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禪是什麼,真正的修禪是怎樣的
禪的起源現代社會世事浮躁,人心便難得以安寧,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在精神中尋覓到一方淨土,於是「禪」便又盛行了起來。禪從何而來?真正的起源已經近乎淹沒於歷史長河中了,只留存了一個玄乎的版本廣為流傳。一個更為現實的起源是,禪基本已經從佛教中脫離,是佛教進行完全中國化改造而產生的學說。如果細心去對比,甚至可以發現,禪與佛教的許多理論是無法契合的,反而與中國本土的道、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禪道儒禪是什麼?
-
「禪」是什麼??
禪,是了悟生命實相之後的生活態度。但很多沒有深厚佛學基礎的人,還是看不懂《景德傳燈錄》裡的公案,因此我用現代語言編了很多人人易懂的生活化禪宗公案,希望人人看得懂,通過故事中的隱喻了解什麼是禪。禪即是融入當下,而不是思維空想。舉心即錯,擬議即乖。禪是生命的態度禪是看清世間之後,真正認識自己。禪是體悟生命實相之後的生活態度。
-
南懷瑾老師:我提倡大家老老實實禪淨雙修
講淨土宗,永明壽禪師的淨土宗,就是真淨土宗,所以他說「有禪有淨土,好比戴角虎」。他見道了以後,他不作觀想,就定住在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佛號上,孤零零的這句佛號始終存在,一念定住,所以他是淨土,他是真禪真淨土。普通的人你不要假借這句話,什麼淨土?什麼土你也找不到,鼻子粘到泥土的時候才後悔。
-
如來禪,祖師禪,生活禪
世間禪和出世間禪的區別是什麼?世間禪又叫共外道的禪。一切有禪定修養的學道者,比如說佛陀在世時印度的六師外道,中國的道家、仙家,他們也需要禪定,沒有禪定達不到長生不老的目的,但是他們的禪定是以世間禪的形式而存在的。為什麼說是世間禪呢?世間與出世間的差別,在於有漏和無漏。有漏就是沒有出三界,出三界方為無漏。漏到什麼地方呢?漏到生死中,漏到煩惱中,漏到輪迴中。
-
佛教「禪」又分世間禪和出世間禪,那麼什麼是如來禪和祖師禪呢?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學佛修行的人,常常提到「禪」,本文大茶經通過近代大德高僧生活禪的創導者淨慧長老所作《雙峰禪語》裡記載,在四祖第二屆禪七法會的講座中,分享佛學「禪」的知識,讓「禪」在我們生活中得以受用。禪者曰:「按照佛教的教義,禪又可以分為世間禪和出世間禪兩大類。世間禪包括了四禪八定,出世間禪有如來禪和祖師禪。」那麼世間禪和出世間禪有什麼區別呢?
-
「禪」到底是什麼
心即是佛,佛原本即是眾生,眾生的問題在於他的心。心佛眾生本是一體,三者無所差別。長沙景岑禪師說:「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痴人喚作本來人。」生命即是無窮當下的積累弟子問:「禪是什麼意思?」達摩說:「見本性為禪,若不見性就不是禪。」
-
自己是不是修禪的根器?如何判斷
人們經常說,「某某人是修禪的根器」,「某某人不是修禪的根器」,判斷的標準是什麼呢?主要就是指信心。一個修行人,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如果念念之間都能夠相信「佛法現成」,相信「大道遍一切時、遍一切處、一刻也沒有離開過我們」,心中無求無得,閒閒灑灑,那他就是修禪的上根利器。
-
什麼是禪?禪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參禪?
林清玄認為忙使人心性浮動,心意不轉,缺少了覺受與觀照的能力,使得這種天生的覺照變得薄脆了,而禪者對生活專一的融入,對現代人因忙而喪失的感受生活的能力很有幫助,只有專一的有一種體驗才能體驗生命中的難得,得其益一剎那,才能得其益一天,才能得其益於一生,這才是人們參禪、修禪的真正意義。
-
什麼是禪?
問:說起「禪」,總感覺高深莫測,但具體有什麼含義卻不了解。法師,您能我講講嗎?答:好的。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禪」。問:什麼是禪?答:禪是梵語「禪那」的略稱,為靜心思慮,思維修之意。但中國的「禪」已經跟印度的本意有所不同了,發展出了獨特的意思。印度的禪是如來禪,中國的禪是祖師禪。祖師禪講頓悟,與人們的生活及社會的聯繫非常緊密。
-
藥師禪的生活智慧之1 什麼是藥師禪?
非常高興和大家一起學習和分享藥師禪與藥師法。首先給大家講解一下什麼是藥師禪的「禪」。「禪」是定的意思,所以「禪」和「禪定」常常同時使用,通過「禪定」來修智慧,修福報。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裡面也有靜、定、慧之說,所以才有寧靜而致遠。修藥師禪,最終是修智慧、修福報,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如願。修藥師禪有三定。是哪三定呢?分別是心定、神定和身定。
-
如來禪、祖師禪、生活禪有何不同?
禪宗又名佛心宗,以禪學的修持方式遍布於世界各地。自從古印度佛教傳入我國以來,在佛門大德的精進努力下,禪文化的發展,成為佛教中國化有力的推動作用。那麼在禪宗的歷史上,直至現今的禪法廣泛盛行,禪宗歷史又經過了哪些革新呢?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教中國化的革新思想,修持佛家三種禪,如來禪、祖師禪、生活禪,三種禪法有何不同?
-
如何是禪淨雙修?
如何是禪淨雙修?答曰:禪是佛心,代代相傳,豈能不淨?即禪即淨,假借二名。淨是佛身,佛佛親證,豈能不禪?即淨即禪,同一實際。此心此身,如如不動,名之曰禪。此心此身,一塵不染,名之曰淨。問:永明延壽,淨宗大師,有《四料簡》,分別論述禪與淨土的優劣。這不是說「禪淨是二」嗎?答曰:不知是哪位善意的糊塗人,假託永明延壽大師之口,捏造出一個《四料簡》,說什麼「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
禪的原意是什麼?
所以,禪的音譯就是靜慮,叫「思維修」,叫「攝念」,攝念是什麼,把妄念給它收回來,萬念歸於一念,一念歸於無,你就入定了,你就進入禪的境界。也就是冥想的意思,是指通過禪坐訓練,將意念集中在一處,思考人生真理,從而使大腦裡的雜質沉澱下來,使思維如水一樣清澈、透明。
-
佛教:禪是什麼意思?最易入門的禪是什麼?
禪也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叫止觀,也稱作靜慮。靜是心定來,定下來不是沒有境界,有境界。定中有境界,定中你能看到很多不可思議的東西,看到宇宙的源始。佛菩薩的咒語都是來自禪定之中。因為在定中,時間、空間沒有了,無量劫以前的事物都現前,無量劫後也現前,再遠的距離都現前。
-
生活禪:把禪的智慧融入生活 在生活中領悟禪的境界
編者按:20年前,淨慧長老於趙州柏林禪寺首次提出「生活禪」的理念,並以夏令營的方式,將禪法融入生活,融入實修,中國佛教首次敞開佛門,將古老深邃的佛法引入莘莘學子的世界,從此,中國佛教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生活禪。
-
禪宗的「禪」是什麼?
可是關於「什麼是禪」的問題,似乎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個人是覺得這個問題可以簡單的回答,禪是一種無所執著的狀態。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 —《六祖壇經》佛是覺悟了的人。釋迦摩尼傳授諸多的佛法,就是為了去教授眾弟子如何來認知本性。
-
茶禪一味:茶乃助修之資 亦是悟禪之機
嗣後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禪僧以茶當飯,資養清修,以茶饗客,廣結善緣,漸修頓悟,明心見性,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禪宗,演至唐代,而禪文化興起。禪滲透於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於語言歷史而有禪話、禪史、語錄、燈錄;於文學藝術而有禪文、禪詩、禪樂、禪畫;於建築工藝而有禪寺、禪塔、禪室、禪具;於學術思想而有禪理、禪學、禪道、禪風。禪是中國佛教的特質之一,禪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圓瑛大師的禪淨雙修思想
總之,「禪則獨被上根,淨則普被三根;禪則惟憑自力,淨則兼承佛力。」所以對於一般信徒,圓瑛大師首先勸說他們信修念佛法門。他常說:「諸位不要以聰明自命,好高騖遠,把念佛法門認為是愚夫愚婦之事,或去參禪,或修其他法門。要知禪宗雖最上乘,只能獨被上根,中下五分,收機不廣。
-
普明法師:如來禪與祖師禪
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代先賢多不認為有所謂祖師禪與如來禪的差別,強分親疏是可笑的。那麼仰山說香嚴只會如來禪,不會祖師禪,又是什麼用意呢?按前文所說,溈山聞香嚴「一擊忘所知」的悟道偈後,已經首肯香嚴徹悟了。仰山因為香嚴平時聰明靈利,恐他所作偈頌是意識分別知解所得,不是證悟現量境界,所以親自前去勘驗。
-
【國學常識】說禪之「禪」的含義
禪的定義:禪那,漢譯靜慮,即於一所緣境繫念寂靜、正審思慮。 禪那與禪定可視為同義詞,但是兩者的分別在於,禪那的範圍窄而定的範圍寬。禪那專指色界以上的四禪境界,而欲界諸定因智慧狹小,不能稱為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