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是禪淨雙修?

2020-09-15 蘇樹華

如何是禪淨雙修?



問:如何是禪?如何是淨?

答曰:禪是佛心,代代相傳,豈能不淨?即禪即淨,假借二名。

淨是佛身,佛佛親證,豈能不禪?即淨即禪,同一實際。

此心此身,如如不動,名之曰禪。此心此身,一塵不染,名之曰淨。六祖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無動搖。」本自清淨故,名之曰淨。本無動搖故,名曰禪。或禪或淨,同指一心。

蓮池大師云:「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又云:「禪宗淨土,殊途同歸,以不離自心,即是佛故,即是禪故。」

蕅益大師亦云:「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合觀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之義明矣。」

或禪或淨,乃至百千名相,悉皆同歸一心。除此一心,更無別歸。

禪宗之初,本無「參話頭」之法。後來,世風日下,根器漸鈍,大善知識,直指此心,人不能認,反而落在話尾,作種種思量,成種種妄想。所以,歷代祖師,應著世人的根器,把禪宗的「直指人心」改成「參話頭」。

參話頭,就是用一句透又透不過、放又放不下的話,橫隔在學人的胸中,猶如吞蒺藜蓬,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如此參究,如此隔斷,功至極處,則自然就會根塵脫落。待到根塵脫落時,學人憑著關於心性的正知正見,方能見到這個無形無相、遍含萬相的妙明真心(法身真佛),方能見到這個所參的「話頭」。

問:如何是話頭?

答曰:所謂話頭,就是話之源頭。話之源頭,也就是念之源頭,也就是萬法的源頭。

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試看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從何處起的?顯然,這一句話是從心起的。所以說,心是話之源頭,心是話頭。

我們看一看目前的色相。試看目前的色相,是從何處起的?顯然,這一相是從心起的。所以說,心是相之源頭。

各人所說的話,從各人的心起。各人所起的念,從各人的心起。各人所現的相,從各人的心起。萬法從心起,心是萬法之源頭。譬如,某甲心中的這一束花相,是某甲的心顯現出來的。某乙心中的這一束花相,是某乙的心顯現出來的。乃至所有人心中的這一束花相,皆是他自己的心顯現出來的。所以說,各人的心,是各人的花相的源頭。各人的心,是各人的無量萬相的源頭。

話由心生,心是話之源頭。念由心生,心是念之源頭。相由心生,心是相之源頭。話之源頭,簡稱話頭。禪宗的參話頭,就是參心,就是參悟自心。

禪宗曰參禪,淨宗曰念佛。或曰參禪,或曰念佛,皆是參心,皆是念心。離此心外,更無別禪可參,更無別佛可念。離此心外而參禪,離此心外而念佛,是附佛外道。蓮池大師云:「終日念佛,終日念心。」又云:往生淨土,「生於自心,故不往而往,名為往生。」蕅益大師云:「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又云:「千經萬論,若顯若密,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除此心外,更無所詮。」淨宗大師所說,能不信乎?

參禪的人,一心參去,只向心地上參。念佛的人,一心念去,只向心地上念。參來參去,念來念去,功至極處,則自然根塵脫落。正於根塵脫落時,憑著平日裡的正知正見,就能認出這個不生不滅的自性法身,就能認出這個功德無量的自性彌陀。認出了這個自性法身,認出了這個自性彌陀,是名心不顛倒。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不是往生別處,而是「生於自心」,而是生於「唯心淨土」。蕅益大師有問答云:

「問:嘗聞『惟心淨土,本性彌陀』之說,竊喜之。及觀經論所謂淨土者,十萬億土外之極樂也。彌陀者,極樂國中之教主也。彼我條然。遠在惟心本性之外。果何謂耶?

答:汝言局矣,不識汝心廣大而明妙者矣。《楞嚴》云:『身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又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安有土而不心者哉?淨土唯心,心外無土,如大海之現群漚,無漚能外海也。唯心淨土,土外無心,猶眾塵之依大地,無塵不名地也。當知惟此一心,具四種土。一凡聖同居。二方便有餘。三實報無障礙。四常寂光。」

參禪是參心,念佛是念心,參心念心,同一法門,往生淨土,往生此心。是故禪淨二名,同一實際。

念佛的人,一句佛號,綿綿密密地念去。參禪的人,一句話頭,綿綿密密地參去。對於經綸中所說的事,若是不明白,那就保持個疑情,千萬不要以想像為真。這樣,持名念佛,自然具有參禪的作用。參禪,或曰觀心,自然具有念佛的作用。若能如此,則一法而該萬法,萬法只是一法。若能如此,法法互該,彼此不二。

問:永明延壽,淨宗大師,有《四料簡》,分別論述禪與淨土的優劣。這不是說「禪淨是二」嗎?

答曰:不知是哪位善意的糊塗人,假託永明延壽大師之口,捏造出一個《四料簡》,說什麼「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當來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這個《四料簡》,顯然不是永明延壽大師所作。永明延壽大師生活於唐末五代,《四料簡》出現於元末明初。從永明延壽大師圓寂,到元末明初《四料簡》的出現,其間大約三百五十年。在這三百五十年間,佛教界所有的典籍,皆無《四料簡》之記載。世上所有的名士,皆無《四料簡》之提及。永明延壽大師的著述中,既無《四料簡》之名,更無《四料簡》之實。這就說明《四料簡》是後人的假託之作。

虛雲老和尚云:「《四料簡》一出,禪淨二宗,頓起鬥爭。淨土宗徒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單修禪宗,生死不了。單修淨土,『萬修萬人去』。又參禪又念佛,『猶如戴角虎』。『無禪無淨土』,是世間惡人。淨土宗徒以此批評禪宗,至今鬧不清。」虛雲老和尚又云:「惟我平常留心典章,從未見到《四料簡》載在永明何種著作中,但天下流傳已久,不敢說他是偽託的。他所訶責『有禪無淨土』,難道禪淨是二嗎?念佛人心淨佛土淨,即見自性彌陀,這淨土與禪是不二的。但今人卻必限於念佛為淨,參禪為禪。昔日我佛逾城出家,入檀特山修道,始於阿藍迦藍三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舍。復至鬱頭藍弗處三年,學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頭山同諸外道,日食麻麥,經於六年……八日明星出時,廓然大悟,成等正覺。乃嘆曰:『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其時哪裡來的禪和淨呢?」

法門雖殊,同是一味。一味之法,是名不分門派的佛陀正法。離此正法,是名謗佛,亦名謗「本真的自己」。

相關焦點

  • 第二章,禪淨互通,禪淨雙修
    末學以為:在未深入了解對方所修法門之前,不應隨意以自己的主觀來評判教界人士,深入了解並實際修持一段時間,證得一些境界之後,才可基於善意而於私下向對方提出自己的見解。近代常有高僧大德倡言(禪境雙修)說禪與淨土可以互通,更有某些人因此心生疑惑,認為念佛須執持聖只,口唸心念,苦修觀者則有佛之形像。而禪門以無門為門,掃除一切相,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如何能互通?
  • 試論中國佛教的禪淨雙修傳統——佚名
    二、禪淨雙修的歷史發展禪淨雙修作為一種修行方式的存在是經過了一個發展過程的。在禪宗與淨土宗誕生的初期,禪宗與淨土為了爭奪信徒,彼此攻擊對方,這是禪淨雙修發展的第一個階段;隨著淨土宗的影響越來越大,禪宗人士逐漸認識到淨土念佛的價值,開始修行淨土法門,但這時的淨土人士還是固守家風,對禪宗不以為然,這是禪淨雙修的第二個階段;最終淨土宗人不再攻擊禪宗,兩宗彼此融合。
  • 淺談禪宗禪淨雙修盛行的因素——明淨法師
    一、禪淨雙修的盛況古代高僧有詩說:「動地驚天勤念佛,槌門打戶勸修行,問渠因什麼如此,只怕眾生人火坑。」禪門高僧除了禪悟同時大力倡導念佛法門。這種禪淨雙修的思想早在北宋時的永明延壽就已提出,永明延壽開禪宗禪淨雙修的端緒,他在《禪淨四料簡》中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 圓瑛大師的禪淨雙修思想
    總之,「禪則獨被上根,淨則普被三根;禪則惟憑自力,淨則兼承佛力。」所以對於一般信徒,圓瑛大師首先勸說他們信修念佛法門。他常說:「諸位不要以聰明自命,好高騖遠,把念佛法門認為是愚夫愚婦之事,或去參禪,或修其他法門。要知禪宗雖最上乘,只能獨被上根,中下五分,收機不廣。
  • 印光大師談什麼人可以禪淨雙修?
    印光大師談什麼人可以禪淨雙修?【印光大師開示】「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者。其人徹悟禪宗,明心見性。又復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應以禪淨雙修接者,則以禪淨雙修接之。應以專修淨土接者,則以專修淨土接之。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師乎。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彈指頃,華開見佛,證無生忍。最下即證圓教初住。亦有頓超諸位,至等覺者。圓教初住,即能現身百界作佛。何況此後,位位倍勝,直至第四十一等覺位乎。故曰「來生作佛祖」也。
  • 南懷瑾老師:我提倡大家老老實實禪淨雙修
    我不是說自己沒見到袁老師以前,自己一個人在靈巖寺閣樓上修準提法,剎那之間這一點靈光自己把他觀起來了,靈靈明明,一下就幾個鐘頭下去了。有人修密宗說觀想多麼難,我一點也不難,此乃理也,也就是事也,修什麼法,是什麼法。禪淨雙修,永明壽禪師大悟以後念佛,是個榜樣。
  • 禪淨雙修調和論
    禪淨雙修,自宋時永明壽禪師提持以來,由來久矣。及禪門衰落後,用「念佛是誰」話頭,天下叢林,入此話中,終至滯殼迷封者,如麻如粟,於是使參話頭者,如念佛號,持名念佛者,亦有如參話頭。雖使二者合流,別創一格,參究不通,可以往生,免至流落娑婆,永沉苦海。然禪門參究之旨與方法,勢將永淪喪失矣(參看《參話頭》篇)。今專言調和之修法。先當明夫《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 禪淨雙修 在佛法上能成立嗎?
    禪(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在佛教中,禪宗最終目的無非成就佛道,修淨土最終目的亦無非為成就佛道,禪就是佛心,淨亦佛心,佛心與佛心有何分別,若有分別,十方諸佛大妄語。離禪別無淨土,離淨土別無禪,禪即是淨,淨即是禪,禪淨不二,不一不異,只是慈悲的祖師大德,為度化眾生的一種權宜方便而開立。一般人總是把淨土看扁了,這是此人不明淨土真義,若論淨土,淨土可深可淺,深可談理,所謂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自性清淨淨土、自性彌陀,如此堂奧之淨土大觀,豈非泛泛之輩可了知乎?
  • 迅師說禪(9):念佛是誰,禪淨雙修
    迅師說禪(9):念佛是誰,禪淨雙修隆迅法師(左一)與五臺山普壽寺住持如瑞法師合影祖師禪有什麼特色呢?就是參話頭、鬥機峰,結集成公案。參話頭的修行法門,就是一個字‌「參」,叫你時刻系在心中。虛雲老和尚講過,‌「像母雞孵雞蛋一樣,撫摸來撫摸去。保留一句話頭在心中,不遺不忘,時時刻刻去觀照他。有一天成熟了,雞蛋殼一破,小雞就出來了。」這就是參。只此一句話頭。民國初年,虛雲老和尚、來果老和尚、金山活佛、明印老和尚、八指頭陀敬安寄禪都是禪門中的最令人景仰之大德。
  • 略論淨禪雙修於現實生活中的特殊性——弘明法師
    工作無礙淨,勞作中更易於觸機開悟。現代人造業多端,而執迷不悟.更需以念佛和參博水消除宿業。人生之淨化,世間便呈現出淨土。人們一走上淨土與禪的無上大道,便生起厭離娑婆而欣求極樂之心,拔除貪愛之樁,斬斷情執之纜,視三界如牢獄,睹家園如桎梏,見聲色如鴆毒,瞥名利如韁繩,看一切良辰美景如夢幻泡影、唯有習淨和參禪為出世之急要。現代人一旦行持了淨土與禪,便具有崇高而深遠的宗教胸懷。
  • 智燈法師:禪淨雙修 弘傳實修禪法
    多年來潛心修持,親承清德長老衣缽,法師禪淨兼修、韜光晦耀,自2008年出任寺院住持以來,長期致力於佛教禪淨實修的推動,弘法不遺餘力,使雲峰寺各項佛教事業蓬勃發展。受其感化和勸歸者不計其數,皈依弟子遍布全國各地。2013年3月3日,智燈法師榮膺雲峰寺第二代方丈,為古剎中興做出了突出貢獻。  法師禪淨雙修、弘法利生,使雲峰寺各項佛教事業將蓬勃發展。與人講法必因材施教、深入淺出、直指人心。
  • 抱腹寺:奇觀秀美、禪淨雙修
    資料圖片綿山抱腹寺自古以來就是空王佛的道場,空王古佛是佛祖釋迦牟尼和阿彌陀佛共同的祖師,抱腹寺自然成為我國最古老的禪淨雙修的佛教聖地。
  • 他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的念佛功夫是最好的丨禪淨雙修(宣化上人)
    舉報   他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的念佛功夫是最好的  禪淨雙修
  • 佛教:能否禪淨同修?虛雲老和尚開示,禪淨雖有二名,其實一理!
    小編蓮荷查閱典籍,其中最為發人深省的是虛雲老和尚的開示,他說:「禪淨雖有二名,其實一理,不過下手不同,對機有異耳。」也就是說,禪宗與淨土宗,同為如來所說法,都是方便善巧的修學法門,沒有誰是誰非。尊崇淨宗排斥禪宗,或者尊崇禪宗排斥淨宗,不是對本宗的專一,而是沒有徹悟本宗的義理。
  • 他比肩六祖惠能,開先河創禪淨雙修,破門戶之爭,被喻為古佛
    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有一個人,首開歷史先河,將密教、法相、三論、華嚴、天台及淨土等理論融合為一,並身承禪、淨兩宗祖師;他的著作,南懷瑾稱為「真正的佛學概論」,雍正皇帝批為「震旦宗師著述中第一妙典」;他被公認為阿彌陀佛示現,他的生日被後世奉為阿彌陀佛誕辰。他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古今第一大善知識——永明延壽大師。
  • 禪淨合一,開悟以後以念佛法門修禪,進可攻退可守
    延壽在「蓮宗九祖」中名列第六,是中國佛教史上調和各宗矛盾,推動禪淨合一的重要人物。延壽(904—975),俗姓王,餘杭人。三十四歲出家,精持律法,曾於天台山修禪。延壽禪法造詣很高,曾參謁法眼宗文益的弟子德韶,受其印可,算是文益的二代弟子。公元960年,延壽受吳越國忠懿王錢俶之請,入住杭州靈隱寺,次年又住永明寺。
  • 試論「國際佛光會之禪淨密三修法會」對宗派融合之意涵——妙端...
    有的專弘淨土、有的則是以禪修為主,甚或禪淨兼弘,顯密融通。學佛的目的在於解脫成佛,然中國雖有八大宗派之別,各個宗派的教義及修持方式,雖有不同,但匯歸最後的終結即是「成佛」為其目標所在。歷史上宗派之間有相互融合之情形,他們又如何作整合、連結?就禪淨融合而言,以禪淨融合作為修持,淵源於三武一宗教難之後,從為爭奪信徒互相攻訐對方,乃至走向禪淨合一的方式,禪宗與淨土宗不受典籍局限而大放異彩。
  • 略述中國佛教禪淨雙修思想的發展——聖凱法師
    一、禪淨雙修的萌芽時期從大乘究極義理看,禪宗所欲明見的自心佛性,是真如實相乃至佛的同義詞;淨宗所念的阿彌陀佛,梵文原義為無量光、無量壽,是對真如實相的形象化,是人格化的表述,淨土宗常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就是說阿彌陀佛、西方淨土即是自心的心性的顯現。達磨東來,禪宗傳入東土而逐漸發展,成為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 高僧故事:禪淨雙修中興曹溪 示寂南華金身不滅
    憨山大師雖是禪門宗匠,但修行上不拘一宗一派,極力倡導禪淨一致,尤致意於華嚴;在佛教內主張禪淨雙修,對外又宣傳儒、道、釋三教調和。大師中興曹溪,後圓寂於南華,留下不壞金身。 中興曹溪,功在千秋。(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著述等身,影響深遠。
  • 從禪淨等持到念佛禪
    禪與淨,是兩個在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佛教修行方式。禪淨等持是自唐、宋、元、明、清以來中國佛教修證的總方向。然而,近年來,由於所謂末法時代的悲觀主義,而引發了一些欲以淨廢禪的偏激思想。我認為,對於佛教的認識,應該是整體、全面的,禪與淨是中國佛教的兩大基石,任何一個都不可動搖。禪與淨在諸多方面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