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如何是禪?如何是淨?
答曰:禪是佛心,代代相傳,豈能不淨?即禪即淨,假借二名。
淨是佛身,佛佛親證,豈能不禪?即淨即禪,同一實際。
此心此身,如如不動,名之曰禪。此心此身,一塵不染,名之曰淨。六祖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無動搖。」本自清淨故,名之曰淨。本無動搖故,名曰禪。或禪或淨,同指一心。
蓮池大師云:「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又云:「禪宗淨土,殊途同歸,以不離自心,即是佛故,即是禪故。」
蕅益大師亦云:「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合觀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之義明矣。」
或禪或淨,乃至百千名相,悉皆同歸一心。除此一心,更無別歸。
禪宗之初,本無「參話頭」之法。後來,世風日下,根器漸鈍,大善知識,直指此心,人不能認,反而落在話尾,作種種思量,成種種妄想。所以,歷代祖師,應著世人的根器,把禪宗的「直指人心」改成「參話頭」。
參話頭,就是用一句透又透不過、放又放不下的話,橫隔在學人的胸中,猶如吞蒺藜蓬,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如此參究,如此隔斷,功至極處,則自然就會根塵脫落。待到根塵脫落時,學人憑著關於心性的正知正見,方能見到這個無形無相、遍含萬相的妙明真心(法身真佛),方能見到這個所參的「話頭」。
問:如何是話頭?
答曰:所謂話頭,就是話之源頭。話之源頭,也就是念之源頭,也就是萬法的源頭。
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試看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從何處起的?顯然,這一句話是從心起的。所以說,心是話之源頭,心是話頭。
我們看一看目前的色相。試看目前的色相,是從何處起的?顯然,這一相是從心起的。所以說,心是相之源頭。
各人所說的話,從各人的心起。各人所起的念,從各人的心起。各人所現的相,從各人的心起。萬法從心起,心是萬法之源頭。譬如,某甲心中的這一束花相,是某甲的心顯現出來的。某乙心中的這一束花相,是某乙的心顯現出來的。乃至所有人心中的這一束花相,皆是他自己的心顯現出來的。所以說,各人的心,是各人的花相的源頭。各人的心,是各人的無量萬相的源頭。
話由心生,心是話之源頭。念由心生,心是念之源頭。相由心生,心是相之源頭。話之源頭,簡稱話頭。禪宗的參話頭,就是參心,就是參悟自心。
禪宗曰參禪,淨宗曰念佛。或曰參禪,或曰念佛,皆是參心,皆是念心。離此心外,更無別禪可參,更無別佛可念。離此心外而參禪,離此心外而念佛,是附佛外道。蓮池大師云:「終日念佛,終日念心。」又云:往生淨土,「生於自心,故不往而往,名為往生。」蕅益大師云:「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又云:「千經萬論,若顯若密,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除此心外,更無所詮。」淨宗大師所說,能不信乎?
參禪的人,一心參去,只向心地上參。念佛的人,一心念去,只向心地上念。參來參去,念來念去,功至極處,則自然根塵脫落。正於根塵脫落時,憑著平日裡的正知正見,就能認出這個不生不滅的自性法身,就能認出這個功德無量的自性彌陀。認出了這個自性法身,認出了這個自性彌陀,是名心不顛倒。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不是往生別處,而是「生於自心」,而是生於「唯心淨土」。蕅益大師有問答云:
「問:嘗聞『惟心淨土,本性彌陀』之說,竊喜之。及觀經論所謂淨土者,十萬億土外之極樂也。彌陀者,極樂國中之教主也。彼我條然。遠在惟心本性之外。果何謂耶?
答:汝言局矣,不識汝心廣大而明妙者矣。《楞嚴》云:『身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又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安有土而不心者哉?淨土唯心,心外無土,如大海之現群漚,無漚能外海也。唯心淨土,土外無心,猶眾塵之依大地,無塵不名地也。當知惟此一心,具四種土。一凡聖同居。二方便有餘。三實報無障礙。四常寂光。」
參禪是參心,念佛是念心,參心念心,同一法門,往生淨土,往生此心。是故禪淨二名,同一實際。
念佛的人,一句佛號,綿綿密密地念去。參禪的人,一句話頭,綿綿密密地參去。對於經綸中所說的事,若是不明白,那就保持個疑情,千萬不要以想像為真。這樣,持名念佛,自然具有參禪的作用。參禪,或曰觀心,自然具有念佛的作用。若能如此,則一法而該萬法,萬法只是一法。若能如此,法法互該,彼此不二。
問:永明延壽,淨宗大師,有《四料簡》,分別論述禪與淨土的優劣。這不是說「禪淨是二」嗎?
答曰:不知是哪位善意的糊塗人,假託永明延壽大師之口,捏造出一個《四料簡》,說什麼「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當來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這個《四料簡》,顯然不是永明延壽大師所作。永明延壽大師生活於唐末五代,《四料簡》出現於元末明初。從永明延壽大師圓寂,到元末明初《四料簡》的出現,其間大約三百五十年。在這三百五十年間,佛教界所有的典籍,皆無《四料簡》之記載。世上所有的名士,皆無《四料簡》之提及。永明延壽大師的著述中,既無《四料簡》之名,更無《四料簡》之實。這就說明《四料簡》是後人的假託之作。
虛雲老和尚云:「《四料簡》一出,禪淨二宗,頓起鬥爭。淨土宗徒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單修禪宗,生死不了。單修淨土,『萬修萬人去』。又參禪又念佛,『猶如戴角虎』。『無禪無淨土』,是世間惡人。淨土宗徒以此批評禪宗,至今鬧不清。」虛雲老和尚又云:「惟我平常留心典章,從未見到《四料簡》載在永明何種著作中,但天下流傳已久,不敢說他是偽託的。他所訶責『有禪無淨土』,難道禪淨是二嗎?念佛人心淨佛土淨,即見自性彌陀,這淨土與禪是不二的。但今人卻必限於念佛為淨,參禪為禪。昔日我佛逾城出家,入檀特山修道,始於阿藍迦藍三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舍。復至鬱頭藍弗處三年,學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頭山同諸外道,日食麻麥,經於六年……八日明星出時,廓然大悟,成等正覺。乃嘆曰:『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其時哪裡來的禪和淨呢?」
法門雖殊,同是一味。一味之法,是名不分門派的佛陀正法。離此正法,是名謗佛,亦名謗「本真的自己」。