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n——中國的「禪」,日本的「禪」,還是歐美的「禪」?

2020-12-21 安行老師

英文中一提到「禪」就是zen(全稱是Zen Buddhism——即佛教禪宗),英文中的「禪」這個單詞來源於日本,指的也是日本的禪,賈伯斯喜歡靜坐,也愛屋及烏喜歡日本,但是他可能不知道禪的源流其實是中國。

禪宗於南宋時候傳到了日本,並在日本發揚光大,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將工作當成修行,這一思想就有禪修的旨趣,可惜的是,世界只知道日本學生的禪而不知中國老師的禪。

20世紀初,有「世界禪者」稱呼的日本佛教學者鈴木大拙開始向西方傳播禪宗思想,他所傳播的禪宗思想和稻盛和夫有異曲同工之妙,稻盛和夫是將工作當成一種修煉,而鈴木大拙是將禪當做一種生活哲學,迎合歐美大眾的口味,自此,西方世界對日本禪宗興趣大增,zen的意思就是接受內心平和的境界和狀態。

《劍橋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Zen的本義解釋如下:

a form of Buddhism, originally developed in Japan, that emphasizes that religious knowledge is achieved through emptying the mind of thoughts and giving attention to only one thing, rather than by reading religious writings(佛教的派別之一,最初發展於日本,強調對宗教的認識必須通過排除心中雜念,並專注一境,方可達成,而不是藉由研讀宗教典籍習得)

中國禪宗,是印度的菩提達摩祖師東渡來到中國,於南北朝時期創立了禪宗,其實禪宗更像是中國化的佛教,迎合的是中國人的口味,與印度原本的佛教其實出入很大,六祖慧能稱眾生本性具足,佛心不從外得,佛教也不從外來,佛性人人自有,頓悟即可成佛,禪宗傳的就是個「心印」,「不理文字教外別傳」,將原始佛教化繁為簡,使禪宗在中國開枝散葉,成為佛教分支中的第一大宗,就連明朝的王陽明的心學都有禪宗的影子在。

《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OED)中,對中國的禪宗解釋如下: A Chinese school of Mahayana Buddhism which emphasizes the value of meditation as a means of finding spiritual insight and enlightenment, and which gave rise to the development of Zen in Japan(中國大乘佛教的一個宗派,強調禪定乃覺悟之法,催生了日本禪宗的發展)

終於證明了中國的禪宗是日本禪宗的老祖宗。

事實上,早在1961年,美國最大的詞典《韋氏第三版新國際英語大詞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就已經以威妥瑪拼音的Ch』an收錄了中國禪宗:

a Chinese school of Mahayana Buddhism founded in the 6th century A.D. by the Indian teacher Bodhidharma that emphasizes meditation and higher contemplation as a method of salvation—the Chinese equivalent of the Japanese Zen or the Indian Dhyana(中國大乘佛教的一個宗派,由印度禪師菩提達摩於公元六世紀創立,強調以禪定與高層次的冥想作為修行的方法——中國的Ch』an相當於日本的Zen或印度的Dhyana)

不過那時禪在西方不甚知名,除了專業人士,少有人知道禪這個概念。

日本的禪讀成Zen,中國的禪讀成Chan,中國的禪來源於印度,Chan(禪)為Channa(禪那)的簡稱,而Channa則譯自巴利語(Pali)或普拉克利特語(Prakrit)的Jhana,最終源於梵語的Dhyana。

日本的禪宗文化讓歐美人痴迷,可是他們卻不知真正的禪是中國的文化,日本總是喜歡弄一些形式上優美的「繁文縟節」,比如茶道、比如禪宗,看著優雅,其實複雜,那種超脫的心境大多不過只是形式上的東西罷了,還是中國的文化更樸實更自然,雖然也有一部分是複雜的形式,比如禮法,但是還有一部分道法自然,就連和尚都可以「燒佛像來取暖」( 丹霞禪師典故),即所謂「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啊,這樣不著相的境界才是真禪宗吧!

相關焦點

  • 「禪(zen)」庭園中的枯山水
    「禪(zen)」庭園是個被炒作的概念,大家經常講的庭園具體指的無非是龍安寺的枯山水,和「禪」,禪宗,以及禪宗庭園並不能完全劃等號。在日本的造園譜系中,其實壓根就沒有「禪花園」,有「禪宗樣庭園」這種風格,也有「禪庭」這種具體的空間,而枯山水不過是各種庭園中的一種構件。當然,「禪花園」也絕對不等於日式庭園的全部。
  • 如來禪,祖師禪,生活禪
    導讀禪宗的禪,既可分為生命的解脫、生活的瀟灑、思想的空靈三個層次,也可從不同層面來理解、來修行、來受用。按照佛教的教義,禪可以分為世間禪和出世間禪兩大類。世間禪包括四禪八定,出世間禪有如來禪和祖師禪。世間禪和出世間禪的區別是什麼?世間禪又叫共外道的禪。一切有禪定修養的學道者,比如說佛陀在世時印度的六師外道,中國的道家、仙家,他們也需要禪定,沒有禪定達不到長生不老的目的,但是他們的禪定是以世間禪的形式而存在的。為什麼說是世間禪呢?世間與出世間的差別,在於有漏和無漏。有漏就是沒有出三界,出三界方為無漏。漏到什麼地方呢?漏到生死中,漏到煩惱中,漏到輪迴中。
  • 日本茶道與禪
    日本茶道雖說是源於中國,但它有著日本民族的味道。日本茶道是在日本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若是沒有與禪結合,我想今天我們討論的就不是日本茶道而是日本料理道了。正是因為日本茶道與禪的結合,才讓喝茶這樣簡單的事發展成一種文化。置辦一場日本茶會可以說是非常繁雜了,有的人可能會說,喝個茶幹嘛那麼大費周章的。
  • 淨慧長老:生活禪與臨濟禪、趙州禪一脈相承
    論壇上高僧大德、知名專家學者雲集,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淨慧長老也專門到會表示祝賀並致辭,全文內容如下:今天非常感謝各位學者不遠萬裡來到河北石家莊出席學術討論會,我作為河北佛教協會會長,對這次召開以「臨濟禪、趙州禪、生活禪」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表示熱烈的祝賀,也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表示誠摯的慰問與熱烈歡迎,感謝你們對河北佛教與禪學研究的支持,並祝你們在河北居住期間生活愉快
  • 如來禪、祖師禪、生活禪有何不同?
    眾所周知,禪宗文化在我國的大力發展,而被稱為佛教中國化的重大因素之一。禪宗又名佛心宗,以禪學的修持方式遍布於世界各地。自從古印度佛教傳入我國以來,在佛門大德的精進努力下,禪文化的發展,成為佛教中國化有力的推動作用。
  • 佛教「禪」又分世間禪和出世間禪,那麼什麼是如來禪和祖師禪呢?
    探究中國歷史,分享佛學智慧。中國佛家的思想越來備受國人的關注,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那麼宗教的信仰觀念也備受關注。就如中國的禪宗思想,除了有修身養性的學識,也有很多學佛者把佛家的文化融入到企業管理當中去。
  • 禪 ZEN / 親證 in person
    溫 馨           提 示      禪一切佛道禪的入門就是「專注」到「空無」就是「涅盤」之境。這一切都是六根訓練中。六根清淨就是此意。觀自在菩薩的內觀功夫就從此六根訓練開始。分享自己的心得,佛教的專業用語是「回向」具有功德,也是修行!所以大家要從親證佛道禪的角度看自己分享的意義。這是一個兄弟發我的,請大家參考。
  • 日本茶道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
    日本茶道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根據史料記載,日本茶道是在中國茶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之後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系。茶道和禪宗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日本茶道的發展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沒有茶就沒有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如千利休提出的「茶禪一味」禪宗思想,即追求簡約、樸素,除去一切外物因素,使得茶道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修身養性的行為。日本茶道也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通過茶道學習茶道禮儀,陶冶情操,培養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 何燕生:武漢大學「國際禪文化研究中心」成立的緣起、宗旨與研究方向
    哲學學院院長吳根友教授出席揭牌儀式,並代表學院致辭,對「國際禪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賀,同時對中心主任何燕生教授表達了學院的期望。國際知名中國禪宗學者、日本東洋大學教授伊吹敦和臺灣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使命副校長慧開法師分別代表各自單位前來出席儀式並致辭,表達合作意願。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正慈法師,湖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明基法師派代表出席了揭牌儀式。
  • 中國禪宗從「如來禪」到「祖師禪」的分化過程
    石霜禪寺如來禪與祖師禪東山法門完成了中國佛教從禪法朝向禪宗邁進的初創歷程,南能北秀兩大禪系整體上來看北宗神秀禪師所倡導的「觀心看淨、方便通經」更多地繼承了如來禪安心守心,籍教悟宗的特點;而南宗惠能禪師的頓悟心性、不立文字則是對如來禪的隨緣任性、不隨言教作了創造性發揮。惠能禪師作為中國禪宗史上開一代新風的禪師,使「籍教悟宗」的如來禪發展為「籍師自悟」的祖師禪。
  • 為什麼禪就是日本民族的性格
    禪既以「無意識」修身為特徵,又是如何與武士道這種暴力物事相關的呢?《禪與日本文化》原是日本禪學思想家鈴木大拙於1935至1936年在英美等國的系列演講,二戰之後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結集出書。好在這些文章側重點都有所不同,因而我們得以從藝術、儒教、劍道、茶道、武士道、俳句,以及東方人對於自然的審美感受等方面,來了解禪宗對日本的影響。鈴木首先向我們介紹了禪宗的歷史沿革。他說禪宗是儒、釋、道三種宗教相互影響和鏡鑑的產物,「是對以佛教為代表的印度思想的一種中國式響應……(它)脫離了印度思想的形式,極富實踐性和倫理性」。
  • 禪,禪宗,禪宗之禪---杜繼文
    從中國胡適與日本鈴木大拙的爭論起,斷斷續續約有半個世紀,至今完成了兩個普及率很高的觀念:禪的認識曰「悟」,屬於「非理性」範疇;禪的功能在於實現「神異」是「特異功能」的實證。然而令人通稱的「禪」,實是經過禪宗洗禮的「禪」。於是「禪」所具有的屬性,也就被理解為禪宗所具有的屬性。
  • 禪是什麼,真正的修禪是怎樣的
    禪的起源現代社會世事浮躁,人心便難得以安寧,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在精神中尋覓到一方淨土,於是「禪」便又盛行了起來。禪從何而來?真正的起源已經近乎淹沒於歷史長河中了,只留存了一個玄乎的版本廣為流傳。一個更為現實的起源是,禪基本已經從佛教中脫離,是佛教進行完全中國化改造而產生的學說。如果細心去對比,甚至可以發現,禪與佛教的許多理論是無法契合的,反而與中國本土的道、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禪道儒禪是什麼?
  • 生活禪:把禪的智慧融入生活 在生活中領悟禪的境界
    編者按:20年前,淨慧長老於趙州柏林禪寺首次提出「生活禪」的理念,並以夏令營的方式,將禪法融入生活,融入實修,中國佛教首次敞開佛門,將古老深邃的佛法引入莘莘學子的世界,從此,中國佛教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生活禪。
  • 修禪「禪」是什麼?平常心即是禪
    其實佛家講的空不是沒有,還是大有,無盡的虛空,容納無盡的星球在運作,空是無量無邊、無止境、無界限、是絕對,我們不能誤會。如果你把空認為沒有,那就錯誤!枯木禪,如果不知道什麼叫做觀心?每天就是打坐。坐在那邊活像一根枯木,毫無生氣,這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枯木禪。禪不一定是坐,坐並不一定是禪,為什麼?悟道在心。
  • 《禪的行囊》:追問禪的本質的遊記
    禪,簡簡單單的一個字,關於禪的書卻是汗牛充棟。在書海中,不可錯過的一本書是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的《禪的行囊》。一、《禪的行囊》是一本遊記。2006年3月,比爾波特從美國飛抵北京,開始了他在中國尋找禪宗六祖的足跡。他首先訪問北京古鐘博物館,從永樂鐘上雕刻的佛經了解禪宗「不立文字」的本質,然後去了山西大同、河南趙縣柏林寺、嵩山少林寺達摩洞、安徽合肥司空山無相寺和潛山縣三祖寺……最後到了廣州的南海神廟,這是達摩渡海來廣州時最初上岸的地方。
  • 從禪淨等持到念佛禪
    禪與淨,是兩個在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佛教修行方式。禪淨等持是自唐、宋、元、明、清以來中國佛教修證的總方向。然而,近年來,由於所謂末法時代的悲觀主義,而引發了一些欲以淨廢禪的偏激思想。我認為,對於佛教的認識,應該是整體、全面的,禪與淨是中國佛教的兩大基石,任何一個都不可動搖。禪與淨在諸多方面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繫。
  • 如來禪與祖師禪
    參禪貴先決擇祖師禪、如來禪。祖師禪者,透十法界之外,不墮如來之數,故曰出格;如來禪者,超於九種法界,墮在十法界之頂,猶是格內。謂: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所謂「祖師禪」,始於仰山慧寂禪師。《潭州溈山靈佑禪師語錄》記載仰山慧寂禪師與其師弟香嚴智閒禪師之一段公案:「香嚴又成頌云:『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山云:『如來禪許師弟會,祖師禪未夢見在。』香嚴復有頌云:『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
  • 宜春:兩個「第一」升溫「中國禪」
    宜春禪宗文化源遠流長,有「開禪宗門風、散一花五葉」的美稱,唐代馬祖道一在宜春等地大興禪宗道場,將禪宗傳播到全國各地;馬祖道一門下高徒懷海禪師,在今奉新百丈寺親訂禪宗戒律,史稱「百丈清規」,真正將禪中國化,故有「馬祖興道場、百丈立清規」之說;禪宗鼎盛時期的「一花五葉」中,溈仰、臨濟、曹洞三宗均源於宜春,日本、韓國、越南等大批禪宗信徒每年都來宜春尋根問祖,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一誠大師親筆題書「宜春,是禪宗聖地
  • 《禪與日本文化》—簡說禪宗
    禪作為一種從古至今的修行方法,直至今日依然印象深遠,現在西方社會提到禪宗一般想到的都是日本的禪宗而不是中國的,這其實得益於日本思想家鈴木大拙的傳播,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鈴木大拙的《禪與日本文化》。禪宗對於日本人的影響的確非常深,他們的劍道、茶道。日本俳句裡都蘊含著滿滿的禪意,比如日本知名企業家稻盛和夫就提出:工作也是種修行;他還獨創了工作禪,意思就是一個人通過工作的修行能悟出生命的真諦。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禪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