出兵,而李石則表示南京政府除了已經支付的五百萬元現款之外,同意在借公債一千萬元,用於解決東北的經濟問題。

除此之外蔣介石還承諾,之前所提出的條件一律生效,不僅僅委任張學良為海陸空軍副總司令,還將黃河以北的所有地區交由張學良。

對比蔣介石和閻錫山雙方的條件不難看出,蔣介石的出兵條件遠比閻錫山的更為優渥,張學良自然會對賈景德所拿出的合作協議不屑一顧。

因此即便蔣介石和東北軍之間存在舊怨,但是無論從何種方面考慮,擁護蔣介石所得的好處都遠遠超出了加入反蔣聯盟,張學良也因此執意要率兵出關。

參考資料:《張學良口述歷史》、《中原大戰》等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相關焦點

  • 中原大戰東北軍入關,張學良親近反蔣聯盟,為何卻突然反戈一擊?
    中原大戰初期,由於中央軍在各處戰場均難以取得勝利,因此蔣介石開始準備以和談的方式結束戰場,該計劃被命名為「和平運動」。在蔣介石的計劃之中,和平運動的目標主要有兩人,其一是資歷較深的汪精衛,其二便是一直聲明中立的張學良。
  • 對中原大戰起決定性作用的張學良,事後獲得了蔣介石何等回報?
    其實民國時期,蔣介石的身份是比較尷尬的,雖然名義上是一國首腦,但其實各大新式軍閥並不買他的帳,反而動不動與之針鋒相對,甚至刀兵相見。在抗日戰爭前中國打得最兇的一場應該算是"中原大戰",因為蔣介石想要整編各部的軍隊,按照他的方法所有軍閥手裡僅僅只剩能自保的兵力,到時就隨便老蔣怎麼捏。
  • 1930年的中原大戰,蔣介石集團為何能取勝?
    1930年5月初—11月4日,以蔣介石集團為一方,晉軍、西北軍、桂軍組成的反蔣聯盟為一方,雙方總計出動140萬大軍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進行了一場大混戰,因為這次戰爭主要在中原地區進行,所以又稱為「中原大戰」。中原大戰最終以蔣介石集團的勝利宣告結束。那1930年的中原大戰,蔣介石集團為何能取勝?第一,經濟基礎的強弱,決定了雙方勝 敗的命運。
  • 中原大戰時,蔣介石為何能力壓聲勢浩大的反蔣聯盟
    但最終,三大軍閥聯手也沒有能打贏蔣介石,反蔣聯盟在中原大戰中輸得一敗塗地。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人多勢眾、聲勢浩大的反蔣聯盟為何打不贏蔣介石?首先,從雙方的實力對比來看,蔣介石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優勢,那就是財力雄厚。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控制了富庶的東南諸省,又形式上統一了全國,掌控著海關、鹽稅等經濟命脈,其財力遠比其他軍閥雄厚。
  • 中原大戰奉軍出兵,張作霖遺命不得入關,張學良為何卻置若罔聞?
    1930年9月10日,中原大戰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而對於一直沒有參戰的東北軍而言也到了歷史性的轉折點,當日張學良召集東北軍各部將領共同商討時局對策。雖說張學良是以商討的名義召開會議,但是在蔣介石承諾幫助解決東北通貨膨脹以及將黃河以北全部劃歸東北軍的背景下,張學良的態度早已明確。
  • 中原戰爭時,擁兵30萬的張學良,為何最終站在了蔣介石的一邊?
    蔣介石在中東路事變中的行為,使東北軍士兵極為憤慨。因此,中原戰爭爆發後,在東北高級幹部會議上,許多有權勢的將軍都不贊成與蔣介石合作。蔣介石雖然為此派人向張學良道歉,但這顯然遠遠不能讓東北軍釋懷。 當然,張學良和東北軍的將領們對於蔣介石的求愛態度是很曖昧的。除了情感傾向,更重要的是東北集團自身的利益。
  • 中原大戰後,為什麼說張學良取得最為輝煌的勝利,誰又是大輸家?
    它們分別是,完全受國民政府節制,聽從蔣介石指揮的第一集團軍;中原的馮玉祥第二集團軍,華北的閻錫山第三集團軍,兩廣的李宗仁第四集團軍。這時,據守關外的張學良東北軍,還處在完全獨立,完全自成體系的狀態。張學良是「東北王」張作霖之子。
  • 「微操大師」蔣介石,雜耍張學良
    九一八事件前,剛剛經歷軍閥中原大戰,蔣介石力壓群雄,他用的手段很多,離間,拉攏,重金收買。但最後與馮玉祥和閻錫山的決戰中,蔣介石還是沒把握,於是把目光轉向實力雄厚的東北軍身上。東北易幟,東北軍入關,南北夾擊,一舉擊潰馮閻聯軍。
  • 如果中原大戰時,張學良不率東北軍入關,還會有「九一八」事變嗎
    這場戰鬥爆發後,老蔣和閻錫山都對張學良進行了拉攏,但是張學良最終選擇率領十萬東北軍精銳入關,幫助老蔣平定這場大戰,那麼如果張學良不率十萬東北軍入關,還會有九一八嗎?其實或許可以避免。
  • 中原大戰閻錫山兵敗下野,蔣介石為何依然沒能控制晉綏軍?
    到中原大戰之時,閻錫山已經統治了山西長達18年之久。不過,雖然中原大戰蔣介石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勝利,但是,與四分五裂的西北軍不同,晉綏軍主力猶在:由於閻錫山一貫的保守和以鄰為壑的政策,閻錫山倚仗的根本——晉綏軍並沒有多大的損失。
  • 國民黨「自相殘殺」最悲慘的一幕: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是1930年,國民黨新軍閥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張學良等人之間爆發的一次大戰。該戰爭最後以蔣介石、張學良的全勝告終。中原大戰前,北伐戰爭打倒了北洋舊軍閥,一批新軍閥走到了臺前。這些人以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張學良為主要代表,成為北伐革命最大的受益者,控制了中國中西部的許多地盤,他們聯手對抗中央,但同時內部衝突也很多。1930年5至11月﹐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和桂系李宗仁之間的軍閥戰爭。因為戰爭主要在地處中原的河南省及其鄰近地區進行﹐所以又稱「中原大戰」。
  • 張學良助陣中原大戰,職位到至親情,蔣介石回饋了張學良什麼?
    張學良助陣中原大戰,職位到至親情,蔣介石回饋了張學良什麼?
  • 抗戰勝利後張學良送蔣介石一金表,蔣回贈一36年的書!這是啥意思
    抗戰勝利後,一直被囚禁的張學良送給蔣介石一塊金表作為禮物,隨後蔣介石卻回贈張學良一本1936年的書,然後雙方都沉默不言,這一刻,一塊金表和一本書足以說明了一切!到底一塊金表和一本書是什麼意思?為何當收到禮物的這兩人卻都明白了對方的心思?
  • 張學良的東北軍經營多年,入關後卻任人拿捏,張學良敗在哪裡?
    張學良改旗易幟後,原來的奉軍變成了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在中原大戰期間,張學良率領十萬東北軍出關,幾乎用一己之力,用武力調解了老蔣、閻錫山等人的戰爭,取得了黃河以北的統治權,同時就任國民革命軍三軍副總司令,基本上與老蔣平起平坐,並與其並肩作戰,足見張學良的地位。
  • 考證:蔣介石向張學良下過不抵抗命令嗎?(圖)
    6,張學良晚年一再說過,下不抵抗命令的,是他自己,而不是中央政府。   1949年後,有關九一八事變時中國東北軍對日本關東軍的進攻「不抵抗」問題,大陸通行的說法是,張學良奉行蔣介石不抵抗主義方針。這種觀點遠播,影響及於海外。有的著作批評對九一八事變的處置,國民黨政府在事變前「嚴令張學良所部東北軍不作任何抵抗」,事變發生時,蔣介石又令「東北軍絕對不抵抗」。
  • 中原大戰和平談判,蔣介石有意寬大處理,為何卻意外吞併西北軍?
    1930年10月6日,蔣介石麾下嫡系陳誠師攻佔鄭州,中原大戰基本塵埃落定,以閻錫山和馮玉祥為主導的反蔣聯盟也再無還手之力。其實在陳誠攻佔鄭州的前一日,閻錫山、馮玉祥以及組建了北平民國政府的汪精衛就一同致電張學良,表示願意罷手言和,希望張學良可以從中斡旋。
  • 西安事變後,東北軍為何不救張學良?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扣押了當時的中國統帥蔣介石,試圖逼蔣抗日。而後經過多方斡旋,「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蔣介石被張學良親自護送回南京。隨即,作為東北軍主帥的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
  • 蔣介石中原大戰勝出,閻錫山被迫下野,為何還沒能控制住晉綏軍?
    後來北伐戰爭,蔣介石聯合張作霖拉攏閻錫山,最終他投到了蔣介石麾下,幫其穩抓北伐戰局,蔣介石也承認他的地位。後來華北地區基本軍閥分化完畢,蔣閻馮李齊名,後來蔣介石動了收編軍隊的想法,想要打著這一幌子一統中國,由此引發了中原軍閥混戰,戰火波及到了20多個省份,死傷人數更是達到了30多萬,參戰人數100多萬,最終以蔣介石勝利結束。
  • 西安事變主角張學良的一生
    中原大戰 1930年3月,為爭奪中央統治權,汪精衛聯合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實力派發起挑戰蔣介石南京中央政府及國民黨中央會議的內戰,5月蔣介石宣布「平叛」,史稱中原大戰。手握重兵的東北邊防軍司令張學良成為交戰雙方爭取的對象。
  •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這樣「收拾」東北軍,難怪誰都救不了張學良
    張學良認為自己的熱情會影響蔣介石,但他沒想到蔣介石會保持不動,他別無選擇,只能先關押他。必須知道,楊虎城和張學良當時冒險了。儘管國內仍然被軍閥分割,但蔣介石名義上還是國民政府的最高統治者。從當時的中國來看,日本給的壓力越來越大。蔣介石一旦發生事故,就沒有人會擔任起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