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寺廟,簡樸而不失意趣。| by lionheart
乘車不遠,便到了南禪寺。同清水寺相似,它也是依山而建。走至大門前,匾額上大書「大本山南禪寺」六字,一股鎌倉之風撲面而來。不同於沒有明確邊界的清水寺,門與圍牆兼具的南禪寺似乎維持著更高的格局。跨檻而入,便進入了一片密林之中,這大概是日本寺廟在布局上同中國現存寺廟布局上最大的不同之一了——中國寺廟著重強調建築物的引導和主導作用,山門之後便是第一重天王殿,而後緊跟重簷寶剎,亭臺樓閣,再用極具強調性的巨大佛教造像安置其中,飾以壁畫藻井,極顯壯觀。日式寺廟則全然不同,增大了以樹木為代表的自然景觀的布局比例,不管是依山而建的清水寺、南禪寺、龍安寺,還是城市中心的建仁寺和一些小的神社,一旦進入大門,就如同進入一片森林,綠樹成蔭。
南禪寺三門。全木建築更顯古拙之風。 | by 行止天涯
依小路而行,穿過重重植被,便到了南禪寺的「三門」,此「三門」非彼「山門」,而由於功能相似的緣故,卻也許有誤傳的嫌疑。這是南禪寺中最宏偉的建築,重簷歇山頂,高約30米,以全木建造。三門延續了日本建築的簡樸,沒有任何雕刻彩繪。僅需500日元,便可以登樓觀賞。管理建築的並非僧人,卻是幾位和藹的老嫗,她們負責引導遊客褪鞋、登樓。
南禪寺是一座極具代表性的日式傳統寺廟群,在寺廟中,僅有三門和之後的法堂是一組對稱的建築,這又和中國寺廟有著顯著差別了。國內寺廟的山門與第一殿之間大概是一片不加修飾空地,偶爾會置以經幢,而日式建築則會在空餘地區布置大量的植被,登樓遠眺,幾乎整座建築群都隱藏於密林之中,偶爾重簷出挑,似有建築小品之味。而高大的法堂,被密林遮去大半,只露出一個雅致的屋頂,似嬌羞的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寺院的中軸線僅僅只是一條窄窄的小路,行走其中,在綠樹的縫隙中窺見巍峨的樓閣殿宇,深得禪趣。
從南禪寺三門往下眺望,好一派密林。 | by 行止天涯
更為難得的是,與清水寺比,南禪寺中寂寥許多,於是在寺中又得一份難得的清靜。漫溯其中,走到一條引水渠邊。這條水渠叫「水路閣」,始建於1885年,於1890年竣工,將琵琶湖的水引入京都。水渠將日本傳統與西方科技融合,古樸且不乏莊嚴。水渠很長,只能在寺中窺見幾個橋洞,視野便消失在一片綠樹盡頭,仿佛一眼從鎌倉看到令和,時間在這裡似乎靜如湖水,也人云亦云地頓悟所謂佛家前世今生之道了。
水路閣。建於1885年,供引水之用。 | by 行止天涯
穿過水路閣,目之所及是兩山環抱之間一片谷地,視線豁然開朗。山間有一庭院,白牆綠樹,意趣盎然。這裡便是南禪庭院。庭院中有幾座小屋,小屋門窗敞開,裡面幾位僧人席地而坐,飲茶洽談。屋裡裝飾與一般的日本家庭並無二致,但更加簡樸些,除了茶桌沒有任何其他陳設。在低矮的屋簷下行走,腳踩著木地板沙沙作響,與密林中起伏的鳥語合奏成一曲優美的樂章,仿佛穿越回到幾個世紀年前的日本,心也跟著靜了下來——就算是戰火紛飛的鎌倉,室町,戰國時代,暗鬥,詭謀,忠叛,生死,人性之善惡,同南禪寺毫無相關,仿佛張潮所言,「無善無惡是仙佛」。凝想半刻,便欲再走,行至屋的盡頭,只見一條曲曲折折的小路,順著蓮香四溢的池塘延伸到一片蔥蘢。想起倒是同一首古詩相映成趣: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 但餘鐘磬音
唐. 常建
雖然我並非在清晨遊覽的古寺,但這短短幾句所描繪的,與我所見之景,和在此感受到的心境竟是如此相似。中國詩詞的魅力,就在此了:它能用最簡練的語言,描繪出最生動的畫面,表達出最細膩的情感,讓人感受到跨越時空的共鳴。
南禪寺庭院。建築皆藏於草木之中,樸素而幽靜。| by 行止天涯
院中小路忽高忽低,順山勢而行,就可看出日本人對園林設計的用心了,園中所植樹木,有松、杉之類高大者,也有灌木之類低矮者,還夾雜著楓樹、櫻花之類,雖然種類繁多,但搭配和諧,毫無雜亂之感。這便讓我驚訝了:他們在園林設計時充滿對自然的敬畏,使之儘量保持自然樸素的風貌,然而又沒有自然的放任野蠻之感,而是移步換景,搭配和諧,從深林密樹間望見茅草頂的小屋,又得歸隱山林之閒適,實在是妙哉!
當然,日本作者對於禪的描繪亦有妙趣,松尾芭蕉的俳句似乎也能觸及到最接近禪的「空」的境界:
古池
カエルは-
水の音
一聲清脆的鳥啼。
日式園林。相比於山水,寺廟建築似乎默默扮演著配角。| 圖源網絡
要說日本京都的寺廟有何獨到之處,最為著名的恐怕是「枯山水」了。所謂「枯山水」,就是用大小不一的石頭擺成山水狀,人們靜坐於此,參禪悟道。「枯山水」在京都很多寺廟都有。例如南禪寺的方丈庭園。與南禪庭院的綠意盎然不同,方丈庭園更多是樓閣殿宇的擺布。順山勢而建,樓閣迴廊,氣貫其中,讓人想到了阿房宮賦「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之句。其中少真山水,而以一大片枯山水作為擺設,又是參禪的一種心境了。
寺院前廊。用色簡單樸實,著力渲染出一幅清淨之景,令人肅然起敬。| by 行止天涯
不過京都枯山水最著名的還屬龍安寺的石庭。想著熱門的金閣寺、銀閣寺定會像清水寺一樣人多嘈雜,不如穿城而過,直奔遊人寥寥的龍安寺。
京都主城區坐落在群山環抱之間的盆地,與中國城市在小區中加入稀疏的綠化不同,日本的城市都是密密麻麻的房子,但井然有序,不顯髒亂。街道上並沒有太多綠化,但一旦出了城市,進入群山之中,便是茂密的森林了。城市當中也有不少小公園,但是都不大,不少小朋友在裡面踢足球。這種全民足球的精神,也造就了日本亞洲足球強國的地位。這種城市建設的差異,與中國和日本的傳統文化有關。一般而言,中國人自古追求高、大,在城市建設上也就更喜歡高層住宅、大廣場、大公園、寬馬路。中國自秦漢以來就有「大一統」的思想,在城市建設上也是如此,古代建築中,所有廟宇都是一個格局,現代建築中經常看到一大片完全一樣的高層住宅,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國外的城市一般每棟樓都各不相同。不光是建築,國內城市道路上各店面的招牌,也要全部統一。
而日本文化偏愛小而精。無論是日本美食,日本日用品,還是日本城市,都是如此,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壽司。而在城市建設方面,這種思想也有體現。京都的路不寬,但並不堵塞,路邊隨處可見一些古寺。京都並不大,不一會兒就從最東邊的南禪寺到了最西邊的龍安寺。誰能想到,就這樣一座小城,在794年到1869年間的一千多年間,一直都掌控著日本的政治大權,上演著宮廷的內鬥與明暗的博弈。
進入龍安寺大門就是一個湖,沿湖邊小路行走多時才見一個庭院,行走其中發現庭院並不特別,其他日本寺廟大同小異,直到閣廊迴轉,到了石庭,便覺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石庭一側是方丈殿的前廊,木地板既是行走的道路,也可以靜坐觀庭。石庭另外三側被牆合圍,庭內鋪滿白色細石,中又點綴幾塊黑色大石,牆外綠樹與庭中巖石擺布的「山水」,一真一假,相映成趣。
龍安寺枯山水作品「石庭」。不需造作,寥寥布局,似乎簡單直白,又似乎力道千鈞。| by 行止天涯
龍安寺石庭的枯山水,以「虎渡子布局」的方式擺布。其中白色碎石又掃出道道條紋,仿佛流動的水波。而枯山水的迷人之處,在於見到同一個景,每個人心中都會想像出一幅不同的風景畫。可以是泛舟灕江,縱觀桂林山水,可以是冬日西湖,獨往湖心亭看雪,也可以是歸隱深山,聽流水潺潺。或是洞庭水波,浩浩湯湯,又或是長江岸邊,覽穿空亂石,拍岸驚濤,還可以是東臨碣石,聽滾滾波濤、蕭瑟秋風。六祖慧能所云「皆為心動」似與此情此景相合,景雖景,而心不同。
在京都逛完幾個寺廟,我以為日本的所有寺廟都是玲瓏小巧的,但到了奈良的東大寺,我才知道並非如此。這座寺廟始建於728年,當時面闊十一間,寬88米,與中國唐代大明宮含元殿體量相當。1181年寺院大門及大殿被焚毀,重建時借鑑了中國宋朝時期福建的插拱。後經多次損壞、修復,現存建築面闊七間,高44米,比現存北京故宮太和殿略大,正面寬度長57米,雖稍遜太和殿的63米,但其內部總面積更大,因此東大寺大殿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建築。
奈良東大寺。寺廟整體大氣磅礴,比之太和殿,卻又毫不張揚。矗立千年,又多了份沉穩。| by 行止天涯
東大寺中的大佛,是日本最大的佛像。雖然和中國的樂山大佛、龍門石窟毗盧遮那佛比,遜色不少,但其歷史十分久遠,可追溯到752年。之後佛像在戰亂中損壞,1692年修復成功。與京都寺廟的亭臺樓閣、依山傍水不同,這座寺廟主體是大門和大殿,可以看出當時日本受唐風影響之深。然而在此之後,中國與日本交流漸少,兩國各自發展,宋代以後,中日建築風格差異日顯。
在之後的一段時間,日本進入戰國時代,隨著社會的動蕩,人們逐漸消極厭世,更加崇尚佛教,淨土宗隨之興盛。寺廟也由大殿大佛,變成了依山傍水,成為了一種獨特的園林。這便是日本大多數寺廟的特色了,它們不追求建築的華美,而是極盡簡樸,刻意避開建築上的對稱,尋求「道法自然」之感。從某種意義上講,和中國的蘇州園林有相似之處,但藝術性與對細節處的雕飾,還是遠不及蘇州園林。京都寺廟是坐落山水之間,以求空間廣闊之感,而蘇州園林,則是在咫尺樓閣之間,遐想無窮之意。京都寺廟是僧人造園,於山水間品一絲禪意,蘇州園林則是文人造園,在亭臺中望一池清高。
▲蘇州園林雕飾繁雜,而閉塞一方。大門閉合,脫去被世俗所定義的文人面孔,小小地享受一下「天高皇帝遠」的自由,理所應當嘛。| 圖源網絡
中式,日式建築風格其實並無優劣之分,同樣的,各個時期的建築亦無孰好孰壞之論。一座建築,包羅萬象。遙遠的大唐盛世,有些自負的傲然,和新來乍到並未深入的佛教,構造成了一座座以東大寺為代表的恢弘殿宇;而戰火紛飛後的迷惘,嚮往歸隱山林的厭世,逐步悟出的禪思,同具有憂患精神的大和,催生出片片小巧的園林與建築小品。再回想京都之行,有如讀一部日本史,讀一個大和民族。歷史化為木石磚瓦,大和融入殿宇樓閣,京都,沉醉在禪與俗的夢中。
特別感謝廈門大學藝術學院陳文捷老師在建築專業知識方面的指導,對作者寫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文|行止天涯
圖|行止天涯
編輯|行止天涯 小道亦然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市井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