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抬槓」這詞,什麼是抬槓呢?
古代,百姓們的文化娛樂生活,特別是室內娛樂,不像現在這麼發達。
所以,普通百姓特別喜歡傳統節日中那種室外大型觀賞性集會。
最著名的就是元宵節的燈會。
燈會不是光賞花燈這麼單一,裡面往往附帶很多娛樂項目,比如說書、相聲、魔術、甚至還有商家為了廣告進行的有獎填詞做對子等等等。
其中有一個從相聲這種藝術裡分支出來的一個節目。
這個節目,各地的形式各有差異,但是總體上差不多。
標準的流程是,有一個扮演小丑縣官的演員,坐在可以升降的一個裝置上,有人通過抬這種裝置底下的棍子,利用槓桿原理,讓演員升起,這個裝置上的木棍子叫「槓」,所以,這個節目叫「抬槓會」。
演員慢慢升起時,底下的工作人員會配合的喊出「大老爺升堂啦~」,節目就正式開始。
為什麼要讓大老爺升起來呢?因為觀眾太多,必須讓演員高出觀眾一大截,這樣後面的圍觀群眾才可以看到。
節目以「演員縣官」與圍觀的百姓互動為主,百姓們可以提出各種問題,縣官進行各種回答。
因為是娛樂性節目嘛,表演團隊之前通常會往圍觀的百姓裡面放入幾個「託兒」,由「託兒」先問一些問題,帶動氣氛。
百姓中的好事者被帶入節奏後,也開始問一些亂七八糟的問題。
抬槓會就順利進入表演階段。
既然是吸引人看為主,縣官表演者通常用非常有娛樂性、幽默性的語言進行回答或拆解。
就這要求演員的臨場發揮能力極強,對百姓說的事情,不能用正常思維回應,也不能瞎回應,必須具備一定邏輯性,讓人覺得他胡說八道的同時又恰恰無法辯駁。
這就造成這種節目進行中,演員辯論角度刁鑽、喜歡抓別人說話的漏洞、別人說東,他偏說西的行為。
慢慢的,這個演員的角色就被稱為「抬槓的」。
這類演員並不是誰都能當的,他們中的佼佼者,他們中的精英人士,被後世稱為「槓精」。
不一定非得表演中的人才叫抬槓的,生活中有這種行為的也叫「抬槓的」。
有這麼一位「抬槓的」,因為歷史久遠,足可以稱得上「槓精之祖」。
這個人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宋人惠子。
他與另一名人,莊子的「槓之戰」被收錄教科書,其中產生的名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更是千古佳句。
我們一起來看這場大戰的精彩程度。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濠,濠水,一條河名。
莊子和惠子在濠水河上邊的一座橋上遊玩。
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
莊子兩人趴在橋欄杆上看到了水裡來回來去遊的鰷魚,莊子就說:「鰷魚在水裡這麼悠然自得,是魚在快樂的玩耍呀!」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重點來啦,槓祖出招啦!惠子問莊子:「你又不是魚,你咋知道魚是快樂的呢?」
普通人,只這一句,就語塞,嘮嗑哪有這嘮的?
但畢竟是莊子,也不是省油的燈,於是進行一次防守。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莊子說:「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的實際狀態呢?你怎麼就斷定我不知道魚是快樂的呢?」
孰知,這已經掉進槓祖的圈套,他這樣回復莊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不知魚之樂,全矣。」
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的狀態,但你也不是魚啊,你肯定也不知道魚的狀態,這回沒說的了吧?
莊子已經完敗,邏輯上已經判定了死循環,但莊子客串了一次槓精身份,同樣用槓精的行為進行了最後反擊。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說:「我們在回到最早,你問我,我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了魚的快樂。那麼,我來回答你的提問,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這裡,莊子用了槓精常用的轉移話題和偷換概念的手段,槓祖原話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融入整個問答裡,通過上下文理解,本意是「你不是魚,怎麼會知道魚是快樂的還是不快樂的呢?」
但,莊子把這句單獨拿出來,把這句理解為「你不是魚,是通過什麼手段,在什麼時候,在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
這樣就好回答了,我在橋上的時候就知道魚是快樂的呀!
就像幾年前一個笑話。
全國禁燃鞭炮,忽一年解禁。
有記者採訪一市民「您對今年可以燃放鞭炮怎麼看?」
市民回答:「我趴窗臺上看。」
天兒,就是被槓精們這麼聊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