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大鵬:德意志文化沙龍如何變成納粹黨的搖籃

2020-12-06 澎湃新聞

沙龍文化發源於16世紀的義大利,但我們最熟悉的沙龍是17與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環境下出現的。法國的這些沙龍往往是社會精英與文化精英聚會的場所,大家交流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的信息與體會。古羅馬詩人賀拉斯說詩歌的使命是「給人愉悅或教誨」(Prodesse et delectare),沙龍也是這樣。沙龍的主持人往往是受過教育、精明世故、長袖善舞的上層女性。她們主持活動,挑選客人、制定沙龍的規則與主題。在沙龍裡,社會等級不像宮廷那樣分明,貴族和資產階級可以近距離接觸和交際。沙龍幫助打破了這兩個階層之間的社會障礙,對啟蒙運動作出了很大貢獻。

德意志的沙龍文化出現較晚,起初發揮的作用與法國沙龍類似,是啟蒙和教化的場所與工具。最有名的兩位德意志沙龍女主人要數亨麗埃特·赫茲(Henriette Herz,1764—1847)和拉赫爾·萊溫(Rahel Levin,1771—1833)。

18世紀中葉的一個法國沙龍

德意志啟蒙運動時期的沙龍

赫茲和萊溫都是猶太人。18和19世紀的德意志,很多受過教育的猶太人希望融入主流社會。猶太女性面臨雙重障礙:反猶主義和傳統社會對女性的束縛。沙龍給了富裕和有人脈的猶太女性很好的機會,與德意志名流相對平等地交往,暢談文學、政治、哲學、藝術等。所以這個時期德意志的很多著名沙龍女主人都是猶太人。赫茲的父親是第一位在柏林開業的猶太醫生,萊溫的父親是富裕的珠寶商。她倆都是融入柏林精英社會的被同化的猶太人,不太講究猶太教規矩。普魯士啟蒙與改革運動當中,接受了德意志文化與基督教的猶太人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與德意志其他邦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相比,普魯士對猶太人也相對寬容和接受。

赫茲的沙龍一度是柏林文藝界、思想界和科學界的中心,高朋滿座,包括神學家弗裡德裡希·施萊爾馬赫、威廉和亞歷山大·馮·洪堡兄弟、戲劇家海因裡希·馮·克萊斯特等。

亨麗埃特·赫茲

至於拉赫爾·萊溫,漢娜·阿倫特專門為她寫了一部傳記《拉赫爾·瓦爾哈根:浪漫主義時代一個德國猶太女性的生活史》(Rahel Varnhagen. Lebensgeschichte einer deutschen Jüdin aus der Romantik)。拉赫爾嫁給了外交官、軍官和文學家卡爾·奧古斯特·瓦爾哈根·馮·恩澤(Karl August Varnhagen von Ense),並皈依基督教。她喜好遊歷和結交,與許多貴婦締結了友誼。歷史悠久的容克世家子弟,甚至普魯士王室成員,都來參加她的沙龍,與科學家、作家、批評家交流。她的客人包括哲學家謝林、弗裡德裡希·施萊格爾、施萊爾馬赫、洪堡兄弟、穆特·福凱男爵(Friedrich de la Motte Fouqué)、讓·保羅(Jean Paul)、費希特、路德維希·蒂克(Ludwig Tieck)等著名文人與思想家。熟悉德國文學史和文化史的朋友應當對上面列舉的名字耳熟能詳,這可以說是群星璀璨的聚會。在她的沙龍裡,不管客人的社會地位如何,大家都以「你」(du)相稱。德語裡的「您」(Sie)和「你」有很大差別,前者禮貌而顯得冷淡,後者親熱而顯得不太嚴肅。在19世紀,「您」和「你」在感情上的差別比今日大得多,貴族與資產階級互相親熱地稱呼「你」,是非常稀罕的事情。

拉赫爾·萊溫

提攜希特勒的上流社會沙龍

沙龍在德意志社會發揮過積極作用,但也有負面的作用。在納粹黨發展的前期,很多貴族和名流用自己的沙龍和社交圈子幫助納粹黨打通人脈,令納粹黨登堂入室,進入上流社會,結交金主和政治盟友,拉攏文化界與思想界名人。在納粹黨掌權很久之前,希特勒在上流社交場所親吻貴婦的手的形象就很有名了。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艾爾莎·布魯克曼(Elsa Bruckmann,1865—1946)的沙龍。她是一位家系古老的侯爵(血統可以追溯到拜佔庭帝國)的女兒,嫁給了著名出版家胡戈·布魯克曼。她從1899年開始在慕尼黑辦沙龍,一直開到1941年。許多顯赫的政治家、經濟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工業家都是她的座上賓,包括詩人裡爾克、胡戈·馮霍夫曼斯塔爾與史蒂芬·格奧爾格,學者諾伯特·馮·黑林拉特(Norbert von Hellingrath)、文豪託馬斯·曼,也包括英裔德籍的休斯頓·斯圖爾特·張伯倫這樣的種族主義理論家(希特勒對他十分推崇)。布魯克曼的第一次沙龍活動就是請張伯倫來朗讀他的反猶「名著」《19世紀的基礎》。

艾爾莎·布魯克曼與丈夫胡戈

1920年,布魯克曼第一次見到希特勒,就對他五體投地,從此開始大力贊助和支持他,充滿母性地教導這個比她年輕二十四歲的草根如何穿衣打扮、培養時尚品味、選購衣服和鞋,教他怎麼吃龍蝦、怎麼親吻女士的手等等。希特勒啤酒館政變失敗之後坐牢,布魯克曼去探監:「……希特勒向我走來,他樸實、自然、極有騎士風度、目光炯炯有神!」希特勒出獄之後立刻去拜訪布魯克曼。從此魯道夫·赫斯、阿爾弗雷德·羅森堡、巴爾杜爾·馮·席拉赫等納粹高層人士成為布魯克曼沙龍的常客。赫斯的婚禮就是在布魯克曼家的宮殿舉辦的。她還幫助納粹黨與精英階層建立了聯繫,比如她撮合希特勒與工業巨頭埃米爾·基爾多夫(Emil Kirdorf,1847—1938)談妥了德國工業界為納粹黨提供經濟支持的協議。她於1932年才入黨,但希特勒指示將她的黨齡從1925年算起,因為她在那一年就申請入黨,不過當時希特勒認為她在黨外比在黨內能發揮的作用更大。

維多利亞·馮·蒂爾克森(Viktoria Auguste von Dirksen,1874—1946)是柏林版的布魯克曼,她的沙龍是納粹黨與貴族結識和交往的最重要場所。她出身於小貴族家庭,第二次婚姻嫁給一位比她大二十多歲的外交官和政治家。蒂爾克森在位於柏林瑪格麗特大街的豪華宮殿內組織沙龍、晚宴和茶話會,她家在1918年之前就是波茨坦和柏林上流社會的重要活動場所。

魏瑪共和國時期,很多貴族、舊精英和敵視共和國體制的右翼人士又聚集在她的沙龍。客人包括興登堡總統及其兒子奧斯卡、皇儲威廉夫婦、皇子奧古斯特·威廉和埃特爾·弗雷德裡希、庫爾特·馮·施萊歇爾將軍(魏瑪共和國最後一任總理)、布呂寧(曾任總理)、義大利大使齊亞諾(墨索裡尼的女婿)等。

她從1923年起開始支持希特勒,20年代末又把自己的沙龍提供給納粹黨,幫助納粹與上流社會牽線搭橋,對納粹黨的貢獻極大。她的沙龍被稱為「國家社會主義運動的社交中心」。比如1931年11月的一次沙龍聚會可謂「高朋滿座」,與會者包括戈林、戈培爾、瑪麗·阿德爾海德·利珀侯爵小姐(Marie Adelheid Prinzessin zur Lippe,1930年入黨)、維克多·維德公子(Viktor Prinz zu Wied,納粹時期曾任德國駐瑞典大使)攜夫人、《德國貴族報》社論作者瓦爾特-埃伯哈特·馮·梅德姆男爵(Walther Eberhard Frhr. v. Medem)、奧古斯特·威廉皇子、銀行家奧古斯特·馮·德·海特男爵(August Frhr. v. d. Heydt)和威廉二世的全權代表利奧波德·馮·克萊斯特。希特勒、戈林和戈培爾在蒂爾克森沙龍與霍亨索倫家族成員和其他貴族促膝長談。納粹忠粉奧古斯特·威廉皇子身穿衝鋒隊的褐色制服參加蒂爾克森的沙龍。據說他和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就是在這裡成為希特勒的信徒的。用德國歷史學家史蒂芬·馬林諾夫斯基的話說,蒂爾克森沙龍把貴族與納粹這兩個原本沒有交集的世界連接在了一起。戈培爾把蒂爾克森視為母親,曾在她家居住。戈培爾結婚時只請了十八位客人,就有蒂爾克森。蒂爾克森還利用自己與興登堡的交情,勸說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總理。戈培爾在1933年1月22日,也就是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的不到一周前,寫道:「蒂爾克森夫人在全力工作。」納粹黨高層甚至有人讚譽蒂爾克森為「革命之母」。

希特勒、戈培爾與一些納粹之友。右二為維多利亞·馮·蒂爾克森

戈林的第一任妻子卡琳(Carin Göring,1888—1931)出身德國-瑞典貴族,是男爵小姐。她和她的貴族親戚也是納粹黨羽翼未豐時期的重要推動者。1931年8月,在戈林夫婦家的沙龍,希特勒向一群貴族和精英發表了長達兩小時的演講,大罵共產黨和猶太人,闡述自己復興德國的美好藍圖。聽眾包括利奧波德·馮·克萊斯特、銀行家亞爾馬·沙赫特(後在希特勒政府擔任央行行長和經濟部長)和威廉二世的親信馬格努斯·馮·萊韋措。這群貴族和精英大受震撼,聽完演講結束後沉默了很長時間。

戈林的第一任妻子卡琳

威廉二世退位之後娶的第二任妻子羅伊斯侯爵小姐赫米內(Hermine, Prinzessin Reuß ältere Linie)雖然和丈夫一起在荷蘭過流亡生活,但與德國境內的保皇黨與右翼圈子有密切聯繫。她贊助這些組織,並寄希望於赫爾曼·戈林,希望他能幫助帝制復闢。1931年11月,在蒂勒-溫科勒(Tiele-Winckler)男爵夫人的沙龍,「皇后」赫米內和其他一些貴族聆聽了希特勒長達數小時滔滔不絕的演講。他手舞足蹈地宣稱自己要把「11月罪人」(極右派用這個詞辱罵1918年推翻帝制的革命者和後來的魏瑪共和國左派領導人)全都公開絞死。皇帝的妻子聽得心潮澎湃,對希特勒「十分認可,尤其是他那優雅而剛正的面部表情、英俊的眼睛和真誠的表情」。1931年和1932年,赫米內安排戈林到荷蘭拜訪皇帝。她對希特勒的上臺也十分歡迎。

退位之後的威廉二世與妻子赫米內,1933年

對柏林上流社會非常熟悉的專欄作家貝拉·弗洛姆(Bella Fromm,1890—1972)在日記裡敏銳地捕捉了上流社會的逐漸納粹化。沃爾夫·海因裡希·馮·海爾多夫伯爵(早年是熱忱的納粹分子,曾任柏林警察局長,後參與「7月20日」刺殺希特勒的密謀而被處死)和奧古斯特·威廉皇子這樣的大貴族身穿衝鋒隊制服在沙龍談笑風生,越來越多的老貴族開始展示和炫耀自己的納粹身份。弗洛姆在1932年寫道:「看到這麼多老貴族成了國家社會主義的新朋友,真讓人沮喪。」在納粹時代的沙龍,「精英階層把匪徒惡棍當作英雄來膜拜,把殘忍暴行視為壯舉。形形色色的破落戶出於怨恨和絕望而結盟」。漢娜·阿倫特這句話描寫的是德雷福斯案件時期(1894年,法國猶太裔軍官德雷福斯被誣告叛國,被判終身流放,引起社會震動,迫使法國社會審視自己的反猶主義醜惡一面。文豪左拉寫了《我控訴》一文,譴責這起冤案。德雷福斯於1906年獲得平反)的法國上流社會,但拿來形容納粹時期的德國上流社會,也很貼切。

參考文獻:

Bruppacher, Paul. Adolf Hitler und die Geschichte der NSDAP Teil 1: 1889 bis 1937. Norderstedt 2009, S. 165.

Fröhlich, Elke (Hrsg.): Die Tagebücher von Joseph Goebbels, Teil 1, Bd. 2/I (Aufzeichnungen vom Dezember 1929 bis Mai 1931), München 2005, S. 82.

Hillgruber, Katrin: Salon Bruckmann. Die unselige Freitagsgesellschaft. In: Der Tagesspiegel. 10. Januar 2010 : https://www.tagesspiegel.de/kultur/literatur/salon-bruckmann-die-unselige-freitagsgesellschaft/1660844.html

Kale, Steven. French Salons : High Society and Political Sociability from the Old Regime to the revolution of 1848. Baltimore :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4. p.2

Large, David Clay. Hitlers München: Aufstieg und Fall der Hauptstadt der Bewegung. Übersetzt von Karl Heinz Siber. Beck, München 1998,S. 198.

Malinowski, Stephan. Vom König zum Führer. Sozialer Niedergang und politische Radikalisierung im deutschen Adel zwischen Kaiserreich und NS-Staat. Oldenbourg Akademieverlag, SS.554-5.

Maser, Werner: Hitler. Mythos, Legende, Wirklichkeit, Bechtle, München 1971, S. 311.

Webberley, Helen, "Cultural Salons and Jewish Women in 19th Century Berlin", Limmud Oz Conference Sydney, July 2005.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陸大鵬:條頓騎士團的興衰丨譯想沙龍No.3 預告
    從地中海東岸的耶路撒冷,到波羅的海南岸的普魯士,由德意志貴族組成的條頓騎士團,是歐洲三大騎士團中最晚成立的一支,影響卻超過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他們是德意志軍團麾下勇敢且老練的戰士,虔誠的基督教奉行者,有著獨特的生活、信條和行動。
  • 陸大鵬:聖殿騎士團的崛起與隕落 | 甲骨文譯想沙龍No.6
    陸大鵬:聖殿騎士團的崛起與隕落 | 甲骨文譯想沙龍No.6 2020-10-03 19: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陸大鵬:聖殿騎士團的崛起與隕落 | 甲骨文譯想沙龍No.6
    新書出版之際,本書譯者陸大鵬,將於10月10日(周六)晚7點,做客甲骨文新書沙龍群,通過語音分享的形式再現聖殿騎士團的榮耀、腐敗、狂傲與毀滅,破除籠罩在聖殿騎士團身上的謠言與神話。【活動信息】■ 主 題:聖殿騎士團的崛起與隕落——從西班牙到耶路撒冷的揮劍者■ 時 間:2020年10月10日(周六)19:00-21:00■ 形 式:微信群語音分享■ 嘉 賓:陸大鵬
  • 納粹黨給人類的啟示
    至1932年,由阿道夫 ·希特勒領導的納粹主義運動先鋒德國國家社會工人黨(簡稱納粹黨),從1925的2.7萬人,短短7年增至140人。從而使納粹黨由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黨一躍成為國會內第一大政黨。在1932的國會選舉中,該黨議席從12席增至230席。1932年11月,在德國民眾和議會的普遍呼聲中,希特勒被任命為總理,並於次年上臺執政,納粹黨也成為執政黨。
  • 文化客廳|條頓騎士團與普魯士有怎樣的聯繫?
    波羅的海三國又跟德意志有著怎樣的關係?作為歐洲三大騎士團之一的條頓騎士團,又是如何覆滅的?5月16日,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甲骨文推出譯想沙龍No.3,知名譯者陸大鵬攜其最新譯著《條頓騎士團:一部軍事史》,帶來主題沙龍「條頓騎士團的興衰——歐洲中世紀十字軍東徵的史詩」,與大家聊了聊條頓騎士團的歷史。
  • 陸大鵬:被貴族壟斷的德意志帝國外交界
    伯恩斯託夫伯爵家族的紋章他從不掩飾自己對納粹的憎惡,1933年納粹上臺之後他就謝絕了政府派他到別處當總領事的任命,選擇辭職,並表示:「已經變成了兵營的德國,我不願在國外當它的代表。」1934年起他在柏林的一家猶太人開設的銀行工作。1937年,納粹政府將該銀行「雅利安化」,驅逐其猶太人業主,伯恩斯託夫伯爵成為該銀行的法人。
  • 德意志詩人和哲學家們是如何代表了德意志資產階級
    導讀:德意志詩人和哲學家們是如何代表了德意志資產階級在德國歷史中民主革命之後,辨鑑於十八世紀末德意志的這種情況,恩格斯寫道:「只有在我國文學中才能看出美好的未來大家知道,在政治上對德意志說來是很悲慘的十八世紀,卻是德意志文學的偉大世紀。在這一世紀中,有一批德意志最偉大的天才出生和活動。
  • 二戰時期德國老百姓支持希特勒以及納粹黨
    與此同時,在德國慕尼黑建立的法西斯黨---以下層民眾特別是城市工人群眾為基礎的,團結中等階級下層的保持強烈民族主義色彩的政黨德國工人黨(1920年改稱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納粹黨。「納粹」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t的縮寫nazi的音譯)後來居上,於1933年上臺執政,將法西斯主義運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 血腥浪漫的雙重變奏:德意志如何由帝國變成現代國家?
    神聖羅馬帝國留下的遺產是文化發達卻邦國林立的德意志民族的聚居區,從作為歷史共同體和文化統一體的德意志民族聚居區發展到以憲法愛國主義為紐帶的政治共同體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走過了一段漫長而曲折的道路。
  • 陸大鵬談歷史翻譯:那些讓我頭暈目眩的德國「伯爵」
    在德意志(或者說神聖羅馬帝國,當然這兩個概念並不完全重合),相當於comes的詞是Graf。這個詞的詞源可能是拜佔庭希臘語γραφεύς,本意為「書記員」「抄寫員」或「召集會議的人」,也就是個公務員。在讀寫能力普及的時代之前,知識就是力量,掌握讀寫能力的人從普通文員崛起為權臣的故事在很多國家屢見不鮮,也有很多純粹的文書機構變成國家的權力機關。
  • 【新譯者訪談】陸大鵬:翻譯一部作品是對原著最深刻的精讀 對讀者...
    翻譯又如何應對網絡和流行文化?我們選擇了一些當代的優秀譯者,他們大都正值壯年,耕耘在不同語言的土壤中,已經饒有成就,並且依然處於旺盛的產出期。文學、歷史、哲學、法學等等方面均有涉及。每一篇包括譯者的翻譯故事、探討翻譯相關問題的同題問答,以及譯者本人推薦的自己的代表譯作。
  • 陸大鵬《魔戒》無疑是人類想像力的一個巔峰
    《伯羅奔尼撒戰爭》作者:唐納德·卡根 譯者:陸大鵬 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6年4月《財富之城》作者:(英)羅傑·克勞利 譯者:陸大鵬/張騁 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年2月《阿拉伯的勞倫斯》《財富之城》《金雀花王朝》《摩爾人的最後嘆息》《1453》《羅曼諾夫皇朝》……憑藉這些優秀的大部頭譯作,陸大鵬已經成為當今最炙手可熱的譯者之一。
  • 三個德意志帝國的簡介,為什麼納粹德國叫第三帝國?
    德意志第一帝國:即神聖羅馬帝國,全稱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其中的斷句在「民族」與「神聖」之間,實際上是兩個單詞「Heiliges Rmisches Reich」和「Deutscher Nation」,我以前上學的時候,歷史課上看到這個名詞,以為斷句在「神聖
  • 神奇譯者陸大鵬:歷史學不好,怪學校不如怪自己
    《阿拉伯的勞倫斯》作者: [美] 斯科特·安德森 譯者:陸大鵬社科文獻出版社陸大鵬因為出書速度快,常被人問到是如何做到的?「我主要還是依賴於管理時間,提高效率。」他說,「讀書、翻譯和寫作其實和體育運動很像,大腦與肌肉一樣都需要保持紀律性和有規律的鍛鍊。運動員即便近期沒有比賽,肯定也要保持每天的訓練量。
  • 對納粹暴政與德意志歷史最早的反思
    1933年4月7日,即希特勒就任德國總理兩個多月後,納粹黨執掌的政府通過《重設公職人員法》,在德國大學校園內開展了一場驅逐有猶太血統、有民主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的"文化清洗運動"。這場"文化清洗運動"是納粹主義"文化同質性要求"的真實體現,也是對猶太少數民族大迫害的第一個信號。
  • 文化沙龍:從貴婦人的客廳到思想啟蒙之地
    眼下,各種文化沙龍已經成為中國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們或是由某家獨立書店牽頭,或是依託一所高校,或是文藝青年組織,邀請知名的文化人物,圍繞圖書或公共議題,進行交流對談。那麼,「沙龍」在歷史上是如何產生的?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又是如何進入中國的?歷史上的文化沙龍與今天的文化活動又有什麼形式上的區別呢?
  • 甲骨文譯想沙龍,邀請你回歸閱讀
    在新媒體上看到一個很刺眼的標題——明年的世界讀書日,會變成紙質書的忌日嗎?會嗎?不會,至少明年不會。但是以後呢?我們需要回歸紙本,找回閱讀的儀式感。在接下來的五月,我們要做一點既平凡又特別的事情。>「民族切腹之路」:日本如何走向太平洋戰爭?
  • 《德意志之魂》:跟我一起了解「什麼是德意志的」——簡便晚餐
    筷子先生正在讀的書事實上,即便是玩得轉家庭沙龍的富有的德國人,在沙龍上招待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時,用的也是最簡約的內容:麵包片,黃油,幾片香腸、火腿,還有茶,僅此而已。作為滲入了更多文化意志的精神晚餐,至少在年輕的德國人那兒變得沒落和遙遠,那些脫離了家庭桎梏、正值青春期後期的年輕人「就會覺得簡便晚餐是最俗氣和可怕的事。他發誓,今後晚餐吃什麼都行,從聽裝義大利冷餃子到剩了三天的日本壽司,就是再也不要吃塗抹好的德式麵包」。
  • 陸大鵬採訪德國史學者理察·埃文斯
    作為新思文化的重要作者,由我們引進出版的《競逐權力》和《歷史與記憶中的第三帝國》深受廣大讀者歡迎。之前我們在南京先鋒書店舉辦的企鵝歐洲史分享活動,也有幸邀請到陸大鵬老師參加。 理察·埃文斯爵士(1947—)為英國歷史學家,英國學術院院士(FBA)、皇家文學學會成員、皇家歷史學會成員、威爾斯學會成員。
  • 陸大鵬:翻譯歷史 我不追求個人風格
    導讀: 80後譯者陸大鵬,南京大學英美文學碩士,目前在出版社從事版權工作,業餘從事英文、德文翻譯。最近,他又推出了最新譯作《伊莎貝拉:武士女王》、《奧古斯都:從革命者到皇帝》,羊城晚報記者也藉此對其進行了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