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種人,不管你說什麼,他總能找到一個清奇的角度和你花式抬槓。
你問:「為什麼?」他抬槓:「你憑什麼問這個問題?」
你:「我只是問問為什麼?」他抬槓:「你有什麼資格問為什麼?」
你無語:「我真的就只是問問為什麼?」他還能繼續抬槓:「你問這個問題有什麼意義?」
……
是不是看著就令人窒息?這種故意和你唱反調的人叫「槓精」。而「槓精」並不是現在才有的,古代就有不少抬槓的軼事。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比如最著名的「濠梁之辯」。
有一天惠子和莊子在濠梁遊玩,莊子說:「魚自由自在的真快樂啊。」
咱們一般人聽到這話會怎麼說?一般就順著話頭「是啊,自由自在的真好」或者「我也想自由自在的」之類,對吧?
惠子偏不,他就非要說:「你又不是魚,你是怎麼知道它快樂的?」
莊子也不甘示弱,回懟:「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如果非說「槓精」有什麼優點,那就是執著!
惠子繼續抬槓:「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那你不是魚,所以你也不知道魚快不快樂!」
要說這莊子也是「最佳辯手」,他說:「那就回到你問我的第一句話『你是怎麼知道它快樂的』,你只有知道了我知道魚快樂才會這麼問我,那我就告訴你,我就是在這個橋上知道的。」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當然,惠子和莊子還算是朋友之間的調侃鬥嘴。還有些人,單純為了抬槓而抬槓。
《世說新語·言語》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孔融十歲的時候和父親去拜訪洛陽太守李元禮,這位太守在當地很有名望,如果不是名人根本見不到他。於是孔融就對守衛說:「我家和李家是世交,李大人是我家親戚。」守衛通報後,李太守真的讓他進來了,問他:「我們從來就不認識怎麼是世交呢?」孔融回答:「我的祖先是孔子,您的祖先是老子,老子曾問道於老子,我們的祖先是認識的,可不就是世交嗎?」
孔融的這番表現讓李太守很喜歡,於是命人好好招待他。
不久,中大夫陳韙來了,聽聞小孔融剛剛的表現,不以為意,非得和個小孩子較真:「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就是說,小時候聰明的孩子,長大了未必優秀。
孔融也是人小鬼大,立刻接了一句:「我想陳大人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
「春江水暖,鵝不知耶」
還有些人吧,抬槓認真到你都分不清他到底是抬槓還是認「死理」。
《清史稿》裡記載毛奇齡:「他人所已言者,必力反其詞。」
蘇軾曾經作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而毛奇齡卻說:「春江水暖,定該鴨知,鵝不知耶?」即使蘇軾已經沒法回應了,他該槓還是要槓:「春江水暖,一定就是鴨先知嗎?鵝就不知道嗎?」角度清奇,槓上開花!
而且特別有意思的是,他的「抬槓」不止表現在口頭上,還落實在行動上。
有一次毛奇齡和別人討論韻學,那人對顧炎武讚不絕口,毛奇齡聽了不服氣便罵起來,兩人起身激辨,結果就打了起來。對沒錯,兩個文人當場打了起來。雖然毛奇齡先動手,但對方人高馬大,倒把毛奇齡打得不輕。
不慎遇到「槓精」,如果不能像莊子一樣精彩地懟回去,那就躲開吧,萬一他是一言不合就動手的毛奇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